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恶意串通怎么证明
⑴ 如何依据《合同法》第52条的“恶意串通”认定合同无效
一 、恶意串通”的含义。包括《合同法》在内,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并未对“恶意串通”作出明确界定,通常说法将“恶意串通”定义为牟取不法利益合谋实施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其构成要件有二:一是主观心态是故意而为之,即明知某行为会损害他人权益,仍积极促成该行为发生或实施;二是为了牟取利益,即通过实施该行为可以获取一定收益,包括直接增加自身收益,以及通过减少支出而间接增加自身收益。
二、如何认定“恶意串通”。当事人主观心态如何,是认定是否构成“恶意串通”的关键,而主观心态属个人内心活动范畴,除当事人自行承认外,难以直接予以证实或查实,若仅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分配举证责任,要求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全部举证责任,其基于客观原因而导致举证不能,进而败诉的可能性较大,不具备可操作性。对于类似情况,采取推定方式完成举证、认证则较为合理,即以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或已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日常习惯经验,推理、判断未知事实是否存在,并允许相关当事人进行反证、辩驳,只要存在高度盖然的可能性,则可择优判定某种事实,从而在最大限度内反映案件真实情况。《证据规则》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因此在民事诉讼过程中采取推定方式认定案件事实,符合法律规定。需注意的是,推定方式仅限于难以用证据直接证实的情况,推定事实仍需以可知事实为基础或以有效证据佐证,并且不因采取推定方式而免除当事人需承担的其他举证责任。在认定是否“恶意串通”时,推定方式仅适用于认定当事人在实施某行为时是否故意而为之的心理状态,对于当事人基于该行为是否牟取了利益,主张权利的对方当事人仍需举证。
⑵ 怎样认定合同中的恶意串通
认定合同中的恶意串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各当事人均有损害他人利益的恶意:
- 当事人不仅明知其行为会损害他人利益,而且故意进行这种行为。
- 实施该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损人利己。
当事人之间彼此勾结,通谋实施该行为:
- 当事人之间存在相互勾结、共同策划的行为。
- 例如,代理人与第三人通谋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行为结果在客观上损害了国家、集体利益或某个第三人利益:
- 该行为实际上导致了国家、集体或某个第三人的利益受损。
法律依据: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⑶ 合同无效之恶意串通
合同无效之恶意串通的界定如下:
法律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及《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当合同双方存在恶意串通,且此行为严重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时,该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证明难度:在实际操作中,证明恶意串通并非易事。由于当事人往往难以掌握对方与第三方的真实互动情况,使得“恶意”的认定变得相当困难。
案例启示:以某化工公司与某资产公司和某集团公司的纠纷为例,法院在审理中由于缺乏确凿证据证明惠某与化工公司的真实债务关系,最终认定债权转让协议损害了某集团的利益,因此认定该协议无效。这显示了在实际案例中,证明恶意串通并导致合同无效需要依赖于确凿的证据。
应对策略:非协议当事人如欲证明恶意串通,应努力获取关键证据,并合理分析协议内容,以揭示恶意串通的实质。同时,在诉讼中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也是成功证明恶意串通并导致合同无效的关键。
⑷ 恶意串通的合同效力怎样认定
认定恶意串通合同的效力需明确其是否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合同应被认定无效:首先,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此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其次,恶意串通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再次,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同样无效;此外,合同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应被宣告无效。因此,在判断恶意串通合同效力时,需结合合同内容、缔约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全面分析,确认是否符合上述无效情形。若合同符合任一无效条件,应依法认定其无效,保护国家、集体与第三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