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千面华抄怎样写写的婚姻法

千面华抄怎样写写的婚姻法

发布时间: 2022-01-25 08:02:49

① 谁会写一篇关于生活与法的论文,1500字左右关于婚姻法

婚姻解除后赠与物是否该归还

摘 要: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作的事先约定。我国婚姻法对婚约未作规定,由此带来诸多不便。婚约是一种人身关系的契约,当事人不能基于婚约请求结婚。基于婚约发生的财产赠与关系,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解除婚约后应当返还。一方擅自或因他方过错解除婚约的,受害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关键词:婚约,婚约效力,赠与,民事责任
婚约,亦称订婚或定婚,是男女双方当事人为了结婚的目的而对婚姻关系所作的事先约定。关于婚约的性质法学界有两种见解:一是契约说。婚约是作为本约的结婚契约的预约,违反婚约的责任的一种契约责任。另一种是非契约说,婚约是结婚的一个事实阶段,但不是必经阶段,不是独立的契约,也不是一种契约之债。因此任何人不能根据婚约提出结婚之诉,也不能约定在不履行婚约时支付违约金。
我赞同契约说。我认为婚约的双方当事人为结婚所作的约定,是一种约定就意味着双方合意。既然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双方都有义务为这一约定的目的积极的作为或消极的不作为。即努力促成结婚,以及等待对方或某一条件成就时结婚,在约定内不与他人订婚或不从事有损于对方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婚姻身份关系的协议也是一种契约,是一种民法意义上的合同。
在我国,尽管婚姻法及相关法律并未规定婚约,婚约本身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1950年和1980年颁布的两部婚姻法中以及2001年4 月对1980年婚姻法修正后均未涉及婚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因婚约而引起的问题并不少见。由于缺少了法律对婚约的事前指引和事后调整,导致因婚约解除而产生的纠纷得不到妥善的处。司法实践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这婚约当事人的利益,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婚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习惯,法律虽未规制,但其首先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用于约束婚约双方的行为。但是如果婚约仅仅具有道德效力而无任何法律效力,那么婚约就很可能只是约束有道德的守约人,对道德低下的人的任意婚约反而是一种纵容。不道德的人通过婚约约束有道德的人,限制甚或剥夺对方与他人结婚的机会,自己却不受婚约的限制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是法律听任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婚约是男女结婚的一道“必经程序”,通常情况下,订立婚约要举行订婚仪式,男女双方及各自父母还要向未来的女婿或儿媳赠送订婚礼物及金钱(俗称聘金或彩礼),从婚约订立直到正式结婚,男女双方及各自家庭还要时常向对方赠送财物。在古代,婚姻六礼中“纳征”即为男方给女方曾送的彩礼。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订婚后,男女双方互相赠送礼物的价值也不断增加,小到金银首饰,大到汽车、住房、股票、金钱,由于互赠礼物价值的增加,男女双方因为感情不合及其他原因而解除婚约后互赠礼物的归属纠纷也日益增多。同样,解除婚约后因赠与财物所有权归属发生纠纷而诉至法院的案件也逐渐增多。
某地人民法院曾受理了这样一起较为典型的案件:王某与李某经人介绍相识并恋爱,双方父母对这门亲事也十分满意,为了确立男女双方的关系,半年后,双方父母为王某、李某举行了订婚仪式,王某父母送给李某金手链一条(价值人民币3600元),王某送给李某金戒指一枚(价值人民币1800元),订婚后,王某又多次送给李某衣物、化妆品等合计人民币2500元,相处一年后,因彼此之间性格不和,爱好不同,难以继续维持恋爱关系。王某主动提出终止恋爱关系,解除婚约,李某也表示同意。婚约解除后,王某向李某多次索要他和父母送给李某的订婚礼物。李某则以解除婚约系王某主动提出,自己对解除婚约没有过错为由,拒不返还收受的礼物,王某多次索要没有结果,便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判令李某返还彩礼。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当事人双方因订婚互相仅负道义上的责任,不负法律上的责任,王某送给李某的财物,系自愿而为,属于无偿赠与行为,由于财物已经实际交付并为李某所占有,其赠与行为已经依法成立,发生法律效力,王某要求李某返还彩礼(赠与物)的主张,于法无据。最后,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8条的规定, 判决驳回原告王某的诉讼请求。
从审判实践的作法来看,我国司法界对婚约解除后要求返还财物纠纷,一般分两种情况处理:一种情况是,如果受赠人以订婚为名,行骗取财物之实,那么不仅婚约被宣布为无效,而且财物还必须还给受害人;另一种情况是:如果订婚后男女一方或双方自愿赠送财物并且财物已实际交付,为受赠人占有,则按无偿赠与行为处理,承认赠与行为的法律效力,所赠与的财物归受赠人所有,不予返还。我国法学界对婚约解除后赠与财物的处理,也基本赞同上述主张。客观地讲,对于上述第一种情况,因受赠人采取欺诈方式诱使对方信以为真,以为受赠人真会与自己结婚而赠与了财物,因欺诈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第58条的规定。使赠与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了赠与行为,该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据此判令其返还财产符合法律的规定;对于第二种情况,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会发现,这种处理结果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一,将赠送财物行为认定为无偿赠与行为,判令占有人合法占有受赠财产,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已构成不当得利,人民法院却通过判决使本为不当得利的违法事实合法化,有悖于民法的公平原则。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国婚姻家庭立法对婚姻问题的规定存在着疏漏,我国现行法律对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婚约问题及婚约解除的法律后果均未作出规定,这是导致人民法院判决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婚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又时常发生纠纷,那么法律上对婚约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我国法律对婚约的性质,解除婚约的后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那么司法实践中这种违反公平原则,侵犯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判决结果便不会发生了。
众所周知,婚约并非婚姻契约,而是以将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男女预约,换言之,“婚约通过对婚姻的许诺而建立。”相对于婚姻契约而言,婚约当事人所承担的义务是在将来努力使婚姻成立,即结婚,但这种义务在具有一般法律义务的普遍共性的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如果当事人一方解除婚约,法律并不能强制其履行结婚义务,不能强制婚姻成立,至于能否追究毁约人的违约责任,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认为婚约是结婚的一个阶段,但不是独立的契约,不承认这是一种契约债,所以任何人不得根据婚约而提起结婚之诉,也不得追究违约责任;而英美法系国家把婚约视为婚姻的手段,也就是以婚姻为目的契约行为,因此,可以追究毁约人的违约责任。在我国,婚姻是男女双方基于感情一致而自愿结合,婚姻本身在法律上没有拘束力,它只不过是男女双方将来缔结婚姻的事先约定,因此,一旦一方违反婚约,不能要求毁约人承担违约责任。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婚约是男女结婚的必经程序,我国自古就有婚约成立时男方向女方赠送作为彩礼的金钱之类的财物的风俗,如果说在封建社会这种赠送彩礼的风俗还不可避免地包含有包办买卖婚姻的性质而必须明令加以废除和禁止的话,那么,在男女平等特别是男女在经济上完全平等的今天,赠送彩礼的风俗已经极少包含有包办买卖婚姻的性质了,赠送彩礼的,已不仅仅是男方及其家长,而且女方及其家长向男方赠送彩礼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彩礼成为确立男女双方恋爱关系的一种象征,在今天,男女双方互相赠送彩礼,既是为了确认婚约成立并预想将来婚姻成立,又是为了双方的婚姻在将来建立亲戚关系时,使这种亲戚关系更加深厚,即所谓的“亲上加亲”,这是一般的社会习俗,但这种习俗并不违反法律,又不违反“公序良俗”。今天,人们更加看重的,不是彩礼的经济价值的多寡,而是彩礼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那么,具有这种性质的彩礼是否因为单方或双方解除婚约而应该返还呢?
从法律角度讲,赠送彩礼确是一种无偿赠与行为,但这种赠与行为并非单纯以无偿转移财产权为目的,实际上这种赠与行为是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所谓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赠与行为,在当事人所约定的条件不成就时仍保持其原有效力(赠与行为合法有效存在),当条件成就时,其效力便消灭,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赠与行为失去法律效力)。赠送彩礼行为,实际上是预想将来婚约得到履行(男女双方正式结婚),而以婚约的解除为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其中,婚约的解除是所附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成就(婚约未解除),那么赠与行为继续有效,彩礼归受赠人所有,如果条件成就(婚约解除),赠与行为则失去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当然解除,赠与财产应当恢复到订立婚约前的状态,彩礼应当返还给赠与人。因此,彩礼就其法律性质而言,实际上是为“证明婚约的成立并以将来应成立的婚姻为前提而敦厚其因亲属关系所发生的相互间的情谊为目的的一种赠与,它是一种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 它具有普遍无偿赠与所不具有的特性。
由于彩礼是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以婚约解除作为条件,因此,彩礼这样有一定财产价值的物品之所以从一方向另一方交付,即发生赠与行为,乃是因为存在着婚姻这种法律关系(婚约存在),随着男女双方当事人婚约的解除,赠与彩礼的原因归于消灭,换言之,受赠人在婚约解除后丧失了继续占有彩礼的法律上的原因,由于婚约解除后彩礼继续由受赠人占有的法律根据消失,那么根据民法的公平原则将财产恢复到订立婚约前的状态才是公平合理的。因此,婚约解除后,受赠人应当将彩礼返还给赠与人,如果受赠人拒不返还而继续占有彩礼,将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
所谓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有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不当得利一经成立,当事人之间即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受害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受益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在赠送彩礼的行为中,一方面,虽然财产已经转移归受赠人占有,但由于成为财产转移的原因的法律关系未发生(婚约解除,男女双方未结婚),当事人所期待的亲戚关系未建立,这意味着赠送和接受彩礼的目的不能达到,受赠人缺乏接受彩礼的法律上的原因,由此可以解释为接受彩礼构成不当得利,按照法律的规定,赠与人有权请求受赠人返还受赠财产,受赠人则有将自己基于婚约产生的不当利益全部返还的义务。
在双方协议解除婚约的情形下,双方在婚约期间,通过进一步的了解,认为对方不适合作为终生伴侣,双方合意解除,充分体现了我国婚姻自由的原则,双方不应因此承担损害赔偿。而在一方无正当理由而要求解除婚约,或一方有严重违反婚约和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另一方提出解除婚约的,相对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正当理由我们可以参照我过台湾地区民法第976条规定:一是婚约订立后再与他人订立婚约或结婚,二是故意违反结婚期约者,三是生死不明已满1年者,四是有重大不治之病者,五是有花柳病或有其他恶疾者,六是婚约订立后成为残疾人者,七是婚约订定后与人通奸者,八是婚约订定后受徒刑之宣告者,九是有其他重大事由者。
解除婚约是否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我认为基于一方无正当理由解除婚约的,对方可以请求解除方承担违约责任。婚约人虽不得基于婚约强制履行结婚,婚约之真实目的在于最终的结合,婚约也是为了双方有更深入的了解,如不合适也有权解除。但如果双方多认为彼此合适,有结婚之打算,而一方擅自要求解除婚约,违背了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合意。因此有权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一方擅自解除婚约或因自身过错而使他方解除婚约的,受害方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如严重损害了对方的名誉,使对方人格上蒙受损害时,可以请求损害名誉权的赔偿。名誉是指对特定人的人格价值的一种社会评价。公民的名誉权是“以人在社会上应受与其地位相当之尊敬或评价之利益为内容之权利也。”因婚约解除使受害人人格大减,社会评价明显下降,对方有义务赔偿损失及赔礼道歉。
对于婚约解除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我认为应以严重损害为限:解除行为严重影响了受害方的生活,并且这种行为使受害方精神受到损害,给其造成精神痛苦,使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严重受损,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其他一般性的心理伤害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婚约成立后男女互赠彩礼的行为,是一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预想到今后婚姻成立而进行的一种赠与,这种赠与,既是确立男女双方婚约和恋爱关系的成立,又是为了将来正式缔结婚姻关系,一旦解除婚约,受赠人继续占有彩礼的法律根据已不存在,赠与人有权基于不当得利请求受赠人返还,受赠人则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由于婚约在我国普遍存在,婚约解除后彩礼归属纠纷日益增多,为了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未来的婚姻家庭法中应当明确、具体地规定婚约以及婚约解除后的法律后果,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的婚姻家庭法应当明确、具体地对婚约及相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1.婚约是男女当事人双方为将来缔结婚姻而作的事先约定;婚约通过对婚姻的许诺而成立。
2.婚约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婚约当事人应负努力使婚姻成立的义务,但婚约当事人不得基于婚约诉求结婚。
3.婚约可由当事人合意解除,也可以由当事人单方解除。
4.婚姻不成立时,婚约的双方当事人均得依照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向他方请求返还赠与他方之物或作为婚约标志给与之物。
5.婚约人的直系亲属为期待婚约当事人结婚所为的赠与,应当返还。

6.婚约因婚约当事人的一方死亡而消除时,在对赠与物发生疑问时,应当推定排除上述请求权。
7.基于一方无正当理由解除婚约的,对方可以请求解除方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我国未来的婚姻家庭法对婚约及相关问题作出具体、明确规定,那么人民法院处理这类纠纷将会有法可依,这不仅有利于保证人民法院判决的公正性、合法性,而且更有利于保护婚约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完善无疑具有重大推进作用。既然婚约这一社会现象普遍从在 ,那么法律的规范就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姚琛灵:浅议婚约解除之损害赔偿,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 2010年 06期 ;
2、田丽华:婚约纠纷中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知识经济 ,2008年 08期;
3、邱玉梅 :《婚约问题探析》法商研究, 2000年第5期;
4、刘宝林:婚约若干法律问题探析,法制与社会, 2008年 24期 ;

② 帮写有关婚姻法的论文

关于修改我国婚姻法的探讨
http://www.studa.net/faxuelilun/060718/10255817.html
你看吧现成的

③ 婚姻法的论文怎么写、最好能有题目.

一、学位论文内容要求
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
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二、撰写学位论文应体现的三个规范
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格式虽然不能直接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但可体现出论文作者的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合格的学位论文在形式与格式上体现如下三方面规范:
1.国家学位条例和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各项具体规范;
2.学术著述的一般规范;
3.所有正式出版物共同遵循的文字印刷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是一些通行的习惯做法,而且许多形式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的,代表着整个中国文化在当代最正式的表达形式。因此,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和读者会很自然地把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格式看作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接受学位教育的研究生应当在自己的论文中自觉地遵守这些规范,向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和读者展现自己的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最后,针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笔者提供几个题目供其参考:《论夫妻日常家事代表权 》、《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的限制》、《日常家事代理权中交易安全保护的问题研究 》等等

④ 法本的婚姻法论文可以写哪几方面内容

1、论夫妻财产制
2、论离婚时的损害赔偿
3、论离婚的法定条件
4、人工生育方式的法律思考
5、论亲权与监护
6、论夫妻人身法律关系
7、论夫妻约定财产制
8、论婚姻法对家庭暴力的规制
9、论一夫一妻制
10、论无效婚姻制度
11、论婚姻登记制度
12、记生育法律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
13、论婚姻自由
14、论公民的生育权
15、论结婚法律制度
关于家庭暴力方面的当然能谢了,下面是我同学的
论文提纲:
1我国《婚姻法》对夫妻暴力侵权的法律规制及相关司法实践…2
2确立夫妻间暴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4
3夫妻间暴力侵权损害赔偿权的形行使要件………………………7
4夫妻间暴力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实现问题探讨…………………9
4.1夫妻间采取法定共同财产制的赔偿方式…………………………9
4.2夫妻间采取约定财产制的赔偿方式………………………………9
4.3夫妻只存在共同财产,无个人财产的赔偿方式…………………10
5构建现代婚姻侵权损害赔偿体系……………………………11
5.1构建夫妻间暴力侵权损害赔偿之债的理论基础………………11
5.1.1思想基础…………………………………………………………11
5.1.2经济基础…………………………………………………………12
5.1.3法理基础…………………………………………………………12
5.1.4现实要求…………………………………………………………13
5.2对构建现代婚姻侵权损害赔偿体系的具体建议………………13
5.2.1强制终止夫妻共同财产制,采用分别财产制…………………………13
5.2.2适用诉讼时效中止制度,切实保护被侵权人的利益…………………13
5.2.3开设特别账户,保障婚内暴力损害赔偿判决的执行…………………14
5.2.4建立债权凭证制度…………………………………………………14
5.2.5以婚姻关系的解除实现侵权损害赔偿………………………………14
结语……………………………………………………………………15

谢谢采纳,千万不要让我同学看见呵呵

⑤ 怎么写婚姻法

找婚姻法的书,然后熟读一遍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写

⑥ 中国婚姻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一项是如何写的

《婚姻抄法》第十条只有一款,款下有(四)项,其中(一)项内容:重婚的;
《婚姻法》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⑦ 爱尔兰的婚姻法中一百年纸上写的什么

在爱尔兰结婚抄不许离婚,但可以选择年限1到100年,过期不续期就自动离了,
但是时间越短费用越高,1年的登记费折合人民币2万多,100年的只要6元钱。
选择一年,说明你还不懂婚姻,于是会给你一本很厚的婚姻书学习,
而选择100年只有一张纸,短短写着:祝你们白头到老。

⑧ 想写和婚姻法相关的论文,但方面还不太明确,有没有什么比较新颖的方向可以写请大家多多帮忙

和谐的家庭
1、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2、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3、我国婚姻家庭法律的沿革(历史条件下维护家庭和谐的努力)。
4、当前我国婚姻法律(含司法解释)促进家庭和谐的规定(伦理、家庭关系、财产处置、结婚离婚等)
5、我们该如何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⑨ 怎样写婚姻法上的调查报告

根据你院法(民一)明传(2002)第号和(2002)法民一字第1号通知,我院组织人员就《婚姻法》适用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新婚姻法的情况
新《婚姻法》颁布实施后,我们迅速组织力量,展开了对新《婚姻法》的宣传学习活动。
——邀请最高法院的专家、领导就婚姻家庭案件中的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对保证适用法律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组织民事审判人员认真学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并利用院长培训班、庭长培训班、审判长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对审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庭人员还于2002年3。4月份参加了最高法院在全国举办的《婚姻法》等司法解释学习班,进一步领会了新颁法律的精神。 ——联系审判实际,在《山东法制报(审判周刊)》上辟出专栏进行针对修改后的婚姻法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使大家明确了立法目的,掌握了立法精神,正确理解婚姻法的有关规定,能够准确地适用婚姻法。

——为指导审判实践,编写了《新编婚姻法的适用》等业务书籍。 ——针对婚姻法司法解释在理解和适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拟于2002年5~6月份与山东省法官学院共同举办《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培训班,计划培训审判人员1000人左右。
——在审判方面,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结合审判实际,注重对新《婚姻法》的运用。据统计,2002年第一季度,我省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婚姻家庭案件21813件,其中涉及离婚的案件18595件,宣告婚姻无效和撤销婚姻的案件12件,涉及财产的案件232件,涉及探望权的案件25件,涉及抚养、扶养关系的案件1046件,涉及解除同居关系的案件231件,分别占一季度受理案件总数的85.25%、0.06%、1.6%.、0·11%、4·80%和1.06%。共结案10913件,其中离婚案件结案6051件,占结案总数的55.45%。在离婚案件中,共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案件1479件,占离婚案件结案总薮的24.44%,调解解除婚姻关系案件3078件,占离婚案件总数的50.87%。从审理情况来看,各级法院在贯彻《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婚姻家庭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各地的审判实践来看,问题集中体现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探望权的行使和保护、离婚中的过错赔偿等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相伴而生的是夫妻离婚时的企业分割问题,有的是婚前一方创办的企业,婚后夫妻共同经营,有的是婚后夫妻共同创办的企业,还有的是婚后一方继承家族产业而夫妻共同经营,对于这些企业,应当按何种原则予以处理,是一个涉及到各个部门法的问题,需要综合各部门法的规定加以处理。 随着我国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教育机构的政策的实施,出现了一批私立学校,对于夫妻共同创办的私立学校,在离婚时应当如何处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若完全按照有关行政法规来处理,对当事人又显失公平。
对于家庭财产保险的赔偿金、一方参加人身保险所获得的赔偿金应当如何处理,在实践中也不好把握。 对于一方的股票、股权,在认定和评估、处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于夫妻的房产,因涉及到房改,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容易出现偏差。 对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等承包经营权应当如何处理? 新婚姻法规定了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应当如何行使,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规定,除了夫妻之外, 婚姻家庭纠纷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第三者有无探望该子女的权利?侵害探望权的责任形式是什么?
第三者插足的案件,无过错一方以侵犯配偶权为名起诉的,应如何处理?如何认识过错赔偿的性质?有过错方提出离婚而无过错方不同意离婚的应如何处理?等等。
我们认为,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就立法方面而言,由于法律不可能事无巨细,要求法律对所有可能的情况都作出规定是不现实的,立法虽然要求遵循法律体系的统一性的原则,但立法过程中的疏漏也是在所难免的;就审判人员的素质而言,由于我国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的理解不可能全部达到准确、透彻的程度,因此,在某些人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法律的“难题”,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就可能因为理解的不同而作出不4.离婚时住房的处理
住房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家庭生活中心。住房可以分为公有房屋和
私有房屋,实践中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公有房屋的处理上。当前我国住房制
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公有房屋权属状况千差万别,尤其是房改房屋在离
婚时的处理,成为审判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
我们认为,当前,国家对房改房屋引起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尚没有明确
的法律规定,多数是依据国家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由此而引发的案
件,在具体处理中,政策性强,法律依据不足,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
审理涉及房改房的离婚案件时,应当坚持维护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秩序和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成果的原则,坚持维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既
要讲究社会效果,也要讲究法律效果。在审判实践中,应准确理解和认真
把握国家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和精神,坚持《婚姻法》的基本原
则,妥善处理好涉及房改房的各类离婚案件。
(1)要认真分析各方当事人的购房资格和房屋的权属性质,按照市场
经济的运行规则办事,尊重当事人的合法约定,保护当事人享有的房改福
利。
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出资购买的全部产权房屋,应属于购房方的婚前个
人财产,离婚时应归购房方个人所有。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借款购买的全部
产权房屋,婚后夫妻共同出资偿还的,应属夫妻共同财产。
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出资取得部分产权的房屋,属于出资方的个人财产,
离婚时仍应归出资人所有。婚前个人借款出资购买的部分产权房屋,婚后
由夫妻共同偿还的,应认定夫妻共同享有该房屋的部分产权。
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或妻以一方名义购买的房改房屋,属于另一方
按照房改政策规定的不在本单位购房,但将本人购房的福利待遇合并于购
房的一方取得的,购买的房改房屋的价格实际上反映了夫妻双方共同的房
改福利,因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改房屋应当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区
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对夫妻双方均认为参加了房改并已缴纳了购房款,有关部门也认定确
已参加了房改,只是由于房改部门的原因没有发放房产证的,根据当前房
改的政策规定,确认房改产权不能以是否持有房产证作为确认产权归属的
惟一条件。因此,只要有证据证明已经缴纳了购房款,就应当认定夫妻双
方共同拥有房改房屋的全部或部分产权。
对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家庭成员共同出资,以夫妻一方名义购买
的房改房屋,原则上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出资应作
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不宜将房屋认定为家庭共同财产。
(2)房改房屋的价值确定与分割方法
房改房屋的价值应当由房管部门按照同类房屋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以
后确定。
部分产权的房改房应当在扣除了房改房屋的土地价格、单位享有的产
权份额和各种税费以后再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分割。另外,部分产权房屋体
现了售房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特定关系,其所有权并未完全转移到购房者手
中。因此部分产权房屋主体的变更需要经过单位的同意。
对不宜分割的较小房屋,可以采取竞价的办法判归出价高的一方,再
386 婚姻家庭纠纷
由获得房屋的一方给对方以相应的补偿。房改房屋较大的,在不损坏房屋
结构,不降低房屋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分割,或者调一换二。
对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且能够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屋,判给一方所有的,
取得房屋的一方,应当按照市场评估价格,给予对方一半的经济补偿。对
于某些不能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如校园内不能分割的和封闭管理的住房、
4.离婚时住房的处理
住房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家庭生活中心。住房可以分为公有房屋和
私有房屋,实践中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公有房屋的处理上。当前我国住房制
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公有房屋权属状况千差万别,尤其是房改房屋在离
婚时的处理,成为审判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
我们认为,当前,国家对房改房屋引起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尚没有明确
的法律规定,多数是依据国家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由此而引发的案
件,在具体处理中,政策性强,法律依据不足,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
审理涉及房改房的离婚案件时,应当坚持维护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秩序和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成果的原则,坚持维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既
要讲究社会效果,也要讲究法律效果。在审判实践中,应准确理解和认真
把握国家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和精神,坚持《婚姻法》的基本原
则,妥善处理好涉及房改房的各类离婚案件。
(1)要认真分析各方当事人的购房资格和房屋的权属性质,按照市场
经济的运行规则办事,尊重当事人的合法约定,保护当事人享有的房改福
利。
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出资购买的全部产权房屋,应属于购房方的婚前个
人财产,离婚时应归购房方个人所有。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借款购买的全部
产权房屋,婚后夫妻共同出资偿还的,应属夫妻共同财产。
对婚前一方当事人出资取得部分产权的房屋,属于出资方的个人财产,
离婚时仍应归出资人所有。婚前个人借款出资购买的部分产权房屋,婚后
由夫妻共同偿还的,应认定夫妻共同享有该房屋的部分产权。
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或妻以一方名义购买的房改房屋,属于另一方
按照房改政策规定的不在本单位购房,但将本人购房的福利待遇合并于购
房的一方取得的,购买的房改房屋的价格实际上反映了夫妻双方共同的房
改福利,因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改房屋应当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区
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对夫妻双方均认为参加了房改并已缴纳了购房款,有关部门也认定确
已参加了房改,只是由于房改部门的原因没有发放房产证的,根据当前房
改的政策规定,确认房改产权不能以是否持有房产证作为确认产权归属的
惟一条件。因此,只要有证据证明已经缴纳了购房款,就应当认定夫妻双
方共同拥有房改房屋的全部或部分产权。
对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家庭成员共同出资,以夫妻一方名义购买
的房改房屋,原则上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出资应作
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不宜将房屋认定为家庭共同财产。
(2)房改房屋的价值确定与分割方法
房改房屋的价值应当由房管部门按照同类房屋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以
后确定。
部分产权的房改房应当在扣除了房改房屋的土地价格、单位享有的产
权份额和各种税费以后再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分割。另外,部分产权房屋体
现了售房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特定关系,其所有权并未完全转移到购房者手
中。因此部分产权房屋主体的变更需要经过单位的同意。
对不宜分割的较小房屋,可以采取竞价的办法判归出价高的一方,再
386 婚姻家庭纠纷
由获得房屋的一方给对方以相应的补偿。房改房屋较大的,在不损坏房屋
结构,不降低房屋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分割,或者调一换二。
对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且能够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屋,判给一方所有的,
取得房屋的一方,应当按照市场评估价格,给予对方一半的经济补偿。对
于某些不能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如校园内不能分割的和封闭管理的住房、
(二)探望权问题
探望权是新《婚姻法》新增加的内容,我国《婚姻法》关于探望权的
规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望权的主体有限。探望权的主体仅限于不直接
第二部分:适用法律 393
抚养子女的另一方配偶。这与国外一些国家将探望权的主体扩大至夫或妻
以外的其他人是不同的。二是探望权的行使方式规定的较简单,其时间、
地点、次数等均可由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人民法
院在判决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三是人民法院在决定探望权的中止和
恢复上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要是父或母的探望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的,人民法院都可以判决中止探望权。
由于婚姻法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探望权制度并不完善。实践中亟
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第三人可否享有探望权?探望权应如何行使?侵害
探望权的责任应当如何认定和承担?
1.关于第三人的探望问题
早在《婚姻法》的修改过程中,就有人提出了第三人探望的问题。认
为在我国当前的家庭生活中,隔代亲是普遍现象,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
子女、外孙子女之间往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并不比父母子女之间
的感情差多少。据调查,在农村有70%。80%的学龄前儿童白天由祖父母
照看;在城镇,大约50%的学龄前儿童、低年龄小学生主要由祖父母负责
接送上幼儿园、小学。允许夫妻离婚后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孙子女、外
孙子女有利于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身心健康,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
求,也是维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因此,除了父或母之外,不与孙
子女、外孙子女共同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应享有探望权。况且,我
国法律并不禁止这种探望权。新婚姻法实施后,仍有人坚持这一主张,并
认为我国《婚姻法》第28条实际上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祖父母可以并且应当
探望孙子女。
我们认为,婚姻法意义上的探望权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的法定
权利,该权利是特定的身份权利,不可转让,不可非法剥夺。它可以保证
夫妻离异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与子女定期相聚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
有利于减轻家庭解体给子女带来的伤害,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既然新
婚姻法规定了其权利主体只有父或母,则其他人就无权行使这项权利,探
望权主体的扩大已不是司法解释所能够解决的。但是,祖父母、外祖父母
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的感情满足需要在我国是实际大量存在的,如果
一律不允许他们之间的探望,显然是不妥的。这个问题不应从扩大探望权
角度解决,而应从有利于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育和健康成长,
从权利义务关系上允许其相互探望,而不是新《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父
或母单独行使的探望权。《婚姻法》中并不存在特殊情形下祖父母、外祖父
母的探望权,《婚姻法》第28条所规定的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父母已经
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养义务,这与《婚
姻法》第29条规定的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抚养能力
的未成年弟妹的扶养义务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在上述情形下,扶养人或抚
养人实际上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他们的“探望权”是基于监护关系而自
然发生的,并非婚姻法意义上的探望权。

热点内容
安徽省法院领导 发布:2025-08-15 03:31:50 浏览:174
法院失责 发布:2025-08-15 03:25:58 浏览:490
法律知识b卷云南 发布:2025-08-15 02:52:42 浏览:163
买房法律知识40年70年 发布:2025-08-15 02:52:39 浏览:531
行政法成文法源 发布:2025-08-15 02:40:47 浏览:574
永丰县司法局 发布:2025-08-15 02:39:47 浏览:863
360由于政策法规 发布:2025-08-15 02:18:51 浏览:413
盛泽律师 发布:2025-08-15 02:18:50 浏览:409
拘留条例实施办法 发布:2025-08-15 02:09:54 浏览:852
劳动法发布是哪年 发布:2025-08-15 01:49:46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