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
⑴ 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有哪些特征
西方社会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00①西方社会王作的产生。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源于宗教背景、社会问题和社会制度。西方社会工作在产生阶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00a.英国政府在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对社会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一是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直接参与社会救助的组织工作。二是《伊丽莎白济贫法》确立了助入茸助的观念,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要从事劳动。三是《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要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救助人员的专门化为社会里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此外,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b.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例如18世纪中期出现的“友善访问员”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了有关助人的知识和技巧。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就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并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前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慈善组织),为社会工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国家的政府也制定社会政策,建立社会服务行政系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00在社会工作声生阶段,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工作对象以贫困人士为主、社会服务人员开始职业化、社会工作受到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的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特点。
00②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作为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慈善服务,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工作正是在强化自己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并在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方法之后才被社会接受的。西方社会工作在其形成阶段表现出如下特点:
00a.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英美等国的慈善组织于19世纪末开始关心对志愿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训练,改善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1893年,英格兰由济贫院和英国慈善组织会社开设了一个两年制的“慈善训练”学校,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历史。1898年,美国的纽约慈善组织会社举办了为期6个星期的训练课程,训练受薪的“友善访问员”。同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设两年制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原来6个星期的社会工作训练课程也拓展为一年课程。1910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等高等学院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大大促进了社会工作人员和队伍的发展,后来变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发展和正规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00b.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社会工作职业的形成经过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并通过出版书籍、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传递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助人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方法和技巧的路径。1917年、1922年、1898年,美国社会工作学者玛丽j里士满分别出版了《社会诊断》、《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贫民中的友善访问》等书,总结了实践经验,提升了理论知识,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也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到20世纪40年代,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到20世纪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20世纪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社会工作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专业。
c.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国家大量出现慈善组织会社,协调政府与民间各慈善组织的活动;而英美国家的睦邻组织运动则从社区的角度为社会服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织建立起来。美国1918年成立了“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1919年成立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后来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又相继成了自己的专业组织。1955年美国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协调各专业组织的活动。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成立对专业服务起到了规范和引导作用,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确立。
00③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1957年,格林伍德在其《专业的属性》一书中指出,专业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应该有一套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二是它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三是此活动具有专业权威;四是职业内部有论理守则;五是这一职业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有独特价值观、知识、理论和方法,有独特的服务对象,比较强调助人的科学性及效果的专业和职业;专业组织组建建立和不断完善,专业认同和社会认同得到发展;社会工作领域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伦理规范不断完善。这样,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00a.专业方法的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助人的价值观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人、服务人的活动和职业,专业方法是其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社会工作领域,个案工作、不组工作、社区工作三个基本方法被分别确立,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行政也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在宏观层面促进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也从最初的方法独立使用向以问题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发展。
00b.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社会工作是针对社会中的问题而出现,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工作在最初主要是扮演补救者的角色,任务是诊治受助者的问题,是一种让服务对象被动接受服务的“治疗型”服务。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加和复杂化,社会工作就形成了治疗—救助—发展的基本思路。
00c.工作对象的拓展。社会工作的早期对象主要是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后来,社会工作也关心在非物质领域遇到困难的人士、社区发展中的问题。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扩展为所有“有需要”的人士、群体组织、社区,并向一切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扩展。
d.理论派别形成。作为一个专业,社会工作从最早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注重实务的操作,到逐步对工作进行总结、提炼理论观点,发展出自己的实践理论和一般理论等理论体系,对社会工作实践给予解释,并对其发挥指导作用。
00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中,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形成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特点。
⑵ 《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
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想是以立法强制征收济贫税凡抗拒不缴者以违法处置并可拘禁于监狱以习艺所为机构收容并组织贫民生产、劳动对身强力壮的贫民组织劳动对青少年进行技术学习政府指派管理人员。 它的立法与颁布实施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它使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的措施——社会救助第一次以采用立法形式公之于世展示了未来社会保障的朦胧思路
⑶ 《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1601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济贫的法律——《伊丽莎白济贫法》。作为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根据《伊丽莎白济贫法》,治安法官有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此后,英国政府又在这部法律规定的原则基础上,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1662年,斯图亚特王朝通过的《住所法》,这部法律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的,可以获得救济。1723年又进一步规定,受救济者必须进入济贫院。由于在执行中问题多多,1782年,政府又作出相反规定,除了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人必须集中起来接受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人仍采用把原料发给他们,让他们在家做工的办法进行救济。1793年对法战争开始后,各地发生抢粮事件,于是伯克郡济贫官员于1795年 5月在斯皮纳姆兰村开会,决定向收入低于公认最低生活标准的工人提供补助,允许他们在家得到救济,即所谓“斯皮纳姆兰制”。此后,这一制度在英国各郡广泛采用,成为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措施。 但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认为旧的济贫法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The Poor Law Amendment Act of 1834),又称《新济贫法》。该法取消了“斯皮纳姆兰制”的家内救济,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但是,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在砖铺的地面上到处是贫困的妇女以及满脸脏物到处乱爬的孩子,老年妇女躺在床上气喘吁吁无法动弹,或围坐在火炉旁大声咳着,老年男子弓着背忙着活计,苟延残喘。政府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 可以说,这部新的法律不仅没有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
⑷ 什么叫伊丽莎白济贫法
圈地运动以后英国偷盗者、流氓人、乞讨者增多,社会不安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一个新法案:《济贫法》。
其主要内容是:
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
18世纪后半期,英国进入了产业革命阶段,议会于1782年又通过了一项法案,该法案扩大了济贫面,对教区收容院以外的贫困者给予救济。此法案使政府财政支出增大。
181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的修正案,即为后人称之为“新济贫法”。新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考查。
⑸ 求:对于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名词解释和意义!
为了阻止劳动力流动,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失业,流浪和贫困现象,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其标志济贫制度的确立。
⑹ 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它成为一门学科和专业,是近百年来的事。专业社会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诞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萌芽期,即个人的慈善事业阶段。
世界各国最早的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个人的慈善事业。英国是工业化的先驱,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失业。贫困、破产等社会问题大量产生。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它规定,地方教区应当为所在地的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者准备工作。它的颁布,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行政制度和救济工作方法。
(2)发展期,即有组织的宗教活动阶段。
1788年,德国汉堡市采用了一种救济制度,即“汉堡制”。制度规定,在该市设立一个中央办事处,统一协调管理全市的救济事务。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为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将患病者送往医院治疗;对流浪乞讨者不准施舍,目的是不使无业游民依赖成性。1852年,德国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使救济制度更加科学、灵活和有效。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失业与贫困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具有不同目标的民间慈善组织纷纷成立。1869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推动民间的志愿救济活动。其后,英国其他大城市也群起仿效。该会社成立后9年,其影响远达美国。1877年,美国的布法罗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其后6年内,美国成立慈善组织会社的城市达到25个。慈善组织会社强调个人应对自己的贫穷负责,主张个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持本人的生活,并强调对个人或家庭开展调查,以保证所提供的经济救助是给予那些“值得救济的贫民”,即最有可能成为自立自助、能维持自己生活的申请救济者。慈善组织会社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建设有极大的贡献。一方面,他们派“亲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了解他们的社会前景,按照情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这种强调“个性化”的方法,促使了个案社会工作的产生。另一方面,他们在促进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方面采取协调合作的方法,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1884年英国伦敦创办的汤因比馆和1889年美国芝加哥创办的霍尔馆为重要标志的英美等国的“睦邻组织运动”,则强调社会工作应当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以促进全面的社会福利为目的。“睦邻组织运动”为社会工作介绍了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两个新的工作方法,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3)专业化时期,即科学的专业服务阶段。
⑺ 为什么把《济贫法》看做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
《济贫法》里面很多福利制度很有用,帮助了很多人,先是帮助有困难的人,然后渐渐扩大到全社会。就跟社工一样吧,先是一些特殊群体,然后渐渐扩大到全社会的福祉。
⑻ 社会工作的功能、价值和理论;请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答案:AAA
第一、二道题:英美等国家的慈善组织于19世纪末开始关心对志愿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训练,改善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和正规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1893年,英格兰开设“慈善训练”学校
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专业训练,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
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
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
第三题:B的影响是社会救济制度和做法,而不是法规,A才是法规;C是为了协调各民间慈善组织,避免资源的浪费;D更注重的是社区,选项里说的是慈善组织会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