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押金合同法

押金合同法

发布时间: 2022-02-01 12:08:06

合同法中(押金)的司法解释是什

合同的保证金,现在多用于加盟,承包工程等商业活动中。按合同法规定,在签署商专业合同中,属如合同条款中的约定中有提到合同保证金的事宜,此时合同中的合同保证金就属于一种约定,是受法律保护的,在履行合同时需按双方有效合同的约定处理。

⑵ 返还押金是合同法多少条

如果是普通合同的话,返还押金或者将押金抵扣交易款,肯定是符合《合同法》的原则内。特殊的交易容标的或者按照双方的约定,用于质保的押金,可以不走合同履行完毕之后马上返还,可以在约定的适当的质保期届满后返还。
合同更多的是体现双方立约人的真实意思,以双方共同的一致意见为准。所以什么时候返还押金,提前约定好了就行,没有固定的法律规定。

⑶ 租赁押金的法律规定

租房押金都是双方协商的结果,押金怎么交没有明确的规定。
《合同法》第217条:承zh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法使用租赁物。对租赁物的使用方法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按照租赁物的性质使用。
《合同法》第十二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⑷ 中国的法律中哪条说到押金的定义

严格法律上没有押金一说,只有定金,详见合同法第115条

⑸ 合同保证金法律规定

合同法没有规定保证金,但规定了违约金和定金,且规定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收取其中一个。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

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条,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5)押金合同法扩展阅读:

现货黄金保证金交易通常有以下几种保证金类型:

1、开户保证金

开户保证金是指交易商规定客户在开设外汇保证金交易账户时,必须交纳的最低存款金额。最低开户保证金:100美元

2、交易保证金

交易保证金是指交易商规定客户入市买入或卖出黄金时,即开盘买卖时客户账户所必须具有的保证金。伦敦金:1000美元/手,伦敦银:650美元/手

3、维持保证金

维持保证金是指在持仓过程中,客户的保证金能够维持交易账户继续持有敞口头寸的最小金额。当客户账户的保证金比例为30%时,系统便会对其强行平仓。伦敦金:300美元/手,伦敦银:195美元/手

4、锁仓保证金

锁仓指客户做了产品相同、数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交易。锁仓保证金是指对锁仓的头寸部分所收取的保证金,系统中的锁仓保证金是按单边收取的。

5、可用保证金

可用保证金是指客户账户的保证金净值减去已用保证金的余额。

6、追加保证金

当客户账户的保证金比例小于等于100%时,便会收到追加保证金的通知。

⑹ 新劳动法关于押金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已经明方规定了不能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的.
第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⑺ 合同法,押金

主要看你们合同里有没有约定违约的罚则,当然你可以重新同房主签订租赁合同。
纵横法律网
孙宏磊律师

⑻ 合同法上面押金有押多长时间

依合同约定期限。或者合同期限。
合同法没有押金及其押金期间的规定。专
根据合同法属精神和其他法律有关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约定押金及其期限(法律有明确禁止的除外。如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押金的期限应在合同中约定,没有约定的,应为合同订立至解除、终止合同期间。

⑼ 关于押金问题,劳动合同法对收取押金是怎么规定的呢

劳动合同法规定:
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专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属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这里的财物包括所谓的”押金“)
2、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用人单位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 元以上2 000 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热点内容
法官主体责任制度 发布:2025-08-01 22:45:42 浏览:927
严国联法院 发布:2025-08-01 22:24:42 浏览:438
鹤岗中级人民法院 发布:2025-08-01 22:21:26 浏览:301
工程建设法规ppt第一章 发布:2025-08-01 22:20:24 浏览:247
催收最新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01 22:20:24 浏览:316
法院工作照 发布:2025-08-01 22:19:43 浏览:747
村民大会决议法律效力依据 发布:2025-08-01 22:10:22 浏览:904
房地产乱收费法规 发布:2025-08-01 21:53:22 浏览:823
法院属于什么行业 发布:2025-08-01 21:53:04 浏览:731
社会与法闺蜜嫁到 发布:2025-08-01 21:52:57 浏览: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