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的表现形式
⑴ 法有哪些基本的表现形态
1、由国家创制法的方式所决定的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如宪法、法律、条约、习惯等,这种理解近似于“法的渊源”。
2、体现法律规范内容及效力的法律文献形式。如国家创制法的机关发布的“公报”、“公告”、“政报”等。
3、法律规范各种外部表现形式的总和。既包括法的渊源,也包括法律文献形式,还包括体现法律规范内容及原则精神的适用法律的个别性文件,如司法机关的判决书、裁定书等。
(1)社会法的表现形式扩展阅读:
法的本质:法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说明法的阶级性。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2、法只能属于统治阶级的。法只能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阶级,即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3、法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不是统治阶级中个人意志的体现,也不应是统治阶级个别或部分(阶级、阶层)意志的体现。
4、法是统治阶级的基本意志的体现。不是全部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要靠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去体现、去贯彻。法不可能包罗万象。它只规定和调整有关统治阶级基本利益的和社会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会关系。
5、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的决定,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统治阶级所代表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⑵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并契乎中国国情实际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即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有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群众基层组织自治制度,有基本经济制度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具体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对上述各种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深入贯彻,并确保和促进其落到实处。
严格说来,共产主义-Communist应该译为“社区共治”才更符合马克思的政经论著实质,也更能契合其理论的本质。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所坚持的根本政治制度本身就有民主的实质,而且是重在基层(社区所指向的对象)民主,其重在“共治”,这就更加说明了其民主的真实性。只要坚持这种“社区共治”,从下而上的民主更加能促进并保证基本政治制度的民主、基本经济制度的民主及其他领域的民主,这也正是大众民主的体现;而只有大众民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并严格区别于“影子政治”的政党轮流执政的金主游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恰恰避免了这种被各种金融寡头即金主控制的“影子政治”,只要把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发挥好、利用好,再结合“社区共治”雏形的群众基层组织自治,则中国的民主必将引领世界民主潮流——大众民主。
此外,民主也绝非孤立存在,却恰恰是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很容易会被民主或专制的表象所迷惑,甚至坚定地认为任何条件、任何层面、任何时空下民主与专制都是绝对地对立;其实,专制可以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就是被极度神化甚至异化的民主,另一种就是被极度妖魔化的独裁;但是我们应该清醒,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主也没有绝对的独裁,那些口口声声宣称自己才是绝对民主典范的却大多是法西斯,放眼世界这一二战以来都是哪些国家一直热衷于输出战争,就明白这种推销民主的普世价值的虚伪、残暴甚至血腥。当然认清这些并不是说我们的民主就没有问题,相反地,我们的民主恰恰没有完善甚至没有坚持,却跪拜于虚伪的普世价值,这无疑是滑天下之大稽。故而,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并充分发挥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群众基层自治,如此才能体现并实现大众民主。
再说说基本经济制度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已经充分说明两者的关系即“公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为用”,并且强调的是“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不应该存在谁退谁进或者说有一进必有一退的这种二元对立关系,他们的存在与发展绝不是“非黑即白”,而完全可以是“国进民进”,这可以考察一下山东潍坊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印证“共进”;所以,必须剔除那些动摇基本经济制度的错误思想、看法、观点,更要警惕这种倾向。中国的国民经济已有二十多个行业完全控制在外资手中,其中不乏关系到国计民生健康发展的重大支柱产业,而反观即使号称完全市场化的西方国家也绝没有这种情况;再者,以国企之雄厚财力国内的私企几乎难以鲸吞,最后还是要落入外资之手。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定外资的作用,而是要明白把国民经济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无异于自掘坟墓,毕竟所谓的和平并不是常态。还有,就是如此改革的实质的外资化能否就能解决民众目前的困境和实现民众的期待,如果不能甚至是更糟,那为什么要拱命运与他人?何不真正发挥好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及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辅助作用,并切实增强和提高两者的国际竞争能力呢?“国进民进”完全可以,共同发展更是可以实现。
最后说一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这个概念就可以知道这个法律体系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服务。所谓“特色”,不仅是指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绝对坚持,以及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表征,更重要的是其应特色于更能维护并实现民主制度、更能保证民生和促进共同富裕、更能体现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绝不是特色于“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痼疾不除。比如行政对司法的强势僭越,法官的公务员身份,法官队伍的行政式建构,以及法院的各种报告的行政式要求;甚至是出现严格立法、普法违法、选择执法、谁也没法的尴尬境地,陷入不断立法以至形形色色的法律多如牛毛但其实际效果却甚微甚至相反的怪圈;最为可怕的是根本大法经常被束之高阁甚至是违宪层出不穷却没有对应的违宪审查等等。这些绝不应该是“特色”所在。还有纪检先于司法的调查,且采取的相应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这个是否合理、合法也是需要商榷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植于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促进并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大众民主和共同富裕。
⑶ 社会主义法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什么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外在表现。
⑷ 简述法的渊源及的表现形式的种类
法的渊源分为资源、进路、动因三个要素。法的表现形式是法的存在形式。当然司考上两者是一个概念。
⑸ 简述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的社会制约来性:是教育社会性自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⑹ 社会保障法有哪些形式
社会保障法是典型的社会法,因而社会性是社会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征。其社会性表现在:第一,目的的社会性。社会保障之设立即为社会利益,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安全,所以社会保障法的目标即在于通过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达到社会稳定。第二,享受权利主体的普遍性。社会保障的权利由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员数目以及可以离开受的社会保障项目会截止来越多。第三,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社会保障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社会保障通过立法,采取国家、用人单位和社会成员共同负担的原则,将责任和义务分散到整个社会,以资金来源的多渠道来保证社会保障的正常运转。
严格的法定性
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私法的意思自治,也不同于公法的国家行使行政权利。它带有明显的国家干预法的特征,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强行规定的一系列准则,从社会保障项目的确立、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缴纳到社会保障的享受人群范围,以及社会保障金的发放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任意更改。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实体法和程序法是对法律功能的划分。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实体权利和义务的法是实体法;为保障实体法的实现,规定实体法的运用和实现手续的法是程序法。一般而言,实体法和程序法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有一定的实体法,就有与之对应的程序法,例如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刑法与刑事诉讼法。
但社会保障法则不然,其既有实体性法律规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规范,并非具单一特性的实体法或程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保障法所在地调整关系的复杂性。社会保障法调整的是一个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由各种社会关系、各个运行环节组成的系统,因而社会保障法就必须不仅有具体的权利义务的规定,还要有维持程序正常运转的程序性规定。例如社会救助性,既有救助对象所享受的权利义务的实体规定,又有救助对象资格认定以及发放手续的程序性规定。
特定的立法技术性
社会保障的运营须以数理计算为基础,这使得社会保障法在立法上有较高的技术性。“大数法则”和“平均数法则”在社会保障立法中会经常用到。另外,还有一些保障项目在费率、范围等的确定上会常用到统计技术。以养老保险为例,我国养老保险立法中的关键技术,涉及到退休后平均存活年数的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范围的确定、养老保险费率的确定等种种问题,都需要运用数理技术来确定
⑺ 社会主义法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
⑻ 法的形式有哪些
法的形式即法律渊源,我国的法律渊源有:
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作为一个法学术语,主要在以下三种语义上使用 1 .历史渊源。即指引起特定法律规范产生的过去的行为、事件和法律。换句话说,法律的历史渊源是指特定法律规范与历史上出现过的行为、事件有什么联系,或从历史上某种法律中汲取了什么内容或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 .理论渊源。即指特定法律规范(包括法律原则)的理论源泉。这些理论提出并论证了某种社会行为或法律原则的合理性,并得到掌握政权的阶级的普遍认同,成为特定法律规范(包括法律原则)的理论基础。 3 .本质渊源。即从本质上说法律来源于什么。
⑼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表现形式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规章。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7、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8、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
9、非正式法侓渊源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