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学的声誉分层法

社会学的声誉分层法

发布时间: 2021-03-05 07:27:45

A.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什么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等级内部还有各种独特的等级。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作出了独特的分析,在理论上有着重大的贡献。社会学家M.韦伯研究了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观点,提出一套不同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当代社会学者对社会分层进行了新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 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级的产生。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阶级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与共同的利益,他们的行为表现一致性程度较高。阶级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在阶级斗争中,同一阶级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阶级意识;同时,阶级内部成员之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④阶级与阶层。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有所不同。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
⑤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存在是私有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地位与利益不同,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关系,阶级斗争与阶级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产阶级,铲除滋生阶级与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无产阶级本身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而消亡。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私有制的废除、阶级的消亡是根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条件。
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
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照这个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所谓社会身份群体是指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政治标准指权力。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以上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
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了韦伯的上述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分层模式和理论,归纳起来有:①把社会划分成几个大的阶级。由于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曾提出过许多的阶级模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a.三个阶级理论,即把人分成上等阶级、中等阶级与下等阶级。b.林德的两个阶级模式。美国社会学家R.林德与H.林德在《中镇》(1929)与《过渡的中镇》(1937)等著作中提出了“企业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模式。企业家阶级由商业与工业管理者以及通常被称之为专家的人组成。其他人则属于工人阶级。c.米尔斯的阶级模式。美国社会学家C.W.米尔斯在《权力精英》(1956)一书中,把工人分成白领与蓝领两个阶级。白领是指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熟练的工人,其中包括管理者阶层。蓝领则是非熟练的体力劳动者。
②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层次。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W.L.沃纳等人依据多重标准曾提出 6个层次的划分方法。这实际上是把上、中、下三个阶级各分两层,即:a.上上层。由世世代代的富有者所组成,这些人既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又有上流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b.下上层。他们虽然在财产上并不逊色于上上层,但他们还没有具备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人称之为“暴发户”。c.上中层。他们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居住的环境优美的郊区,有自己舒适的住宅。d.下中层。主要包括一些小店员、神职人员等。e.上下层。他们的收入并不比上中层和下中层的人少,但他们主要从事体力劳动。f.下下层。主要是指无固定收入者、失业者以及只能从事一些非熟练劳动的人。
③续谱排列。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与身份声望等方面的具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即续谱。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T.帕森斯主张以职业作为分层的标准。他认为,在美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分层标准是职业,财富与声望都依赖于职业。职业的等级是代表个人成就的,是社会对个人成就的一种认定与酬赏。酬赏分配制度就是社会分层的原因。结构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在美国长期占统治地位,采取这一分层方法的社会学家通过社会调查,把美国 100多种职业按社会声望的高低排出名次来。具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美国进行的职业评分,这次评定的职业上至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医生,下到清道夫、擦鞋童,共87种,所得的分数最高为94分,最低只有34分,共列出40多个层次。
当代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学中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声望的测量。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级,即所谓管理者阶层。这个阶层没有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生,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研究的趣旨在于这个阶层的定义和归属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曾提出在“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出现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一体化趋势的观点。80年代以来,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分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对社会分层作了新的探讨。

B. 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简介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偏理。它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在社会学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
编辑本段概观
社会学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矛盾的回应出现于19世纪。这个现代性矛盾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个人的世界经验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瓦解的发展过程,从而作出“纠正”。(这种观点主要是社会学中涂尔干学派所持的观点,而其他派别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并不探索对社会的救治,因为他们认为对社会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个小群体的观念强加到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
今天,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到细如家庭结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系分成更多更细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离婚,在微观方面例如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还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数量上来描述一个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这种由拉扎斯费尔德(Paul F. Lazarsfeld)倡导的研究方法,现在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论之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外一个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基于扎根理论、内容分析等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从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会学家相信,这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因为这可以加强理解“ 离散”性的社会和独特性的人文。这种方法从不寻求有一致观点,但却可以互相欣赏各自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并互相借鉴。主流的观点认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研究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
编辑本段历史
孔德发明了社会学一词。“社会学”是一门新的学术范畴。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
“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Auguste Comte)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原本他用“社会物理学”来称呼这个新的学科。他的贡献主要是他使得社会科学终于脱离了人文领域。他的社会学理念是典型18世纪的:他相信所有人类活动都会一致地经历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果一个社会可以抓着这个阶段,它就可以为社会病开出有效的药方。
第一本以社会学为题目的书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哲学家 赫伯特·斯宾塞所著。在美国,1890年 肯萨斯大学的“社会学元素”是社会学第一个课程[1],[2],1892年 芝加哥大学由艾比安·斯摩尔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独立大学学院,他也创立了“美国社会学学报”[3]。1895年,法国 波尔多大学成立了欧洲第一个社会学学院。 1904年 伦敦经济及政治学院成立了英国第一个社会学学部[4]。1919年 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1920年Florian Znaniecki在波兰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
第一次关于社会学的国际合作发生于1893年。当时 René Worms 成立“社会学国际小学院”,最后与创立于1949年的国际社会学家协会合并[5]。1905年成立的美国社会学协会是今天世界最大的社会学家协会。
19世纪至20世纪有一群古典社会学家冒起,例如:卡尔·马克思、Ferdinand Toennies、埃米尔·涂尔干、帕累托及马克斯·韦伯。正如孔德,他们都不会自视为社会学家。他们的工作涉及宗教、教育、经济、心理学、道德操守、哲学、神学及其他学术范畴。当然他们在社会学上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特别是卡尔·马克思更是经济学重要巨头。
早期由孔德带出的理论研究方式是模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相同的方法学来探讨社会现象。强调以经验、实证和科学方法为社会学扎实的基础。这个方法学称为实证主义。
19世纪早期以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手法来研究社会生活受到了德国的狄尔泰、海因里希·李克尔等新孔德主义派哲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自然世界跟社会世界是不同的,人类社会有独特的范畴如意义、符号、规则、道德规范及价值。这些元素产生了人类文化。马克斯·韦伯根据这个观点发展出“反实证主义”的诠释社会学(Interpretive Sociology),强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它跟反自然论有密切关系,使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人类及文化价值。这导致难以为主观客观研究分野的争论并影响了诠释研究。因特网时代也催生了社会学的新分支-公共社会学。
最后,自然科学实际上并没有取代其他的社会科学,而是变成强调对象和方法的另一种形式。今天,社会学家通常通过比较法来研究人类组织和社会制度,特别是在复杂的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中。从20至21世纪来看,社会学的研究也应该是突飞猛进的时代。
编辑本段社会学中的科学与数学
社会学家研究时常常分析群体,如社会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及商业组织。他们研究社会群体间的互动、跟踪源头及发展过程、分析群体活动对各个成员的影响。社会学家关心社会群体的特征、群体间或成员间的互动影响及社会特征(例如:性别、年龄、种族)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效果。这些社会研究结果能够协助教育家、立法者、行政人员、社工等解决社会问题并制定公共政策。大部分的社会学家都有多项专长,例如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种族关系、教育、家庭、社会心理学、城市、农村、政治及比较社会学、性别角色及关系、人口地理学、老年学、犯罪心理学及社会学应用。
今天,社会学研究人类组织、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等等都使用大量比较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对其它科学带来额外的需求,这对研究现代工业社会是十分重要。近年,得到了人类学的启示,加速了对多元文化及多元国民的研究。
另一方面,社会学朝着微社会结构发展,例如:种族、社会阶级、性别及家庭。因为有很多罪案发生、家庭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压力,急需要社会学来寻找解决方法。
社会学家透过量性研究来研究社会关系以预测社会变动。他们希望透过质性研究,如面谈及小组讨论,对社会运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社会学家正辩论着从中作出平衡填补两者之间的空隙。例如:量性研究描述大型社会现象而质性研究描述个人如何理解大型社会现象。
编辑本段主要学说
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
跟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
可是,社会理论是构成社会学的最大部份。客观的科学研究经常支持社会理论家的解释。建基于科学方法的统计研究发现妇女和其他人虽然执行同样职业,但是收入出现严重收入差距。这成为女权主义的复杂社会理论的大前提。总之, 特别是对于纯净的社会学的追随者,社会理论曾有这样的呼吁因为它的焦点从个体移到社会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们生活的社会力量。这社会学的洞察多年来都集中在学生和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因为它假定社会结构和样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会群组所控制。这暗示了变动的可能性。这暗示了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受到不该受的压迫。
编辑本段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会用各种方法搜集经验实证,包括问卷、面谈、参与者观察及统计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对的困难是它们都根据研究员各自采纳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及了解社会。作为功能主义者,艾弥尔·涂尔干喜欢以社会大规模结构来解释任何东西。如果他是符号互动者,他便专注人们如何理解别人。马克思主义者或新马克思主义者把什么都化作阶级斗争。现象学家只是思考大众对现实如何建立自己的意义。当各方都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常常争论谁对谁错,而实际上会把不同方法学结合。
因特网是社会学家的兴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网上问卷调查代替纸张问卷。二)它成为讨论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课题。因特网的社会学研究网上社区、虚拟社区。四)因为因特网而产生社会组织上的改变,例如由工业社会转型到知识社会的大型社会改变。
编辑本段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在二十世纪早期,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对人类学作出了贡献。要留意一点的是人类学家都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今天社会学及人类学主要分别在于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对象。
社会生物学是综合社会学及生物学的一门新科学。虽然它很快获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争论的地方因为它尝试使用进化及生物过程来解释社会行为及结构。社会生物学家常被社会学家批评过份倚赖基因对行为的影响。社会生物学家却说在自然之间和哺育存在一个复杂关系。故此社会生物学跟人类学、动物学、进化心理学有密切关系。这仍然是其他科学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像Richard Machalek要求使用社会学来研究非人类社会。
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
编辑本段主要的社会学主题
群体组织方面:家庭-社区—乡村-集镇-城市-部落-民族-团体—文化..
群体与组织
初级社会群体
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群体
社会组织
科层制
社会制度方面:亲属-婚姻-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体育..
社会过程方面:合作-竞争-战争-改革-革命-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社会一体化..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规范与越轨
社会变迁
分层与流动
城市化
现代化
社会问题方面:就业-民族分裂-犯罪-环境污染-人口-移民-种族歧视-暴力—贫困..
编辑本段社会学主要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埃米尔·涂尔干
赫伯特·斯宾塞
卡尔·马克思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滕尼斯
齐美尔
曼海姆
帕累托
马林诺夫斯基
斯金纳
威廉·萨姆纳(William Sumner)
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
弗洛里安·兹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帕森斯
默顿
斯梅尔瑟
甘斯
米尔斯
米德
刘易斯·科塞
霍曼斯
布劳
爱默生
戈夫曼
舒茨
哈罗德·加芬克尔
阿多诺
埃里希·弗洛姆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于尔根·哈贝玛斯(Jurgen Habermas)
米歇尔·福柯
利奥塔
吕西安·斯费兹
布迪厄
安东尼·吉登斯
埃利亚斯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人类学者,Clifford Geertz)
费孝通
编辑本段社会学理论
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发展论
社会公平论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互动论
社会进化论
社会均衡论
社会认知论
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
社会学习论
社会控制论
结构功能论
冲突学说
编辑本段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可以断言,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可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又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与卢卡奇、布洛赫等人是同龄人,而它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等人至今依旧健在并十分活跃。
1923年,正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卢卡奇、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反思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起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研究所创办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它的第一任所长由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格律伯格(Carl Crunberg 1861-1940)担任。格律伯格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中持某种中立的态度,他对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卢卡奇等西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持同样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了西方和东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结点,它所办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对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一视同仁,既发表新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稿,发表伯恩施坦等人的文章,也发表卢卡奇和科尔施等人的文章。可以说,格律伯格担任所长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员尚未形成我们今天所称谓的法兰克福学派。1930年,霍克海默接替患病的格律伯格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930年至1949年的幻年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活动地域来讲,这一时期主要是该学派的美国时期。
霍克海默与格律伯格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不把社会研究所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仅仅当作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交汇或对话的场所,而是为社会研究所的成员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建立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霍克海默在就任所长时所做的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而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由此,霍克海默一方面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他为这一研究引进和组织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杰明等人,这些人或是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或是成为研究所新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由此而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强大阵营。
然而,事隔不久,法西斯上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大多是持激进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因而无法继续在德国活动。社会研究所被迫于1933年迁往美国,先后隶属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在此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其间,霍克海默于1937年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明确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概括为批判理论。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表了许多阐述批判理论的重要著作,如霍克海默的《独裁主义国家》、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的辩证法》、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等。
1949年至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在西德活动的时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金时代。
1949年,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等人回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二人分别担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又赴美讲学,实际上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尔诺主持。这一时期,不仅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无论是回到德国还是留在美国)继续建构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而且一批年轻的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人开始崛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他们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并制定了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革命战略。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在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学生和青年造反运动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主要代表人物已成为十分著名、十分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代表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和《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认识与兴趣》、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等等。
从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自己的发展晚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的时期。
60年代末席卷全欧洲的学生运动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声誉达到了顶峰,但此后法兰克福学派很快开始了衰落和解体的进程。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首先,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相继谢世,阿多尔诺于1969年去世,霍克海默于1973年去世,马尔库塞于1979年去世,弗洛姆于1980年去世。其次,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和施密特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施密特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的正统继承人,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依旧有效,而哈贝马斯则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他开始致力于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主张以交往理性来取代工具理性的核心地位,从而以交往行动理论重建 历史唯物主义。这些分歧反映在施密特的《论批判理论的思想》、《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与社会进化》等著作之中。理论上的分歧破坏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间的合作。1969年,哈贝马斯担任社会研究所的所长,但很快,由于同施密特之间关系的恶化,哈贝马斯曾于1971年退出社会研究所。1972年施密特开始担任研究所的所长。1983年哈贝马斯返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虽然社会研究所还依然存在,但哈贝马斯等人更多地是作为单独的思想家而活跃于国际学术界,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学派的历史基本上已经终结。
编辑本段社会学学派及分支
历史社会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学分支
社会学史
教育社会学
社会思想史
社会学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
实验社会学
数理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职业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乡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环境社会学、青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越轨社会学、妇女问题、种族问题、社会问题、社会群众及分层问题、社区、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微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人口社会学
比较社会学
社会地理学
文化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知识社会学、道德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军事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史、实验社会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
社会人类学
组织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福利社会学
人口学
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学说史、人口史、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区域人口学、人口系统工程、人口预测学、人口规划学、人口政策学、计划生育学
参看:
心理学 -- 情报学 -- 政治学 -- 社会主义 -- 社会发展规律 -- 社会结构 -- 人才学
编辑本段相关文献
韦伯(德),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7563352058
叶至诚,《社会学是什么》,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ISBN 9578187181
乔治.瑞泽尔(美),《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ISBN 7301087985
乔纳森·特纳(美),《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ISBN 957551498X
John J. Macionis, Sociology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4, ISBN 0131849182
Piotr Sztompka, Socjologia, Znak, 2002, ISBN 8324002189
Stephen H. Aby, Sociology: A Guide to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3rd edn.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2005, ISBN 1563089475
Anthony Giddens,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Polity, Cambridge, 1998. 对古典社会学作很好的介绍。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Polity, Cambridge
Anthony Giddens, Human Societies: Introction Reading in Sociology
Robert A. Nisbet,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London, Heinemann Ecational Books, 1967, ISBN 1560006676
Evan Willis, The Sociological Quest: An intro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3rd edn,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813523672
Andrey Korotayev, Artemy Malkov, and Daria Khaltourina, Introction to Social Macrodynamics, Moscow: URSS, 2006. ISBN 5-484-00414-4 [6].

C. 社会学的分层主要有三种方法:主观法、声誉法和( ) 法

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主观法又称内自我评分法,是由调查研究人员容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由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归类,判断自己处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哪一层;声誉法则是调查研究者让熟悉一地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成员分层归类;客观法是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该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

D. 社会学考研必看的几本书籍

1、[美]戴维·波普诺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教科书的权威读本,已出版第十版。该书涵盖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包含社会学原理,如,社会、社会组织与个人、人的社会化、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社会的分层研究,包括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民族、种族和少数民族问题,年龄和性别问题等。这些是美国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本书还讨论了“社会设置”,包括家庭、教育、宗教、权力和政府、经济与劳动;讨论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包括人口与生态,城市、城市化与社会变迁、社会和文化变迁。
书中对各问题由浅入深的个案的分析方法对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书中所关注的问题,虽是以美国社会为范本,但对改革中的中国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对于第四版《社会学》内容的修订比本书以往所有版本都更为全面。书中所有的经验数据都经过彻底的修订和更新。像前三个版本一样,作者努力使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和娱乐性,同时也处于本学科的最前沿。本书大量使用了学术研究的成果和专业期刊作为研究资料的来源,为了使教材尽可能具有时事性,也精选了一些报纸和杂志作为最新的资料来源。本书新增了许多部分。通过把新增内容与那些可靠的、经过检验的部分相结合,尽可能地保持了本书权威级社会学绪论的声誉。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从几个角度开辟了新领域。第四版的创新性在于它是包括了有关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其他变化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透彻研究的第一本教材。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事实上遍布每一章。巨变时期也带来其新的风险,风险也是本教材探讨的一个持续的主题。
3、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书结合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社会学研究方法教学的实际,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通俗简明的介绍。在内容安排上,既兼顾到实际研究的逻辑程序,又兼顾到定量及定性研究方式和各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及技术。作者还结合自己十几年学习、实践及教学的经验,介绍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全书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得当,语言简明,适合高等学校的教学需要,同时也适合实际研究部门的人员自学及参考。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乡土中国》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它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育制度》生育,包括生与育两层意思:生出一个人来,再把这个人培养成为社会成员,以接替由死亡造成的社会空缺。费孝通在民族调查和农村调查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后,著作了《生育制度》来阐述社会怎样新陈代谢、几千年里中国社会怎样维持世代之间关系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
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之后的第三个研究报告。2004年至今,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四川、广东、北京、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作了长期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正在凸现。因此,本书在对社会阶层关系研究作出初步总结后,重点调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体描述和分析。
6、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专家郑杭生编著,全书分体制条件定位、现状前景分析、网络学理探讨、学科制度建设等几个部分对当代我国社会学的前沿问题进行论述,并将作者历年的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些书评推荐奉献给大家,指明了我国社会学的发展方向,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学术价值。

E. 研究社会学居住分层阶级分层问题采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哪些,具体的

都研究社会学了怎么还有说政治经济学,而且还是老马的那一套。。。
居住分层阶级分层完内全不同吧容,居住分层我怎么感觉完全就是社会研究方法的范畴了呢?详情参见调差研究方法的介绍,不解释。
至于阶级分层,自从马克思以后是个人都要说上那么几句,推荐社会理论方法这本书,就是华夏出版社那一套里面的那本,有专门的介绍。大概介绍一下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韦伯的三个因素论等等。至于研究方法,因为属于纯理论,要硬说也只有定性研究里面的那些了,比如文献法什么的。

F. 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与评价“门当户对”的婚嫁观念。注意,必须用社会学的视角,不得雷同于街谈巷议。

“门当户对”的婚嫁观念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照这个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所谓社会身份群体是指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政治标准指权力。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以上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
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了韦伯的上述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分层模式和理论,归纳起来有:①把社会划分成几个大的阶级。由于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曾提出过许多的阶级模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a.三个阶级理论,即把人分成上等阶级、中等阶级与下等阶级。b.林德的两个阶级模式。美国社会学家R.林德与H.林德在《中镇》(1929)与《过渡的中镇》(1937)等著作中提出了“企业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模式。企业家阶级由商业与工业管理者以及通常被称之为专家的人组成。其他人则属于工人阶级。c.米尔斯的阶级模式。美国社会学家C.W.米尔斯在《权力精英》(1956)一书中,把工人分成白领与蓝领两个阶级。白领是指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熟练的工人,其中包括管理者阶层。蓝领则是非熟练的体力劳动者。
②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层次。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W.L.沃纳等人依据多重标准曾提出 6个层次的划分方法。这实际上是把上、中、下三个阶级各分两层,即:a.上上层。由世世代代的富有者所组成,这些人既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又有上流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b.下上层。他们虽然在财产上并不逊色于上上层,但他们还没有具备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人称之为“暴发户”。c.上中层。他们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居住的环境优美的郊区,有自己舒适的住宅。d.下中层。主要包括一些小店员、神职人员等。e.上下层。他们的收入并不比上中层和下中层的人少,但他们主要从事体力劳动。f.下下层。主要是指无固定收入者、失业者以及只能从事一些非熟练劳动的人。
③续谱排列。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与身份声望等方面的具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即续谱。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T.帕森斯主张以职业作为分层的标准。他认为,在美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分层标准是职业,财富与声望都依赖于职业。职业的等级是代表个人成就的,是社会对个人成就的一种认定与酬赏。酬赏分配制度就是社会分层的原因。结构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在美国长期占统治地位,采取这一分层方法的社会学家通过社会调查,把美国 100多种职业按社会声望的高低排出名次来。具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美国进行的职业评分,这次评定的职业上至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医生,下到清道夫、擦鞋童,共87种,所得的分数最高为94分,最低只有34分,共列出40多个层次。

G. 社会学的分层方法

以三种二分法中的一种为基础,依次排为若干层。孙本文的总体框架就属此种。⒈纯内理社容会学:研究社会学理。 ①普通社会学:Ⅰ、社会静学,Ⅱ、社会动学。 ②特殊社会学:Ⅰ、地理社会学;Ⅱ、生物社会学;Ⅲ、心理社会学;Ⅳ、
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又包括:a、政治社会学;b、经济社会学;c、宗教社会学;d、法理社会学;e、艺术社会学等)。
⒉应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理应用于社会各部分,以期改进。①农村社会学; ②都市社会学; ③教育社会学; ④犯罪社会学; ⑤社会工作;等等。
⒊历史社会学:研究过去社会生活的陈迹。
⒋社会学方法论:讨论如何研究社会行为现象的方法。

H. 社会是根据什么分层的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以财富、权力、声誉三个维度作为社会版阶层分化的标准。
在韦伯权之后,沃特等人提出六个阶层的划分方法,共八项指标,即职业、收入数量、收入来源、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根据这八项指标,沃特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上上层、上下层、中上层、中下层、下上层和下下层六类。

I. 社会学简答题:解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韦伯“三位一体”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影响。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等已经发现现代社会的阶级存在和阶级间的斗争。但只有马克思才揭示了阶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的本质,才建立了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1.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阶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在人类出现“真实的”和“凝固了的”分工,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时就存在了。马克思在《孟德斯鸠第五十六》一文中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劳动分工,因此也就有阶级,其中一个阶级占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另一个阶级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生存,而出卖劳动也只有当购买劳动能使雇主阶级发财时才有可能”。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随之出现剩余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伴生了私有制,也就产生了阶级。
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将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即所有制联系起来,从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揭示阶级的本质。在私有制社会里,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归属。在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资料或劳动的占有关系掩盖了社会分工的原生基础地位,成为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分析中世纪法国农民的状况时说:“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马克思虽然反复论证在阶级产生、形成中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如政治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避免了片面性。
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在发生阶级分化的同时,还存在阶层分化的现象。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来划分的,它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介于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实为中间阶层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认为中间阶层在所有现代国家和现代革命中,都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并预言中间阶级将会不断地增加。

韦伯是西方分层研究的先驱。他主张从经济、权力和声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问题。
这三个分层标准是相对独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者把某一方面推到突出地位。分层理论对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表现在:第一,采用多元分层标准;第二,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基本不涉及质的差别;第三,注重主观评价,引进了自我评价法和声誉法等分层方法。
1.影响职业运动员工资的主要因素有职业运动员供求状况、职业运动员的劳动边际收益产品大小、职业体育管理制度和政策、竞争联盟状况和职业运动员工会与集体协商等因素;职业运动员获得高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职业运动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专有权性质;近20年来,职业运动员工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转会制度的变化和俱乐部电视转播权收益的大幅度增长;职业运动员工资差异性较大。
2..运动员特殊的成长环境和过程形成了运动员独特的群体文化特征,运动员的权力价值观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采用定性心理学研究方法对运动员的权力价值观进行剖析;另一方面引入文化心理学当中的"权力距离"概念来对运动员这一特殊文化群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高权力距离文化的特征背景下,运动员权力价值观的结构当中包括:目标一致性、尊重、教练惩罚的权力、沟通、自我选择、利益、生活方式、环境影响、亲密程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绝对服从与表面服从并行的权力价值体系。
3从最近公布的一项民惫调查中获知的。 主持这项调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强,在10种职业中,教练员排20位,运动员排25位.从这次调查中反映出.而过去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四肢发达、头脸筒单,的运动员及教练员能够获得如此的排名,应该令体育界人士感到欣擞。由此魏们也可以看出.随粉我国体育卒业的发展,运动员、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也在得到不断地改善.这也可以从近年来具有硕士学位的教练带队连获佳绩、世界冠军坐进名牌大学课堂等现象中得到印证。

J. 社会分层的方法社会学

分层方法。社会学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内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容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影响。
2、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声誉法可以发现一种公认的声誉分层体系。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热点内容
2017中级年经济法考试大纲 发布:2025-09-17 09:19:49 浏览:625
合同法第七十七条 发布:2025-09-17 09:13:58 浏览:64
马云被印度法院传唤是真的吗 发布:2025-09-17 09:08:04 浏览:872
行政法不同效力层次的金字塔 发布:2025-09-17 09:04:28 浏览:867
海正法院 发布:2025-09-17 09:00:07 浏览:109
关于报飞机票劳动法 发布:2025-09-17 08:54:29 浏览:591
经济合同法下载 发布:2025-09-17 08:48:00 浏览:772
法院拍卖公告时间 发布:2025-09-17 08:41:32 浏览:216
法学屠龙技 发布:2025-09-17 08:36:02 浏览:514
社会与法栏目剧全集消失的妻第四集 发布:2025-09-17 08:34:54 浏览: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