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慕课法社会学
Ⅰ 怎样加入慕课学习
“慕课”的席卷,让各国的大学管理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危机。Coursera与edX、udacity并称为“慕课”“三驾马车”,单看Coursera,短短一年多,全球共有81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
“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7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
何为“慕课”?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在他看来,“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这时,如果老师还以传统的讲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将用“眼睛和耳朵”投票。
反思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赶热闹
问题在于,“慕课”浪潮席卷之下,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中国大学如何立身?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当前高等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资源共享,第二学习模式。利用“慕课”的平台,可以把全球的优质课程拿过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而大学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为几所国内名校不约而同的探索方向。黄震告诉记者,“慕课”不同于网络公开课,互动性更强,“慕课”的出现,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这一模式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习也将变得更加有效。”黄震介绍,从2001年开始,上海交大一直致力于在线课程建设。2006年率先建设国内首个课程中心,今年4月开通在线教育平台“南洋学堂”,打造移动课堂。
陆昉认为,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以“慕课”为契机,中国大学要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的赶热闹。“仅仅是在线教育,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现在的小班化教育,大规模推动也遇到瓶颈。想办法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留给中国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时间,已经不多。”
在线课堂,能否取代传统高等教育
“慕课”的到来,让先贤“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宏愿越来越近。不少人也为大学的命运担忧:未来,在线课堂,会否取代传统的大学课堂?找到了一条通向免费大学课堂的便捷路径,实体大学靠什么吸引学生?
黄震认为,“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慕课”冲击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与此同时,在这场汹涌的世界浪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这场变革,方能化危为机。
就在几天前,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建中文“慕课”平台。12所高校将建立若干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在线优质课程共享,率先“试水”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率先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和实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
一些专家也指出,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就一直在热烈探讨,计算机和互联网会不会造成大学基本形态的危机。在美国,“慕课”之热,背后有互联网资本力量的驱动,也是美国大学引领全球高等教育的一种表现。
“这将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张杰说,“中国大学应以在线教育发展为契机,重新思考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链 接
所谓“慕课”(M0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0”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
满意请采纳。
Ⅱ 自然辩证法慕课答案在哪儿找
查自然辩证法慕课答案,试着用快答案app了。它的功能也多,搜题,远比想象中,更好用。
Ⅲ 自然辩证法慕课答案如何来搜咋搜呢
搜自然辩证法慕课答案的时候,就用快答案app。我认同这个工具。它支持搜题,且功能多。
Ⅳ 什么是慕课
慕课,英文简称为MOOC,是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
这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在线教育方式,里面涵盖了一些重点学府的课程,比如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的课程,内容面也广,几乎各个专业都有,经济学、建筑、计算机等等都有课程。
课程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配有讲义和作业。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课程,按时提交作业并且参加期末考试,成绩合格后还有电子版的结业证书。
这种形式对现在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除了自己专业的课程外,还可以广泛的学习其他感兴趣的课程。而且基本上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为每次开课的时间都是很长的。只要你愿意去学习,时间肯定是有的,不管是在教室或者宿舍,都可以学习。
(4)18年慕课法社会学扩展阅读: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
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Coursera 的部分课程提供收费服务“Signature Track”,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购买。你也可以免费学习有这个服务的课程,并得到证书。
主要特点:
1、大规模的: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称之为MOOC。
3、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
Ⅳ 慕课在哪找学校云
慕课找学校云
可以点开三角上面右上角的三角线
再进入游览器,
在QQ浏览器上进学校云系统
Ⅵ 华中农业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作为一名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专业大二的学生,首先向大家推荐的就是彭克美老师。动科动医专业的许多课本都是他所编写的。不仅专业能力强,老师还去过日本留学,日语也超级棒。作为一名动科动医专业的学生,刚进大学就经常听学长学姐提起他的名字,语气里充满着对他的敬佩与仰慕。只是很可惜彭克美老师已经退休了,不会再教我们专业课了。但是!!!还有一种途径能听到他的课,那就是报名动科动医学院举办的骨骼拼装大赛,赛前的培训是由彭克美老师上的!!!!虽然只有短短几节课,但是真的让人收益匪浅。
(上图为胡素芬老师)
Ⅶ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附近有慕课制作的吗需要找个学校附近的
西南政法大学附近有慕课制作的,在网络地图上已经查到了。
Ⅷ 法学毕业生为何就业难
自有现代大学以来,法学就与哲学、医学并列为三大显学,成为现代大学立足的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法律专业人士亦是备受尊敬的对象。我国有近700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然而,法学专业就业率并不理想,而且,相比于十几亿的人口大国,我国法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缺口十分巨大。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大量法律人才的背景下,法学毕业生的就业为何如此困难?
培养学生重在应用
针对目前我国法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途径和实践思路。
展开校内合作与校外合作。就校内合作而言,地方高校要利用好专业资源。一方面,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吸收本校优势专业的资源,拓宽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法学专业亦可以反哺其他专业。具体来讲,一方面,学校可以将非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比如社会学、计算机、金融等)作为选修课引入到法律教育的体系之中,以备感兴趣的同学选课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将法学专业的课程作为公选课以备其他专业的同学选修。
就校外合作而言,首先,应重视地方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地方高校与全国重点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与全国重点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地方高校的相互借鉴,可以相互分享优势资源,缩小发展短板。其次,应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地方高校与地方司法系统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地方经济和法治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建设也为法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践和就业空间。地方高校应关注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支持力度,从而达到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利。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对于高校来讲,大一、大二可以设定为通识教育和法学基本理论的传授,注重学生人文精神、法律精神的培养。在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学习后,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意愿,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做出指导,提供建议。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讲,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一定难度。但学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可能的课程,以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对于本校难以承担的课程,可以考虑用外聘教师和慕课等方式完成教学。
对于法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可以压缩理论教学课时,扩大实践教学环节。但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教师是导演甚或是辅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从校外资源的角度看,高校应该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同地方司法系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高校与地方司法机关可以建立法学教师和司法工作人员(法官、检察官等)的双向交流机制,即在一定条件下,高校教师可以到法院系统或检察院系统工作;法官、检察官可以到学校工作,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通过双向交流,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感知力,而且也让法学课程更具实践品格。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地方司法机关建立实践基地。地方司法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学生的实习活动常规化和标准化,而不只流于形式。
Ⅸ 社会青年怎么学好慕课
你好,
想要学好慕课,要讲究学习方法。
对课程要有所了解,初步了解后,认真观看视频。
认真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并及时反馈。
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咨询。
不但要完成老师的作业,也要学会自己出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