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我国的社会法概念

我国的社会法概念

发布时间: 2022-02-11 01:54:17

❶ 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对社会保障法概念的理解正确、全面与否,涉及版到社会保障法律权体系构架是否合理和有效的问题。而在对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下定义时,最主要的是正确地概括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范围,凡因社会保障工作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即是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那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呢?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说上述六个方面内容构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凡因调整上述社会保障制度而发生的社会关系都应属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各项制度中,社会保险制度是基础和支柱部分。其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方面。一般情况下。通过社会保险就能够使大多数暂时遇到困难的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生活保证。社会救济是补充,它旨在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并

❷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有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有:宪法、法律、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
当代中国法律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宪法。宪法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高的法律渊源。宪法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基本规范组成,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是其它附属的宪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籍法、国旗法、国徽法、保护公民权利法及其他宪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这里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狭义的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两类。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如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法律。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其调整范围较基本法律小,内容较具体,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3)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文件。

(4)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权力机关,在其法定的权限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辖区内有效。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适用范围是该民族自治地方。

(6)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的各类法的形式,是我国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国法律的一种特殊形式。

(7)国际条约。经我国政府签订、加入、承认后的国际条约也是我国的一种法的渊源。国际条约的名称,除条约外还有公约、协定、议定书、宪章、盟约、换文和联合宣言等。

❸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享有立法权和司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障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及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而制定并修正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法律体系的总称。它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分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❹ 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包括三部分:
第一,立法体制。立法体制是指国家关于立法主体的组织系统、立法权限的划分和行使制度。有的认为立法体制就是立法体系,有的还认为立法体制即就是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我认为立法体系这样的概念不够准确。“体系”一词与“体制”一词不同。汉语中的“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而“体制”是指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所以使用立法体制概念比较适合。至于把立法体制等同于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更是不合适,应把二者区分开来使用。我国的立法体制就是“一元两级多层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62条和67条规定,全国人大的职权15项,其中立法权4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21项,其中立法权8项。这就是一元的含义。两级包括中央一级立法和地方一级立法。在国家行政结构上,分中央与地方,中央领导地方,地方服从中央,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一关系在立法体制上的表现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作为中央国家机关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和政府的政治地位高,处于领导地位。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立、改、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高于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得同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宪法、法律(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立法体制的多层次表现是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宝塔式的设置,层次清楚,权限明确,相应它们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为梯级的。

❺ 社会法的概念和体系

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律和道德在概念上没有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其中分析法学派是以“权威性”制定作为定义法的首要因素。

●社会法学派以“社会实效”作为定义法的首要要素,要求规则在社会中实效有效。

非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内容的正确性(即道德)是法的必要因素。

●其中自然法学派认为,内容的正确性是法概念的唯一要素。

●“第三条道路”主张,内容的正确性、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是法概念的构成要素。

马克思主义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的行为规范。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最根本的社会因素

论述题
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国法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题参考
分析主义法学派认为,“权威性制定”为法的首要因素,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一定要坚持“奉法为尊”的精神,遵从法律、守护法律。

社会主义法学派认为,“社会实效”为法的首要因素,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注重社会实效,关注人民生活,保障其权利。

自然法学派认为,内容正确性是法概念的唯一要素。在法治建设中,我们要推崇善法,制定良法,提升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法学派认为,法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实施的,具有正式的、官方的行为规范,法的本质属性最终体现为社会性,而物质生活条件是最根本的社会伊苏

❻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社会主义法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民主原则、法制原则、国际主义原专则、社会主义原则等,属其中最根本的是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其他原则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毛泽东在谈到1954年宪法草案时指出,“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27页)。这两个原则不仅体现在宪法上,而且体现在社会主义法的体系中。

(6)我国的社会法概念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法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反过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将有利于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有力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法律秩序。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因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各种作用,也是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作为核心的。

热点内容
商法商事原则 发布:2025-07-23 18:18:24 浏览:609
人民法院诉讼规则 发布:2025-07-23 18:15:16 浏览:130
码头装卸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3 18:14:05 浏览:536
道德献祭 发布:2025-07-23 18:08:27 浏览:23
淮南市律师 发布:2025-07-23 18:06:07 浏览:388
合作社规章制度免费下载文档 发布:2025-07-23 18:01:49 浏览:552
学校保洁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3 18:00:22 浏览:988
美术展厅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3 17:46:23 浏览:404
合同约定与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致 发布:2025-07-23 17:43:02 浏览:919
法院对调群 发布:2025-07-23 17:30:23 浏览: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