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意思
㈠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体现了法治基本要求的哪些方面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推进依法治国要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内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容民拥护,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4)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要着眼于国家整体发展,统筹考虑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以及全过程,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㈡ 良法之治是什么
良法之治的理解。首先良法之治是法治的要求。接下来说明良法之治的意义。从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等角度来说明。
㈢ 良法是什么
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
所谓良法,就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与之相对应是恶法,恶法就是维护独裁专制、维护暴政、侵害人权、肆意剥夺人们的自由、损害正义的法律。同样的法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称之为良法,有人称之为恶法。
制定机制
要使法律成为良法而不成为恶法,必须具备如下保障机制:
一是立法机关的代表必须由人民定期地、自由而公正地普选产生,使立法者随时倾听人民的呼声和愿望,使法律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二是参考他国实践经验,设立宪法法院,由宪法法院行使司法审查(违宪审查)的职能,对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或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对违宪者宣布无效,从而保证法律的善良。
三是切实保障新闻舆论自由,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社会的真实情况顺畅地反馈到立法者,也可以把立法者的活动随时反馈给人民,让大家对法律的制定表达各种各样的意见,畅所欲言,才可以避免法律的偏私。
㈣ 什么是良法
是不是良好的法律规章制度呢?解释很广泛呀,不太好控制,当然有的人取得名字也是这样的哦
㈤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啥意思
字面意思:法律是可以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而好的法律是合理治理(国家)的前提。
这句话注重的是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创了依法治国。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边界的一个旅馆却因为逃亡没带证件而无法入住,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当时的国家治安良好,百姓富足,正是因为法制的推行。
汉文帝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破坏法律规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只有“执道生法”的权利,而不得犯法,所以当时的百姓生活富裕而公平。
(5)良法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意思扩展阅读:
运用法律的力量,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一、科学立法
要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的各项权利和根本利益,通过召开听证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意见箱来建立人性化的广泛参与机制;要具有前瞻性,预先考虑到未来的情况,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
二、严格执法
完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执法人员队伍素质建设,加强自律意识,进行入职培训,定期交流。
三、公正司法
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做到司法独立,诚信构建阳光司法机制,严格执行诉讼程序,强化内外监督制约,对裁决结果、司法程序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四、全民守法
行动上尊重法律,重视法律,积极响应普法政策。将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制意识。
㈥ 一个国家的法治为什么需要良法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中文名
法治
外文名
rule of law
拼音
fǎ zhì
基本解释
依法治国
对称
人治
快速
导航
重要论述
历史演变
必要性
其它相关
词语概念
基本含义
(1 [rule of law]∶依法治国[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学 法治学的是独立的学科,是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社会价值体系。
引证解释
法治,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邹韬奋 《抗战以来》六二:“在此种惨酷压迫之情况下,法治无存,是非不论。”亦指依法处治。《史记·蒙恬列传》:“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
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与儒家的“德治”相对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们的法治却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在理论上如何印证现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实的法治实践中确实存在缺少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冷静地思考分析和对“依法治理”现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缺少这种“互动”的现实表现,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对于自身的权利不知道,知道不执行,执行不彻底,导致了21世纪初的这个结果。民众们在经历义务教育之后,依旧对于介绍法治的课程并不重视,法治观念、理念很难进入民众内心。使得法治推动成为看似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
而所谓的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在我国立法的权力属于人大,而不属于所谓的“上”、“外”、“官”,因此这样说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过程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不会因为违法者身份而纵容其违法。行政机关并没有立法权,但是行政权力确实在影响司法,通过各种行政权力对司法权的影响,来扩大其职能和实现其效用。在近一段时间内,舆论以第四权的身份出现,掌握舆论资源的人通过各种舆论压力,对于司法权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使得舆论资源所有者与行政权力所有者一道成为影响司法权的人。这种片面的、出于“官本位”或“舆论第四权”思想的“依法治理”严重悖离了法治精神和原则。而广大民众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既在客观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确信息、行动上介入国家法治实践,又在主观上无法正确判断,更不用提参与和对之加以评价。其深层原因在于人治思想与权力本位思想还在相当的领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先后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号。这种形式主义做法使得依法治国的法治内涵与精神逐步丧失,结果最后演变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观。在他们眼里,仍然认为依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见,认为法律只是专管老百姓的,从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层现象,其真正内涵没有深刻理解并内化为坚实的信念和外化为行动。
㈦ 实行良法之治的意义
答:摘 要:法治是城邦建设中一个不得不讨论的话题,在中西方的城邦发展变化中法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只
有良法才能够真正发挥法治的功能,才能够维护整个城邦和全体人民的利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在古希
腊到古罗马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文章就以古希腊发展到古罗马的这一阶段为时代背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入手深入分析良法之治并从中找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拓展:关键词:法治;良法;城邦;
现代化建设
一、城邦治理的必然选择―法治
柏拉图在早期的著作《理想国》中详细地描述了他关于“哲学王”治国的理念,然而现实的残酷还是打翻了柏拉图心中那
个理想之梦,他明白了,一个城邦的理想治理仅仅依靠那些所谓的美德治国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要辅之以法治。在柏拉图晚
期的著作《法律篇》中,柏拉图说到:“……我们就判断出快乐和痛苦的是非曲直,当它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个公共决策来表述
时,它就获得“法律”的名称。”[1]这是柏拉图对于法律所下的定义,他认为法律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决策。亚里士多德认为城
邦是追求美好德性、实现善的优良团体。[2]德性就是:“即幸福的生活在于无忧无虑的德性,而德性又在于中庸,那么中庸的
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人人都有可能达到的这种中庸。”[3]对于城邦的治理,他认为需要进行良法之治。西塞罗受到了
斯多葛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他弘扬并继承了斯多葛哲学的自然法思想,将自然法贯穿到对国家、政体以及实在法的论述之中。
二、法治的前提条件―良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三个人都已经意识到并不是随意的颁布法律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理城邦的效果,亚里士多德
是第一个详细地解说良法的人,但是我并不认为他是第一个倡导良法的人,因为,从柏拉图的法治观点来看,他也已经认识到
了制定法律的程序及目的等各个方面并且注意颁布正确的法律,只是柏拉图没有明确地贯上良法的名字。
柏拉图认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要考虑到全面的美德和全面的利益即人的利益和神的利益,在法律制定的内容方面,
应该包括国家体制、刑法、婚姻法、司法、经济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良法之治的概念:因此优良法制的一
层含义是公民恪守业已颁订的法律,另一层含义是公民们所遵守的法律是制定得优良得体的法律,因为人们也可能情愿遵从坏
的法律。[4]在此,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除了要被人们普遍服从外还必须保证人们服从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西塞罗
把法律看作是判断正义与否的尺度,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好的法律,法律是否制定得良好并不是看是否是元老院的决
议抑或是人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可以看出,三人都意识到法治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良法。
三、良法的判断标准
(一)法律制定的目的是善
柏拉图认为每个立法者制定每项法律的最大目的是善,这个善与战争无关,而是人们之间的和平与善意,无论是多数人统
治还是少数人统治,都要遵循这个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使国家和平,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
的开篇便说到:“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城邦都是共同体,所有的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行为都是为着他
们所认为的善)。”[5]从中也可以看出来亚里士多德同意法律制定的目的必须要是善才能够称得上是良法。西塞罗认为法律制
定的目的必须是为了正义,避免一些邪恶的企图,使人民过上平等安逸的生活。
(二)法律的制定应该与好的政体相适应
这个标准主要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制定的好坏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在哪种政体下制定出来的,凡是正
宗政体下制定出来的法律则是良法是民主之法,凡是变态政体下制定的法律则是恶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共和性质的城
邦下制定出来的法律才可以称得上是良法。
(三)理性是良法的基础
柏拉图是这样表达理性的:“我的好朋友(我们应该说),如果天体和天体里的一切东西的整个运行过程和运动,反映着
理性的运动、旋转和计算,并且以相应的方式来动作,那么我们必须清楚地承认,它是最好的一种灵魂,这一灵魂照管着整个
宇宙并且指导宇宙沿着最好的路径进行。”[6]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一切物体运动的本源,灵魂也即自身的运动,最好的灵魂反映
着理性的运动,他强调立法者按照理性的方式立法,才是一个国家的最好的方式。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观,他认为
法律应当是不受欲望所影响的理性的体现,理性的法律要求不带有任何个人的情感因素。西塞罗则是在法律的起源上引出了理
性,他说到:“法(jus)的始端应导源于法律,因为法律乃是自然之力量,是明理之士的智慧和理性,是合法和不合法的尺
度。”[7]西塞罗认为法律应是来源于自然的理性。
四、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健全立法
我国目前存在着立法比例失衡的现象,经济类立法比较全面,比较详细,但是比较之下牵涉到意识形态的、政治、管理类
立法就比较缺希。我们现在要在立法工作中考虑全面,在各个方面的立法上注意比例协调,不能够偏重于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
方面,造成了立法瘸腿的现象,另外,我们要在立法中进一步保证人民的参与,保证立法的中立态度,凡是能够不交给部委起
草的法律都应该交给人大,或者一个与本部门的利益没有关系的部门机构去起草,否则的话,立法不容易摆脱部门利益的干
扰,甚至还有部门利益之争。
(二)重视法律的正义、公平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法律的正义、公平问题。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至高的善,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将正义
分为“矫正正义”和“分配正义”,西塞罗在自然法思想下强调理性。我国现在在立法、执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
表现为立法监督方面不健全,尤其是人民监督这方面选出的代表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意思,在执法方面,主
要是表现在行政执法方面的缺陷,尤其是如何规范城管执法的问题。
(三)及时修改法律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现状
法律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相一致,在现代的社会中,就要协调好制定新法和修改旧法的关系,要及时对一些脱离现在
社会经济状况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修改并不及时,造成这样的原因有:第一,立法上不够重视,我国
法律对“法律修改”的规定极少且不系统,我国宪法和法律不仅未对“法律修改”加以定义,而且对法律修改涉及的原则、程
序、制度和形式等的规定都极少,且不系统,从而造成操作性不强甚至无法操作的问题。第二,实践中,我国的法律修改极少
与法规清理和废止相联系,法律的修改往往涉及到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平衡与衔接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冲突的发生。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著.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
2021/11/18 论良法之治及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
https://www.xzbu.com/3/view-7617237.htm 2/2
[3]
[古罗马]西塞罗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 盛红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法律思想解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6).
[5] [古希腊]柏拉图著.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
[6] 盛红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法律思想解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6).
[7]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137.
[8]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132,1.
[9] [古希腊]柏拉图著.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7.
[10] [古罗马]西塞罗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90
㈧ 何谓良法何为善治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这样的表述。没有法律,特别是没有良法,善治就等于空谈。
良法的五条标准:第一,良法必须是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它保护的是人民的利益,维护的是有利于人民的社会秩序。人民利益应当是多数人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公共的利益、特别是应该符合人性,讲究人道,体恤人情,尊重人格的法律。同时,要看法律的实质,明确该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能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良法应该是顺应世界潮流、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规范。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如果一个法律与此背向而行,宣扬和鼓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言行,那么它就是恶法。第三,良法应该是可以操作的法律规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一个法律不能实施,操作它极端困难,这样的法绝不是良法。第四,良法应该是联系实际的。良法是客观规律、特别是经济规律的反映。因此,法律必须结合本国实际,直接引导、促进和保障经济的发展。良法的第五个标准是,良法不仅可以“护航”,而且可以“导航”。 只有能够“导航”的法律才是良法。这是因为法律的导航作用是很明显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三种行为模式,明确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禁止做,哪些行为必须做。前一条是权利,不做也不违法,但最好按法律导向去做。后面两种则是义务,违背法律的导向就要受到法律的干预、制止或惩罚。因此,我们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中,要强调法律的导向作用。
㈨ 如何理解良法善治
法治的目的,不是一般的社会治理,而是善治。法治所要实现的善治目的,必须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合乎正义的法令法律作为前提。其实,善治它是由两个字所构成,一为“善”,一则为“治”,有“善”才能为“治”。
善治既表现为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因受到法律约制而不能任性,权力被关进笼子里,受到人民的监督;也表现在法律平等上,政府与社会 其他主体一样,既不能居于法律之上,也不能处于法之外。
历史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进行着持续不懈的追求,努力追求着法律的健全,努力追求着良法善治的落地生根。良法的标准有形式标注和实质标注之分,形式意义上的标准即良法必须具有普遍性、明确性、统一性、稳定性、可行性、公开性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而实质意义上的标准则最为能够体现良法的内在本质,即良法必须体现平等、自由等正义的基本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公共利益、反映着社会的公共意志。良法应当是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的高度统一,仅仅具备某些方面的标准都很难进入良法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