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经济法角度观后感
㈠ 肖申克的救赎——600字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
该片触及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当下的不可回避困境。电影的结构比原小说更精当,台词比原小说更有节奏感,更加有所推敲锤炼、也更有深意,人物形象比原小说更鲜活有力。导演以丰富、机巧的艺术文本,将自由精神高扬在天地之间。
(1)肖申克的救赎经济法角度观后感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20世纪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在这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内,希望似乎虚无缥缈,终身监禁的惩罚无疑注定了安迪接下来灰暗绝望的人生。未过多久,安迪尝试接近囚犯中颇有声望的瑞德,请求对方帮自己搞来小锤子。
以此为契机,二人逐渐熟稔,安迪也仿佛在鱼龙混杂、罪恶横生、黑白混淆的牢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管理层逃税、洗黑钱,同时凭借与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间也渐渐受到礼遇。
表面看来,他已如瑞德那样对那堵高墙从憎恨转变为处之泰然,但是对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着心中的希望和目标前进。而关于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这一切朝前推进了一步。
㈡ 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从法律的角度)
越狱的电影故事很多,且大多情节曲折,很吊人胃口,与之相反,《肖申克的救赎》却在平缓的情节和低沉的旁白中,精彩的诠释了一个道理,即对生的向往是忍受苦难的重要精神支柱,主人公杜福雷始终信仰法律,并且成功的运用了法律武器,惩罚了那可恶的典狱长诺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该片进行解读,我选择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解读,因为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看,杜福雷这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谋杀妻子的罪名是完全成立的,因为,案发现场留下的证据完全可以认定他就是凶手,所以,当他被送进肖申克监狱时,不像别人那么恐慌,哭闹,他冷静的接受了这一切,从他后面对狱友海德瑞的表述来看,一方面是出于对妻子死亡的一种忏悔,因为妻子的出轨他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他想寻求一种灵魂的救赎;而另一方面,他深知法律的冰冷与无情,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他无力改变终身监禁这残酷的现实。显然,这与我国的佘祥林悲剧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佘案的错误在于程序违法,一旦程序违法,皮之不存毛将覆焉?只有保证程序正义才有可能实现实体正义,当然,后者不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可法律就是如此,立法者在设立法律时主要是将其作为裁判规范而不是行为规范来考虑的。这一如辛普森杀妻案一样,法官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法律,证据不足就只能疑罪从无,由于世间事物的复杂性,不排除冤枉或者放纵,但,这就是法律。
当新来的狱友无意中说出杜福雷妻子的凶手另有其人时,杜福雷充满了希望,实际上,这是杜福雷信仰法律的结果,在他的心目中,法律依然能给他带来正义,认为这可以让自己重新翻盘,实现自由。但自私的典狱长诺顿为了一己自私使哈德利却指将关键证人枪杀了,以此永远控制杜福雷为其洗黑钱,典狱长的权力残忍地掐灭了杜福雷向往自由的火花。在强暴的权力面前再谈什么权利和自由,却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其实杜福雷杀死诺顿的机会很多,他完全可以将其杀死,但他却没有选择这么做,他清楚的知道由此将付出的代价,而是理性的选择了收集证据,寄希望法律公正的裁判,这看是平淡的举动,却表现出人类的进步之处,与野蛮社会相比,没有将报复交给私权而是理性的交给公权,由国家来裁判。
监狱,作为人类发泄的场所,充斥着罪恶与黑暗。新来的杜福雷经常遭到同性恋犯人侵犯的性侵犯,甚至被暴打,杜福雷一如既往的沉默,然而始终没有屈服,他求生的希望如监狱高墙之上的探照灯始终明亮,他梦想着外面自由的生活。这与海德瑞以及年迈的布鲁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布鲁斯被告知假释出狱,却想以伤害狱友的方式继续留在监狱,因为他们已经完成被制度化了,即使布鲁斯最后出狱了,也努力着尝试融入社会,但他无法适应,最终选择的自杀。这也是被某些刑法学家所诟病的封闭式的监禁制度,使犯人完全与社会隔离,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将犯人绳之以法实现特殊预防之后,怎样使犯人能真正融入社会是个极其重要却又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假释后的犯人经常想法设法违法假释条例又被送进监狱,因为在这里吃喝不愁;而在中国,释放后的犯人却成了第二次犯罪的重要群体,而且,监狱的交叉感染使这些人具备了更强的犯罪能力,狱友之间的特殊感情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种种迹象表明,对犯罪人的改造,现实与理想还相差很远。因此,怎样在特殊预防的实现与犯罪人的合理改造并对社会有用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㈢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
《肖申克》是一部很好的中篇小说,或者说电影忠实的反应了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电影的情节是一种很美好的事。当然我都知道,有一些鸟是笼子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在小说中,安迪.杜佛尼最后逃出监狱,在墨西哥靠近太平洋的一个小镇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但是这不是安迪第一次出现在斯蒂芬的小说中,在他的另外一片中篇《夏日沉沦》中描写了一个逃亡到美国的老纳粹与一个发现他秘密的孩子托德的故事中也出现了安迪.杜佛尼。
老纳粹杜山德曾经提起:“我是在战后用其他假名买的股票,透过缅因州一家银行买的,而那个帮我买股票的银行家在我买股票一年后,居然因为杀妻而坐牢……有时候,人生的境遇真是奇怪,不是吗,小鬼?”
“我买了几张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几张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还有露华浓的一百五十股,都是那银行家替我选的,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杜佛尼,因为跟我的名字有点接近。显然他杀妻的本事远不及他选股的眼光,小鬼。这种犯罪的冲动只证明了所有人都只不过是识字的笨驴。”
好吧,我们和肖申克的安迪说再见吧。他最后在墨西哥平静的死在床上。那是一个距墨西哥三十七号公路和仆拉雅阿苏约二十英里,距太平洋边的阿卡波哥约一百英里的小镇,叫做齐华坦尼荷。
你们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吗? 墨西哥人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所以安迪要到那儿去度他的余生。在一个没有记忆、温暖的地方。🐞🐞
㈣ 跪求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一篇,要求800字 从心理学角度去写~~‘跪求
肖申克的救赎》是我看过之后最为震撼的电影,不为编剧的构思只为生命的美丽,永不妥协,陌如红尘,谁能追随呢? 制度化的人生,这是我看过之后记得最深刻的词,被判终身监禁的犯人在被关了大半辈子后,习惯了监狱里一切,在被假释出去后,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巨大变化和高节奏的生活,选择了去另一个世界。??“。。。。。。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这是《肖申克的救赎》影片中主人翁安迪在向监狱长申请重审自己的案子失败后和片中另一个主角瑞德的一席对话的一句。用中国的俗语讲就是:“汲汲于生,汲汲于死”,直接的说就是:人的一生无非就是急于生存,或急于死亡。??是的,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无非就是走那么一遭,但是这一遭你选择的是好好的活还是急于死亡呢?在片中的主人翁安迪用自己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他是怎样面对生活而好好的活着的。??片头用一席简短的镜头描写了安迪灾难的开始:在遭受了他深爱着的妻子的背叛、被诬告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被判处终身监禁等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安迪被关进了肖申克监狱。一般人看来,这里是人间地狱,但是在安迪的眼里,好像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在进监狱的第一天起,安迪就表现出自己的不同之处,沉默寡言、消瘦无力等,让囚犯老大瑞德自己都觉得他是一个一阵风就能吹倒的弱不禁风的男人。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让瑞德在一个赌局中输掉两包烟,这在监狱里来说是一份很大的赌资;也就是在这件事后,瑞德对安迪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认识到他的坚强、忍性, ??纵观整部电影在我自己看来展现给观众的主题有两个:自由和希望。主要是写主人翁安迪抱着微妙的希望在追求着属于自己的自由,在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楚一般人都是很难承受得了,也正因为这样,安迪才能完成别人所不能及的“任务”。 片段一:“清晨的监狱外工厂屋顶,一群囚犯喝着清爽的啤酒,自由自在的享受着片刻的自由。”,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对一群关押的囚犯来说,能在监狱里自由自在的喝着啤酒,简直爽到极点。监狱的户外工厂维修工程进行时,安迪和其他的狱友一起在屋顶工作,其间,他们听到狱警哈德利的弟弟死后有一笔财产要他继承,同时他又为政府所征收的重税而烦恼的时候,安迪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上前和狱警长说了自己能够帮他让财产不被政府拥有,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震惊。最后狱警长还是被金钱所诱惑,满足了安迪的要求,用给每个囚犯三瓶啤酒的代价换来那35000美元的财产。从这件事看来,安迪一来换取了狱友们的信任,为以后在狱中的生活变得更自然;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安迪给了其他人一个信号,那就是自由从来就不是什么奢侈的要求,只要自己懂得去追求,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正如瑞德所说:“我们坐着喝着啤酒,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己家的屋顶,我们能创造一切。” 片段二:“乏味、枯燥的监狱日常生活,突然间,广播里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意大利歌曲。。。。。。”,是的,不是别人正是安迪用自己的执着换来州府资助所得来的“奢侈品”,在给狱友们分享那原本属于人类初始的自由。安迪在这么做之前,他也许更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将受到什么惩罚,反而想到的是那片刻的自由,哪怕也就那几十秒钟、几分钟。也是瑞德所说的:“我到今天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但是会令你心伤,那声音飞扬,更搞,更远,越过任何在灰色地带的人所梦想的,如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这灰色的鸟笼,让这些围墙消失了,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在因为这个违规被罚关闭两个星期后,他被狱友问起这么做值得吗?安迪回答的很轻松,那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哦,这是多么的豁达,也不是常人都能这么想的,那怕在监狱享受那短暂的美好时光,受再大的罪也值得,这是安迪的信念。 片段三:“布鲁斯用尖刀挟持着狱友希活,威胁要割断希活的喉咙。。。。。。”,是什么令布鲁斯要想在监狱里杀人?大家先前看的有点晕,但在知道布鲁斯是因为害怕面对外面的生活而自己想借以留在监狱的事实后,就更纳闷了。怎么会有可以出监狱的时候还不想走的人存在啊?是的,瑞德说的很有道理:“布鲁斯不是疯了,他只是被制度化了。他在监狱已经五十年了,五十年啊!这是他唯一认识的地方,在这儿,他是个重要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而在外面,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被假释出来的囚犯,申请张借书证都有困难。我告诉你们,这围墙是很有趣的,开始,你恨它,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那就是被制度化了。”,这是很透彻的分析,瑞德说出了布鲁斯不敢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布鲁斯自己心里的独白:“大家好,外面的改变令我难以想象,我童年是只见过一次汽车,但现在到处都是,世界改变得很快。”,这一切不能怪布鲁斯,但是,正是布鲁斯对生活没有了希望,最后自己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生活,即使获得了自由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选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许这对一个在监狱呆了五十年,已经变的沧桑的老者太过苛刻,生活的一切要重新来过,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可能布鲁斯在面对自己亲手放飞的杰克时,他还有生活下去的希望,但是谁会想到一只放飞的鸟怎么和人类想的一样呢?在面对偌大的蓝蓝的天空,在面对自由自在的世界,它怎么舍得它即将逝去呢,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的生活吧! 片段四:“安迪要求监狱长重新审查自己的案子,说了惹怒监狱长的话后。。。。。。”,安迪被罚禁闭一个月,这是当权者滥用职权的表现,而没有去尊重事实。安迪把自己争取自由的希望完全放在这上面,可没有想到换来这种结果,但是他自己更是为自己留有一条后路——越狱,而且成功了,那是后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安迪从来就没有丢失自己的希望,在和瑞德的对话中我们都能清楚的认识到。??是的,人是不一样的,安迪报着强烈的追求自由的希望在监狱里不知不觉的进行着自己的越狱计划,即使是被认为是600年才能完成的事他也不服输,硬着腰杆进行到底,结果是在19年里就获得了胜利,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也许人们会想这怎么可能,那样就能越狱?可能这是电影的表现手法,也是电影要给人们的启示,我们不得不佩服人家的信念的强烈。??也许是受了安迪成功越狱的影响,瑞德在面对假释审问的时候,表现出了以前所没有的勇气和成熟:??陪审官:“瑞德,你因终身监禁已被关了40年了,你觉得你已改过了么?”??瑞德:“改过?让我想想。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陪审官:“你有心理准备重新投入社会么?。。。。。。”??瑞德:“我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小老弟。对我来说那只是个用来掩饰的词,政客用的词句。你们年轻人能穿西装、打领带、有一份好工作。你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我对自己所犯的罪感到后悔么?”
陪审官:“你有后悔么?”??瑞德:“没有一天我不感到后悔的,不是因为我在监狱里,或者你认为我该这样。我回首过往,一个年轻的、愚蠢的小孩犯了滔天大罪,我想和他谈谈,我想和他讲讲道理,告诉他做人之道,但已不能了,那孩子已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这个老人,我得这样生活下去,改过?只是个胡说的字眼。你继续盖上你的印章吧,老弟,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说句实话,我不会再说了。”??最后竟然换来了陪审官重重的盖上一个印章:“APPROVED”,这才有影片结尾的安迪和瑞德的重逢。希望到自由、自由到希望终于在安迪和瑞德两个人的亲身经历中表现的完美无缺,两者是永不分离的载体。??“蔚蓝的圣华塔尼欧海滨,有间小旅馆,旁边有艘破船,安迪远远的望见瑞德。。。。。。”??这就是影片的结尾景象,自由和所有的希望都在顷刻间变为现实,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景象,能在每个人的心里击起波澜的意境,我也不例外。。。。。。
㈤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安迪为狱友们争取来了冰镇啤酒,自己却不喝,只是躺在屋顶上沉思微笑。有人认为这段是安迪在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说得好像安迪在精神自慰,我认为这段表达的是安迪渴望精神的自由,虽然他是犯人,他有许多行动上的限制,但是他拒绝心灵上的被监禁,他寻求一切可以释放自己心灵的机会。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尤其是瑞德看安迪的信和最后的叙述,那最后的排比,实在是太棒了,那么自然平实,却又那样的鼓舞人心,突然,我感到拥有自由是多么美好而幸福的事,我甚至不需要其他,只要给我一个背包,一张单程车票,一个人踏上那未知的前途。我们是如此幸福,因为我们能自己行走,自己抉择,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歌唱,自由的自由着。这样的我们是不应该烦恼的,因为拥有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由,路就在脚下,无论平坦还是崎岖,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向生活的目标前进。
最后,就是友谊。影片中没有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有的就是监狱中男人的友谊。安迪和瑞德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想这也预示着这部电影并不比其他的好莱坞电影以悲剧结束,而是以安迪和瑞德两个人在外面世界的重遇而结束。
影片的结尾:湛蓝的天空下是蔚蓝的广阔的大海,沙滩边是一条小船,两个老朋友终于在阳光明媚的海滨相逢,彼此都很愉悦地相互微笑着„„
当我们在绝望的谷底,上帝在哪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周围的环境而活还是为了自己而活。
㈥ 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写一篇法治思维分析并写出观后感
由恐怖悬疑大师斯蒂芬·金写就的剧本制作而成,它在1994年的奥斯卡上独得七项提名,虽然在充斥的经典影片的1994年它输给了《阿甘正传》,但毫无疑问,在无数部从好莱坞流水线上下来的商业电影里,它脱颖而出,将自己的名字永久地镌刻在了很多人心中.
故事从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误判为杀人犯入狱开始.在昏昏欲睡的六月下午,我听到低沉的配音出现.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把你们的身体交给我.典狱长在监狱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接着我抬起了头.鲨堡,监狱的名字,里面生活着数以千计的罪犯以及鲨鱼般凶悍的狱官.安迪在夹缝中求生.他唯一的朋友是监狱里无所不能的黑人囚犯,雷德.
被压迫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安迪利用自己的理财天赋赢得了监狱长官的信任的那一天.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因此被允许——我想我不会忘记那一幕,几个囚犯穿着脏的衣服对着风说说笑笑,他们的表情充满了幸福,好像那一刻被握在他们手中的不是玻璃瓶子,是自由.
安迪凭着典狱长的优待在监狱里生活的越来越好.我几乎以为他将在那里终老此生,可是监狱的残酷消耗了他的青春和精力,却没有泯灭他的希望.最终,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凿开泥墙,借着雷声砸破水管,带着总狱长贪污的证据和财富掏出了鲨堡.而那一年距他被冤入狱,已经足足十五年.
最后没有忘记他的朋友,雷德出狱后,带着安迪留给他的钱到了海边.两个朋友又相聚了.他们为之奋斗了很久的家园,终于没有再禁锢他们的灵魂.
我这样一个不那么喜欢电影的人,终于被他感动了.因为他的隐忍,因为他的矢志不渝,因为他十五年周密的计划,还有他从来没有忘记过的,外面的世界.
也许这部电影里有或多或少的不现实,安迪的计划太过周密,他的坚持太过艰辛和持久,最后的结局,有那么一点完美的不真实.可是它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芒已经掩盖掉了这些瑕疵.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是信仰吧——《肖申克的救赎》让我知道原来信仰足以改变人生,安迪是个相当不善于言表的人,以至于被误判的时候他甚至没有为自己辩解.他活在背叛,黑暗的世界里,身陷囹圄.这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轻易让人绝望,我不知道安迪有没有失去过对生命的期待,我只是知道,他可以坚持那么久,唯有一句话能够解释,这是电影里的另一句经典对白——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是的,就算有铁索和鸟笼让它的翅膀暂时夭折,可是只要它还活着,只要它还想飞,它就会不顾一切破笼而出,那是在泥沼里长久的蛰伏之后的浴火重生.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的吧,就算我们活在安逸当中,不需要用十五年来交换自由,但是人类生活战争里,随时都会死亡.那最可怕的不是凌厉的刀枪子弹,是一个人的战争,它们会让我们沮丧,甚至是绝望.当四下无人的时候,没有了信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我们前进,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为之不断奋斗,就像安迪那样
看完那部电影之后很久,我都在想,如果能够像安迪热爱自由一样热爱一样东西,那么没有什么会阻挡我吧.因为当我看到安迪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站在旷野里张开双手仰天长啸,好像在拥抱自由.那种感觉,很美,好像一直可以延续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