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分经济法
Ⅰ 什么是俄法战争
1812年的俄法战争1812年的俄法战争,历时半年,它是沙皇俄国为抗击法国的入侵而展开的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战争以沙俄胜利、拿破仑丧失50多万军队而告终。沙俄卫国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拿破仑军队覆灭的开始。
俄法战争的发生是由于资产阶级法国与封建农奴制的俄国之间已经存在的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矛盾,经拿破仑一世发动的侵略战争而更加激化所致。为击败俄国,拿破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被征服国的资源,建立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约120万人),其中半数以上的兵力用于入侵俄国。
1812年6月初,得到欧洲许多国家的部队补充的拿破仑军队,以华沙大公国为入侵俄国的方便的屯兵场,在维斯瓦河以东,腊多姆至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一线展开。
拿破仑的战略计划是:在短期内取胜;经一两次总决战将俄军击溃后,占领莫斯科,迫使俄国投降。为实现这一计划,拿破仑军队的基本兵力从东普鲁士出发,在科夫诺(考那斯)以南渡过涅曼河,前出到维尔诺(维尔纽斯)地区俄军右翼。这一机动保障了法军在主要方向上的兵力优势。威胁了俄军在玻利西耶北部的全部交通线,打通了一条通往莫斯科的最近的通道。
1812年的战争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812年6月24日法军入侵到10月2日俄军完成向塔鲁丁诺地区后退,其中包括防御战斗和在塔鲁丁诺的侧敌机动行动;第二时期,从10月18日俄军转入反攻到1812年12月14日,俄军彻底击溃法军,从敌人手中彻底解放本国领土。
法军进攻俄国的直接借口,是说亚历山大一世破坏了提尔西特和约。6月24日,法国入侵军经四座桥梁(在科夫诺等城附近)开始渡过涅曼河。拿破仑为确保战略主动权,对俄不宣而战。一昼夜之后,亚历山大一世得到法军入侵的消息,还企图以和平方式调解双方冲突,于6月26日,派警察总监巴拉索夫将军给拿破仑带去一封亲笔信。但是,拿破仑拒绝了和谈建议。在敌优势兵力的压力下,俄西线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向本国腹地步步撤退。西线第1集团军放弃了维尔诺,撤回德里萨兵营,从而使它与西线第2集团军之间的距离扩大到200公里。法军主力便乘虚而入,于7月8日占领明斯克,形成了对俄军各个歼灭之势。战争初期,拿破仑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法军伤亡和开小差的人数共达15万人,还死掉许多马匹。法军士兵的战斗力下降,纪律涣散,抢劫成风,进攻速度开始缓慢,拿破仑不得不于7月29日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在韦利日至莫吉廖夫地区休整7~8天。
沙皇要求俄军采取积极行动。俄军军事首脑会议遵照沙皇的这一旨意,决定利用法军配置分散之机,转攻普德尼亚和波列奇耶。8月7日,俄西线第1、第2集团军开始进攻。但由于准备仓促,行动优柔寡断,加之巴格拉季昂和巴克莱—德—托利意见分歧,致使进攻未获成果。此时,拿破仑突然把部队调到第聂伯河左岸,有占领斯摩棱斯克、切断俄军同莫斯科联系的危险。俄军开始仓促退却。
由于俄军长期撤退,官兵怨声载道,人民也普遍不满。撤出斯摩棱斯克使两集团军司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这一切迫使亚历山大一世同意任命苏沃洛夫的战友库图佐夫将军为所有作战部队的总司令。库图佐夫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物。8月29日,库图佐夫抵达部队就职。9月13日,库图佐夫在菲利村召开军事会议。为保存部队战斗力,等待预备队接近,库图佐夫命令于9月14日放弃莫斯科,不战而退。大部分居民也随军撤出。法军进入莫斯科的头一天,城里一片火海,烈火一直烧到9月18日,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拿破仑军队大肆抢劫,到处为非作歹。
俄军放弃莫斯科后沿梁赞大道退却,行军30公里后,在博罗夫斯克渡口渡过莫斯科河,并遵照库图佐夫的命令掉头西进。随后,俄军强行军转移到图拉大道,于9月18日在波多尔斯克地区集结。3天之后,俄军已踏上卡卢加大道,于9月21日,在克拉斯纳亚-帕赫拉扎营。在克拉斯纳亚-帕赫拉停留5天后,又进行了两次转移,于10月2日渡过纳拉河,到达塔鲁丁诺村。库图佐夫非常巧妙地计划和实施了侧敌行军机动。法军没有发现这一行动。拿破仑在两周之内不知俄军去向。由于进行了塔鲁丁诺机动,所以,俄军避开了法军的突击,为准备反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塔鲁丁诺战斗(发生在切尔尼什尼亚河畔)和马洛亚罗斯拉韦茨战役是俄军主力反攻的开始。部队和游击队的战斗行动从那时起开始特别积极主动,其中包括平行追击和包围敌军这样一些有效作战方法。法国军队在11月16~18日的3天交战中伤亡6000人,被俘2.6万人,几乎丧失了全部炮兵。被打散的法军残部,其中包括与维特根施泰因军团相对峙的部队均沿波里索夫大道向别津纳河方向撤退,俄西线第3集团军和维特根施泰因军团各部在向别列津纳推进的途中,在波里索夫地区布成了一个“口袋”,使俄军主力从东面被迫退下来并陷入四面被围的法军陷入口袋内。但是,由于维特根施泰因行动踌躇和齐查戈夫被敌人的佯动所迷惑,违反库图佐夫的命令,将本部主力从波里索夫向南调到了扎博舍维奇而造成错误,使拿破仑能够做好在斯图焦恩卡抢渡别列津纳河的准备工作。被围在别列津纳河畔的法军虽未被彻底消灭,但在渡河时伤亡很大。拿破仑被迫率领残部(在别列津纳惨败后得以幸存的0.9~1万人)逃离俄国。他好不容易到达了斯莫尔冈,于12月6日回到巴黎,由于俄军继续战斗,法军残部几乎被全歼。拿破仑在俄国损失了57万余人,丧失了所有骑兵和几乎全部炮兵。只有在翼侧的麦克唐纳和施瓦岑贝格两军团保全了下来。1813年1月2日,库图佐夫向全军发布命令,祝贺各部队将法军逐出俄国国境,号召他们“把敌人彻底消灭在敌人的本土上。”
俄国军民英勇地进行了解放战争,他们是决定拿破仑计划必遭破产的力量。
Ⅱ 1812年的俄法战争可分为哪两个时期
1812年的俄法战争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812年6月24日法军入侵到10月2日俄军完成向塔鲁丁诺地区后退,其中包括防御战斗和在塔鲁丁诺的侧敌机动行动;第二时期,从10月18日俄军转入反攻到1812年12月14日,俄军彻底击溃法军,从敌人手中彻底解放本国领土。
Ⅲ 俄法1812年战争的实力对比
法国:作战兵力:61万,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分3个集团,共44.4万人,940门火炮;第二梯队17万人,432门火炮;
俄国:西部边境共军队22-24万,分3个集团,火炮942门。 俄法战争双方军团一览 法兰西第一帝国 军队 兵力 指挥官 幕僚 皇帝直属近卫军 50000 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 大参谋长路易斯·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元帅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元帅 莫蒂埃军团 48000 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元帅 -- 内伊军团(包括三万奥地利军) 48000 米歇尔·内伊元帅 -- 布律纳军团 45000 纪尧姆·布律纳元帅 -- 达武军团 45000 路易·尼古拉·达武元帅 -- 贝西埃尔军团 45000 让-巴普蒂斯·贝西埃尔元帅 -- 德意志军团(包括两万普鲁士军) 32000 克劳德·皮尔林·维克托元帅 -- 乌迪诺军团 32000 尼古拉·夏尔·乌迪诺元帅 -- 圣西尔军团 32000 洛朗·古维翁-圣西尔元帅 -- 华沙公国军队 40000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元帅 -- 奥地利帝国军队 80000 卡尔·施瓦岑贝格元帅 -- 普鲁士王国军队 65000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 -- 那不勒斯军队 25000 那不勒斯国王若阿尚·缪拉 -- 巴伐利亚军队 15000 卡维齐奥·冯·格尔布什德元帅 -- 意大利军队 40000 艾曼努尔·费迪南多元帅 -- 俄罗斯帝国 军团 兵力 指挥官 幕僚 近卫军皇帝直属军团(近卫军圣彼得营、谢苗雅罗拉斯夫营、斯特拉普特营) 3000 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 安东莞·亨利·约米尼 中央军团(包括近卫军团,大量民兵、农奴兵) 120000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元帅 -- 近卫军君士坦丁军团 47000 君士坦丁·帕夫洛维奇元帅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圣彼得堡军团(包括少量雇佣兵) 30000 汉斯·卡尔·冯·弗里德里希·安东·迪比奇元帅 阿拉克其耶夫上将 乌克兰军团(包括大量游牧民族士兵) 28000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元帅 -- 伏尔加军团(包括大量民兵) 30000 冯·德尔·奥斯金·萨肯元帅 -- 诺夫哥罗德军团(包括少量民兵) 22000 列文·奥古斯特上将 -- 库图佐夫军团(巴尔干援军) 96000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 -- 同上 24000 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中将 -- 同上 20000 尼古拉·卡门斯基中将 -- 恰尔托雷斯基军团(高加索援军,民兵) 30000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上将 -- 拿破仑对入侵俄国一事已考虑数月之久,法军在俄国边境以西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粮草充足,足够法军消耗多日。将这些粮草运送到前线的是由5424辆马车和2400辆牛车组成的辎重队(分成26支运输队)。这支运输队伍需要20万头挽畜(此外还有11万匹战马),每头挽畜每天要消耗近20磅饲料。据计算,近1/3的随军粮草都被挽畜消耗了,这就显然难以长久维持一支远离兵站或给养地的前方部队了。
进入俄国后,运输这些有限的粮草也变得十分棘手。虽然时值夏季,但除少数轻型车队外,绝大多数车队几乎无法在大路和乡间通行(主要是由于道路泥泞),而且也没有适合放牧的牧场。于是法军不得不丢弃和就地消耗大批粮草。到达维尔纳之前,法军已损失2万匹战马,但却得不到很快的补充。以往,法军打一场胜仗后,往往都能就地得到粮草补充。但1812年的情况就不同了。库图佐夫采取了撤退的策略,并沿途放火,实行焦土政策,把法军途经之处烧得一干二净,打乱了拿破仑速战速决的原计划,也令拿破仑原本想边作战边抢夺补给的计划泡汤。 法军进入俄国腹地后,遇到俄国军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战争开始后不久,俄国的天气很快进入了秋冬天气,寒冷的俄国旷野让远道而来的法国士兵水土不服,而俄军在撤退的时候坚壁清野,法国军队的士气开始动摇。
Ⅳ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1893年,法俄两国签订《俄法协约》。协约规定:如果法国遭到意大利的
(1)背景:三国同盟的成立,使法俄两国受到威胁,两国缔结了军事协定;伴随英德矛盾加剧,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调整与法俄两国的关系。(7 分)
(2)三国协约的成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列强争夺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加速了一战的到来。 《洛迦诺公约》的签署:对改善法德两国的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公约使法国受到削弱,德国取得了与法国平等的地位,为其恢复大国地位,摆脱凡尔赛和约奠定了基础。(8 分) Ⅳ 1812年俄法战争内容,过程
1812年俄法战争内容 Ⅵ 有关俄联邦法律 帮下忙
您好,本人的回答如下: Ⅶ 大家佛的方法我饿饭分为俄方 d fdfdhg Ⅷ 英法美俄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的方式有哪一些个举一例说明!
1 英国是最早实行资本主义的 可以说是中规中矩 海战击败荷兰奠定 海上霸权 英国靠的主要是 经济手段 就是用殖民地的原材料 加工 再卖给殖民地 从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Ⅸ 英法美俄日土改的方式
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 Ⅹ 当今主要国家(美,中,俄,英,法等)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特点 美俄
中俄 中俄的关系一直都很微妙,首先在大哥(美国)的压力下,必须联手。但是俄国又是一个极其危险并有巨大野心的国家。从近代史开始,一直在对中国进行蚕食和伤害(日俄战争、蒙古独立、中苏边境战争..........就现在也有东北和西北大部分过图在俄国手里)。所以,我相信我国领导人一直都是在警惕下与俄国合作的。 中美 中美的关系也很巧妙....中美有过一段蜜月期...那时关系好的不得了了(美国把自己都没有装备部队的炮瞄雷达都给中国了)。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的发展,对大哥的威胁....美国必须偶尔得打压中国一下了。但是又在中俄的关系的冷热程度上,对中国的态度也有所转变。毕竟现在中俄加在一起,可比二战时期的德意强大了太多了....... 以上全是个人观点,不一定准确。 望采纳。 最后说一句,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经济和生产力决定一切!!!!现在世界各国的部队的装备都是战争爆发一周就要打光的。最后能否胜利属于谁,要看你的生产力是否大于“消费力”。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