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权法
⑴ 中国古代官僚贵族特权法的主要内容
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享有减免刑罚处分的特权制度。具体包括:一、议亲,指皇亲国戚;二、议故,指皇帝的亲密故旧;三、议贤,指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人;四、议能,指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人;五、议功,指为封建王朝建立过卓著功勋的人;六、议贵,指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以及有一定等级爵位的人;七、议勤,指为封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八、议宾,指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上述八种特殊人物犯罪,司法官员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将他的犯罪情况和特殊身份报到朝廷,由负责的官员集体审议,提出意见,报请皇帝裁决,给予宽宥处理。一般情况下死刑均能免除,其他的刑罚则可以降等处理。
⑵ 论述中国封建法律是如何维护贵族特权的
中国封建法律维护贵族特权的制度主要表现在唐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制度:
(一)八议制度
起源于奴隶社会的“刑不上大夫“的法律原则,及至秦汉时期又有所发展,至曹魏始上升为法律制度。八议主要对象主要为以下八种人: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以上八种人犯死罪,一般官司不得裁决,皆得将所犯之罪行及应议之理由奏明皇帝,再交由公卿们从轻议处,免死刑。
(二)请:后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应议者期亲以上亲及孙,以及官爵五品以上官吏犯死者,上请皇帝裁决,流罪以下减一等。
(三)减:七品以上官及应请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以下,可以减一等。死罪则不能减免。
(四)赎:凡属应议、请、减者和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之官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可以用金钱赎罪,而事实上死罪也可以收赎。
(五)官当:凡是议、请、减以下人犯罪,身有官品者,可以用官品来顶罪。
由此可见,封建时代的贵州官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的锋芒只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法律上的赤裸裸的不平等,表明封建法律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特权法。
⑶ 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盛行贵族享有特权的门阀制度 对吗
始皇那时候并没有这么强烈,还是才华第一吧,之后的确门阀一直存在,直到后来的科举制兴起,才改变了这种局面
门阀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⑷ 中国封建社会对贵族特权的规定
刑不上大夫。
⑸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特权等级体系
[摘要]封建社会法律共有的特性就是特权制度,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必然形成的产物。我国古代特权制度的形成开始于西周,西汉时进一步扩张和发展,直至“八议”的形成后而记入律法。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法律特征,特权制度也是封建专制律法的法律特征,中国古代的的特权制度发展较为丰富和多样化,它与封建专制社会相苟合。笔者对我国古代特权制度的形成原因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特权制度
中国古代特权制度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它的特征是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背离了法律的正直目的——维护社会的公正性。但这种“非法之法”却在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认可和遵守“,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被广泛地运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能得到延续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所以,中国古代特权制度是以因社会各阶级的等级关系不同为基础的不平等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的规定;汉代有“先请”之制,对犯罪的贵族官僚的审理,要先奏请皇帝。魏律根据《周礼》的“八辟”规定了“八议”。至隋、唐,封建特权法相因沿袭又不断发展,《唐律》规定的“议”、“请”“、减”“、赎”“、官当”等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现。唐之后,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肯定。古代特权法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员和贵族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之外,在法律上也能享受到很多的特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八议、请、减、赎、官当等等。八议是指八种人犯罪之后,不由司法机关直接审理,而是由大臣们讨论后,交皇帝决定如何处罚。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减、免的优待。请是比八议低一等的特权,在唐朝法律中规定,三种人可以享受这种特权,一是皇太子妃祖父一系的亲属,二是有八议特权的人的父系亲属以及孙子,三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贵族。请的范围适用于两种人,一是六品和七品的官员,二是有 “请”这种特权的人的直系亲属和兄弟、姐妹、妻子。赎则适用三种人,一是有上述三种特权的人,二是八品、九品官员,三是六品、七品官员的直系亲属和妻子。此外,五品以上官员的妾也享受此项特权。赎罪用不同数量的铜来赎。官当又叫当,指官员犯罪可以用官品来抵当,主要当徒罪和流罪。一般情况下,品以上可以当二年,九品以上可以当一年。中国古代特权制度最初是由家族发展而成的。
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就有了发展,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从生到死只能在同一块土地生活耕种,从而就形成了家族,相应地随家族的产生就有了家族制度,在这样一个家族里都会有一个位高权重的祖先领导人们的活动,从而就会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法律。这时,父权至上的规范和法律也被推广开来,随家族成员的不平等由此也拉开了帷幕,从而也就产生了社会特权制度。中国古代的“礼”强调“等差”和“别异”,具体体现在祭祀、服饰、礼仪、服制等方面。在法律上突出表现为八议制度。凡属八议特权优待范围以内的贵族官僚,除“十恶”外,流罪以下减一等,死罪则根据其身份和犯罪情节由官史集议减罪,报请皇帝批准,此谓“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八议制度是封建法律与司法特权性的集中表现, 展示了中国古代特权法的精髓:通过整套互为呼应的律文,使贵族官吏的犯罪处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以致完全逍遥法外,而这一切均是在合法且合的旗号下进行的,法的公平要求与礼的差等性在古代中国实现了奇妙的合一。从中国古代的立法来看,能突出体现等级特权欠佳的罪名有:第一,奴隶社会的“变更等级名分罪” 它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等级特权而产生的罪名。在奴隶时代,天子、诸侯、大夫各有与其名分相适应的礼乐服制,违反者治罪,甚至为天子制作棺墩不符法定标准,也要处死刑。总之,中国古代社会通过这些罪名的制定,严格维护着等级特权制。第二,能突出体现等级特权法的刑名就是赎刑。从内容上看,赎有金赎、赀赎、役赎,而金赎只适用于有一定身份的上层人物。由于赎刑只对有产者有实际意义,故实行结果是“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这就表明,赎刑之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专为少数剥削统治者减免刑罚而设置的,为他们享有法律特权提供了保障。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必然导致司法实践中特权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犯罪特权主体在诉讼的提起,案件的审理,刑具的适用,刑罚的适用,行刑的场所等方面都享有充分的特权。大夫等命臣又实为天子、国家的肱股,体现天子、国家的尊严,故不得如外族、庶众一样,具有刑人身份的结果。第三,必须对他们的犯罪做变通处罚。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植根于封建等级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等级特权烙印,这是由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⑹ 封建法制对特权的规定简述
公,侯,伯,子,国五等爵及五品以上官,可用官爵折当(抵)徒刑二年,免官三年后仍可降原阶一等再任官职,这种官当制度进一步赋予封建官僚以法律特权,使他们可以犯徒罪逃脱法律制裁。其实也就是君君臣臣的儒家特权使然。
⑺ 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法律特权的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的规定;汉代有“先请”之制,对犯罪的贵族官僚的审理,要先奏请皇帝。魏律根据《周礼》的“八辟”规定了“八议”。至隋、唐,封建特权法相因沿袭又不断发展,《唐律》规定的“议”、“请”、“减”、“赎”、“官当”等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现。唐之后,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肯定。
古代特权法
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员和贵族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之外,在法律上也能享受到很多的特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八议,请,减,赎,官当等等。
八议是指八种人犯罪之后,不由司法机关直接审理,而是由大臣们讨论后,交皇帝决定如何处罚。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减、免的优待。请是比八议低一等的特权,在唐朝法律中规定,三种人可以享受这种特权,一是皇太子妃祖父一系的亲属,二是有八议特权的人的父系亲属以及孙子,三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贵族。
请的范围适用于两种人,一是六品和七品的官员,二是有“请”这种特权的人的直系亲属和兄弟、姐妹、妻子。赎则适用三种人,一是有上述三种特权的人,二是八品、九品官员,三是六品、七品官员的直系亲属和妻子。此外,五品以上官员的妾也享受此项特权。赎罪用不同数量的铜来赎。
官当又叫当。指官员犯罪可以用官品来抵当,主要当徒罪和流罪。一般情况下,五品以上可以当二年,九品以上可以当一年。
⑻ 中国古代特权法特征
有点高深,这不是我自己答得,不过希望你能用到
中国古代的礼强调“等差”,“别异”,具体体现在祭祀、服饰、礼仪、服制等方面。在法律上突出表现为“八议”制度。凡属八议特权优待范围以内的贵族官僚,除“十恶”外,流罪以下减一等,死罪则根据其身份和犯罪情节由官史集议减罪,报请皇帝批准,此谓“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八议”制度是封建法律与司法的特权性的集中表现, 展示了中国古代特权法的精髓:通过整套互为呼应的律文,使贵族官吏的犯罪处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以致完全逍遥法外,而这一切均是在合法且合礼的旗号下进行的,法的公平要求与礼的差等性在古代中国实现了奇妙的合一。[1]
从中国古代的立法来看,能突出体现等级特权的罪名有:
1.奴隶社会的“变更等级名分罪”它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等级特权而产生的罪名。在奴隶时代,天子、诸侯、大夫各有与其名分相适应的礼乐服制,违反者治罪,甚至为天子制作棺墩不符法定标准,也要处死刑。总之,中国古代社会通过这些罪名的制定,严格维护着等级特权制。
2.能突出体现等级特权法的刑名就是赎刑。从内容上看,赎有金赎、赀赎、役赎,而金赎只适用于有一定身份的上层人物。由于赎刑只对有产者有实际意义,故实行结果是“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这就表明,赎刑之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专为少数剥削统治者减免刑罚而设置的,为他们享有法律特权提供了保障。[2]
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必然导致司法实践中特权的存在。中国古代的犯罪“特权”主体在诉讼的提起,案件的审理,刑具的适用,刑罚的适用,行刑的场所等方面都享有充分的特权。大夫等命臣又实为天子、国家的肱股,体现天子、国家的尊严,故不得如外族、庶众一样,具有刑人身份的结果[3],必须对他们的犯罪做变通处罚。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植根于封建等级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等差特权烙印,这是由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⑼ 什么是特权法
是指社会中的少数成员享有其它大多数成员所不具有的权利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