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合同法的例子
1. 在合同法中,请举一下混同的事实例子
合同法中的混同
混同,指债权人和债务人同归于一人,致使合同关系及其他债的关系消灭的事实。广义的混同,指不能并立的两种法律关系同归于一人而使其权利义务归于消灭的现象。包括:
1.所有权与他物权同归于一人;
2.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
3.主债务与保证债务同归于一人。
狭义的混同,也即合同法上的混同,仅指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的情况。
合同混同是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方式之一。它是指合同项下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合二为一,这是基于合同目的消灭二是权利义务终止。其他的方式还有清偿,抵消,提存,免除,履行,履行不能等方式。这是狭义的混同,是专指合同法上的情况。
这种方式使合同消灭并非逻辑的结果,而是由于在法律上已经没有必要存续,所以法律规定因混同而消灭合同,效果更符合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本条是关于债权债务混同的规定。
混同是一种事件,即因某些客观事实发生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同归一人,不必由当事人为意思表示。
概括承受是发生混同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企业合并,合并前的两个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因同归于合并后的企业而消灭。
(2)债权人继承债务人,比如父亲向儿子借钱后死亡,儿子继承父亲的债权和债务。
(3)债务人继承债权人,比如儿子向父亲借钱后,父亲死亡,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财产。
(4)第三人继承债权人和债务人,比如儿子甲向父亲乙借钱后,因意外事件二人同时死亡,由甲的儿子丙继承他们二人的财产。
(1)反合同法的例子扩展阅读:
1、合同关系及其他债之关系,因混同而绝对消灭。消灭效力不仅及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抗辩权,而且还及于合同债权的从权利,如利息债权、违约金债权、担保债权等。
2、当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而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涉及第三人利益,也就是说合同权利系他人权利的标的时,从保护第三人利益出发,债权不因混同而消灭。例如,债权为他人质权的标的时,质权人就债权的继续存在享有利益,在此种情况下,即使债权债务关系发生混同,债权也不发生消灭。
3、在法律另有规定时,混同也不发生消灭债的效力。例如按照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商业汇票的收款人、付款人(或承兑人)以及其他票据债务人,在票据未到期前依背书转让的,票据上的债权债务即使同归于一人的,票据仍可流通,所以票据所示之债仍不消灭。
2. 合同法案例及分析,和在生活中有什么运用!
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到服装商店买衣服。衣架上衣服均标明了价格,你看中了某款服装,提出专要以8折的属价格购买,商店营业员同意了你的还价,并把服装卖给你。这里,商店的标价行为属于要约邀请,你的还价属于要约,营业员的同意属于承诺。
仅供参考。
3. 举一个违反法律的小例子
举例子
民事违法行为:1买卖双方签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发放一半的货物.这是涉回嫌违反合同法.2照相馆没答有经过他人同意,将他人艺术照片展出,招徕顾客的做法涉嫌违法民法.3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作品,涉嫌违反著作权法.4商家未经授权使用"可口可乐"商标涉嫌违反商标法.
行政违法行为:比如发垃圾短信骚扰同事,这种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人乱穿公路可能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生产不合格产品违反<<产品质量法>>行政机关罚款不合程序可能违反<<行政处罚法>>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授予许可权可能违反<<行政许可法>>
4. 无效合同的例子
【案情简介】
黄某于2004年11月9日与A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租赁该公司购物中心四楼950平方米的场地经营儿童乐园。但由于在购物中心四楼设置儿童游乐场所未经公安消防部门事先审核同意,所以,公安消防部门于2004年12月19日向购物中心下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2004年12月25日向儿童乐园下达《责令停止使用通知书》,责令停止在购物中心四楼设置儿童活动场所。在此情况下,A公司认为该租赁合同难以继续履行,为避免扩大双方损失,要求终止履行合同,黄某不同意。后A公司提出与黄某重新订立合同,在二楼经营,黄某仍然不同意。2005年5月23日黄某将A公司及A公司购物中心起诉至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租赁合同合法有效,A公司的行为构成违约为由要求A公司及A公司购物中心支付700余万的巨额违约金并支付其他费用和赔偿损失。本案经一审法院审理后,双方均不服,提起上诉。
【争议焦点】
一审法院认定租赁合同无效,判决驳回要求A公司及A公司购物中心支付违约金的诉讼请求。但认定合同无效的过错责任在A公司,判决A公司承担35万元的赔偿责任,同时驳回了A公司的反诉请求。
A公司对判决承担合同无效的全部过错责任、驳回反诉请求的判决不服,提起上诉;黄某对判决不服也提起上诉。
双方进行了调解,调解过程中本律师依据事实和法律据理力争,最终使黄某妥协,双方达成和解,黄某向A公司支付10万元赔偿金,双方撤回上诉。
本案涉及合同的无效、违约责任、过错责任承担的法律问题。本案的焦点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同是否有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本案中A公司与黄某于2004年11月9日签订黄某租赁购物中心四楼场地经营儿童娱乐的合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消防法》、《城市租赁管理办法》之规定,合同应当无效。购物中心主体建筑高度为25.85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0.3.2规定,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为高层建筑;4.1.6条规定托儿所、幼儿园、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设置在高层建筑内,当必须设在高层建筑时 ,应设置在建筑物的首层或二、三层,并应设置单独出入口。本案租赁合同标的物为“高层建筑四楼”,依照国家标准,严禁设置儿童娱乐场所,而黄某却租赁高层建筑四楼设置儿童娱乐设施,违反了国家强制性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依照《消防法》该儿童娱乐设施不得投入使用。另外,依据《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之规定,不符合公安、环保、卫生等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房屋不得出租。并且本案高层建筑四楼设置儿童娱乐设施,严重侵害了不特定的多数儿童及家长的人身安全的权利,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综上,本案租赁合同约定高层建筑四楼设置儿童娱乐场所是违法的,依法应当无效。合同无效则,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无效,违约条款不适用。
对此,黄某则认为,其与A公司签订的合同并不是租赁合同,只是合作经营合同,通过租赁A公司场地合作经营,根据经营合同约定,应当由A公司“提供有关经营管理条件,负责工商、税务、文化等行政部门手续的办理和审批,处理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A公司并没有依照合同约定义务制公安消防部门办理手续,因此导致纠纷,并给黄某造成损失,要求A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最终一审法院采纳本律师的意见,认定合同无效,驳回黄某要求支付违约金的诉讼请求。
(二)、谁承担合同无效的过错责任
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失,应当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赔偿损失。本案中,A公司没有尽到相应的审查义务,应当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但是导致合同无效的主要过错责任则在于黄某。A公司购物中心是主营百货商品的,对儿童娱乐行业的规章、规定不清楚,而黄某是儿童娱乐的经营者,应当知道行业规章、规定。并且,租赁场地儿童娱乐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在开业前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使用、开业。《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由经营者负责”,本案中,黄某是租赁A公司场地经营儿童娱乐场的经营者,黄某无视消防规定,签订了高层建筑4层设置儿童娱乐的本案合同,并且未经检查擅自使用、开业,应当承担合同无效的主要责任。所以,黄某无权向A公司主张赔偿。
对此,黄某认为,烟台芝罘区公安消防大队2004年12月19日给A公司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将变更设计改造方案报我大队审核”,限期整改,而A公司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将变更设计改造方案上报,致使消防大队于2004年12月25日向儿童乐园下达《责令停止使用通知书》,责令停止在购物中心四楼设置儿童活动场所。导致按合同未能实现。另外,对于《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由经营者负责”中所称的经营者,黄某提出,A公司对外提供发票,其向A公司支付租金,真正的经营者应该是A公司。
本案中客户虽然不是儿童娱乐场所的直接经营人,但是作为场地出租人,也存在过错。面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高额违约金请求,我们所作的不是顺从于对方当事人的思路,找寻我们没有违约以及对方当事人违约从而能够减少违约金的数额的理由,而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径,从合同的根本上找寻对客户有利的理由。本案中,我们抓住客户作为儿童娱乐场所经营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与我客户签订租赁合同,该合同自始无效,不仅不承担对方当事人要求的高额违约金,反而要求对方当事人赔偿因过错责任给我客户造成的损失,反败为胜。
本案关键问题在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的问题。判断合同无效的标准首先必须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才能用来判断合同无效。法官在宣告一个合同无效的时候,只能在判决书里援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而不能直接援引规章包括地方性法规作为判断合同无效的依据。是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判决书里都不能够把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作为判断合同无效的依据?甚至作为参考都不行呢?我们觉得,如果在判决里要援引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作为判断合同无效的依据,那么应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或者满足这么几个条件:第一,就是要考虑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不是有上位法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根据上位法所制定的,是对上位法的具体的补充,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法官是可以援引来作为判断合同无效的依据的。比如说上位法对某个问题规制的非常原则抽象,而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把它具体化,做了详细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援引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第二,如果上位法授权地方或某一个部门对该法来作出解释,而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完全是根据授权所作出的解释,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援引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来作为判断合同无效的依据;第三种情况就是如果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它制定的目的是要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法律、行政法规对某一个问题没有相反的规定或者没有作出规定,这个时候从维护公共利益这个角度考虑,结合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来判断合同无效,应当说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和依据的。
无效合同在合同纠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那么,出现无效合同以后该怎么处理呢?
一、返还财产。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依据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对方。因为无效合同从开始就无效,所以返还财产就是使当事人的财产关系恢复到合同签订以前的状态。也就是说,是谁的财产就应当归还给谁。如果标的物已消耗、损坏或灭失,或者已被善意的第三人合法取得而不能返还时,则可用赔偿经济损失的办法进行抵偿。
二、赔偿损失。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如果双方均有过错,那么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是指承担因自己的过错责任而造成的损失,即指双方当事人按照责任主次、轻重,分别承担经济损失中与自己责任相应的份额,而不是各自承担自己的损失,也不是平均分担损失。
三、追缴财产。对于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无效合同,如果当事人双方都是故意的,就应当将双方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如果只有一方是出于故意的,那么故意的一方应将从对方取得的财产返回给对方;非故意的一方已经从对方取得的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应收归国家所有。同时,在追缴故意一方当事人的财产时,要注意保护非故意一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也就是说非故意一方的合法财产是不能追缴的。
【案件结果】
该案中涉及对经营者的认定,何谓经营者,经营者是向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经济组织,它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判断经营者的关键在于其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服务。本案中,A公司并不实际提供商品或服务,其对外提供发票,并收取租金并不能证明其是儿童游乐场的经营者。而黄某则是提供儿童游乐场服务的经营人,其应对儿童游乐场的消防安全承担责任。
但是一审判决中对于应由黄某承担合同无效主要过错责任的主张没有被法庭采纳,我方不服,提起上诉。黄某对判决合同无效不服也提起上诉。在上诉调解过程中本律师依据事实和法律据理力争,最终对方妥协,双方达成和解,对方向我方支付10万元赔偿金,双方撤回上诉。
【评析】
本案由最初对方主张客户支付700余万的高额违约金引发,到最后对方当事人赔偿客户10 万元赔偿金结束,可谓是打了一个翻身仗。为客户避免了损失的同时也追回了可观的利益,受到客户的高度表扬。这一案例也引起了人们对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的无效合同的讨论,给客户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在订立合同中应注意避免因忽视强制性法律法规而导致签订合同无效的情形发生。
5. 举三个重大误解的例子 合同法上的例子
登徒子
6.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反例子。哪些行为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同样的车祸,不同的人赔付金额不同
城市人员高于农村的人。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的。
7. 哪个例子运用到了合同法第50条
你说的这个属于表见代理,第三人与该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订合同,除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代表行为有效,该合同成立,否则就是属于欺诈。
该合同由公司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是表见代理,除公司承认有效外,可向该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追偿。
8. 关于生活中合同的例子
一般来说合同的订立有三种方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及默示与推定形式。
生活里的代理合同和房屋租赁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商店里购买货物、自由市场里的交易通常采用口头合同;还有一些情况下无需当事人书面或口头做出明确有意思表示,也形成合同关系,这在法律上被称为默示与推定。
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都有对于双方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而以默示与推定的方式产生的合同,其成立的时间、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却不很明确,也不易为人们所注意。
默示与推定作为形成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当事人双方或一方在没有明确表示自己意愿的情况下,根据他的态度或行为,按法律规定确认其权利义务的一种方法。比如,法定继承人如果不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法律视其为接受遗产,受遗赠的人在知道受遗赠后2个月内不明确接受遗赠,则推定为放弃受遗赠的财产。
默示与推定的合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一,有些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在特定情况下会转变为默示与推定的合同。
①房屋租赁合同,租赁期限届满,双方未对是否继续租用房屋作出任何口头或书面的意思表示,合同关系本应终止,但只要承租方继续付房租,而出租方继续收取房租,就可推定双方租房合同继续存在。这时出租方如果出卖房屋,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就享有法定的优先购买权。②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如甲(被代理人)委托乙(代理人)去买毛衣,乙未买毛衣却买回了棉衣,对乙的越权行为,甲知道后接受了并未表示异议,推定为甲对乙行为的追认。乙的无权代理变为有权代理。棉衣应由甲付钱归甲所有。甲不得反悔。③在某项合同执行期间,一方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建议,对方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答复。答复的时间,双方有约定的依约定,无约定的依照法律规定。一般应在15天内做出答复。逾期不答复,视为默许,变更或解除合同有效。
第二,在下列几种情况下,通常用默示与推定的方式确定合同的成立。
①共同财产的处理。夫妻一方以双方的名义擅自决定出卖、出让、赠送或用其他方法处理共同财产,另一方得知后未明确表示反对视为默认,处分共同财产的行为有效。
②被人冒用名义借贷钱物,如果本人知道后,不明确表示否认的,视为同意,借贷后果由本人承担。如儿子以父亲的名义对外借钱,父亲知道后,不予否认,视为父亲同意。儿子借的钱应由父亲来偿还。亲友之间也是这样。只要被冒用名义的人得知事实真相后,不表示异议,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③寻物启事和寻人启事中,如果明确表示给予酬谢,那么只要有人将走失者或失物依启事所言送还,就视为失主和送还者之间合同成立。送还者有权要求失主履行合同,给付报酬,否则送还者有权将失主告上法庭。
以默示与推定方式成立的合同必须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有约定的前提下才能成立。默示与推定的合同和口头合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这些合同常常表现为实践合同。实践合同的最大特点是以实物的交割作为合同生效的标志。在自由市场上、报摊上、车站、飞机场、影剧院等售票处,买者付钱,卖者收款后,双方购物、买票合同就算正式生效了。马路上行人招手“打的”为要约,出租车停车推定其为承诺,双方合同成立。一方反悔,则视为违约。因此演唱票售出,演唱会流产;飞机票售出,飞机晚点或改变指定航线;电影院所售票数寥寥无几,因此取消放映场次;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文化、音乐、绘画、舞蹈等各种学习班,举办者擅自改变时间、地点或增加收费;凡此种种都是违约行为,消费者作为合同的一方,有权依法提出索赔的要求。
9. 围绕合同法结合实例谈合同纠纷及争议处理办法
合同争议,又称合同纠纷,是指合同当事人之间对合同履行的情况和不履行或完全履行合同的后果产生的各种纠纷。
争议解决方式一般分为四类 一是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解决;二是 调解;三是提交仲裁机构 ;四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协商:
1、 发生纠纷时,如合同未约定纠纷解决方式, 那么首先要考虑双方协商解决。这样既简便易行,又能节约时间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又有利于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其为上策。
2、当事人达不成 和解协议的可以根据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同时和解并非当事人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二、仲裁:
1、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有一个法定前提 当事人双方有仲裁协议;没有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不予受理。
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 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 仲裁事项;
(三) 选定的仲裁委。
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2、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
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在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或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机构是依照法律规定成立的专门裁决合同争议的机构。其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仲裁委不按行政区划 层层设立。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社区的是设立。
3、 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庭可以有三名仲裁员或一名仲裁员组成。有三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当事人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
4、裁决书效力
经人民法院判决后不得再采用调解、协商、仲裁的方式解决,但是经协商、调解、仲裁仍不解决争议的,可以最终选择人民法院判决解决争议。
10. 急!一个有关合同法的案例,请用合同法的知识解答(详细叙述)
当事人之间形成的不是合同关系,而是好意施惠关系,方某应向李某承担过错侵权责回任。
好意施惠是答指当事人之间无意设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由当事人一方基于良好的道德风尚实施的使另一方受恩惠的关系。其目的不在于产生法律上的效果,只是一种道德上的好意使然,不需要经过委托,不产生强制执行力。
在受惠人的财产利益受损害时,只有当施惠人的行为被法院认定为是违反善良风俗,并且主观上具备故意,才能构成侵权行为。而在受惠人的人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类推适用无偿委托关系中受托应尽与处理自己事务同样注意的标准,施惠人需要对过失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