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李猛法哲学与社会理论

李猛法哲学与社会理论

发布时间: 2022-01-10 09:21:52

⑴ 北大哲学系的李猛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猛大是我们班主任,学术上的水平我觉得自己还不足以说什么,就从一些小事说吧。
刚上大一的时候,知道我们班主任是李猛,然后,嗯,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这个名字比较奇异,很符合他东北人的籍贯。
后来,他给我们开班会,推荐了一个书单,告诉我们作为大一的哲学系本科生应该读些什么。他没有开很多的哲学书,反而有不少历史和文学的。不过这个书单里边,吴飞老师译或著的书是最多的,然后我就知道说他和飞哥是好基友的传闻此言不虚了。。。
再之后,他给我发了个短信,说有时间一起吃个饭聊一聊吧。真的是受宠若惊的感觉,不知道一个大学老师还会这么负责。那次我们是在学校的咖啡馆里吃的饭,他点了一个盖饭,我也点了盖饭。我吃饭是特别快的,结果见了猛大吃饭,就发现居然他比我吃饭还快。。。所以这个局面从边吃边聊变成了他立刻吃完跟我侃侃而谈的局面。。。他问我最近看了什么书。当时我们在上宗教学导论,吴飞老师讲到卡拉吗佐夫兄弟的部分,为了上好那门课,我就把整本九百页的书啃了下来。猛大知道之后挺高兴,说能够读完一本书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标志。后来,又谈到之后的打算,我说可能想要读法律。猛大说,每个老师都希望把好学生留下来,不过要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还是会支持。然后,他就给我推荐了基本法律方面的书,一个是丹宁勋爵的法律的正当程序,一个是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这两本书确实是特别有分量的,后来法学院的老师也推荐我读。从这个就能看出来,猛大是很博学,对很多方面都有深入了解的。此外,他还说,哲学比较适合25岁以后的人来学。
再之后,我们开班会。他给我们说了一句到现在我也忘不了的话。他说,你们并不是在北大接受了四年的哲学教育——你们四年是懂不了哲学的——你们其实是在哲学系接受了四年的北大本科教育。确实,这几年学的专业课,实在算不得什么,但是接受的教育,确实是受益一生。
等到大二的时候,我选了双学位,上了一段时间觉得比较水没有收获,就找李猛老师谈。发了邮件之后他很快就回复,找了时间跟我谈。就是因为这次谈话,我才果断地退了双学位。这次他又告诉我了一句受用很长时间的话。他说,每年你都会选很多的课,其中大部分都是水过去的,但是你必须要每个学期选一两门很虐的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收获。从这个学期开始,我都会在每个学期或者选或者旁听至少一门本研合上的课。这些经历真的收获特别大。
大二下的时候,我们有本科生科研的项目,我其实一直不知道,有一天查邮箱,发现他给我发了个邮件,说你不考虑申个本科生科研吗?然后,我又约他找了个时间,请教了些问题(这次我吸取了教训,吃的比他快,成就感爆棚。。。)。他说的话很实在,本科生科研给你资金,督促你看书,这么好的机会,干吗不抓住呢。然后,我就申请了,之后比较深入地看了看我比较感兴趣的埃德蒙·柏克。这大概算是我毕业论文之前写的最认真的一篇东西了,从这里面的收获,也是特别感谢猛大的。另外,在这次吃饭的时候,猛大还接了一个他母亲的电话。当时他的原话是,抱歉,我接一个我母亲的电话。然后,他给母亲说话的语气,也是特别孝敬的,说,我今天晚上就不回去吃饭了,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了,过一会儿就回去了,您放心。
大二快到了暑假,他和强世功老师、赵晓力老师、章永乐老师这些好基友办了个讨论班。这是个很内部的活动,我也是不知道。因为这里边法学院的老师比较多,他还惦记着我以后想读法律的事,就给我发了邮件,问我是不是有兴趣过去。然后我就去参加了,也就是这个机会,联系到了强老师。这件事也是我一直都很感激的。
大三的时候,他给我们上伦理学导论,第一句话就是,终于给你们上课了哈。他讲课很深入,但也经常会开一些玩笑,比如黑一黑定哥,黑一黑杨子。虽然上下来他的课会很虐,但是一定是既有趣又有收获的。
到大四,他也很关心我们每个人的去向。在保研的时候,他跟我们都说,定了去向立刻跟我说啊。我保研的事确定之后,给他发了个短信,他很快就回复,说祝贺你啊。这么把学生的事情放在心上的老师,真的非常难得。
除了自己的事,再说一个学姐的事情吧。比我们大几届的学姐,本科毕业论文找的猛大做。有一天学姐写完论文,已经凌晨一两点了,她把论文发给猛大,以为要过一阵才能收到回复,结果第二天早上她就看见有47处改动,大到思路小到注释的回复。这个事也足以看出来猛大的负责。
另外,我上历史系的课的时候,那个老师在美国访学的时候和猛大认识的,课上不只一次表达了对他的崇拜。经常会说xxx问题,你们去问李猛老师啊,他是专家。讲到文艺复兴的时候,这个老师说,达芬奇是个什么都知道的天才,我看哲学系的李猛,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天才。
如果斗胆说些学术的方面,那也只能是猛大一生粉啊。当时上西哲史的时候,讲到亚里士多德,老师说李猛老师是个亚里士多德专家;讲到笛卡尔,老师说李猛老师是笛卡尔专家;后来讲到康德,老师又说你们可以去找李猛老师。。。简直可怕。。。据在社会学系的同学说,社会那边的老师也经常说,现在中国社会学最有希望的人,就是李猛啊。
猛大当时是辽宁省的文科状元,然后去人大读了社会学,硕士到了北大,然后留校任教,成了十佳教师,过了几年,去芝大的社会思想委员会读博,然后就混哲学圈了。。。虽然是施派的大本营,但是猛大还是对剑桥学派有特别深的了解,动不动就提波考克和斯金纳,也特别坦诚地说施派有不小的问题。
另有一个段子,十多年前,他在社会系当班主任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喝多了,到宿舍楼底下闹,把别的学院的人招惹出来,结果打了一架,这几个学生被关派出所了。猛大半夜接到电话起来,买了烟酒,去派出所捞人,费了特别大的劲,以至于立下誓言说以后再也不当班主任了。结果,还是成了我们班主任。。。不过还好,我们没给他添那么大麻烦。。。
嗯,举例是说不完了。总结而言吧,猛大作为私人交往的朋友,是特别开朗义气的(他的笑声真的特别爽朗啊)。作为学者,是水平极高,又严谨治学的(他经常被发现在食堂边吃饭边看书)。作为一个师长,是十分负责的。

⑵ 请问社会学三大理论流派是什么,其各自的特点和区别又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民俗学方法论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在舒茨之前,德国社会学家A.菲尔坎特曾尝试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社会。但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
基本问题舒茨早年研读现象学,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尝试着把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概念引入社会科学,并把它与韦伯的“理解”概念相结合,主张社会学回到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上,开辟了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方向。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性的基础,强调这一独特性要求使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论使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联系起来。
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在理论上,舒茨通过对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设计与角色、多重实在等概念的论述,描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及其基本形式。他的整个学术活动的主要部分用于研究每天运转不息的日常世界的意义构成。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世界的实质性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人们的常识使他们预先设定的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世界是存在的,进而设定人的所有行动在其中发生的日常世界是外在于人们的“彼在”。舒茨在对自我—他人自我、此在—彼在以及它们在空间视野—时间坐标的描述性分析后指出,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这意味着,这种知识在对他人具有什么意义的同时,也对我同样具有什么意义;既与他人的世界有关,也与我的世界有关;归根结柢都植根于人为了生活而创造的解释图式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知识恰恰是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的人们观念中的类型化,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从本质上看都是主体间性的。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自然态度的悬置在方法上,现象学社会学对按自然科学理想建立的传统社会学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社会学历来忽视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建立的基质构造,轻信自然观点把社会现象视为自然事实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于它混淆了自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从学理渊源上看,R.笛卡尔哲学曾对世界是实在的信念提出过怀疑,胡塞尔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怀疑论,他用“悬置”概念把对世界实在的信念放入括号内存而不论,并以此作为克服自然观点错误的手段。舒茨借用了现象学这一概念,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但他的用意与胡塞尔相反,并不是把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念存而不论,而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理解舒茨认为,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的对象无论多么复杂,都是存在于观察者的世界中的客体,属于第一级构造。而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人及其活动,人不仅是研究者所观察的客体,也是具有他自己在先解释的世界的存在,他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处于社会实在中的同伴,每个人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的对象,属于第二级构造。据此,舒茨把W.狄尔泰、韦伯阐述的“理解”看成社会学研究应使用的一种主要方式:把社会行动解释为行动者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即在行动者看来他的行动所具有的意义。但舒茨与韦伯把“理解”当作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规范原则不同,把解释主观意义视为生活世界在观念上的类型化,认为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动以及人际互动所实际运用的方式。“理解”有可能在运用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之前就已把握了纯粹的或绝对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包括对主观意义的解释在内的全部“理解”问题,涉及 3个既相互有别又彼此联系的不同层次问题。①“理解”首先是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理解”植根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之中,它包含个人通过其具体存在所经历的日常经验的丰富整体性;它在认识中从纯粹事实里排除了知觉、感觉因素,强调感性事实以纯粹事实为基础,并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②“理解”是关于人类事件的日常知识的经验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一开始就把世界解释为属人的、充满意义的世界。理解他人除了把他人存在的躯体理解为心理—生理统一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外,还要把他人的各种行动作为一个具有意图的创造活动来看待。③“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观所崇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要求人们审慎地鉴别以下事实:人不仅是科学家观察领域中的一个要素,也是他自己的行动领域的先在解释者;人的公开的外显的行为只是他全部行为中的一个片断;试图理解社会实在的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通过领会一种行动对于他、对于社会世界的坐标轴所具有的意义来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性。
民俗学方法论加芬克尔试图从经验研究上证实舒茨的观点。按照他的界定,民俗学方法论是指“研究作为有组织的、人为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持续实现之表征性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的合理性质”。他还解释说,“民俗学方法论把日常生活当作使这些活动成为明显合理的和对一切实际目标而言都能成立的社会成员们的方法加以分析,亦即当作平凡的日常活动的组织而应该加以阐释的方法加以分析”。它关心人们使用什么手段赋予日常生活世界以意义,即关注人们怎样使用语言和其他符号为日常生活实在添加秩序和各种模式?br 囊庖澹咽导卸馐统珊侠淼摹R虼耍镅苑偶捌湟庖灞泶镂侍饩统晌袼籽Х椒鄣墓刈⒔沟恪?BR加芬克尔认为意义的表达通常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为把发生的事件置于时空范围内所做的“表征性表达”,虽不精确但可起到索引提示作用;与之相对的是在特定情景下需要精确描述事件的“客观性表达”。表征性表达和客观性表达分别指向舒茨所说的实践实在和理论实在,前者适合于反映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后者则是一种适用于科学领域的表达方式。民俗学方法论针对当代社会学中科学主义盛行的状况,集中论述了 3个密切相关的问题:①不满足用客观性表达取代表征性表达。在他看来,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学力求用客观性表达,但社会学的对象是由人们互动造成的社会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它的一切都是人为的,人们是通过表征性表达赋予它秩序的。因此,他对以使用表征性表达的互动为基础来建立科学实在的现存社会学方式持怀疑态度。②忽视实践行动的理由在本质上的可反思性。加芬克尔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自我的日常活动,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包含作为行动者的社会学家的资源、目标、动机、理由、机会和任务,也包含与他的研究程序是否合理、规定是否可靠等有关的理论前提预设问题。他主张对这种实践活动作系统的考察,以探明从一开始就发生了什么。在论述“实际的社会学推理”时,他在“职业的社会学”、“凡俗的社会学”和“实际的社会学推理”与“理论的”或“形式的社会学推理”之间作出区分,论证了职业的社会学研究是在凡俗的社会学基础上,理论的社会学推理是在实际的社会学推理之上实现的。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在用客观性表达研究社会时,总离不开他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经验和从前的经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③行动在特定情景中的实际完成具有可分析性。他主张对行动的研究要追溯到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这就使舒茨所说的对实在怀疑的悬置成为可能。
现状现象学社会学作为一种反自然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它针对传统社会学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之点,提出了人的主观意识、体验和时间等问题,强调描述世界的语言和意义问题,对人们有启迪和借鉴作用。但它本质上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在社会认识中片面夸大意识、意义主观因素的作用,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70年代以后,现象学社会学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现象学本质和特征,开始走上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这主要表现在:①出现了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合流的趋势。民俗学方法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A.西库雷尔,在70年代以后关注点由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转向社会结构问题;而结构本身在他看来就是加芬克尔所说的社会成员为把互动说明是合理行为的解释程序的总和;研究社会结构就是要考察社会文化群体怎样创造自己的语言,以及不同语言的描述形式怎样赋予人的活动的意义。于是,民俗学方法论便成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的依据;作为一门知识社会学的一般取向,它把研究者的兴趣吸引到语言这个知识的发生和发挥功能的载体上。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国社会学家P.菲尔默认为民俗学方法论未来将会与N.A.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和C.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相互融合。②英国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渗入现象学社会学。P.温奇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基础上阐发现象学社会学的社会认识观点,认为在社会学中拒斥自然主义态度必然会把语言分析放在首位,因为关于实在的概念是在使用的语言中呈现出来的;实在的结构是语言结构的反映。这样,他就把社会结构研究完全归结为对日常语言的分析问题即语言哲学问题。③与某些自然主义流派也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如P.莱斯曼认为有可能在越轨行为社会学(见异常行为社会学)研究中应用民俗学方法论的个别理论结论,属于新行为主义的J.汤姆逊的《行为主义》(1970)一书中也可以看到加芬克尔的“实践活动的形式特征”概念的影响。

⑶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法理学》([美]E.博登海默)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QqJRpqSP_m9HidFtCsVyUA 提取码: yfe7

书名:法理学

作者:[美]E.博登海默

译者:邓正来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份:2017-5-1

页数:640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二是试图对学者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在法律哲学思考的瓴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权威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

作者简介:

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1908年出生于德

国柏林,在获得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后于1933年移民美

国,此后在华盛顿大学研习美国法律并于1937年获得

LL.B学位。从1951年开始担任犹他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法

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为法学荣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

法律哲学并成为“综合法理学”代表人物;主要论著有:

《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论正义》、《权力、法律

和社会》、《责任哲学》和《英美法律体系导论》等。

⑷ 近代哲学与社会思潮有何关系

哲学作为反映人类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对同时代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欧洲近代哲学,从培根、笛卡尔,到德国古典哲学,再到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就折射出了同时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更是反映出人类对自身命运、社会发展的认识与把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发展历程。

培根与笛卡尔弗兰西斯·培根(156l—1626年)是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也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把自然界看作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通过认识和研究,发现自然规律,以达到征服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的目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力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认识了自然,才能支配自然,才有力量。因此,他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他提倡独立思考,反对迷信古代权威。认为只有从经验出发,研究自然本身和事实本身,消除妨碍科学认识的各种幻想和偏见,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培根认为只有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才是认识的科学方法。他是第一位系统地制定了认识的归纳法的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步》、《新工具》、《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在哲学思想方面,霍布斯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唯物论,霍布斯认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提出客观世界是“物体”的总和,而物体的基本特征只是广延,即占有一定的空间。霍布斯不承认任何非物质的实体的存在。他认为,世界上所存在的只是具有广延的物体,而一切非物质的实体(如上帝、灵魂等)都不是物体,所以它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与培根齐名的勒奈·笛卡尔是法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是提倡理性的思想先驱。他运用“普遍怀疑”的原则建立新的哲学体系,主张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在怀疑”这一事实不能怀疑,因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的公式。与培根相反的是,笛卡尔更强调理性,而轻视经验。他认为知识不是来自感觉经验,而是来自理性,只有理性看来清楚明白的知识才是真理。在认识论上,他只承认演绎法,认为只有非常理性地使用数学上所重用的纯粹的推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

笛卡尔还提出了二元论世界观的基本思想,他认为存在两种实体,一种是有广延的实体,即物质;另一种是思想的实体,即心灵。心灵不在空间之中,物质不能思想,因此,这两种实体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影响。笛卡尔还论证了这两种实体最后都来源于上帝。这表明笛卡尔哲学中含有唯心论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19世纪德国的哲学发展最为突出,产生了一大批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18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他主要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提出“星云论”解释太阳系的起源。以后致力于哲学研究,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著作。他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但又认为它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在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彼岸世界的无限性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理论,对辩证法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康德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发展,到黑格尔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黑格尔(1770—1831年)一生著述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黑格尔创立了完善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绝对精神”,它离开入的主观而独立存在,是万有世界存在的基础,现实世界受其支配;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绝对精神”自然发展的结果。

黑格尔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辩证法。在欧洲哲学史上,他第一个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看作是一个过程,认为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改造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他辩证地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统,的和相互作用的;辩证地理解人类历史,认为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人的自我创造构成历史的内容。但是,他的整个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把人的活动归结为精神活动,把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归结为绝对精神的异化和复归。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年)的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和《宗教的本质》等。他认为,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是人,人的精神思想是大脑的属性;思维从存在而来,而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独立存在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不可能与自然矛盾,因此人能认识自然界。他批判基督教神学和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的黑格尔哲学,指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不是相反,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这样,他在德国哲学界重新树起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包括丰富历史内容的辩证法。他不联系具体历史和社会实践来考察人,而只强调人的自然性。在他看来,人只是消极地直观地反映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他揭露了宗教世界不过是人问世。界的幻象,但他不能进一步揭示宗教的社会根源,反而企图建立一种无神的“爱”的宗教来重建人与人的关系。

现代哲学的发端19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产生的实证主义和反理性的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等代表了西方现代哲学的两种主要发展倾向,具有现代思维的特征,对现代西方思想界影响很大,后来许多哲学流派都与它们有思想渊源关系。因此,中外学者一般都把它们视为现代哲学的开端。

实证主义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端,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孔德(1798—1857年)。“实证”这个词是“确实”的意思。当时人们称实验的自然科学为“实证科学”,孔德借用这个词标榜自己是“科学的哲学家”。但孔德认为科学只是主观经验的描写,不反映任何客观规律,只有经验事实才是确实的(“实证的”),而人的经验事实又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构成的。至于事物的本质,孔德认为已超出感觉经验之外,人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认识。

孔德还提出著名的“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规律”,第一阶段为神学阶段(虚构阶段),人们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超自然的神秘活动结果,但这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人们用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代替神去解释一切现象;第三阶段是固定的最后阶段即科学阶段(实证阶段),人们不再追求对宇宙本原的探索,而只是去发现各种现象的规律。

与实证主义相反,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则公开拒绝科学,宣扬神秘主义。它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1788—1860年)和尼采(1844—1900年)。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生存意志)是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而这种“生命意志”则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的欲望。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无法满足,因而人生注定是痛苦的,“它实际上是一场悲剧”。

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基本哲学思想,提出了“权力意志论”,宣称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追求权力、要求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因此,强弱权力意志之争,构成了生物界全部历史的内容,也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历史进程。由此出发,他也不同意叔本华认为的人生永远是悲剧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而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命力最高限度的发扬,人应该支配自己,自强不息。尼采还宣扬所谓“超人”哲学,认为人类历史总是要堕落、退化、毁灭的,必须依靠“超人”来拯救。

权力意志论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一“权力意志论”强调人要自强不息,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权力意志”又是指由强者支配弱者,这是消极的一面;而且由“权力意志”出发,尼采又提出“超人”理论,这显然与过去理性主义者倡导的人人平等观念相对立。超人学说在20世纪上半叶一度被希特勒、墨索里尼这一类大独裁者奉为信条,作为他们实施暴君统治的理论根据。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年)是法国生命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就广义而言,唯意志主义也可以说属于生命哲学流派,因为意志是生命的属性,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柏格森也确实承袭了叔本华、尼采的许多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生命冲动(或叫做“生命之流”)是宇宙万物的真正动力和真实的基础,亦是万物之源。柏格森强调生命冲动是任意、盲目、偶然发生的过程,无规律性、无因果性,人只能通过内心体验或凭直觉去感受它,因此柏格森也否定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只能靠人的直觉来认识实在,认识真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体系涉及广泛领域,又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20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在西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1837年)、英国欧文(1771—1858年)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英国进行产业革命时期。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弊病日益暴露,社会贫富的差距日益悬殊,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提出应对社会进行改造,建立没有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现象的新的社会制度。

圣西门生于法国封建贵族家庭,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期间,他主动放弃贵族称号。他写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体系》、《新基督教》等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的思想,并指出他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傅立叶是通过从事商业活动,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后提出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他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形式是被称作“法朗吉”的一种协作经济组织。傅立叶十分重视妇女解放问题,提出“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与圣西门、傅立叶相比,欧文的学说是在工业更为发达的英国形成的,因此他富有实践精神,他除积极参加工人的社会活动外,还于1824年到美国创办“新和谐村”,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按劳分配、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但因不现实以失败告终。

尽管三人思想各有其体系,但他们对当时人民大众的贫困状态都给予了很大的同情,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都提出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要求。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虽然不很现实,且反对和否定阶级斗争,但是反映了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迫切愿望,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1818—1883年)、恩格斯(1820—1895年)完成的。他们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四十年代亲身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实践,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理论研究,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同时引起了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发展必须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中去寻找,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因此得出三个结论:1.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首先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其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第三,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无产阶级除了进行阶级斗争并把这种斗争转变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外,没有别的出路。

上述两大理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迈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在1844年最初提出的,此后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论文,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

⑸ 《哈耶克社会理论》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哈耶克社会理论》(邓正来)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s1cy8gGiQ8qVba5xxlHfYw 提取码:jj4d

书名:哈耶克社会理论

作者:邓正来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8

页数:312

内容简介:

《哈耶克社会理论》从哈耶克的“终身问题”(对人类社会中的“自生自发秩序”即内部秩序做理论上的阐发和捍卫)入手,以哈耶克理论的内在理路为线索,对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等展开了综合性的“无学科”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社会正义的基本诉求、哈耶克批判“社会正义”之观点的补论、无知观与社会理论的确立等。

作者简介:

邓正来,1956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政治学和法学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Fuda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和《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资深访问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浙江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等。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侧重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研究。

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主要论著有《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等;主要编著有《国家与市民社会》等;主要译著有《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法律史解释》、《民主、宪政、对外事务》、《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主译)、《哈耶克论文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庞德《法理学》和《政治学说史》等。

⑹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的启示和具体内容是什么~快考试了,求助O(∩_∩)O

1、早期:荷马史诗与海希奥德Hesiod的诗歌——神法人法未区分
a法律是神颁布的,人通过启示得知法律
海希奥德:动物不知神法故自相残杀,宙斯将神法赠与人类;法律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和平秩序,迫使人们戒除暴力;
b法律宗教不分离
祭祀司法地位高;国王司法权源于宙斯;特耳非Delphi的名言具有阐述神意的权威性 c神法人法冲突初现
安提戈涅之死
2、公元前5世纪:诡辩派——法律不是永恒的,可以根据人的意志改变
a普罗泰戈拉
人为尺度,神不存在(神法不存在);“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说法”(否认法律唯一必然性) b安堤弗Autiphon
人违反自然physis(法)必受惩罚,人违反(人)法则nomos只要不被发现就无所失(区分二法)——暗设:人为惯例是对自然权力的的桎梏
c卡里克利斯Callicles
自然法的基本原理是“强者的权利”,因为自然中是弱肉强食。法律趋向平等(多数人弱者制定),但强者摆脱法律束缚才符合自然法则
d斯拉雪麦格(色拉叙马霍斯)Thrasymachus
强权即公理;正义(法律)为强者服务,是由当权者制定的,不正义的生活更好
第二节 柏拉图的法律观
1、前半生
a人生而不平等,正义是人各居其位、各司其职
《理想国》
财产妻子公有优生政策 统治者 与哲学结合趋善避恶
辅助者
财产私有自建家庭 生产者
b不给予法律权威,而给予统治者自由裁决权,法律是善之阻遏
《理想国》《政治家篇》
法律原则简单、抽象,事务却复杂、无限,无完满约束之法律
有法会使统治者懒惰
2、后半生
a“法律国家”是次好选择
“无法律”国家是最好选择,但不犯错的高才智统治者难找
“法律国家”中统治者是法律仆人,指导民众从法

⑺ 《后形而上学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后形而上学希望》([美国] 理查德·罗蒂)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v4ti

书名:后形而上学希望

作者:[美国] 理查德·罗蒂

译者:张国清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7-1

页数:442

内容简介:

当代学术思潮译丛。

本书收录了当代美国新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理查德·罗蒂在最近10年发表的主要论文,系统阐述了罗蒂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思想。罗蒂在其中不仅继续阐发了反本质主义本体论、反表象主义认识论和相对主义真理观思想,而且热烈提倡唯生物主义人性论、最低纲领自由主义政治学、非原则主义和情感主义伦理学、平庸主义法理学、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文化政治学解释的人权观、私人化宗教观等主张,提出了一种以希望代替知识,以想象力代替理性的哲学。

本书全面展示了罗蒂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强大冲击力,是了解当代西方哲学最新走向和动态的必读著作。

作者简介: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蒂在耶鲁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罗蒂的主要著作在国内出版的有:《哲学和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及《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等。理查德罗蒂生前亲自选取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经过分类整理而成本套自选集,其中大多数论文是第一次在国内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出版价值。

⑻ 哲学与社会学的关联和区别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而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

哲学与社会学有3点不同:

一、两者的研究内容不同:

1、哲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

2、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二、两者的实质不同:

1、哲学的实质: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

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2、社会学的实质: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社会学主要涉及科学主义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

三、两者的分类不同:

1、哲学的分类:哲学分支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2、社会学的分类:主要分属于两大类型: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宾塞、É.迪尔凯姆等人。

其中孔德、斯宾塞在研究整体社会时,强调的是一般社会现象,而迪尔凯姆则强调特殊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这种观点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⑼ 李猛的个人作品

代表作品
1.“奥古斯丁与世界秩序的理念化”,《社会科学战线》2011第4期
2.“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一个存在的解释”,《世界哲学》2011第2期
3.“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4.“笛卡儿论永恒真理的创造”,《哲学门》第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马基雅维利的世界的轻与重”,《现代政治与道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6.《自然社会》(又名《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3-1
早期作品
1、中国大陆社会学重建以来国外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4年06期
2、舒茨早期著作中的意义理论,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3期
3、“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总第5期
4、从帕森斯时代到后帕森斯时代的西方社会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5、“单位:制度化组织中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秋季卷(和周飞舟、李康合作)
6、“迈向一种关系/事件的社会学”,《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1期
7、“常人方法学四十年:1954-1994”,《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2-4期
8、“拯救谁的历史 (评杜赞奇《从国家手中拯救历史》)”,《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10期
9、“我们如何理解现代性?(评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学术思想评论》,第4辑(1998年)
10、“经典重读与社会学理论传统的重建”,《社会理论论坛》总第5期(1998)
11、“论抽象社会”,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2、学术、政治与自由的伦理,读书,1999年第6期
13、“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发表于《思想与社会》丛刊第一期《韦伯:法律与价值》(1999年9月)
14、法律与社会,载于《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总第4辑) 2000年5月
15、爱与正义,书屋,2001年05期
16、社会的“缺席”或者社会学的“危机” 原载于《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1年8月号(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页135-142
17、柯尔伯格的道德思想实验 , 原载《新青年》网站2002-07-30
18、那些沉默者的历史——从《疯癫与文明》到《规训与惩罚》,原载于新青年网站
19、如何改革大学?对北京大学人事改革草案逻辑的几点研究,学术界,2003年05期
20、大学改革与学术传统 现代中国大学的学术自主问题(编者导言)《中国大学改革之道》2004年1月
21、大学的使命:公民科学与自由教育,读书2004年01期
出版翻译
1、《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2、《社会的构成》
3、《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等

⑽ 《法哲学:价值与事实-牛津通识读本》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法哲学:价值与事实-牛津通识读本》[英国]雷蒙德61瓦克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e7ga

书名:法哲学:价值与事实-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名: [英国]雷蒙德•瓦克斯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5
页数:268
内容介绍:
法律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它体现着我们的文化并反映出我们的价值标准。如果对法律没有一种清晰连贯的观念,任何社会都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或者解释。但是,什么是法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何作用?法律与我们的权利如何相关?本书对诸如此类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所吸引的不仅仅是法学家和哲学家,还包括所有思索法律与正义、与道德以及与民主之间关系的人们。
作者介绍:
雷蒙德•瓦克斯香港大学法学和法理学荣誉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理论、隐私权和人权,所发表作品涉及法律及法哲学的诸多方面。主要著作包括:《个人信息:隐私与法律》(1993)、《法理学》(1999,该书在世界范围内作为教材被广泛采用)、《理解法理学:法律理论引 论 》( 2005)等。

热点内容
按劳动法可以发加班费1 发布:2025-08-21 07:26:11 浏览:483
三八法律知识竞赛通知 发布:2025-08-21 07:26:01 浏览:320
一审行政法院判决书 发布:2025-08-21 07:24:28 浏览:925
法律服务业务范围 发布:2025-08-21 07:24:26 浏览:609
爱看社会与法 发布:2025-08-21 07:09:42 浏览:587
赤壁市法律援助 发布:2025-08-21 07:05:26 浏览:571
劳动合同法如何规定加班工资 发布:2025-08-21 06:20:16 浏览:248
法治交通实施意见 发布:2025-08-21 06:11:54 浏览:418
康平法院新闻 发布:2025-08-21 06:11:53 浏览:56
金牛区法院院长 发布:2025-08-21 06:06:52 浏览: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