经济法基础法律形式
❶ 经济法责任形式体系
经济法责任地位的确立,直接决定于对经济法责任特征的正确认识。我国法学界对经济法责任能否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并列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责任形式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学者认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是处于同一层次,以同一标准划分的。它们与经济责任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不是以同一标准确定的。”[1]究其原因,在于对经济法责任的特征缺乏正确认识。因此,全面、充分地认识经济法责任的特征,对确立经济法责任的地位,进而完善经济法学基本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经济法责任既具有各种法律责任形式的抽象个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责任形式的具体个性。它应该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并列,成为我国法律责任体系中的一种独立责任形式。
一、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双重性
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具有的双重性体现在:既有经济法义务,又有经济法权利。它不同于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产生前提和基础。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民事义务;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行政义务,两者都不具有双重性。
(一)经济法义务是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之一。经济法义务是经济法主体为了满足权利主体要求而必须作出或者抑制一定行为的约束。经济法义务除少量基于经济法主体协商产生外,大量是基于经济法律规定直接产生的。因此,经济法义务内容往往是法律确定的,由此决定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也往往是确定的。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义务,即应承担经济法责任。
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其产生前提和基础。由于民事法律规范多属任意性规范,因此,民事义务除少量基于法律直接规定外,大量是基于民事主体之间的协商一致而产生,而且许多民事义务可因民事主体的协商而变更或消灭。因此,民事义务的内容往往是非法律确定的。由此决定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往往处于非法律所确定的状态。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即应承担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以行政义务为其产生前提和基础。由于行政法属于强制性规范,因此,行政义务具有行政命令的性质,一经法律规定,行政主体必须履行。行政主体不得擅自协商而产生、变更、消灭行政义务,因此,行政义务的内容都是法律确定的。由此决定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法律确定的。因行政义务与经济法义务的内容不同,故两种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并不相同。
(二)经济法权利是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之二。这里所说的经济法权利并不是泛指经济法主体享有的所有经济法权利,而是特指经济法管理主体在行使管理经济活动职能过程中依法享有的经济职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利,而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表现在:1.它是基于经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产生的。仅凭管理主体单方面意志即可实现,无须与管理受体协商或者征得对方同意;2.它是一种具有命令和服从性质的权利。一经管理主体行使,对管理受体就产生必须执行的法律效力;3.它与管理受体的义务并不对应。管理主体在行。使权利中,对管理受体并不负担相应义务,管理受体在履行义务中,对管理主体并不享有相应的权利;4.它既是管理主体的权利,又是管理主体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在管理主体上融为一体。具体说,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其性质并不相同。在管理主体与管理受体的相互关系中,它是管理主体的权利,在管理主体与政府的相互关系中,它又是管理主体的义务。管理主体的经济法权利的上述特殊性,决定了它是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管理主体不依法或者不当行使权利,超出经济法律、法规的限制范围,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侵犯管理受体的合法权益时,管理主体就要承担经济法责任。另一方面,管理主体不行使权利,即构成对政府的失职,管理主体亦应承担经济法责任。可见,管理主体不依法行使经济法权利、不适当行使经济法权利、不行使经济法权利,都要承担经济法责任。经济法权利成为衡量管理主体是否应当承担经济法责任的依据,因此,它亦是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而民事主体可以依法抛弃和放弃民事权利,因而民事主体不可能因抛弃、放弃民事权利而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不以民事权利为基础。行政责任仅因行政主体违反行政义务而产生,也不以行政权利为基础。
二、经济法责任的内容具有整体经济利益性
经济法律关系以经济法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它不仅涉及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涉及国家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关系,并以国家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主。当经济法主体实施经济违法行为,破坏经济关系的正常运行时,必然直接或间接造成对方当事人或者国家社会经济利益的损害。管理主体不依法或者不当行使权利,往往直接损害管理受体的经济利益;管理受体违反经济法义务,实施经济违法行为,将直接造成对管理主体所代表的国家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损害。由此也决定经济法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民事责任虽然主要也是一种财产责任,但是,它与经济法责任体现的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差别。民事责任作为一种财产责任,集中体现民事主体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对等关系。追究有责主体民事责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偿相对方的经济损失,其价值取向在于维护民事主体的个体经济利益。因此,民法允许民事主体有放弃追究相对方民事责任的选择权。经济法责任作为一种财产责任,并不体现经济法主体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对等关系。追究有责主体经济法责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恢复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秩序,确保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其价值取向在于维护国家、社会的整体经济利益。因此,经济法禁止经济法主体放弃追究违法主体的经济法责任。行政责任的内容主要是一种非财产的人身责任,但不以人身责任为限。追究有责主体行政责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恢复遭到破坏的国家行政管理关系和行政管理秩序。
三、经济法责任的功能因主体不同而具有差异性
一般说来,追究有责主体的经济法责任,既是为了补偿受害方的损失,又是为了惩罚违法主体,以达到维护社会经济关系正常运行的目的。但是,具体说来,追究经济法管理主体和管理受体的法律责任的功能存在差异。追究管理主体经济法责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赔偿或补偿管理受体的经济损失,其惩罚性体现的并不明显。表现在:1.管理主体的经济法责任通常不以过错为构成要件。它并不直接体现国家法律对管理主体违法行为的谴责和否定。2.管理主体的经济法责任形式大多属补偿性责任,只以损害赔偿责任为限,有的甚至并不赔偿管理受体的全部经济损失,而仅仅是适当补偿。管理主体因承担经济法责任而花费的经济代价常常等于、甚至小于管理受体的经济损失。3.管理主体的经济法责任形式都是单独适用的,几种经济法责任形式合并适用于同一管理主体,在经济司法实践中极少见。4.管理主体的经济法责任通常以损害发生为构成要件。
❷ 《经济法基础》必背法条有哪些
第一章抄总论
第一节法律基袭础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第三节法律责任
第二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第二节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第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第一节支付结算概述
第二节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第三节银行卡
第四节预付卡
第五节结算方式
第六节票据的一般规定
第七节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第八节结算纪律与法律责任
第四章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法律制度
第一节增值税法律制度
第二节消费税法律制度
第三节营业税法律制度
第五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一节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二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六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
第一节关税法律制度
第二节房产税法律制度
第三节契税法律制度
第四节土地增值税法律制度
第五节城镇土地使用税法律制度
第六节车船税法律制度
第七节印花税法律制度
第八节资源税法律制度
第九节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法律制度
第十节其他相关税收法律制度
第七章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
第二节税务管理
第三节税款征收与税务检查
第四节税务行政复议
第五节税收法律责任
❸ 经济法基础都是考什么类型的题
2014年初级会计专抄业技术资格考袭试全面实行无纸化考试,根据《关于2014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题型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会考[2014]16号》获悉,2014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以及不定项选择题,考试题目虽全部为选择题,但解答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要求还是有差别的。
❹ 试述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含义及其法律特征
第一版序1
再版序1
三版序1
第四版序1
导论1
第一节 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经济法学 1
一、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1
二、经济法基础理论同经济法其他学科的关系 3
第二节 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意义和方法5
一、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意义5
二、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基本方法7
第一章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10
第一节 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 10
一、市场的功能与缺陷10
二、生产社会化与“市场失灵” 14
第二节 国家调节 机制与国家经济职能15
一、对于社会化引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三种应对方案15
二、国家调节 机制的救济19
三、国家职能的演进22
第三节 法律体系的因变与经济法的产生23
一、“政府失灵”与法律的规制和保障作用 23
二、法律体系的演变25
第二章 经济法的沿革与地位30
第一节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沿革30
一、早期社会的国家经济管理与立法30
二、经济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46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与途径46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立法概况50
第三节 经济法的地位57
一、经济法形成独立部门法的条件与标志57
二、经济法同其他部门法的关系6l
第三章 经济法的概念65
第一节 经济法的本质和定义65
一、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分析65
二、经济法的定义68
第二节 国内外经济法概念诸说70
一、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传播70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概念诸说72
三、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法概念79
四、中国的经济法概念诸说81
五、经济法概念比较研究82
第四章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84
第一节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84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与种类84
二、国家经济调节 关系与民间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与民商法89
三、国家经济调节 关系与国家行政管理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91
第二节 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诸说的评述97
一、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法调整对象诸说概览97
二、关于“纵横说”、“密切联系说”和“管理一协作说”的评述101
三、中国“大经济法”观点产生的根源 104
四、1992年以后中国出现的经济法新诸论106
第五章 经济法法律关系113
第一节 经济法法律关系主体113
一、经济法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构成113
二、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115
三、国家经济调节 主体117
四、基本被管理主体121
第二节 经济法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123
一、国家经济调节 中权利、义务的特征123
二、国家经济调节 主体的权利义务125
三、企业等基本被管理主体的权利义务127
第三节 经济法法律关系客体128
一、经济法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128
二、国家经济调节 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129
第六章 经济法的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 132
第一节 经济法的价值和理念132
一、经济法的价值132
二、经济法的理念和功能135
第二节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38
一、经济法原则的基本特征和确立依据138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140
第七章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 143
第一节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143
一、法的调整方法概说143
二、经济法调整方法的特点147
第二节 经济法责任制度149
一、经济法责任的概念与性质149
二、经济法的责任形式与制裁方式15l
三、经济法的法律后果体系 154
第八章 经济法的体系157
第一节 经济法内容和形式的分类和结构157
一、经济法立法内容上的分类和结构157
二、经济法在形式上的分类和结构 159
第二节 经济法体系中的基本法律 162
一、经济法基本法律的认定162
二、经济法三个基本法律构成的关系 166
第九章 经济法总则的原理与基本规定171
第一节 经济法总则的地位和基本规定 171
一、经济法总则的地位和作用 17l
二、经济法总则的基本规定173
第二节 关于基本经济体制的立法175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体制立法175
二、经济体制立法的主要规定179
第十章 市场规制法原理与制度体系 185
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的性质和地位185
一、市场规制法的任务和体系 185
二、市场规制法立法概况188
三、市场规制法的部门法性质和地位195
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制度197
一、反垄断基本法律制度197
二、反不正当竞争基本法律制度208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责任法的基本制度213
第十一章 国家投资经营法原理与制度体系215
第一节 国家投资经营法的性质和地位215
一、国家投资经营法的概念和立法体系 215
二、国家投资经营及其立法的沿革217
三、国家投资经营法的部门法属性223
四、国家投资经营法在经济法中的地位225
第二节 国家投资经营法的基本制度227
一、国家投资经营管理体制227
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229
三、国家投资法律制度229
四、国有企业法律制度232
五、国家投资及国有企业调整改革法律制度239
第十二章 宏观引导调控法原理与制度体系243
第一节 宏观引导调控法的性质和地位243
一、宏观引导调控法的概念和特征243
二、宏观引导调控立法概况和基本体系246
三、宏观引导调控法的部门法属性255
四、宏观引导调控法的地位256
第二节 宏观引导调控法的基本制度258
一、计划法律制度258
二、经济政策法律制度261
三、特定时期和特定目标的宏观引导调控法律制度266
第十三章 经济法的立法与实施269
第一节 经济法的立法269
一、经济法的立法体制269
二、经济法的立法技术271
三、经济法的立法程序276
第二节 经济法的实施278
一、经济法的实施体制278
二、经济法的适用制度281
第十四章 经济法学科建设286
第一节 经济法学科的创立和发展286
一、人类社会早期经济法思想286
二、经济法学科的创立和发展290
第二节 经济法学科建设的任务293
一、加强经济法学科建设的重要性293
二、推进经济法学科建设的途径295
❺ 经济法的基本特征都包括哪些内容
一、经济法的本质
经济法:是国家及政府经济领导部门和经济组织的领导者运用法律手段管内理和协调经济容活动、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二、经济法的特征
(一)从法律组成的形式讲,经济法是一系列单行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特点的法律筏阀摧合诋骨搓摊掸揩
(二)从法律内容上讲,经济法同社会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与经济基础更为直接,是一种具有经济性特点的法律
(三)从调整对象的特殊性讲,经济法同科学技术、自然规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具有效益性特点的法律
(四)从经济法的功能与作用讲,经济法具有明显的限制性和促进性两种功能,贯彻惩罚和奖励相结合是一种带有指导性特点的法律。
(五)从实施上讲,经济法的实施是由国家经济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共同负责的,遵循经济司法与经济立法相结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❻ 经济法基础怎么区分法的形式
宪法,效抄力最高,制定机关全袭国人民代表大会,名称中华人们共和国宪法
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制定机关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名称中华人们共和国**法,例如中华人们共和国会计法
行政法规,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制定机关国务院,名称***条例,,例如总会计师条例
地方性法规,效力低于行政法规,制定机关省级、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部门规章,效力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制定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
政府规章,效力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制定机关省级人民政府。
一般是选择题,注意制定机关和名称
例如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B、国务院制定的《总会计师条例》
C、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北京市招标投标条例》
D、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答案B,:行政法规制定机关国务院和名称**条例,A、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错
B、制定机关国务院名称总会计师条例,对
C、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错
D、制定机关财政部,错
❼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法的形式和分类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法的形式
法的形式是指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依照什么方式或程序创制出来,并表现为何种形式、具有何种效力等级的法律文件。
我国法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宪法。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根本**,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另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还有权就有关问题作出规范性决议或决定,它们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即地方性法规。
(5)自治区法规。
(6)特别行政区的法。
(7)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也称部委规章)和政府规章(也称地方规章)两种。
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规章在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照作用。
(8)国际条约。
(二)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
5.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❽ 简述经济法的三种法律规范
1、从法律组成的形式讲,经济法是一系列单行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种带有专综合性特点的法律。
2、从属法律内容上讲,经济法同社会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与经济基础更为直接,是一种具有经济性特点的法律 。
3、从调整对象的特殊性讲,经济法同科学技术、自然规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具有效益性特点的法律。
❾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多数经济法学者认为应当包括:
(1)巩固、发展社会主体公有制和保护多种经济形式合法发展的原则;
(2)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3)责、权、利、效相统一的原则;
(4)国家统一领导和组织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经济法主体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法基本原则。
(9)经济法基础法律形式扩展阅读:
1、构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要素:普遍性;法律性;经济法特性。它们反映了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本质要求;同时科学地概括了经济法具体规则的内在连结和精神,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法中价值与具体规则的汇合和融通。并且二原则已为大量经济法规所昭示,凸显了公权和私权的有机统一,准确地揭示了经济法基本原则之特质。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存在的灵魂和基础,是经济规律的高级表现形式,这些原则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对经济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资料参考:网络_经济法网络_经济法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