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法序幕
A.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全诗是什么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
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
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
(1)社会与法序幕扩展阅读
1、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2、基本内容
普洛斯彼洛是意大利北部米兰城邦的公爵,他的弟弟安东尼奥野心勃勃,利用那不勒斯国王阿隆佐的帮助,篡夺了公爵的宝座。普洛斯彼洛和他那三岁的小公主历尽艰险漂流到个岛上,他用魔法把岛上的精灵和妖怪治得服服贴贴。
几年后,普洛斯彼洛用魔术唤起一阵风暴,使其弟弟和那不勒国王的船碰碎在这个岛的礁石上,船上的人安然无恙,登岸后依然勾心斗角。普洛斯彼洛用魔法降服了他的弟弟和阿隆佐,使他们答应恢复他的爵位。最后大家一起回到意大利。本剧还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3、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B. 序幕的意思是什么
词典解释:
①有时也称“引子”、“楔子”等。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原为戏剧名词,指某些多幕剧置于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通常用以交代人物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事件发生的远因等。
②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战斗的序幕拉开了。
重点词汇:
1、结构:
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结构;语言的结构;原子结构。
2、②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构造: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3、事件:
①事情:处理各类事件;查办事件。
②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了的大事情:突发事件;九一八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2)社会与法序幕扩展阅读:
相关名词::闭幕
词典解释:
①一场演出、一个节目或一幕戏结束时闭上舞台前的幕。
②(会议、展览会等)结束:闭幕词;闭幕式;运动会胜利闭幕。
重点词汇:
1、胜利:
①谓举办法事的盛大利益。
②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
③事业﹑工作达到预定目的;获得成功。
2、演出:
①演变而出,演变而来。
②偷偷地出行。
③表演。
C. 初二 历史与社会。
一.(1)三国都是通过暴力革命手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2)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民群众。最突出的就是法国大革命,每次到革命的危机时刻,巴黎人民都挺身而出,巴黎人民通过三次武装起义,避免了革命被绞杀。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由于大资产阶级个自由派贵族的妥协,法国在反对外国干涉军的战争中节节败退,1792年革命者发现国王与王后与外国军队相互勾结,于是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把吉伦特派推上了历史舞台;1793年,内外交困的法国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物价飞涨,普奥联军又武装干涉革命,但是吉伦特派反对最国内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认为这违反了人权宣言里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于是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把雅各宾派推上了历史舞台,也把法国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3)这题你说的模糊了。要说启示,那就多了,比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要是简答,你展开论述就是了。
二。是错了七个。
①对。英国1640年,美国1774年,法国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②错。最先在英国,而且法国最后波旁王朝复辟了。
③错。莱克星敦的枪声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④错。美国的独立宣言是在独立战争中为激励民众发表的,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⑤错。革命中伟人作用巨大,你应该是打错字了吧,华盛顿领导的是美国独立战争,而不是英国(用过)资产阶级革命。
⑥错。攻占巴士底监狱是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的起义。
⑦错。美国独立战争既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为资本主义扫除障碍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单纯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⑧共和政体包括总统制共和制和议会制共和制(还有一种是介于它们中间的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共和制,现在的法国是典型),统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是和君主立宪制并列的资本主义两大政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制,法国革命后由于反法联盟的干涉最终波旁王朝复辟了,直到1848年的二月革命才推翻波旁王朝,建立共和国,也就是共和制。
⑨不解释,肯定是对的。
D. 序幕和帷幕的具体意思和区别
序幕和帷幕的区别为:
一、意思不同
1、序幕:文学作品情节的组成部分之一。原指某些多幕剧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一般是介绍剧中人物和剧情,或预示全剧的主题。后也用来指小说、叙事诗等文学作品在矛盾冲突尚未展开之前,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作的交代或提示。
2、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二、侧重点不同
1、序幕:序幕侧重于指抽象的概念。
2、帷幕:帷幕侧重于指一个预示开始的幕布,是实体。
三、引证用法不同
1、序幕: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三章第一节:“揭开这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就是马克思称为‘处于社会革新底前夜’的太平革命。”
2、帷幕:巴金 《灭亡》第二十章:“他底心灵中似乎又揭去了一层帷幕,看见了另一个常人所不能看见的世界。”
E. 人间喜剧的序幕
《人间喜剧》中最具代表的两部作品是《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是长篇小说《高老头》的主人公
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像是一部完整的戏的开头,在《人间喜剧》出现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是在《高老头》中第一次出现.所以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也是《人间喜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另外《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的一部杰出作品.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序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F.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是什么名字
《法经》。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经》之前,已经颁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太完善。
《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很多,李悝也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
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约成书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该书已失传。据《晋书·刑法志》记载,《法经》分《盗》、《贼》、《网》、《捕》、《杂》、《具》6篇。
(6)社会与法序幕扩展阅读: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法经》的编订,是李悝在法律制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春秋末年,晋、郑诸国作刑鼎或刑书,以公布新的法律条文。
到战国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出现了更多的新的成文法典。李悝“撰次诸国法”,修订出《法经》六篇,包括盗、贼、囚、捕、杂、具。
盗是指侵犯财产的犯罪活动,大盗则戍为守卒,重者要处死。窥宫者和拾遗者要受膑、刖之刑,表明即使仅有侵占他人财物的动机,也仍构成犯罪行为。
贼律是对有关杀人、伤人罪的处洽条文,其中规定,杀一人者死,并籍没其家和妻家:杀二人者,还要籍没其母家。囚、捕两篇是有关劾捕盗贼的律文。
杂律内容包罗尤广,包括以下几类:
①淫禁
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外夫。
②狡禁
有关盗窃符玺及议论国家法令的罪行。
③城禁
禁止人民越城的规定。
④嬉禁
关于赌博的禁令。
⑤徒禁
禁止人民群聚的禁令。
⑥金禁
有关官吏贪污受贿的禁令。如规定丞相受贿,其左右要伏诛,犀首以下受贿的要处死。
具律是《法经》的总则和序例。《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经
G. 万物皆有序章的意思是什么
凡事过去,皆为序章。意思是一旦发生了的事情,就已经成为过去。引申意思是不要再沉溺于过去,而要把握当下,面对未来。“序章”是写在文章前面的话,不是正文,也不是文章重要的部分。凡事过去,皆为序章,是对过去轻描淡写的意味。
过去不只是代表失去也包含所得到的,无论所失还是所得,无论好与坏,都已经过去。
原句是“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出自于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开头,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之一,原文是: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
(7)社会与法序幕扩展阅读:
凡事过去,皆为序章。这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根据不同的语境也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写作之中,表达自己对过去的释怀,放下过去的心态,也可以用来劝说他人放下过去,着眼于当下和未来。举例如下:
1,事过境迁,凡事过去,皆为序章。我们还是应
H. 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及序幕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克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I. 大学生法治文化节主题
4月3日,在浙江工商大学行云苑广场举行的主题为“我执我干将,绘我法制主张”T-shirt设计大赛为法学院第11届法律文化节拉开了序幕。本届法律文化节的主题为“崇法明理,和谐法治”,既秉承了上届文化节“汲取法律精髓,共建法制校园”的中心,又宏扬了今年两会“和谐”的大主题。法学院党总支书记陈为人、学办主任孟威、团总支书记邓芸、副书记牛翔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代表学院预祝法律文化节圆满成功。院学生会主席徐川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据悉,本届法律文化节从3月下旬持续至5月初,期间将围绕主题开展学术性,文艺性,以及公益性的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法律电影展播、十佳歌手大赛,看守所帮教、“今日说法”系列讲座、模拟法庭,祭拜法学名家,迎接绿色奥运宣传活动,“遨法杯”下沙七校法律知识竞赛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法律文化节期间,浙江工商大学法律诊所将在校园内出诊,大大方便了商大学子的维权行为,借以实现共建和谐法制校园的夙愿。法学院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法律文化节,目的就在于弘扬法治精神,帮助商大学子不出校门,即可学习法律知识,实现维权目的,从而为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J. 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至今已走过28年光辉历程。28年的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改革的试验也开始起步。开展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不断减少的集体经济和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从理论上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实践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体制,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进行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
围绕搞活企业,加快建立以统一开放、运转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制和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的宏观间接管理体制为目的的相关改革。采取“调、放、管”相结合的方针,理顺比价关系,改革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非国营流通企业;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银行组织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变单一税制为复合税制;对部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减少管理层次,扩大地方自主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对外开放也迈出了重要步伐。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在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中国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以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一系列新突破,推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这一阶段的改革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制度创新的力度显著加大。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中央和地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被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许多全国性的行业总公司被改组为控股公司,发展了一批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众多的小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了改革。积极推进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推动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形成。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使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适应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探索在一些地方积极展开,取得良好效果。
其他方面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确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的财政体制框架,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强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方面的职能,开始分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国家计划管理从总体上的指令性计划向总体上的指导性计划转变;推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加强投资风险约束。市场流通领域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发展,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健全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国有控股的经济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科技、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向,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为重点,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实行医疗机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扩大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对外贸易、城市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现在)。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一阶段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着力推进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国务院新设立和组建了一批经济调节和监管机构,提升了一些监管部门的行政级别,完善了国有资产等部门的管理体制;围绕完善省以下行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加大了县乡机构改革以及扩大县(市)管理权限的力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国务院部门分三批取消和调整了近1800项审批项目;全面推行依法行政,颁布实施了《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全国彻底取消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力度加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取得进展,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电信、铁路、民航、烟草、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状况的监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加强了对私有产权的依法保护,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增值税转型试点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投资审批制度不断规范。市场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商品市场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明显加快。科教文卫体制改革稳步开展。中央和地方所属1200多家科研院所分两批转制;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力度,积极开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