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我国婚姻法具有的特点

我国婚姻法具有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2-01-18 01:05:16

⑴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有哪些显著特点

重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鲜明地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建设的方向。婚姻法是道德伦理性很强的法律。修改后的婚姻法在总则中重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等原则的同时,增设了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以及应当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等体现立法宗旨的规定。在道德上具有倡导意义,在法律上具有宣言性。
为有效地遏制严重危害婚姻家庭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修改后的婚姻法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包二奶”以及家庭暴力问题,增加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等规定,增加了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规定,从立法上增强了维护一夫一妻制、保护家庭成员人身权利的力度。
充实了离婚制度的内容,维护了健康的家庭制度。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婚姻的无效和撤销制度的规定,明确了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和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的范围以及夫妻间的财产的约定及其效力。这就能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婚姻案件更具有可操作性。
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维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如离婚时的过错赔偿制度的设定,一方因抚育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在离婚时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的规定,等等。

⑵ 我国婚姻家庭法概念是怎样的

一、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诸法合体时期的古代婚姻法诸法合体,即回把调整各种不同社会答关系的法律统一于一个法律之中。特点:没有独立的婚姻家庭法规;对于违反相关规范的行为,多采用刑罚方式处理。
2、附属于民法的近代婚姻法在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中,婚姻法依附于民法。资产阶级把婚姻看成一种契约关系。
3、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主义婚姻法
二、婚姻法的概念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广义)。狭义的婚姻法只调整。
1、婚姻法是一种法律规范。婚姻法的规范可以分为三类,即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2、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
3、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婚姻法的特点
1、普遍性
2、伦理性
3、强制性

⑶ 我国婚姻法从调整对象上看有何特点

从《婚姻法》调整对象上看,婚姻法有如下特点:
一、 婚姻法是适用范围极广的法律。婚姻家庭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现实和未来的婚姻家庭主体;
二、婚姻法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伦理性。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在婚姻法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三、婚姻法中规定的大部分是强行性规范。当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时,便引起了相应的法律后果。婚姻法上的身份行为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和期限的。

《婚姻法》的调整对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条进行了规定:“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条是关于婚姻法调整对象的立法限定。
《婚姻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婚姻法,是调整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广义的《婚姻法》,除调整夫妻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以外,还规范因婚姻产生的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等家庭关系。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是广义的《婚姻法》。由此可知,婚姻法的调整对主要有:
一、婚姻法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
婚姻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结合,是人类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其基本内涵包括:
(1)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这是婚姻的自然属性上的含义即结婚的双方须为异性,同性的结合不成其为婚姻。男女两性的差异及人所固有的性的本能和需要是构成婚姻的自然因素,是婚姻的原始动力和自然条件。这种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关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
(2)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结合。这是婚姻关系的内部特征。通奸、姘居关系的男女,发生两性关系的目的并不在于永久共同生活。
(3)婚姻是男女双方结合的社会形式。这是婚姻的社会属性上的含义,即两性的结合,要成其为婚姻关系,必须采取为当时的社会制度认可的形式,才称其为婚姻。
(4)婚姻必须是男女两性的合法结合。婚姻具有鲜明的法律属性。
家庭,是指因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所产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一定范围的亲属所组成的共同体。家庭关系则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意义上,家庭包含四个特征:
(1)家庭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组成,正常的、严格意义上的家庭至少有二个人。在常态下,家庭成员同时亦是亲属关系,但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
(2)组建家庭的亲属一般有三个来源,即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之一,家庭是婚姻缔结的必然结果。
(3)被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家庭,以权利义务为实体内容,即作为家庭成员的亲属之间在法律上存在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
(4)家庭作为社会关系的特定形式,既是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又是以一定的财产为基础的财产集合体。
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前提,家庭是婚姻成立的结果,也是婚姻的结构截体;婚姻当事人双方组成了最初的家庭,然后才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关系。一般来说,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在内,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则包括夫妻权利义务。
二、婚姻法既调整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又调整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
本法的调整对象的内容,包含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中人身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方面;财产关系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能脱离人身关系而独立存在。
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是存在于具有特定的亲属身份主体之间,本身并无经济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如夫妻、父母子女、祖孙、兄弟姐妹之间的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等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婚姻家庭主体之间个有特定的亲属身份。按照法律的规定,这种人身关系只能因出现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发生,如结婚、出生、收养等;因出现一定的法律事实而终止,如死亡、离婚、收养的解除等。夫妻人身关系只能存在于具有配偶身份的男女之间,其他家庭成员的人身关系只能存在于具有父母子女、祖孙、兄弟姐妹等身份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享有和承担婚姻法上的权利、义务,都是以特定的亲属身份为依据的。其他法律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则不然。
(2)婚姻家庭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并不直接体现经济内容。因出生这一事件而形成的人身关系自不必说;因结婚、收养等行为而形成的人身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也不是基于经济上目的而创设的。
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是以人身关系为前提,而且是人身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所引起的相应的法律后果。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反映亲属共同生活的要求,是实现家庭经济职能的要求;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属性,目的在于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和睦。
(二)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局限于相互之间具有特定身份的亲属,即作为婚姻家庭主体的自然人。

⑷ 我国婚姻法有哪几项基本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5项:

(一)内实行婚姻自由,容禁止包办买卖婚姻。

(二)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及其他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

(三)实行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

(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

(五)计划生育,反对封建主义的生育观。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运行的基本原则。它贯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终,集中体现了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和特征。婚姻从表现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从本质上看,是男女的一种特点的社会结合。所以,婚姻法的立法是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行为,使家庭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⑸ 从调整对象上看,婚姻法有何特点

婚姻法既调整婚姻关系,也调整家庭关系。
根据婚姻法的调整对象,婚姻法具有以下特点:
⑴ 婚姻法是适用范围极广的法律。婚姻家庭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现实和未来的婚姻家庭主体;
⑵ 婚姻法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伦理性。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在婚姻法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⑶ 婚姻法中规定的大部分是强行性规范。当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时,便引起了相应的法律后果。婚姻法上的身份行为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和期限的。
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专注于婚姻家事领域案件,欢迎进行免费咨询。

⑹ 问答题 婚姻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从婚姻的成立和解除,以及夫妻、亲子等关系来看,中国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回制度具有下列主答要特征:
婚姻法调整的对象及其性质,决定了这一法律具有以下特点:
⑴婚姻法是适用范围极广的法律。因为婚姻家庭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现实的或未来的婚姻家庭主体。
⑵婚姻法是具有强烈的伦理性的法律。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在婚姻法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⑶婚姻法中的规定大部分是强行性规范。对这方面的身份行为及其法律后果作严格的规定,是为了妥善地保护公民的婚姻家庭利益和社会利益。

⑺ 我国《婚姻法》的历史和现况

中国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的婚姻法
在中国整个奴隶制时代,婚姻家庭关系主要是由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和统治阶级认可的习惯来调整。在冠、昏、丧、祭、乡、相见的六礼中,婚(昏)为其一。嫁娶中又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婚姻离异方面有“七出”、“三不去”的规定,以及男女、夫妇关系中的“三从四德”等,都发端于奴隶制时代(见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社会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礼、法并用。
战国时《法经》,以奸淫入于杂律。秦简已有“家罪”之名。
汉《九章律》(见汉代法规)以户律规定婚姻、户籍、赋税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汉制而有所增减,魏律(见三国法规)、晋律(见晋代法规)中均有户律。北齐律以婚事附于户,改称婚户律、北周律则分列婚姻、户禁两篇(见北朝法规)。南朝诸国基本上沿用晋律。
隋(《开皇律》)将婚户合而为一。《大业律》再次分为户律和婚律(见隋代法规)。
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立法臻于完备。现存的《永徽律》(见唐代法规)以《户婚》为第四篇,计46条,不仅是以后各代婚姻立法的蓝本,而且远播域外,对周围一些国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宋代以户婚律载于《宋刑统》,并在户令中重申良贱不婚等规定。
辽、金、元的法律均有关于户婚的内容。
明律(见明代法规)在户律中有婚姻等门,清律一仍其旧。明代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方面,已有与律并行的例。在清代法律体系中,例的地位更加重要,除律文后附有例外,刑部例中也有婚姻一目。
古代婚姻制度详见于礼而略于律,法律对婚姻关系的调整并不是全面的,除了与刑相关的问题外,其他均由礼来调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婚姻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法亲属编
国民党政府于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施行的民法亲属编,内容上与北洋政府制订的民律第二次草案一脉相承,并且大量地搬用了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亲属法的有关条文,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法律上的表现。
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政权就开始了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制建设。1931年11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有关婚姻条例的决议,同年12月1日,颁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后又加以修改,于1934年4月8日颁行了《中国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婚姻自由,废除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实行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保护红军战士的婚姻。其后,许多革命根据地都制定了地区性的法律,有1939年4月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1942年12月的《陕甘宁边区抗属离婚处理办法》、1942年1月的《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1943年的《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这些法令的基本精神都是废除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立法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为8章,包括原则、结婚、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子女间的关系、离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离婚后的财产和生活及附则,共27条。内容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各种重要问题。“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就是该法在原则问题上所作的重要规定。为了肃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该法还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⑻ 谁了解新婚姻法的特点都有哪些

您好,新婚姻法为一项具有较强道德理论性的法律,该法律对婚姻的自主平等较为注重,且要求夫妻间相互尊重和忠诚,对妇女、老人和儿童进行合法权益的保护。在该法律中对一方的所有财产以及双方所有的财产进行良好明确,由于这些特点使执法机关和司法部门在对婚姻案件的处理方面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其中对一夫一妻制度也有明确的保障,对已婚者和他人同居以及家庭暴力方面有新的制约,使家庭成员得到更好的保护。

(一) 立法模式上的特点

我国在传统的立法中,对亲属的财政并无特别重视,表明其有时代局限性。在新婚姻法里有私法设立,也就是不可因为夫妻的关系而对财产进行归属权的改变,没有人可以对对方利益进行占有。在现有的婚姻法中不再对身份进行过度重视,而更加保护有独立人格人的权利和利益。在该法中所采取的财产制度为婚后所得的为共同所有,其中明确了婚后所得的财产为夫妻二人给予共同管理、处理和收益。在旧的婚姻法中,在财产制的规定中太过简约,没有对时间、范围以及效力进行明确规定。新婚姻法在财产制上主要为法定财产,而约定财产作为辅助,这一举措,具有时代性的特色。

(二) 技术上的特点

传统的婚姻法中,很多规定都比较原则化和抽象化,不能对社会法制和法律的自身价值进行满足。在新婚姻法中,在立法方面向民法方面倾向,并在粗放型到细密型进行转变,有更高的科学性。而且新婚姻法在语言方面,具有规范性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内容条理清楚,并对家庭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都有相应的完善。该法律与其他法律都要对反面保障反面结合以及正面规范,其重要的要素为: 处理、制裁和假定。并给予系统化和完整化的完善。新婚姻法有三个反面的责任体系。在婚姻制度的对应下,对违反婚姻的无效进行明确规定,并对离婚损害给予赔偿制度。在亲属财产权上相对应,有侵犯财产权方面民事的责任制度。建立新婚姻法的法律责任机制,可对人们进行消极行为的约束和禁止,对积极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使法律制度得到体系方面的健全和保障。

(三) 对个人的财产和权利进行保护

在对婚姻家庭事务中婚姻法的解释,法律方面有明确规定,使其在对婚姻家庭案件的审理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在个人财产上有更高的保护,使权利意识和个人的独立意识都得到增强,包括父母给子女买房的房产归属问题,准确定位为婚前的房产归属,这些都对个人的财产权利得到相应的保护和提高。很多父母给子女买房,都花尽毕生积蓄,可是年轻人在婚姻生活中,由于不确定性以及动机不纯的婚姻,会因为房产的归属,而影响到双方感情,还会对家庭财产问题给予直接伤害,因此对其对自家财产都较好的保护。还有情况为第三者处于善意购买属于夫妻双方的房产,会促进他们对正当权利的保护,因此新婚姻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较好的解决,并较好保护了双方的财产,使得个人的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都有所增强。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热点内容
怼法官死刑 发布:2025-08-16 00:11:40 浏览:430
古代法治诗词 发布:2025-08-16 00:08:03 浏览:140
仓储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6 00:06:48 浏览:335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 发布:2025-08-16 00:06:46 浏览:159
劳动法规定的哺乳时间 发布:2025-08-15 23:59:50 浏览:736
赵孟道德经pdf 发布:2025-08-15 23:59:48 浏览:90
司法部升级 发布:2025-08-15 23:52:06 浏览:633
全法官回避 发布:2025-08-15 23:47:04 浏览:853
政府法律顾问服务的难点 发布:2025-08-15 23:42:34 浏览:232
借条和借据哪个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15 23:38:43 浏览: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