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与一些社会现象

法与一些社会现象

发布时间: 2022-03-02 17:11:50

1. 法是社会生活的_____现象

一直以来,法被认为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和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它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它的作用拓展,曾经在阶级统治中发挥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并不能由此断定它仅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有人便必然有社会,国家或许终有一天会消亡,社会却会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来保证每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以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证人人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中慢慢发挥出来的。
法一直作为一个与国家相连的历史范畴在讨论,确实原始社会存在“严格的法则”、“道德的法则”,但跟我们现在强调的法律是有很大区别的约束方式,并不是恩格斯讲的“历史的法”,但自阶级社会出现后,法律便作为统治阶悉世级控制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人类历史最初不存在的,那么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不会存在,我想并非如此,一切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历史性,说明有其现实需要才会出现雹陆明,但是否会随历史发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无存在的价值。众所周知,阶级社会中法主要是用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而社会发展到当代,法职能有了更大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设法治方面越来越多。可见,法已成为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会就一直传承演变下来的“严格法则”、“道德法则”一起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因此,我认为,就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复杂社会规范社会秩序、保障正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固有观念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会消亡,随之一切相关社会现象也会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个地球都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美国还是会叫美国,也还是要有美国人组织的政府来管理公共事务,那是的国家可能仅是作为地区称谓或国别存在,但并不能就此论定它将消亡,它不在存在剥削、统治的作用,但是源告社会管理的职能还是要继续而且更好的发挥下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于国家和法的认识应该有所改观,我们更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避免其低效、腐败等问题的滋生。而法便是规范管理、保证权利与权力的有效工具,如何开展法制建设,强化法律对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规范和约束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因为只有规范、健全的法制体系才能保证公平、有效率的社会秩序。

2. 法是否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现象为什么

法不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相终的现象

具体概述:
http://wenku..com/view/a1c2a90790c69ec3d5bb7584.html

3.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法律现象的一个层面是指曾经存在过和现在存在着的法律,它是各个国家依据强制力确定的法律制度。它表现在一切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可称之为实在法、人定法等文本法针对法律现象起着直接的约束、规制作用,是具体的法律规章。以文本法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的直接目的是解析法律是什么,其立足点和研究方法是对事实的分析、归纳、总结。

在法律现象的研究中,文本法是以真实为标准的,只要真实的、全面的反映历史或现状,便是实事求是、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与理想法不同,文本法对法律本质特征的界定结论只能说明法律过去或现在的内涵而不能用以指导未来的立法。

(3)法与一些社会现象扩展阅读:

法律现象研究既可以用于科学地阐述法的本质,又有自己直接的现实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质或许有助于深刻认识法律现象,然而却不能代替法律现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混为一谈。

其结果只能是或者将本质视为现象,或者将现象视为本质,从而导致认识上的混乱与错误。因此,律现象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法学研究对象包括法律现象和与法律有关的现象针对法律现象,各国学者和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见解。

4. +50 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标准是什么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最大特点是明确性、规范性和确定性,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确、具体且可预测后果的行为准则。

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法律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法律自身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和政治 政治是法律的指导;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体化、条文化。

三、法律和道德

法律和道德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是一致的。区别是:

1、存在的时间不同。

2、调整的范围不同。

3、实施的方法不同。

4、表现形式不同。

5、法律体系的一元化和道德体系的多元化。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法与社会)
http://course.cug.e.cn/law/zxkt.htm

你看看这个吧,法理的各章讲解。

5. 法的现象和法律现象有什么区别

区别是:法的现象所包含的范围要比法律现象要更加广阔,法的现象往往包含着法律现象。相比之下,法的现象更加的抽象,而我们研究法更多的是从法律现象出发研究。

法律现象是反映法的存在和运作的社会现象。法律现象是能够被我们直观的感受出来,是感性的;同时法律现象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法律现象又是丰富的、具体的。

法律现象是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法律范畴,法律现象活生生的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瞬息万变,无时无刻都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地在发展运动中丰富自己,创造自己。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法律现象是直观的。但是直观却并不意味着简单,最具体的往往是最复杂的。对于法律现象的研究,往往不是研究法律现象的本身,而是研究法律现象背后深刻的法的本质、法律意义。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什么是法的现象?

法是法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法的现象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国家规范领域的外部特征和联系。

法的现象是一个综合性、概括性的概念,包括静态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以及法律文件,也包括动态的法律调整和与法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联系的表现形式,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意识等等。

可以这样说,因为法的本质我们是看不到的,法的本质的呈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法的现象就是这个寻找到法的本质的探索过程。法的现象是法的本质的外在表现,只有通过法的现象我们才能够深刻的理解法的本质。

6. 法与社会的关系

法以社会为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法律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往往不尽相同。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伟大变革必然带来对于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并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而且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社会是法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产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

旧的法律是从旧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必然同旧的社会关系一起消亡。因此,旧的法律不可能成为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保存那些属于前一个社会时代的,由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会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创立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会同新的社会共同利益发生矛盾,因此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的起源和经济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的出现,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法的本质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本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6)法与一些社会现象扩展阅读:

法与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共同利益是以社会名义出现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以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每一种类型的法都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而通过法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与法的阶级本质密切相关。

法律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对全社会都有利,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但这个社会总是一定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以法律维护一定社会的共同利益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这部法律规范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服从于整个法律体系的规律性和使命,所以,这部分规范也具有阶级倾向性。

法通过规定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调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等的关系,积极预防和制裁侵犯社会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会共同利益的范围大大扩展,社会主义法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也呈扩展之势。

7. 如何从道德与法律两个不同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比如两个无相互救助义务的自然人,其中一个身陷危险境地,另一个人可以救助他而对他见死不救这种情形。
在道德上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在法律上并不构成犯罪。

8. 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2.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9. 法律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法律现象并非一个法律名词,在法律范畴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律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法律行为的概念: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以发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法律事实。

成立条件

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①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

②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③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恋爱等不是法律行为。

特征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结构

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法律行为包括直接意义上的作为,也包括不作为(即对于一定行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称为积极的法律行为,后者称为消极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①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②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

热点内容
德日刑法正犯 发布:2025-07-11 06:34:44 浏览:477
刑法第九十三条解释 发布:2025-07-11 06:34:42 浏览:158
房产证伪造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1 06:25:41 浏览:735
2017年新的道德与法治 发布:2025-07-11 06:24:15 浏览:142
婚姻法普法ppt 发布:2025-07-11 05:50:49 浏览:423
尼克拉斯卢曼法社会学 发布:2025-07-11 05:48:42 浏览:720
司法查流水 发布:2025-07-11 05:35:48 浏览:797
行政法院集中管辖 发布:2025-07-11 05:27:41 浏览:754
宗教制定法规和规章 发布:2025-07-11 05:27:33 浏览:344
食品生产主体虚假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1 05:27:33 浏览: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