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法社会学创始人有
① 法与经济学创立者
Law and Economics(法与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而且主要是运用价格理论(或称微观经济学),以及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它是法学和经济学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一方面,它以人类社会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故成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法理学的一大流派;另一方面,由于它以经济理论和方法为其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工具,故又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Law and Economics也被译成法律经济学(economics of law),“在改革与发展的现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的,越来越多地是法‘与’经济学的问题,而非简单的‘法律经济学’的问题。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20多年,很多经济学家都注意到,我们的关注重点应该从过去20年单纯以效率为主,适当地转移到兼顾社会公正与效率方面来。……所需要的是本来意义上的法律与经济学,而不是西方学术传统当下存在着的‘法律经济学’”——汪丁丁
法与经济学的复兴无疑是与40年代早期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亨利·西蒙斯(Henry C.Simons)的启蒙工作及其后艾伦·迪雷克托(Aaron Director)的努力分不开的。而其发展的真正起步标志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与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的创办,它为这一领域崭新工作的公之于世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这么说,它的创办(1958)是法律经济学运动的里程碑。纳德·H·科斯(Ronald H Coase)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
法与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已使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几乎应用到了法律和法学的每一个领域:侵权法、契约法、财产法、产品责任法、犯罪及刑法、环境保护法、家庭婚姻法、宪法、公司法、商法、反托拉斯法、金融法、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贸易法,以及法理学、立法学、法律史学、法律实施理论、惩罚理论、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程序理论、原始法理论等,以至于我们已没有理由怀疑其存在的意义。有关它在未来发展的前途,也许任何外界的评述都是一种推测,甚至是一种不恰当的设想。我们的任务是拭目以待并竭尽全力为它的兴盛而工作。
② 谁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配第的经济著作包括《赋税论》(1662年)、《献给英明人士》(1691年)、《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术》(1690年)、《货币略论》(1695年)等。他在近代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并在地租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
(2)西方经济法社会学创始人有扩展阅读: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流派:
1、英国流派
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位最杰出的代表,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的主要经济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他建立起一个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体系。他更坚决和一贯地坚持以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
2、法国流派
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年)。他站在法国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指出了资本家的利润是对工人的掠夺,这种掠夺使社会阶级两极分化。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导致工资下降,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 经济学社会法律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约翰·罗格抄斯·康蒙斯(1862—1945年)是制袭度学派早期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法律学派的创始人。康蒙斯1862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荷兰斯堡,早年就读于奥伯林学院,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888)。1888年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受教于伊里,开始接触法律和经济学的关系问题。1889年为美国产业委员会研究移民问题,跑遍了美国的全部工会领导机构,这为他研究资本家和劳工组织对产量的限制创造了条件。1890—1932年,他先后任教于霍普金斯、印第安纳、奥伯林、韦斯利、威斯康星等大学。从1905年起,主要从事立法实践及相关的调查研究。此外,康蒙斯还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和美国金融协会会长。
④ 微观经济学的创立人是谁
丹尼尔·麦克法登——现代微观经济学创始人
丹尼尔·麦克法登是同时代中最全面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以几种不同的风格撰写理论文章,影响着经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他致力于大范围的经验调查,这些调查涉及了生产关系、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发展计划、福利经济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等领域。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实质:经济学家的使命就是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我们授予他此项荣誉,不仅因为他在科学问题上的认真态度,而且也在于他著作中的细致与严谨。
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丹尼尔·麦克法登,1937年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市。1953年进入明尼苏达大学,1956年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58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58~1961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斯坦福大学学习经济学。1962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行为科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2~1963年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做博士后。1963~197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任教。1977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任教,1986年成为其统计中心主任。1991年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至今。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和计量经济学实验室主任。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计量经济学及经济学理论方面:隐含变量模式、选择模式及应用、大规模抽样计量经济学、抽样理论、经济生产理论以及消费理论。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有老龄化趋势经济学、储蓄行为、人口统计学、住房流动性、健康和死亡比例研究、利用计量心理学数据进行的消费者需求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模拟方法研究。2000年他以“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麦克法登显然又是经济学家中的数学家。事实上,赫克曼有数学学位,而麦克法登有物理学位。他们的研究工作即使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来看,也都有重大突破。
麦克法登教授曾任《统计物理杂志》主编、《计量经济学》副主编、《美国经济评论》及《数理经济学》杂志等刊物的编委、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曾获1975年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并获1986年计量经济学会费希尔勋章、1994年美国农业经济学会最佳论文奖、2000年美国西北大学耐莫斯经济学奖。2000年与赫克曼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学术贡献
离散选择分析
丹尼尔·麦克法登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他对与离散选择分析(即在不限定决策变换中的选择)有关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计量方法的发展。
微观数据经常反映离散选择。在一个数据库中,有关个人职业或居住地的信息反映出他们在有限的变动中所进行的选择。经济学理论中传统的需求分析假定个人的选择是由一个连续变量所代表的,并由此而认为它不适宜于进行离散选择行为的分析。在麦克法登取得这一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贡献之前,对此类选择所进行的经验性研究缺乏经济理论的支持。在他所创立的新理论的基础上,麦克法登发展了一系列可以用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麦克法登的离散选择理论来源于微观经济理论,根据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假设,个人选择某一特定的可变换方案,力求达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然而当研究者无法观察影响个人选择的所有因素时,他感知到通过具有相同观察特征的个人的随机变量。在麦克法登的新理论中,他开发出微观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诸如预测将在总体中选择不同变换方案的占有份额。
有条件的逻吉特分析
麦克法登的开创性贡献是他在1974年提出的有条件的逻吉特分析。为了描述这一模型,需要假设在总体中的每一个人面对某一数目(比如说J个)的变换方案,令X代表与每一变换方案相联系的特征,Z代表研究者在其数据中可以观察到的个人特征。比如说,在对旅行模式进行选择的研究中,可变换方案可能是小汽车、公共汽车和地铁,X可以包括有关时间和费用的信息,而Z有可能覆盖有关年龄、收入和教育的数据。除X和Z之外的个人及可变换方案之间的差异,尽管是研究者所无法观察到的,也决定着个人效用最大化选择。此类特征是由随机的“误差项”所代表的。麦克法登推测这些随机误差在总体中具有特定的统计分布(称为极值分布)。
此类模型经常被应用到对城市旅行交通需求的研究之中,它们可以被应用于交通计划之中,用于检验政策措施的效果以及其他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比如说,这些模型可以解释价格变化、通过改进而获得的可能性或者人口构成的变动是如何影响使用不同交通方式所占比例的。这些模型在其他领域也具有应用意义,比如说对居住方式和居住地以及教育的选择等。麦克法登还将他自己的模型应用到对许多社会问题的分析上,比如民用电力、电话服务和为老年人所提供的住所等。
有条件的逻吉特模型具有在两个可变换方案(比如乘公共汽车或小汽车旅行)之间进行选择之相对概率的特殊属性,而对其他交通选择方案的价格和质量不予考虑。这一属性称为非相关选择方案(ILA),而这在有些应用中是不现实的。麦克法登不仅设计了确定ILA得到满足的统计测试方法,而且还引入了更为一般的模型,比如归巢式逻吉特模型。在此个人选择被假设为可以在一个特定序列中进行排序的,比如说在研究有关居住地和居住类型问题时,某一个人被假设为首先选择居住地段或位置,然后再选择居住类型。
即便有了这些概括和抽象,这些模型仍然对有关总体中未观察特征的特定假设相当敏感。在过去十年中,麦克法登构建了模拟模型(采用模拟片段方法)用于对离散选择模型的统计估测,并且容许比以前多得多的总体假设。计算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这些预测方法的实用性,其结果是,如今个人的离散选择可以被描述得十分逼真,并且他们的决策可以被预测得更加精确。
著作点击
麦克法登的主要著作有:
《谨慎选择分析的替性估计和样本设计》(1981);
《经济选择》(2000);
《观察性研究:基于样本的选择》(2001);
《怎样量化环境损坏或改善的经济价值》(2002);
⑤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分别是谁呢,或集大成者
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为法国的魁奈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5)西方经济法社会学创始人有扩展阅读:
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阶段
(1)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2)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3)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4)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⑥ 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谁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创始人: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古典经济学有四种不同的定义:
1、按马克思的定义,古典经济学是指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代表着进步力量的政治经济学,而那些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代表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热衷于对经济体系的表面现象进行描绘的经济理论则是庸俗经济学。古典学派的用法本意是用来和庸俗经济学相区别,说明庸俗经济学的非科学性和辩护性。
2、按凯恩斯的定义,从斯密起到他自己之前的理论全部为古典经济学;换言之,也就是将当代西方经济学所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也划归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这样做是为了突出自己理论的创新性或革命性。
3、按照熊彼特的定义,斯密属于重商主义,1790—1879年的经济理论属于古典经济学。4、按照当今西方经济学中广为接受的观点,古典经济学是指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开始到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前这段时期的理论。
⑦ 6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各自创始人是谁什么是看得见的手和看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研究、解决、方法、假设、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
各自的创始人是(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微观经济学是亚当斯密)。
(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是“看得见的手”;
(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是“看不见的手”。
扩展: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供参考。
⑧ 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谁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⑨ 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谁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年)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67年出生于法国里昂市的一个商人家庭,在日内瓦长大。早先曾当店铺学徒,后随其兄赴英国,在伦敦附近一家商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国。虽然他酷爱文学,但遵父命,不得已进入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任职。公司经理就是后来担任财政部部长的格拉维尔。当时,格拉维尔将斯密的《国富论》推荐给萨伊,萨伊如获至宝。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革命初期大资产阶级执政时,他曾热烈拥护革命,1792年参加志愿军。但雅各宾派上台后,他就离开军队,跟随大资产阶级一道反对革命。1816年起,他在亚森尼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这是法国第一个政治经济学讲座。1830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病逝。
⑩ 西方社会学史的创立时期
一般认为,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欧洲,它是当时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产物。
作为综合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条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社会学的产生,是人类知识逐渐积累和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成果,特别是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的科学成果。多数社会学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中最早使用“社会学”这一术语,认为它是系统表述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社会学在孔德那里,被看作是“社会物理学”,就其性质而言,和自然科学没有区别,它可分为研究秩序结构的“社会静力学”和研究进步过程的“社会动力学”;就其方法论而言,社会学又相当于生物学,二者的区别仅在于:生物学研究有机体的“组织和生命”,而社会学则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孔德尝试用实证方法对过去时代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和历史的知识进行综合。他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社会学说,而把重建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并以此作为他的社会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德国社会学具有注重历史综合和人文主义的特点。20世纪初,A.菲尔坎特继承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倡导“文化社会学”,主张对民族学、人类学和其他研究现代社会固有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各门学科的经验资料进行理论分析,使社会学成为一门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 L.von维泽强调对德国的历史社会学、社会地理学和民族社会学等进行“系统归纳”,目的是使社会学成为一门有别于历史哲学和人类学的独立学科。K.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观点试图从社会结构发展的规律和规范上研究人的思想、精神价值体系、政治观点和群体组织的特点。30年代以前,德国的社会学有了很大发展,但A.希特勒上台后残酷迫害犹太人和知识分子,致使大批社会学家被迫流亡国外,德国社会学一度陷于停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