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四十三条案例
『壹』 合同法的案例分析
1、周某、万某对卡车是按份共有的关系。《物权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
2、周某、吕某的汽车买卖合同有效。周某虽然对共有的汽车只有部分处分权,但是,周某以完全所有人的名义签订合同并通过登记部门过户,说明从管理机关公示的档案中看,买方吕某完全相信周某有处分权,即使没有共有人的授权,法律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确认这种表见代理有效。《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而且,事后周某告知了共有人万某,万某没有异议,且要求分得一半款项,说明认可了周某的行为。
3、吕某、章某约定买卖合同签订时,卡车即归章某所有,该约定有效。《物权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又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只不过,根据物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是案例中,不但有买卖合同,而且办理了过户登记。
4、吕某与银行的抵押合同无效。首先吕某已经不是产权人,而且已进行了过户登记,产权登记在章某的名下。银行没有查看产权证书,即与非产权人签订合同,有过错,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5、吕某买回卡车的主张不能到支持。首先他不能与产权人达成买卖协议;其次作为承租人,不愿意出与别人相同的钱,所以也不能主张优先购买权。
6、截止纠纷发生时,该卡车所有权仍归章某享有。章某虽然把车已经出卖给钱某,但尚未交付,根据《物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
『贰』 合同法案例
(1)要约邀请。该电报内容实质上反映当事人(工程公司)希望不特定的相对人(清河水泥厂、通津水泥厂)主动向自己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且电报内容不确定,仅有标的、数量而无价格,故不是要约,而是要约邀请。
(2)要约行为。
(3)有。《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要约失效情形包括“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4)不应支持。水泥受损之原因在于通津水泥厂自身过失,与工程公司无关。《合同法》第四十二、四十三条所列举的订立合同过程中应予损害赔偿之情形亦不包括本案中之情形。
(5)通津水泥厂的代表。
『叁』 合同法案例分析(详细点哦!)
1、射幸合同
2、如果在奖券上有标注竞奖期限,无权获得
未标注及在报纸上也未说明,则有权。
3、追加的效力待定的行为。
『肆』 关于合同法的几个案例
你好,合同行为属于民事行为的一种。就合同行为而言,一个有效的合同必须:1、缔约当事人具内备相应容的民事行为能力。2当事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合意。3、按法律规定需要具备相关形式要件的,符合形式要件。而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显然买昂贵的戒指属于大宗交易,超出了其民事行为能力范围。故该合同因缔约当事人欠缺相应行为能力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需由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追认,合同方为有效,拒绝追认的,合同无效。
『伍』 合同法 案例
合同法第五十九条 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回的财产收归国答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民法通则 第五十八条
(四)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黄某可以先通过向张某李某要求返还财产或补偿损失.如果他们不同意.黄某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
『陆』 有关合同法的案例
[案情]
原告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公司物资供销公司(以下简称物资公司),住所地在湖南省岳阳市花板桥。
法定代表人熊光辉,经理。
被告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德公司),住所地在江苏省江都市诚德路1号。
法定代表人张怀德,董事长。
2000年4月17日物资公司与诚德公司签订加工合同一份。约定:由诚德公司为物资公司加工钢质为10M。WVNb的四种规格的高压化肥管(即钢管),其中直径127MM、壁厚21MM(以下简称127×21)的五吨,直径159MM、壁厚28MM(以下简称159×28)的8吨,直径180MM、壁厚30MM(以下简称180×30)的15吨,直径219MM、壁厚35MM(以下简称219×35)的15吨,加工费均为每吨4500元,计193500元。原材料钢管坯由物资公司提供,钢管坯到厂后40天内完成加工任务,款到发货,成材率不低于65%,余料单独堆放保管等等。合同签订后,物资公司遂从抚顺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特殊钢公司)购买了钢质为10M。WVNb,直径为180MM和230MM的钢管坯24.61吨和28.52吨,计53.13吨并于2000年12月底前提供给了诚德公司,该批钢管坯的单价为7101.54元。钢管坯到厂后,诚德公司即进行了加工生产,仅加出127×21的钢管。2001年3月1日物资公司给付诚德公司7万元。同年4月29日诚德公司向物资公司交付127×21的钢管5.61吨,加工费为25245元。后物资公司将该批钢管以每吨2万元的价格销售给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工设备厂。因诚德公司对其他三种规格的钢管未能按约完成加工任务,按照成材率65%的约定,应有44.49吨、价值315947.50元的钢管坯以及2.59吨料头(每吨980元)在诚德公司处,双方因此发生争议协商未果,物资公司遂向本院提起诉讼。
另查,2001年2月至3月,物资公司与承德高压阀门管件厂、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公司中南销售处、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二建设公司化工机械厂分别签订买卖合同一份,由物资公司供给以上三个单位127×21、180×30的钢管,总货款计363300元。另2000年12月至2001年3月物资公司前往诚德公司处协商处理争议支出差旅费2967元。
物资公司的诉讼请求:解除双方所订的加工合同;退还原材料钢管坯款315947.51元,赔偿可得利益损失119994元,赔偿物资公司对第三方的违约金108990元,退还残余料头款2538.20元,赔偿差旅费损失1万元,合计552469.71元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诚德公司辩称,物资公司所提供的原材料钢管坯的规格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技术要求,我司无法进行加工;物资公司给付的7万元不是加工费而是其他货款,因合同约定款到发货,物资公司未履行先付款义务,无权要求我司交付加工物、赔偿损失等,故请求驳回物资公司的诉讼请求。
[审判]
本院认为:双方所订加工合同合法有效,应予保护。诚德公司未能完全按约完成加工任务,已构成违约,应负本案纠纷的全部责任。双方所订立合同已无继续履行的必要,物资公司要求解除合同符合法律规定,诚德公司对此也无异议,双方所订合同应终止履行。诚德公司对尚存的钢管坯44.49吨及料头2.59吨应予退还。鉴于诚德公司对钢管坯已不能原物返还,应按照每吨7101.54元的价格折价退还物资公司315947.51元。因诚德公司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尚有28.92吨钢管未加工生产,应当赔偿物资公司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119994元和差旅费用的支出2967元。对物资公司要求诚德公司承担其对第三方的违约金赔偿的主张,因物资公司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对第三方已实际赔付,故对物资公司的这一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诚德公司认为其不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一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双方所订加工合同终止履行;
二、被告诚德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物资公司原材料款315947.50元;
三、被告诚德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退还原告物资公司钢管坯料头2.59吨,如不能退还,则按每吨980元的价格折价返还;
四、被告诚德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原告物资公司可得利益损失119994元; 五、被告诚德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原告物资公司差旅费损失2967元;
『柒』 合同法案例分析
(1):西北公司有权拒绝。以为东方公司与西北公司并没有签订购买合同,只是签订了购买意向书,只是一个要约邀请,在合同承诺没有到达之前可以撤销要约邀请。
(2):在西北公司拒收货物时意向书已经失效,所以该主张不能得到支持。而西北公司擅自使用了东方公司的30顿钢材属于无权处分,东方公司可以通过追认从而使西北公司与东方公司成立一个购买合同,或者通过诉讼诉西北公司构成侵权责任要求返还原物或者赔偿损失。
(3):应该承担责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西北公司以恶意手段阻止东方公司与第三方成立合同,造成东方公司的损失,应该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4):应该按2月中旬的价格进行赔偿,金额为420000元。《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提货方违约按照降价价后的价格赔偿所以应该赔偿4200(元)×100(吨)=420000(元)。
『捌』 该案例是否适用合同法53条
我认为应该是不适用的!你可以看看我的理解。
首先应当正确理解法条,53条的意思专是:如果合同中出现下列1、2情况属,该条款无效。那有两点要注意
1:是条款无效而不是合同
2:1、2的情况举例来说就是合同中出现“你在我这工作你工伤了我可不负责”或“就算我防护措施不好,你的损失自负”之类的条文,你可以揣摩一下条文针对的是那种社会现象。主要是遏制弱势群体签订不平等合同带来的不利。
再按案例中,甲与乙之间原本是雇佣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这之间影响到责任分摊),那么根据新的侵权责任法,被雇佣人在工作时自己受到的伤害应该按照雇佣方与被雇佣方各自的过错程度分摊。案例中没有说明,这里就不深究了,至少肯定,雇主并不一定非要赔钱的。
再按甲乙之间的协议,我认为应该算是民法中的和解协议,双方你情我愿,并不是《合同法》53条的立法利益所在。而且《合同法》53条调整的事合同签订前的双方关系,而案例中的协议是时候和解,两个东西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说不能使用条款,协议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玖』 有关<<合同法>>113条的案例分析
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
方造成专损失的,损失赔偿属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
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
可能造成的损失。
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拾』 合同法的几个简单案例分析
(1)汽车买卖合同有效。因为双方主体资格有效,订立合同的程序、标的物均专合法。
(2)卡车受损应由工厂属承担责任,因为根据《合同法》142条的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本题卡车尚未交付,受损的风险应由工厂承担。
(3)甲有权要求退车,因为根据《合同法》111条的规定,受害人有权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减少价款等违约责任。
(4)甲不能既请求工厂支付违约金,同时要求双倍返还定金,因为根据《合同法》116条的规定,不能同时选择两种罚则。
(5)甲可以同时请求工厂支付6000元的违约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迟延履行违约金。因为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这两种违约金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形,对应于两种不同的违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