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是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法是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发布时间: 2022-01-06 13:14:50

① 法的现象与本质

法的现象,“法的本质”的对称。法是法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法的现象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国家规范领域中的外部特征和联系。它是一个综合性、概括性的概念,包括静态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以及法律文件,也包括动态的法律调整和与法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联系的表现形式,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意识等等。

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有机统一。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及其主要矛盾方面,它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并深藏于事物内部,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人们的科学抽象思维去把握并通过实践来检验。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外在表现和特征,它是多样、易变的,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又从不同侧面反映本质。认识法应先找到法的现象,然后透过现象深刻把握其本质。法的现象的寻找,法的本质的显现,有其过程。对法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一实践,循环往复,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 法律具有哪四个显著特征

法律有六个显著特征,分别如下: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

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4、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的强力部门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5、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因为社会是指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结成的人们的总体,法律的调整是指向人们的行为,是对人们行为所设立的标准,即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

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普遍的有效性,在一国主权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普遍的一致性,法律不可以强人所难。

(2)法是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扩展阅读

法律的滞后性

法律滞后现象与我国当前的立法程序有关。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序,最快也需要三次上会审议,现有记录中最快的立法周期是2年,通常都需要3-5年才能获得通过。如《公司法》从起草到通过用了15年,《商业银行法》用了10年。

每一种法律都有适用限度,从纵向来看,法律也有其时间适用范围,过了某个时期则需要重新立法或者修订法律。在传统社会中,法律的修改、修订频率相对缓慢,其适用性持续时间较长。

立法效率是一个法律结合经济学分析方法而得出的概念,具体来看即立法效益与立法成本之比,其中立法效益指这个法律出现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立法成本主要指立法程序中出现的成本,及执法、守法、违法等所产生的成本。

③ 法是靠社会舆论和个人习惯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先判断再说理由

这句话判断正误选择错误。

理由: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不包括”法律是靠社会舆论、习惯和信念来维持的“。

(3)法是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扩展阅读:

关于法与道德的主要辨析

1、法通常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和国家认可的习惯表现出来,成为国家意志。道德通常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是通过社会舆论确立的。

2、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违法行为会引起相应的法律制裁。道德依靠人们的信念、社会舆论以及习惯力量来维持。不道德行为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强制,但同国家强制有重大区别。

3、法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历史现象,始终具有阶级性。道德则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道德不具有阶级性;只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才具有阶级性。

4、只有统治阶级的意志才能成为法,因而一国内的法律是统一的。而道德则不然,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对立的,而居于支配地位的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

④ 为什么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们常说“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但是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法就是规范人们行动的规则。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人们无法避免地要参加一些政治、经济、变化和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总要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遵守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说,这些规则可以分为两类,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一般情况下,道德规范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地遵守来维持。无论谁违反了道德规范,都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是法律并不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来维持的,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任何人违反了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由此可见,法律和道德规范是不同的。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机关批准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种规范。

作为强制人们遵守的法律规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既没有国家与法律,人们也不知道国家与法律为何物。这个时期就是没有阶级也没有压迫的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也非常低下。当时,单个的人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并把劳动得来的产品平均分配。

在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压迫。所有的原始人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在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惯。这种习惯不需要有专门机构来强制执行,而是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氏族首领的威信来保证实施。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不平等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也产生了。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就建立了国家。伴随着阶级对立的产生,法律也就产生了。奴隶主们制定了反映自己利益的行为规则,这就是奴隶制法律。奴隶制法律是通过国家暴力机器来实施的,国家暴力机器就是军队、监狱等。奴隶主阶级迫使奴隶服从他们制定的法律,也要求所有人遵守这些法律。

那么,为什么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产生了阶级和压迫就会产生法律呢?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经历原始群、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等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个三个时期共100多万年。在原始社会的前期,由于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平等了,也就不会存在阶级和压迫。没有阶级和压迫,自然也就没有法律存在。

但是生产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劳动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女人统治一切,世系也以母亲来计算,故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加速,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母权制也就十分自然地过渡到了父权制,对偶婚也随之过渡到了一夫一妻制,世系以男子来计算,因为每个父亲都需要有一个确实属于他自己的儿子作为他的继承人。

父权制确定以后,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了剩余生产物,出现了私有财产,特别是氏族首领经常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公共财产据为己有,这样阶级分化的现象就开始出现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加深,逐渐形成了富人和穷人。从前生产力很低,人们把战争中俘虏来的其他氏族成员杀掉;现在生产力发展了,人们把俘虏变为奴隶,让他们给主人创造财富。后来,本氏族的成员也有因为贫穷降为奴隶的,遭受奴隶主的压迫与剥削。

这样,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就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此外还有少数的自由民。原始公社是在没有阶级对立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在社会分裂为阶级并展开了剧烈的斗争,这样就打乱了原始社会的生活秩序,它按老样子再也生活不下去了。特别是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加强了军事首长的权力,他再也不以本身所据有的显赫地位为满足了,权力谋取把他的权力传给他的子孙后代。

这样就逐渐由“选贤任能”的公天下过渡到“父死子继”的家天下,由氏族民主制过渡到王位世袭制,国家与法律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由此可见,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法律与国家一样,都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当然,这并不是说,产生了法律,人与人之间突然变得不平等了,社会就比从前更加野蛮,更加落后了。法律的产生和国家一样,是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换句话说,法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呢?尽管奴隶制法律是极其残酷的,甚至一人犯罪要祸灭九族,但它用法律手段建立了某种公共秩序,使人们在秩序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制止了部族间的野蛮残杀,这当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⑤ 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2.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⑥ 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什么学派的观点

它的法是一种它的历史现象,也是阶级社会它的产物的,并且它的学派的观点还是会给我们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和帮助的了。

⑦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法律现象的一个层面是指曾经存在过和现在存在着的法律,它是各个国家依据强制力确定的法律制度。它表现在一切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可称之为实在法、人定法等文本法针对法律现象起着直接的约束、规制作用,是具体的法律规章。以文本法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的直接目的是解析法律是什么,其立足点和研究方法是对事实的分析、归纳、总结。

在法律现象的研究中,文本法是以真实为标准的,只要真实的、全面的反映历史或现状,便是实事求是、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与理想法不同,文本法对法律本质特征的界定结论只能说明法律过去或现在的内涵而不能用以指导未来的立法。

(7)法是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扩展阅读:

法律现象研究既可以用于科学地阐述法的本质,又有自己直接的现实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质或许有助于深刻认识法律现象,然而却不能代替法律现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混为一谈。

其结果只能是或者将本质视为现象,或者将现象视为本质,从而导致认识上的混乱与错误。因此,律现象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法学研究对象包括法律现象和与法律有关的现象针对法律现象,各国学者和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见解。

⑧ 辨析题:法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错。
应是:来法律伴随阶级社会的产自生而出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传统观点如此)
辨析:人类社会的产生之初,并没有私有制,物质极度匮乏,不需要法律对财产关系等进行调整;任何国家任何历史阶段的法律都不可能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只能是一部分人的意志。

⑨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法律现象并非一个法律名词,在法律范畴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律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法律行为的概念: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以发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法律事实。

成立条件

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①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

②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③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恋爱等不是法律行为。

特征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结构

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法律行为包括直接意义上的作为,也包括不作为(即对于一定行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称为积极的法律行为,后者称为消极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①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②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

热点内容
民法典学习活动内容 发布:2025-08-22 08:41:14 浏览:118
法官被仇杀 发布:2025-08-22 08:34:51 浏览:772
安徽台胞投资条例 发布:2025-08-22 08:33:59 浏览:693
蔡雅奇刑法讲的怎么样 发布:2025-08-22 08:32:39 浏览:452
劳务派遣公司违反劳动法 发布:2025-08-22 08:32:30 浏览:767
珠海法院选调 发布:2025-08-22 08:27:40 浏览:454
申论立法的意义 发布:2025-08-22 08:16:59 浏览:341
医院合同工适用劳动法么 发布:2025-08-22 08:16:27 浏览:465
绵阳法院办公室 发布:2025-08-22 08:07:48 浏览:243
最高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 发布:2025-08-22 08:07:07 浏览: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