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保障法关键术语

社会保障法关键术语

发布时间: 2022-01-18 12:06:43

Ⅰ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的功能。人类发展到今天,社会保障与人们的关系几乎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延续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保障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社会保障具有多种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社会成员正常健康的生活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础。没此则民不聊生,是社会产生不安定的隐患;没此则不能调动起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又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必然会导致部分劳动者可能要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其及家属失去收入而面临生存危机。此时,社会保障就可以通过各种帮助,使这部分社会成员得以摆脱生存危机的困扰,维持最起码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样才能保护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及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社会成员因变换工作或家庭迁徒而带来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资金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如把经过几十年积累的社会保障基金合理地利用起来,其作用将不可忽视。目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用都是在保证投资安全的情况下,投向可获较高利润的项目上以使其增值,但客观上也确实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家建设。如1988年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保险基金投资收入已占到社会保障总收入的54.9%和35.4%,可见它在财政投融资上发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的情况较严重,出现短缺的现象,因此这种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国民所得再分配功能。首先,市场机制在运行中虽保证了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也形成了负面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如分配的差异、收入的悬殊等,这势必会导致部分社会成员收入下降,生活出现困难。这时,社会保障就可以对低收入阶层给予生活所必需的给付,或者在老龄、失业、伤病、残废等情况发生之时实施必要的所得给付,就会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进行再分配,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再调节,尽量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Ⅱ 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对社会保障法概念的理解正确、全面与否,涉及版到社会保障法律权体系构架是否合理和有效的问题。而在对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下定义时,最主要的是正确地概括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范围,凡因社会保障工作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即是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那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呢?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说上述六个方面内容构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凡因调整上述社会保障制度而发生的社会关系都应属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各项制度中,社会保险制度是基础和支柱部分。其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方面。一般情况下。通过社会保险就能够使大多数暂时遇到困难的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生活保证。社会救济是补充,它旨在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并

Ⅲ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

关于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从国内有关社会保障法的著述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⑴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⑵社会保障法即国家为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稳步发展而制定的,保障维护社会安全和经济稳步发展而制定的;⑶凡是依据社会政策制定的,用以保护某些特别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进社会大众福利的立法,就是社会保障法
考察以上几种关于社会保障的法的定义,所采取的都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以其属(法律规范)加上各差(调整的社会关系)——来定义社会保障法,因而有一定的缺陷。第一种定义的缺陷在于定义项“社会保障关系”本身又是一个不太明确的概念,无法用以明确被子定义项,所在地以很难使人对社会保障法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第二种定义以社会保障法的功能作为它的种差来定义之。但在这一定义中,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因此“国家为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稳步发展而制定的,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享受权的各种法律规范”不仅包括社会保障法,也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法律规范,诸如民法经济法甚至刑法中的许多规范同样有此功能。所以,这个定义还是未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和内涵。第三种定义同样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社会保障法的主权应包括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全体社会成员,而“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势必将部分社会保障法律规范排除在外。
因此,如果要考虑给社会保障法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定义中的种差如何来界定,社会保障法的种差实质上也就是该法律与他种法律之间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区别。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任何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有其独特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也正是一法律部门同其他法律的不同所在。社会保障法到底调整哪些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属性是什么?基于对社会保障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理解(后文将详述之),笔者认为社会保障法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解决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生活困难而发生的经济扶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Ⅳ 社会保障法的宗旨是什么

社会保障法的宗旨:1、保障基本人权;2、保障社会公平;3、保障社会安全。

社会保障法的原则:1、普遍保障原则;2、平等保障原则;3、基本保障原则。
请采纳,谢谢@!!

Ⅳ 社会保障法的内容简介

《社会保障法》 讲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担负着发展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为求得社会的稳定,又不得不设计出符合本国国情与民族需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并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其实施。因为不如此,便无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致使人类陷入社会危机。对人们来说,劳动是最基本的经济保障,如果人人能劳动,人人劳动了,并且劳动所得足以维持人们有人格尊严地生存和发展,那么就人人有保障了,并且这是最好的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实现了社会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失业,他们无法通过就业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这样的人多了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残死,人人在所难免,人生是充满风险的。一旦风险来临,往往使人不堪一击,甚至使人一蹶不振,并且这种风险是不确定的,降临到谁的身上是不可知的,人人面临风险的情况具有普遍性,风险来临后给人们和社会造成的损害和影响也具有社会性。

Ⅵ 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念是什么

法的创制,需要深刻的核心理念,立法理念是法的精髓和灵魂,主导着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法的基本制度和体系。社会保障立法的重要理念包括:生存权保障理念、社会连带思想和社会平等思想。
一、 生存权保障理念
生存权与生俱来,是伴随人的出生而自然产生、直至人的死亡而自然消灭的一种权利,终身专属,不可转让、不可剥夺、不可继承。生存权虽然是一种自然权利,但国家和法律出现后,如果不予以确认和保护,公民个人却难以实现这种权利,而生存权本身的抽象性,也要求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实质性内涵,予以实质性保障。因此,生存权在形式上又表现为一种法定权利。生存权的这种双重属性,使得自然权利和法定权利之间会产生一定距离和矛盾,即法定权利的内容,与自然权利的要求及生存权保障的目标,因国家立法机构的立法裁量而产生距离和矛盾。 最初把生存权作为"法的权利"来表述的,是奥地利法学家门格尔·安东。
最初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生存权的,是德国1919年制定的魏玛宪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存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了生存权是基本人权;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保持和保障充分生活水准的权利,以及劳动权、教育权和文明生活权。 受魏玛宪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生存权保障的内容和原则。社会保障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包含了生存权的全部内容,无论是济贫的社会救助立法、扶贫的社会保险立法,还是以提高公民生活素质为目标的社会福利立法,无不浸透了生存权保障的理念。二、社会连带思想
社会连带,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基础上所形成的互相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并意识到自己必须依靠他人,从而形成了互相间的依赖感、团结感、与社会的联系感。 社会连带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人类社会诞生时,互助共济思想就存在于血缘共同体中;以后又发展成为地域共同体或职域共同体成员的互助共济。 最早将社会连带思想理论化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其在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中,系统阐述了人类间的互相依赖关系。 受迪尔凯姆理论的影响,法国法学家狄骥创立了社会连带法学,认为法律建立在互相依赖的连带关系上,法律仅仅就禁止侵害或保障、发展社会连带关系作出规定。
社会保障是全社会的事业,国家作为这一制度的组织者,只有依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互助共济,才能实现和达到目标,因此,社会连带思想成为社会保障立法中的重要理念。根据这一理念,社会成员均应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责任,履行互助共济的社会保障义务,共同参与社会保障事业。 在各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中,均能找到社会连带思想的影响。三、社会平等思想
社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和经济上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社会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也是法律追求的最高价值。
但是,传统私法所保护的,只是社会成员在形式上的平等,并造成其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存在诸多实质性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包括社会保障法在内的社会法,在批判私法以形式上平等掩盖实质性不平等的同时,以追求社会成员经济上、生活上的实质性平等为法的价值,充分体现了社会平等思想。其中,社会保障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 社会平等思想,是社会保障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Ⅶ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试题名词解释 什么是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安全生产法、消防回法等。也是保障社会成答员基本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享受权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证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Ⅷ 社会保障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Ⅸ 社会保障法的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它是政府和社会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劳动者和社版会成员因年老、伤残、权疾病而丧失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Ⅹ 《社会保障法》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保障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对盲童、孤儿和其他残废儿童的资助。社会保障法尚不是推行于全国的法律,除养老金外,社会保障均由各州管理,而大多数州只为社会福利提供少量的资金。

热点内容
劳动法调休2016 发布:2025-08-15 22:34:15 浏览:365
投资协议书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5 22:34:09 浏览:752
萨嘎法院 发布:2025-08-15 22:29:38 浏览:595
公司法表决权 发布:2025-08-15 22:20:08 浏览:158
借条由谁写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15 22:14:31 浏览:225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排名 发布:2025-08-15 22:04:30 浏览:747
新郑律师咨询 发布:2025-08-15 21:54:22 浏览:44
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 发布:2025-08-15 21:24:03 浏览:742
骂法官咒警察 发布:2025-08-15 21:05:04 浏览:450
什么是交通法规 发布:2025-08-15 20:52:35 浏览: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