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法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社会法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1-03-06 18:12:38

①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工人运动的不断兴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暴露;三大自然定律的发现。

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德也相继进入工业革命阶段。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

19世纪30、40年代发生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人相比,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有强烈的实践愿望,正是在他们进行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法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理论刊物。1983年10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成立时办的《科学社会主义通讯》是它的前身。

后更名为《科学社会主义》,公开发行,曾由中国工运学院承办。1991年经新闻出版总署重新登记,改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2001年转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承办。

其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宣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际问题。

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评价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各种思潮,为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现实性、创新型,注重理论性与政治性、学术性与知识性、严肃性与可读性相统一。

经济法和社会法作为后起的法律,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1)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家被动地或者自:觉地承担起对经济回加以组织协答调的职能。(2)社会经济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并形成了相应的经济法学说。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这些基础和条件尚未出现时,经济法是不可能产生。

③ 简述韦伯理解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及产生的时代背景(30分)

马克斯.韦伯可能是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最大影响的古典社会学家。《经济与社会(第1卷)》原著1921~1922年出版。韦伯在书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首先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以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作了详细阐释,统称为社会学的基础。然后分别又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思想。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必须运用“理解的方法”。社会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发观支配社会行动的一般规则,它还应当试图去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意向和动机。这些主观动机在下一个阶段可以被视为社会行动的原因,可以发展为一种因果性的社会说明。社会学(这个高度含混的词在此意义上被使用)是这样一种科学,它试图对社会行动意义理解,以期由此达到一种关于它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说明”。
注意两点:出发点就是通常所谓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社会学关注的是有动机的行动,自然科学关注的无动机的事件(比如地球,星球的运动)人类行动的意义特征在自然界没有对应者。

④ “依法治国”是在什么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

“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4)社会法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发展人民民主和建设法制国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新中国在成立后至1957年夏反右斗争扩大化之前的7年时间里,是比较注意法制建设的。

这期间,不仅制定了1954年《宪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规、命令,而且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遵守革命法制,实行宪法,依法办事。这可以从当时一些领导人在讲话中看得很清楚。1949年初,谢觉哉同志就说过,我们不要资产阶级的法治,但我们确要我们的法治。

1954年9月17日,彭真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宪法草案时,专门就“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了发言,指出“人人遵守法律,人人在法律上平等,应当是,也必须是全体人民、全体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实际行动的指针”。

在改革开放以前,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不可能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当然更不可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在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没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提出来。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不是一下子就轻而易举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际上,这一基本方略的提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和发展

⑤ 1853的法国时代背景是什么法国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时期社会环境怎么样

1852年11月,拿破仑·波复拿巴的侄制子路易-拿破仑尊自己为“拿破仑三世”。12月,登基称帝,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1853年,与西班牙贵族小姐欧仁妮结婚。1854年,联合英国对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开始。

⑥ 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是什么意思

1、时代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比如在近代,我们中国的时代背景就是身处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压迫的国家。

2、历史背景:一般指某一个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3、文化背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所创造和积累、发展起来的文化彼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人类文化随着发展出现不同的类型,对人的发展便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6)社会法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一、时代背景例句:

1、吴晗《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于谦的建议到了北京,早上到,晚上就批准,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2、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性格是随时代背景而改移的。

3、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说是以新加坡为时代背景,写失业的华侨工人,谈矿工和海员的艰苦生活。

二、历史背景:如鸦片战争背景。

1、国内背景:清朝统治走向衰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政治上,清朝统治的腐朽日益暴露,军事上,装备陈旧,营务废驰;财政上,国库亏空,入不敷出,思想上,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国际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3.鸦片战争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要求开拓世界市场。英国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三、文化背景:德国哲学家、史学家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把人类文化分为 8 种类型,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英国早期经济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文化分为 26 种类型。

⑦ 劳动合同法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版深入,我国企权业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日趋凸现。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不仅影响着劳动者的收入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还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由于企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而导致的罢工和集体辞职事件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不可估计的损失。

当前,由于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了我国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的现象频频发生,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增加。只有建立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企业的劳动质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才能创造出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建立了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才能够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⑧ 《法经》的历史背景及其本质是什么

《法经抄》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是李悝为魏文侯师时编纂的,这时正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时期。
其本质和特征是:
简朴性。这是指构成古代法律秩序的法律规范体系并无科学的分类和层次,体现在法典的体例上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实体法程序法不分。《法经》的主要内容是以罪名为基础的刑法条文,内容上,可以认定整个《法经》是一部民、刑、刑诉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从结构上看,李悝的立法思路也只是从其在魏国变法的最急切之处入手,先规定《盗法》、《贼法》;为了劾捕盗贼,再规定《囚法》、《捕法》;而后又将其他一些罪名统统收入《杂法》,最后将相当于后世的名例篇或刑法总则的《具法》列为尾篇。可见李悝在法典结构上还远未达到中国封建法律体系高峰时的水平,尚处于比较凌乱的阶段。
原始性及野蛮性。《法经》诞生于战国初期,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虽然《法经》摆脱了《周礼》及《尚书·吕刑》中以刑统罪的刑法体系,改为以罪统刑,但是在对待刑罚的态度上却没有丝毫转变。《法经》充分体现了法家重刑主义的思想。散发出原始氏族征战与统治的血腥气息。

⑨ 《社会保障法》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通过的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首先,是哪国的社会保障法 中国是没有
比较著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济贫法,德意志帝专国时期颁属布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条例和后来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历史背景嘛 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锐 社会不稳定
历史影响嘛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社会积极发展势头 代价是日益增高的社会保障费用

⑩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和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产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方面创造出一个富有的工业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个贫困的产业工人阶级。从1825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1825年是欧洲经济的转折点,那么,1831年就是欧洲政治的转折点。从这一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已有的理论不能回答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封建阶级的复古主张开历史倒车,空想社会主义的方案不切实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理论纷纷破产。时代的剧变呼唤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定势。

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它产生时的经济、政治和理论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学习,分别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阶级基础和理论前提。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经济条件

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业代替了封建的行会经营方式。然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的发明出现了,它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到了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英国处于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大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生产的转化,极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

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每十年都发生一次,1836和1847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许多工厂倒闭,产品滞销,工人失业,生活没有着落。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巨大打击和心理恐慌。这是资本主义当事人完全预料不到的事情。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这些曾给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巨大财富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却也给其自身制造了麻烦。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化已经发生尖锐的冲突,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已经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不能相容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生产力武器,而且锻炼出一个能运用这种武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现代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越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跟着发展;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最初是个别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在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是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是攻击生产工具本身,如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等。工人的斗争造成了他们之间日益扩大的团结,这种团结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工人们彼此联合起来了,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斗争回和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必将发展为政治斗争。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的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的工人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却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和早期的工人运动相比,近代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标志着工人阶级的成熟。

在这三大工人运动中,欧洲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又表明了,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取解放的目的,必须有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指导。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给无产阶级指明正确的方向。由此,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已成为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马克思通过参与和组织了19世纪的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并总结和吸取了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例如:法国工人起义组成“巴黎公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等人进行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的教训,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订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部著作在1848年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发现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发现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的理论基础。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无情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幻想地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1],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则是因为他们在深入社会实际、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继承人类优秀科学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在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17世纪下半叶而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益材料。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也吸收了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许多重大发现的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 ,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如同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此,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无产阶级开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由欧洲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

热点内容
德国民法七大发现 发布:2025-09-17 03:14:28 浏览:94
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法 发布:2025-09-17 03:07:40 浏览:931
通许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7 02:45:32 浏览:497
巴林王国婚姻法 发布:2025-09-17 02:45:27 浏览:909
明代司法机关 发布:2025-09-17 02:45:25 浏览:677
工期违约金最高限额合同法解释 发布:2025-09-17 02:39:53 浏览:154
2018年修改后婚姻法 发布:2025-09-17 02:39:00 浏览:853
行政法的本级 发布:2025-09-17 02:25:37 浏览:952
学习准则及条例课件 发布:2025-09-17 02:25:27 浏览:785
立法座谈提纲 发布:2025-09-17 02:24:47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