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婚姻法损害赔偿认定

婚姻法损害赔偿认定

发布时间: 2021-03-06 21:41:35

1. 关于离婚损害赔偿中过错方的过错责任如何认定的.

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依照上述司法解释有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及其他手段。前者即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等实际上是属于身体暴力的范畴;后者即其他手段可包括语言暴力和性暴力。因为,后这两种暴力形式在婚姻家庭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家庭暴力中除身体暴力外的另两种表现形式。那么,语言暴力、性暴力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来认定?笔者认为,语言暴力,一般是以威胁、恐吓、谩骂、挖苦、侮辱等方式来威吓、虐待对方,造成受害一方长期在精神、心理方面产生压力与痛苦;性暴力是指丈夫为满足自己的性欲,在妻子病重、经期、产期、哺乳期等特殊情况下,违背妻子意愿,经常强迫其从事性行为或用残暴的方式伤害妻子的生殖器官,使其身心受到极大损害的行为。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非是一切家庭暴力行为都能提起损害赔偿的,只有那些施暴行为足以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并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时,过错方才应承担起赔偿责任。但“一定的伤害后果”其标准是什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此未做出明文规定。笔者认为,由于婚姻损害赔偿包括物质与精神赔偿两个方面,因此,其伤害后果的标准也应当以这两方面的损害事实作为参考指数即包括肉体损害和精神损害的事实。而肉体损害事实笔者认为可依照刑事法律标准分为重伤、轻伤、轻微伤来认定。因为刑事法律这种区分肉体伤害程度不仅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依照其标准来作为确认离婚损害赔偿中家庭暴力之伤害结果并无不妥;同时,在审判实践中民事损害的赔偿依据也往往是借鉴或参照刑事伤害这一标准的。因此,只有依照刑事伤害的法律标准,才能在审判实践中对“一定的伤害后果”作出科学且公正的界定。精神损害事实笔者认为,可依照医学上的标准分为精神衰弱、精神失常、精神错乱等。但要明确肉体上的损害结果如轻伤并不一定就给受害者造成精神衰弱、精神失常等后果即肉体上的损害与精神的损害并不都是一致且并不都是具有因果关系。只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受害者的精神损害是同过错方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的,人民法院才可以认定。由于家庭暴力有法定性及权威性的损害结果作为参照依据,这样,在司法实践上,认定实施家庭暴力者的过错责任就比较容易掌握,其所造成的伤害结果及程度就易于明了,从而不会陷入盲目及主观臆断的误区。2、关于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过错责任如何认定的问题。《〈婚姻法〉解释(一)》第1条在界定家庭暴力行为的同时,认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这说明,虐待是家庭暴力的经常性表现形式,也是家庭暴力的最高表现形态。但“持续性、经常性”的标准又是如何确认的?笔者认为,其时间标准应以一年以上为宜,即只要行为人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连续达一年以上的就可以认定为虐待。因为整年都对无过错方实施家庭暴力,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大及情节较为严重,对这种不分四季的恶劣行为,宜于重罚。但必须明确,如果以虐待的过错责任论处后,就不能也不应该再以实施家庭暴力的过错责任来论处了,因为一种过错行为不能受两次处罚。认定虐待如此,那么,对遗弃家庭成员的过错责任又如何认定?这就需要明确遗弃这一概念,所谓遗弃,就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者拒绝抚养、赡养、照顾,情节较为严重的行为。首先,从其概念来看,遗弃的主体只能是有抚养能力的配偶,其他家庭成员即使有遗弃行为,但都不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所规定的遗弃主体;其次,被遗弃的对象既包括年老、患病的父母、未成年的子女,也包括患病或没有生活经济来源的配偶。再次,这种遗弃行为已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如造成年老、年幼或患病者饥饿、挨冻、流浪、病重及死亡等。此外,遗弃在时间上显然是要达到一定的期限,否则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从此我们可能看出,遗弃相对于实施家庭暴力来讲,它所侵害的对象与范围比实施家庭暴力行为所侵害的对象与范围要广泛,理由是实施遗弃者往往是离家外出或不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过错方的赔偿请求是基于抚养子女、赡养年老或生病的父母的需要而提出的,负有抚养义务一方不能逃避此责任;同时,抚养、赡养既是一种法定义务,也是传统的孝德,有抚养能力的配偶丧失了这种孝德,则不仅要受道德的谴责,而且要受法律的制裁。

2. 离婚诉讼中,什么情况下可以要求损害赔偿

现实困惑
女子李某所住的村子地处偏僻,人们受传统教化影响很深。后来,李版某与同村的吴某结婚,结婚一权年后,李某生下一个女孩儿,满是男尊女卑思想的丈夫吴某将女婴扔进了深山。李某得知此事后,将孩子抱回,但孩子不久就死了。李某痛不欲生,遂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损害赔偿。李某可以要求赔偿吗?
律师答疑
李某可以要求损害赔偿,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一方有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行为的,另一方离婚时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本案中李某刚出生的孩子被丈夫扔进了深山,直接导致了孩子的死亡。因吴某有遗弃家庭成员的恶劣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应该给予李某赔偿。
法条链接
《婚姻法》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法理荟萃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因为夫妻一方法定过错离婚的,过错方应该就自己的过错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3. 新婚姻法对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怎样规定

龙某(男)与纪某(女)相识,一年后结婚。后来,龙某与本村女青年郑天亮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吃饭、看电影,继而发生两性关系致郑天亮怀孕。龙某怕奸情暴露,伪称他和郑天亮是未婚夫妻,带郑天亮去医院做了人工流产。龙某和郑天亮相约,与妻子离婚后双方结婚。于是,龙某向法院起诉,要求与纪某离婚。法院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对郑天亮破坏他人家庭的行为和龙某违反一夫一妻制度原则与他人通奸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同时法院向龙某和郑天亮所在单位的领导提出司法建议,要求对他们二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断绝往来,改正错误,同时调解龙某和纪某和好。但龙某与第三者暗中继续往来,始终坚持离婚,并和郑天亮公开同居。纪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与龙某继续生活,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同意与龙某离婚,并要求龙某进行损害赔偿。
问题:纪某这样做,有法律依据吗?
答:这样的案例如果发生在新修订的《婚姻法》生效之后,则纪某在离婚分割财产时,不仅可以根据照顾女方、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适当多分,而且还可以根据新婚姻法请求龙某损害赔偿。
新婚姻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后,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这是新婚姻法增加的内容,是针对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离婚案件中25%起因于家庭暴力、婚外恋、通奸、姘居、重婚等,这种导致婚姻破裂的趋势有增无减。婚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因一方的过错导致婚姻破裂,对他方造成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损害。因此,受害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之诉,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当代婚姻家庭法的公平原则和保护弱者原则。从现实来看,如果法律对此不作出规定,会导致离婚的成本过小,受害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这里的赔偿是补偿性的而不是惩罚性的。

4.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如何认定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5. 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认定的误区,难点有哪些

1、男方和另一女方没有重婚也没有同居,离婚时无过错女方不能要求经济和版精神赔偿权。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2、小孩未满一岁,男方是不能提出离婚的。
《婚姻法》第三十四条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6.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如何认定

婚姻法及其解释中对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做了明确规定,即损害赔偿责任的请求权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有过错一方的配偶,也就是有赔偿义务的有过错的一方

7. 关于离婚损害赔偿中过错方的过错责任如何认定的问题

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依照上述司法解释有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及其他手段。前者即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等实际上是属于身体暴力的范畴;后者即其他手段可包括语言暴力和性暴力。因为,后这两种暴力形式在婚姻家庭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家庭暴力中除身体暴力外的另两种表现形式。那么,语言暴力、性暴力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来认定? 笔者认为,语言暴力,一般是以威胁、恐吓、谩骂、挖苦、侮辱等方式来威吓、虐待对方,造成受害一方长期在精神、心理方面产生压力与痛苦;性暴力是指丈夫为满足自己的性欲,在妻子病重、经期、产期、哺乳期等特殊情况下,违背妻子意愿,经常强迫其从事性行为或用残暴的方式伤害妻子的生殖器官,使其身心受到极大损害的行为。 笔者认为,由于婚姻损害赔偿包括物质与精神赔偿两个方面,因此,其伤害后果的标准也应当以这两方面的损害事实作为参考指数即包括肉体损害和精神损害的事实。而肉体损害事实笔者认为可依照刑事法律标准分为重伤、轻伤、轻微伤来认定。因为刑事法律这种区分肉体伤害程度不仅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依照其标准来作为确认离婚损害赔偿中家庭暴力之伤害结果并无不妥;同时,在审判实践中民事损害的赔偿依据也往往是借鉴或参照刑事伤害这一标准的。 因此,只有依照刑事伤害的法律标准,才能在审判实践中对一定的伤害后果作出科学且公正的界定。精神损害事实笔者认为,可依照医学上的标准分为精神衰弱、精神失常、精神错乱等。但要明确肉体上的损害结果如轻伤并不一定就给受害者造成精神衰弱、精神失常等后果即肉体上的损害与精神的损害并不都是一致且并不都是具有因果关系。 只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受害者的精神损害是同过错方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的,人民法院才可以认定。由于家庭暴力有法定性及权威性的损害结果作为参照依据,这样,在司法实践上,认定实施家庭暴力者的过错责任就比较容易掌握,其所造成的伤害结果及程度就易于明了,从而不会陷入盲目及主观臆断的误区。 《〈婚姻法〉解释(一)》第1条在界定家庭暴力行为的同时,认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这说明,虐待是家庭暴力的经常性表现形式,也是家庭暴力的最高表现形态。但持续性、经常性的标准又是如何确认的?笔者认为,其时间标准应以一年以上为宜,即只要行为人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连续达一年以上的就可以认定为虐待。因为整年都对无过错方实施家庭暴力,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大及情节较为严重,对这种不分四季的恶劣行为,宜于重罚。但必须明确,如果以虐待的过错责任论处后,就不能也不应该再以实施家庭暴力的过错责任来论处了,因为一种过错行为不能受两次处罚。 认定虐待如此,那么,对遗弃家庭成员的过错责任又如何认定?这就需要明确遗弃这一概念,所谓遗弃,就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者拒绝抚养、赡养、照顾,情节较为严重的行为。首先,从其概念来看,遗弃的主体只能是有抚养能力的配偶,其他家庭成员即使有遗弃行为,但都不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所规定的遗弃主体;其次,被遗弃的对象既包括年老、患病的父母、未成年的子女,也包括患病或没有生活经济来源的配偶。再次,这种遗弃行为已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如造成年老、年幼或患病者饥饿、挨冻、流浪、病重及死亡等。此外,遗弃在时间上显然是要达到一定的期限,否则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从此我们可能看出,遗弃相对于实施家庭暴力来讲,它所侵害的对象与范围比实施家庭暴力行为所侵害的对象与范围要广泛,理由是实施遗弃者往往是离家外出或不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过错方的赔偿请求是基于抚养子女、赡养年老或生病的父母的需要而提出的,负有抚养义务一方不能逃避此责任;同时,抚养、赡养既是一种法定义务,也是传统的孝德,有抚养能力的配偶丧失了这种孝德,则不仅要受道德的谴责,而且要受法律的制裁。

8. 离婚损害赔偿怎么规定的,

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内权请求损害赔偿:(一)容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根据此规定,有权要求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仅指合法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方,无过错方损害赔偿的请求只能向自己的配偶提出,而且必须是由于对方的上述四项规定的过错导致离婚的才可以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对于并非因上述四项规定的情况而离婚的,不能提起损害赔偿。
在离婚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受理离婚案件时应当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义务书面告知当事人。并分三种情况做出具体规定:①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是在提起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②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③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告知当事人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提出起诉。

热点内容
法律和刑法的关系 发布:2025-09-17 00:44:26 浏览:992
侵犯隐私权应付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7 00:36:24 浏览:320
行政法2017和2018的区别 发布:2025-09-17 00:35:46 浏览:319
公司承担民事责任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17 00:20:39 浏览:912
按劳动法被辞退补偿 发布:2025-09-17 00:19:06 浏览:625
新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 发布:2025-09-17 00:13:26 浏览:800
对刑事诉讼法46条的理解 发布:2025-09-17 00:07:05 浏览:662
日常交通法规小常识 发布:2025-09-17 00:04:01 浏览:17
有关经济法专利版权纠纷的案件 发布:2025-09-16 23:47:28 浏览:527
违反经济达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6 23:46:04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