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发布时间: 2022-01-18 03:08:47

A. 试阐述法律是怎样调整和规范社会关系的

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是一种社会规范。不同于宗教、道专德、社会习俗等属其他社会规范,法律具有以下特征: (1)法是一种特殊规范,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国家意志的法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 (2)法在国家权力范围内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而其他社会规范只对特定成员在特定范围内有效,如宗教中的教规,只对教徒有约束力。 (3)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法不同于一般社会规范的特点就在于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是有严格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道德、宗教以及习俗的实施一般不具有像法律一样严格和细致的实现程序。

B. 法律在社会关系调整中的作用

法律的社会作用就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但并不是能够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而是调专整法律化的社会关属系,即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就是法律主体之间由于作为或者不作为而产生的利益分配、冲突。因此实体法中的每一条律条,都是调整某一个法律关系,也就是调整某方面的社会关系。所以,你看看法条,它规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就是在解决符合这种法律关系的社会上矛盾。

C. 劳动法调整哪些社会关系

我国《劳动法》抄调整袭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⑴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根据《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可以知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包括: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其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②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

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②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③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④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⑤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D. 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几个回环节的相互配答合来实现的。法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等作用,社会作用包括分配社会利益、解决社会纠纷、实施社会管理等。法律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其它社会规范如宗教、道德、政策的配合与互动。详细答案自己去查吧。

E. 法律如何调整社会关系

法律和社会之间有着密切而且复杂的关系。归纳来说,法律来源于社会,由社会的经济基回础所决定答,同时反过来法律又维护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对于不同的时期或是对比不同的社会环境,法律有着各不相同的内容形态,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先说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来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前,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产品实行平均分配,个人与集体浑然一体,利益基本一致,这使他们只需依靠传统习惯就可以把经济关系调整好了。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原始社会的氏族联盟和氏族习惯就逐渐被国家和法律所代替。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需要新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秩序,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需要,国家和法律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就出现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为了调整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应运而生的,法律不能脱离社会。

F.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即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上述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基本内容是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财产归属关系是民事主体因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为获取利益而相互交换财产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财产归属关系与财产流转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财产归属关系是财产流转关系的前提,财产流转关系又常常是财产归属关系的发生根据。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人格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人格利益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6)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民法调整机制实际上以私法自治为原则,规定任意性条款作为补充,规定强制性条款为例外。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当事人具有法律效果的意思受到民法保护。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即通过意思或者法律规定赋予当事人创设权利义务。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当事人社会关系的攫取,民法不一定调整其全部的社会关系,仅仅调整具有民法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比如买卖。

G. 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通过什么实现

通过规范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来实现调整社会关系

H. 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强制和惩罚来实现的,这句话是错的,错在哪

正确答案是:“法来律对社源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
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法律规范来对权利义务的确定和约束的,从而实现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而法律和强制力的关系是:“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因为法律只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个行为准则,一个规范作用。如果大家能够接受这样的的规范来调整当然最好,但是最终对那些不遵守这些规范的人该怎么办呢?那只能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制裁,约束他们了。所以说国家强制力只是法律实现的保障措施。
也就是说国家强制力是对法律规范起来保障作用。而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不是通过强制力来实现的。
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应该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对比下这两句话就知道差异在哪里了。

I. 法律与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举出实例

法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离开了法与道德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就不能正确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法与道德(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受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相对立,而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一致,起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作用。一般说来,凡是为法律所反对的行为,也是统治阶级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为法律所要求的行为,也是为统治阶级道德所倡导的行为。

有些关系只宜由道德来调整,不宜由法来调整(如爱情关系、友谊关系)。有些问题必须由法来规定,而不属于道德评价的范围(如国家机关的职权划分,诉讼程序上关于计算期限等规定)。更多的社会关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但具体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热点内容
怼法官死刑 发布:2025-08-16 00:11:40 浏览:430
古代法治诗词 发布:2025-08-16 00:08:03 浏览:140
仓储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6 00:06:48 浏览:335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 发布:2025-08-16 00:06:46 浏览:159
劳动法规定的哺乳时间 发布:2025-08-15 23:59:50 浏览:736
赵孟道德经pdf 发布:2025-08-15 23:59:48 浏览:90
司法部升级 发布:2025-08-15 23:52:06 浏览:633
全法官回避 发布:2025-08-15 23:47:04 浏览:853
政府法律顾问服务的难点 发布:2025-08-15 23:42:34 浏览:232
借条和借据哪个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15 23:38:43 浏览: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