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立法的意义
1. 申论三大段两小段的具体解释,内容,具体范文,
【范文】
三方用心 还孩子美好明天
——解决教师失德行为
师德是一个社会良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标杆。从浙江温岭幼师虐童案引起网络热议,一桩桩虐童事件不断地触动着万千家长的心:男童被幼师用利器刮伤多处,血渗衣衫;老师一脚踢飞男孩,孩子的笑声自此消失。孩子的天真与欢乐逐渐消失,学校不再是孩子学习娱乐的天堂,震惊与愤怒成为公众一致的表情,“师德”一词开始被公众质疑,社会良知遭到威胁,国家的道德水平遭遇失衡。扭转失德行为,需要政府用心,需要社会用心,需要学校用心,三方齐努力,才能治愈孩子心灵的创伤。
政府用心,立法和执法是关键。立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来界定虐童行为的标准和处罚方法,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虐童的现象。浙江温岭的一名幼师因为觉得“好玩”而将孩子倒放在垃圾桶里,最终却无罪释放。这个结果不仅难以让公众接受,也体现出法律漏洞在恶劣行为面前的无奈和羞愧,更无法起到根治教师失德的行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立法,明确教师虐待儿童的相关行为标准,比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就对虐待儿童的行为有明确界定。当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外,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规定严格执法,发现不良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和惩罚,从根源治理失德行为。
社会用心,舆论引导和民众监督是保障。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在宏观的社会意义上对教师价值的判断,是由衷的赞美,更是深沉的希望。“最美教师”的代表张丽莉和张绪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深刻地、完美地诠释了师德的内涵,践行了教师的操守,彰显了教师的光荣,给冷漠无情的失德行为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还需要更多典范来引导和带动教师队伍树立正确的师德;同时还需要公众参与监督,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对失德行为进行举报,进一步保障失德行为的治理和解决。
学校用心,关注教师心理是要求。对于一起起虐童事件,有学校曾解释“正常人不会做出如此举动”。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正常人不会这么做”,那做了这些事情的教师又是什么问题呢?如果不是精神疾病,就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但却在屡次爆发的虐童案处理中被学校漠视了。今年河北省两会的一份提案指出,近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老师的心理辅导,定期组织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心理调节机制,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关注教师心理变化。
师以德为先,德张则师范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社会公众典范引导舆论并参与监督,学校关注教师心理变化,才能减少并清除教师失德行为,还孩子们美丽的天空,让孩子健康成长,社会良知得到回归,国家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解析】
许多考生在初次接触申论写作时,都会出现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等问题。此范文为常规结构——“五段三分”式。以策论文为例,“五段三分”即第一段:引出话题并进行分析论证;第二段——第四段:提出分论点,即对策;第五段:结尾,收束全文。
本文以近年引起热议的一系列教师虐童事件为背景,文体为策论型议论文,各位考生可参考此文章仔细揣摩“五段三分”结构的文章特点,并多加练习。
2. 申论解决对策的几种手段,急,在线等10分钟,答好加分,快啊,
1)法律手段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来检验有关行为的正确与错误,衡量其是否合法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来处理有关问题
通过有关法律程序(例如民事、刑事、行政诉讼、调解)来解决有关矛盾、争端
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执法主体、依据、程序合法
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有关方面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快有关方面的立法步伐
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树立全民法治意识
深化司法制度改革
2)行政手段
制定机关政策、贯彻执行政策
实施职能管理,例如城市管理、规划管理、市场管理、人事管理、文化管理
改革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切实转变职能
推进行政民主化进程,实行透明管理
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督办、查办,强调落实,提高执行力
加强信息工作,加速推进电子政务
重视调查研究,充分体察民意
重视可行性研究,重大决策出台前举行听证会,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
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心为民想,事为民办,利为民谋”
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正之风
遏止行政腐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建立预警机制,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民主化进程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节约政府
构建和谐社会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科学的发展观
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的人才观
正确的群众观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经济手段
制定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治理经济环境,政治经济秩序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改革开放
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培育规范各种经济要素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熟悉WTO规则及有关经济法规,妥善应对经济纠纷
从实际出发,发展地方经济、特色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引入和建立全新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分配机制
加强工商管理,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
建立诚实守信的经济道德、社会道德
按规定对有关方面实施经济处罚、经济赔偿
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
实行政府采购制,公开招投标制
认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预算
厉行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
4)管理手段
掌握管理规律,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探索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做到照章办事
明确职责、权利,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管理
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搞好有关工作
强化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
树立“人本”意识,加强人性管理、柔性管理
加强协调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上下级环境、劳资环境
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
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节约管理成本
5)教育手段
继续实施普法教育,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推行社会主义全民道德教育,提高全民公德水准
加强对GCD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保持GCD员先进性教育
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扫盲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教育
加强有关适应性、针对性短期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
努力培养选拔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管理者队伍
深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改革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6)监督手段
党纪国法监督
司法监督
新闻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内部监督
审计监督(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7)协调手段
树立协调意识
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利他观念
注意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互相尊重、理解、支持、帮助
统筹兼顾,注重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注意利益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双赢多赢
注意协调方法与技巧
选择适当的协调方式
注意上下级协调、干群关系协调、矛盾各方协调,有关方面的协调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8)自律手段
建立有关机关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
有关方面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
领导干部要加强“四自”,即“自重、自省、自励”
领导干部要接受监督,更要加强自律
要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官德修养
自觉树立诚信观念
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严于律己,“慎独”
3. 申论必备:常用对策手段有哪些
公务员考试笔试申论提出对策题,对策手段,比如:
1)法律手段
政府处理公共管理问题的常用手段,包括立法和执法。
2)行政手段
比如,制订机关政策、贯彻执行政策;实施职能管理;改革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切实转变职能;推进行政民主化进程,实行透明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等。
3)经济手段
①宏观经济调控和:政府要运用财政、金融、收入、产业政策等手段,采用参数调节的方法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
②微观经济规制:解决问题往往要求采用经济手段,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配合行政措施。
4)管理手段
比如,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水平;树立“人本”意识,加强人性管理、柔性管理;等。
5)教育手段
比如,普法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等。
6)监督手段
包括司法监督、新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等。
7)协调手段
包括树立协调意识和利他观念。
比如,注意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注意上下级协调、干群关系协调、矛盾各方协调等。
8)自律手段
比如,领导干部要接受监督,加强自律;自觉树立诚信观念;等。
公务员考试分为国考、各省省考。
由于各省省考参照国考考试大纲,考生可参考国家公务员笔试申论复习资料夯实理论基础、掌握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