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质量不合格
⑴ 买卖合同中产生质量纠纷,怎么办
买卖合同质量纠纷买受人如果在约定检验期通知出卖人,如没有约定检验期的,应当在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买受人可以不接受物品或者解除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
第一百四十八条 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
第一百五十八条 当事人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
买受人怠于通知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 当事人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
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两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但对标的物有质量保证期的,适用质量保证期,不适用该两年的规定。
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供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的,买受人不受前两款规定的通知时间的限制。
(1)合同法质量不合格扩展阅读:
检验期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由法官酌定,买卖法还规定了两年的最长期间。
这些不同的期间含义如何,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同地区的法院有不同的做法。下面拟从几个案例出发,对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案例一:正达公司与莘鸿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当事人约定了机器质保期为一年,正达公司提出质量异议的期限应当是自收货之日起一年,检验期也应当是一年。在该案中,法院直接将质量保证期认定为了检验期。
案例二:汉源公司与双贵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当事人虽然在合同中约定了“保修期为6个月,并按约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货到工地,安装调试后止”,但该检验期间过短,买受人无法完成全面检验,因此原告可以在两年最长期间内提出质量异议。
而原告在收货后两年内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应当视为在合理期间内提出了异议。在该案中,法院认为检验期间过短后,并没有另行确定合理期间,也未考虑保修期的约定,而是直接适用了两年最长期间。
案例三:伟达公司诉瑞达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认为伟达公司虽然主张交付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但其未在合同约定的到货30天内提交书面异议,亦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货物的质量问题,对其主张不予采信。
双方约定了三年的质保期,伟达公司如果有证据证明在质保期内电池有质量问题,可以要求瑞达公司更换,但这属于双方自行协商或另行起诉的问题。在该案中,法院认定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提出异议,否则即使未过质保期,也不能再以标的物存在质量问题提出异议。
案例四:启测公司诉奥尔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一审法院以买受人未在质量保证期内提出质量异议,对其抗辩不予支持,而二审法院则认为双方没有约定检验期间时,买受人应当在合理期间内或质量保证期内提出异议,否则视为质量符合约定。
检验期间为我国合同法所确认,该法第一百五十八条不仅规定了约定期间、合理期间,还明确了两年最长期间以及质量保证期等,这种将各种期间杂糅在一起的立法,易造成实践中对上述各期间相互关系理解与适用上的混乱:
在案例一,法院将质量保证期等同为了检验期;
在案例二,法院在当事人有质量保证期约定的情况下,并没有考虑该约定而是适用了两年最长期间;
在案例三,法院认为检验期间与质量保证期存在根本区别,两者不能混同;
在案例四,法院认为当事人有质量保证期但无检验期间约定的情况下,还应受合理期间的约束。可见,司法实践对各期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分歧,在适用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解释),试图缓解司法实务中的混乱,如明确了合理期间的判断标准、区分外观瑕疵和隐蔽瑕疵等,但对于各期间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同的做法。
⑵ 买方拒绝接受质量严重不合格的货物,标的物此时毁损的风险由谁承担
我国《合同法》第148条规定:“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由此可见,假如是因为货物(商品)质量出现问题,不能实现签订合同时买方的愿望的,买方可以拒绝接受货物或者解除合同,在此种情况下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就转移给了卖方。
⑶ 买卖合同货物质量不符合要求,怎么赔偿
根据合同法第111条。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没有明确违约责任,或者约定不明确。可以按照合同法第61条重新商讨。如果仍然达不到共识,受损害房根据货物的性质以及损失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做、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⑷ 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的质量,有什么责任
如果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不符合约定,那么他就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来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这时,受损害方就可以根据所要交付的东西的性质以及自己损失的大小,在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中任选一种来要求对方承担。但是,在这里要注意,这种选择必须是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要求。
合同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⑸ 《民法通则》中的“质量不合格”主要指产品质量法的什么
“产品质量不合格”这一术语常见于《合同法》。《民法通则》中也出现了这一术语,其中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是两个法律中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是有区别的,前者的外延要大于后者,即合同法中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标准包括法定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标准,而后者则只是法定的标准。《民法通则》中所谓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属于措辞欠当,不合立法本意,在实践中易导致与合同法上的质量不合格发生混淆。有部分学者用合同法上瑕疵概念予以解释,认为不符合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定标准和约定标准,就可以适用《民法通则》。这一错误解释直接导致了对严格责任这一归责原则的质疑。因为违反法定标准或约定标准,当然可认为有过错。有的学者主张本条属于过错责任,或视为过错责任,其错误根源便在此。笔者认为,《民法通则》上的“产品者质量不合格”应比照产品责任法通用之缺陷概念,即解释为具有对消费者人身、财产的危险性,不符合消费者在合理使用产品时有权期待的安全标准。即,《民法通则》中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同通常所说的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缺陷”是可以替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