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发布时间: 2022-03-18 18:59:02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意思是:试用期只在招聘广告中出现,不出现在劳动合同中,不属于试用期版
试用期一定要在劳动合同中权明确约定,并且不超过法定期限
看下面法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
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Ⅱ 《劳动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有什么区别

《劳动法》是部门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行政法规

Ⅲ 中国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在哪个院系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现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
PS:法学院也设有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

Ⅳ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1,不能成为依据
2、公司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Ⅳ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属于什么法的内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分为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和法律救济三部分,其中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会法》、《社会保险法》等

Ⅵ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课程主讲老师是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内国劳动容学会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劳动关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企业家协会维权工委专家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

Ⅶ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讲的是什么

劳动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社会保障法是调整有关社会保障和福利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运用范围①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特定的劳动关系及与特定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特定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特定部分。这种特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于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二是这种劳动只限于基于劳动合同义务所为的职业性的有偿劳动。

.与特定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劳动行政管理关系。如国家有关机关与雇员和雇主之间因安置就业、组织培训、招收、调配等问题而发生的关系。

执行劳动保险方面的关系。国家劳动保障管理机构与雇员和雇主之间由于执行劳动保险法规而发生的关系。

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有关的国家机关和机构与雇员和雇主之间由于调解、仲裁和审理劳动争议而发生的关系。

监督劳动法律执行方面的关系。国家有关机关与雇员和雇主之间由于监督、检查劳动法律的贯彻执行而发生的关系。

工会组织、工会会员与国家机关或与雇主之间由于开展工会活动以及代表会员为维护会员利益开展斗争而发生的关系。

综上所述,劳动法是调整特定劳动关系以及与特定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②劳动法的运用范围。

劳动法运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本法执行。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为:以国家保险为主体的公共保险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即公共保险领域的社会关系,雇主补充保险领域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储蓄保险领域的社会关系。

社会保障法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和社会福利法三部分。社会救助法是调整社会救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社会救助关系是在国家、社会团体和受益人之间,因社会救助费用、义务和服务项目的实施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福利法是调整社会福利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福利关系是在国家、社会团体和受益人之间,因社会福利费用的提供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及管理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社会保险法是调整以国家公共保险为主体的多支柱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法律关系主体涉及不同类型的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受益人。

Ⅷ 华东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属于哪个专业方向

法学

Ⅸ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和区别

简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答:联系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别 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4立法目的: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5解决程序:社会保障法引发的劳动争议,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劳动法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诉讼程序。

Ⅹ 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感想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由国家依法建立,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
社会救济制度。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社会互助制度。指民间组织对部分劳动者的帮助,主要是解决政府政策规定之外、没有很好解决但仍需获得外界帮助的实际困难。社会互助是社会救助的补充,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社会互助制度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是个人或家庭将部分资金存入银行的一种保障形式,是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而必要的补充。社会互助制度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热点内容
法院被双开 发布:2025-07-04 03:29:55 浏览:215
班级的规章制度英语 发布:2025-07-04 03:24:29 浏览:236
法院失信人就是老赖吗 发布:2025-07-04 03:15:57 浏览:692
中医立法是什么 发布:2025-07-04 03:15:48 浏览:313
凌河法院刑事 发布:2025-07-04 03:00:58 浏览:151
大陆人在香港打架有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4 02:37:27 浏览:559
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 发布:2025-07-04 02:24:37 浏览:120
昆山市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7-04 02:19:46 浏览:665
姓名权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5-07-04 02:08:24 浏览:503
销售类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04 01:58:22 浏览: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