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朱庆华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

朱庆华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3-23 15:16:34

❶ 中国情报学的发展历史

在民国和红色政权共存的年代出现了分支~~~

❷ “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中的“可视化”是什么含义

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中的可视化是什么意思?可视就是可以看到的呀,因为在开发过程中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就叫可视化呀。

❸ 考研:考图书馆情报学需要怎么准备,考什么科目

首先根据自己专业确定考研院校及专业,再确定研究方向,根据专业确定初试,复试考试科目,最后准备教材及参考书。具体举例如下。
福州大学情报学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15
专业代码:120502
研究方向
01信息资源管理
02知识产权管理
03网络信息智能优化管理
04产业与技术竞争情报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630 信息资源管理
④858 信息检索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复试科目:
综合知识(含情报学、知识产权、计算机基础知识)
参考书:
张文德.信息检索.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朱庆华.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9
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630信息资源管理
马费成、赖茂生主编,信息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858信息检索
张文德主编.现代信息检索.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

❹ 情报学理论与基础包括什么

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它帮助人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报学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学科,至今仍在发展完善中。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础学科那样,有着严格而且统一的学科定义。“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专家给情报学 下了这样的定义:“情报学是一门研究情报的性质和特点、影响情报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报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演进,情报学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信息化社会的强大支柱之一。 情报科学家把情报学的社会重要性总结为:可使人们有效地传播已积累的知识;不断地使人们及时吸收并应用新知识;通过情报的贮存与检索,唤起人们对知识的记忆;通过对情报知识的有效利用,强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情报学的历史 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它们的情报活动、情报工作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活动主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香农的“信息论”、维纳的“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分别为情报学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萌芽与形成阶段(4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使情报学有了诞生的社会需求和基础。以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为主的一些国家,积累了大量需要处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大大增加;计算机问世并被利用于文献加工领域;新的学术思想活跃以及新的学科不断诞生。这些因素都是情报学孕育与形成的强大力量。 情报学最初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布什和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于1945年发表了“诚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机械化检索文献缩微品的设想;后者于1948年发表了“文献工作内容的改进和扩展”一文,强调了蓬勃发展的文献工作所面临的必须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结合造就了文献工作向情报学的转移。这一时期,情报学发展的最重要国际活动是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召开了国际科学情报会议。 初期发展阶段(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情报学已初步形成了研究体系和内容:情报组织,情报贮存与检索设备,机器翻译和情报需求。美国人陶伯、莫尔斯、肯特等人相继研究出单元词索引、叙词索引、组配索引、题内关键词索引,以及定题情报服务的原理或装置,给情报检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人布拉德福和维克里于50年代前后分别对文献分布理论、费尔桑对分类检索理论、克莱弗登对检索系统性能的评价问题分别作了研究。 1957年是这一阶段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美国科学家柴瑞宣布在美国把各种各样的交流研究与活动统一于情报学。同年,在美国,情报手工检索开始越来越多地转为计算机检索系统。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性质自此开始显露出来。 中国情报学起步稍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科学情报研究所,标志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始。1957年出版了《科学情报工作》杂志介绍国内外情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引起学者们探讨情报工作理论的兴趣,是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开端。1958年中国已开始出现情报述评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情报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还于1958年创办了中国科技情报大学,后并入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情报专业。 发展与壮大阶段(60~70年代) 就国外先进工业化社会而言,情报学在这一时期已成为一门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断发展的独立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统与网络实体、同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交叉程度都变得更为广泛、严格和复杂。 这一阶段,情报学的重点在于发展适用性情报技术,支持国家情报系统的建立,支持和加强专业化情报服务系统,解决情报用户与情报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问题。例如1961年美国化学文摘社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化学题录”的自动编排;1964年建成了MEDLARS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并于1971年将该系统联机化等等。它们在用户与数据库之间架设桥梁,促使联机系统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如美国的加菲尔德发明引文索引并于1961年试编成了《科学引文索引》;普莱斯侧重从历史与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科学情报,于1961、1968年分别出版了《巴比佗以来的科学》与《小科学、大科学》两书,为文献计量化的发展作了奠基性工作,并提出了科学文献指数增长定律与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的普赖斯指数;索尔顿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进行了用加权词方法的自动标引方案试验。上述研究与实践标志着情报学在60~70年代已进入了它的发展与壮大时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拓宽和提高,情报学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一部分。 情报学的性质与内容 情报学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成学科,它作为理解现代化通信与知识综合化所必须的一个领域而存在。 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边缘交叉学科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科学各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科之间或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交叉;第二阶段则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而情报学则是属于第二阶段的交叉产物。 因为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情报及其活动的各种规律”,追求的目标是“最佳的标引方案”、“最少的情报查找时间”、“最大的情报流通”,所以情报学的内容主要有十一个方面,它们是: 情报的产生、内容、特点和结构;情报的传播、交流和利用;情报的贮存和检索;情报的标准与规范;情报系统和网络;情报用户和情报需求;情报的大容量存储和高速传递;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科学情报领域的应用;情报的经济学与社会学;信息化社会。 另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于1979年对情报科学的内容进行了另一种归纳,认为其内容主要有四方面: 情报的标准与计量。例如,情报系统的基本特性;情报的数量、复杂性、含义、利用和价值; 情报的计量和算法;标准实验条件的定义和测试等。 情报的结构。研究课题包括情报搜集和存取系统的结构性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即语法学和语义学);语言结构和情报之间的关系;情报的统计理论以及情报模式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加以验证和目动识别等。 情报传递。主要是研究人作为情报加工者的能力和限制条件。研究课题包括人的情报加工特性;人和情报系统、情报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报的表述。 情报经济学。主要研究情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所研究的问题包括情报学概念在经济结构中的应用,情报经济模型等。 情报学可分为理论情报学,应用情报学以及情报工程技术三部分。理论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的产生、加工、传递与利用问题。中国将其归纳为情报源、流、用的研究模式。 由于其他学科在情报学中的交叉渗透,近来产生了一些分支领域:如情报经济、情报心理、情报术语、情报数学、情报控制、情报社会……等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将会使情报学的面貌一新。 情报又可细分为政治情报、经济情报、科技情报、军事情报、社会情报等,但情报学主要关心它们的共性问题。理论情报学的观点还很多。如约维茨的决策论观点,葛劳斯的结构与功能观点等等。 应用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工作与事业这样一些偏重实践的问题,情报工作按流程可分作情报采集、加工报道、检索、研究、服务等环节。研究这些环节中的规律性问题构成了应用情报学研究的微观方面。 情报事业则是指一个较大领域(如国家、地区、大的团体等)从事的社会情报活动,对它的研究构成了应用情报学研究的宏观方面,并多涉及情报的基础结构,如情报政策与规划、情报机构、情报中心、情报学会、情报标准化、情报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情报吸收能力,也是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关心的一些问题。 情报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情报技术、情报系统等方面。情报技术主要是指与情报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又可以按流程分为情报输入技术、情报存储技术、情报处理技术、情报输出技术以及情报传输技术。情报技术相对于信息技术则偏重于应用层次。 由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知识工程的运用、智能情报检索、专家系统等给情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中国历来较为重视情报工程技术,各个专业部委在这方面倾注心力较多,其成果较多反映在历届的计算机情报检索及有关技术的研讨会上。 情报学的研究方法 目前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社会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作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 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 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在情报学的研究中都在应用,如在情报检索理论、情报传递的机制、情报采集方案的确定中,概率论、集合论、模糊数学、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均在应用,甚至数论、图论、泛函分析、变分法等,也可以应用。 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于情报系统各个侧面与总体,可通过引进系统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讦价、规划与设计。由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众多,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来说,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法,以期获得最优的结果。 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先鉴别一个历史问题,搜集有关史料,形成假说。然后进一步严格搜集与组织史料,认真加以核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报学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与方式。 情报学的研究方法还很多,诸如德尔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哲学研究法,多综合加以运用,近来又出现空白点分析法、聚类映像法等。 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情报学是在融会许多学科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称它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的基础是信息论,它只研究信息传输的共性,而不研究信息传输的特性,不涉及传输的知识内容、价值或语义等问题,而这些正是情报学研究的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情报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子计算机在情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情报的搜集、加工整理、存储、检索、传输、开发利用等工作及其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传统观念和服务方式。 文献学与图书馆学关系十分密切,文献学或文献工作是情报学的基础之一,因此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也较密切。一般来说,图书馆是以藏书、出纳、阅览等为工作重点,而情报中心则侧重加工、报道、研究以至提供各类情报,要求揭示每篇文献以至每个数据的内容;目录学是图书馆学重要分支,而情报学则侧重于文献内容的文摘法、索引法与述评法的研究;藏书量是衡量图书馆规模的重要标志,而情报中心则以文献加工数量,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质量,以及情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作为衡量其工作之重要标志。 在情报活动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因此它与物理、机械、电工、电子等硬科学也有密切联系。此外,情报学还与控制论、通信科学、语言学、语义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报学的发展方向 由于情报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情报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情报学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社会化的程度将日益提高,传统情报系统的观念也将发生大的变化,情报工作将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 情报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不仅由每个有情报意识的人脑来承载,而且需要“世界大脑”来承载。为了使人们随时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报,就要在情报学的研究中注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光盘、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人工智能系统等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将获巨大发展和应用。 情报学除了会在情报产生、加工、传播等环节上继续加深外,情报交流全过程的研究将会发展,情报利用问题将会突出出来。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情报学的综合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会出现更多的分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置,将促使对情报经济问题研究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情报学将从定性的研究过渡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并将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创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从而给本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将紧紧地与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实的学科体系与研究规范,将揭示未来信息社会中人们情报恬动的规律性.以及情报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巨大影响与作用。

❺ 学情报学需要看什么书

  1. 《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1-5章)沈固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孙建军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3. 《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朱庆华编,科学出版社。

    情报学(informationscience)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中国学者们认为: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它使人们正确认识情报自身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报学的内容主要有10个方面:

    ①情报的产生、内容、特点和结构

    ②情报的传播、交流和利用

    ③情报的贮存和检索

    ④情报的标准与规范

    ⑤情报系统和网络

    ⑥情报用户和情报需求

    ⑦情报的大容量存储和高速传递

    ⑧情报学与相关学科

    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科学情报领域

    ⑩情报的经济学与社会学

❻ 情报专业请进,情报学硕士开设哪些课程啊

情报专业研究生课程

主要分几个方面:

情报学及相关理论
情报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

北师大
情报学理论
管理科学概论
企业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及其应用
信息经济学
计算机网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
市场营销
咨询理论与实务
客户关系管理
项目管理
IBM知识管理认证课程
行业市场调研与信息情报
商业秘密保护
竞争环境监视
竞争情报软件应用
供应链管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企业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
情报分析与研究
竞争情报
战略信息管理
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
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组织
信息政策与法律
知识管理
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
网络信息系统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科技文献检索

南京大学
社会信息化研究
信息基础技术研究
信息传播原理
情报研究方法
信息产业研究
计算机图像处理
计算机模式识别
文献检索与利用研究
市场信息资源研究
竞争情报研究
信息经济研究
市场营销研究
技术经济情报研究
企业管理研究
情报处理技术研究
情报检索算法研究
情报检索开发工具研究
情报预测与决策研究
信息开发与利用研究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
竞争论
博弈论

福州大学
情报分析与预测
竞争情报理论与实务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高速网络原理
数据库新技术
管理经济学
情报计量学
知识产权诊断原理与策略
信息组织
国外信息资源阅读与写作
网站策划与建设
情报用户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
矩阵理论
计算方法
数理统计
情报分析与研究
情报检索系统
现代情报技术
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
竞争情报与企业知识管理
分布式操作系统
数据库技术
计算机网络
管理信息系统

北京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专论
信息检索
信息咨询与分析
战略管理
市场调查
市场营销
竞争情报系统与案例分析
项目管理
竞争对手分析
电子商务与网站策划
信息政策与法律研究
企业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专题
知识管理专题
情报学基础理论专题
现代情报检索理论与技术
竞争情报与信息分析
咨询学理论与实务

四川大学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管理学研究方法
信息管理学基本原理
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现代数据库技术研究
面向对象技术与应用
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研究
信息网络技术与系统
信息分析与预测研究
信息构建与服务设计
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战略管理与竞争情报
信息控制理论与方法
信息系统管理研究
信息系统安全研究
E-learning理论与技术
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
多媒体技术与系统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现代程序设计方法学
WEB技术与开发研究

❼ 朱庆华的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

朱庆华,晏尔伽,黄奇.2008.小世界理论研究进展——基于SCI-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08(11):28~31,27 Erjia Yan,Qinghua Zhu.2008.Hyperlink analysis for government websites of Chinese provincial capitals[J].Scientometrics.2008,76(2):315~326 魏建良,朱庆华.2008.服务科学理论研究及其面临的挑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6):15~21 张银犬,朱庆华.2008.国内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8(3):18~21 张文秀,朱庆华.2008.泛在网络下的信息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8(3): 23~26 张文秀,朱庆华.2008.基于本体的信息分析研究——以软件缺陷信息管理为例[J].情报杂志.2008(3):43~45 魏建良,朱庆华.2008.服务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科技论坛.2008(1):97~101 李亮,朱庆华.2008.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4):549~555 徐媛媛,朱庆华.2008.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184~188 朱庆华,李亮.2008.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179~183,174 朱庆华,等.2007.中文政府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67~70 魏建良,朱庆华.2007.服务科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J].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07.11,539~544 朱庆华,杜佳.2007.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情报学报.2007,26(5):684~690 李保珍,朱庆华,周献中.2007.网格化信息主体的自组织竞争机制探讨[J].计算机仿真.2007,24(7):125~129 朱庆华,杜佳.2007.国内外政府网站评价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2007(7):31~39 Baozhen Li,Qinghua Zhu.2007.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Content in Mobile Internet.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VolumeV: WiCOM Management Track: Service Management.Sept 21-25, 2007, Shanghai, China.3849~3851 Qinghua Zhu,Jia Du,Xiaojing Han.2007.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s for Chinese e-Government Websites..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VolumeV: WiCOM Management Track: Service Management, Sept 21-25, 2007, Shanghai, China.3783~3787 Qinghua Zhu,Wenxiu Zhang,Yan Zhang..2007.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s for Chinese e-Business Websites..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a Global World:The Six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May 26-27,2007,Wuhan. Alfred University Press,2007,1261~1267 李保珍,朱庆华,周献中.2007.隐性知识形成的主体相对性模式识别[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92~96 侯立宏,朱庆华.2006.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06,25(5):523~530 朱庆华,李亮.2006.生物信息学——我们能做什么[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2):150~152,226 覃小旅,朱庆华.2005.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信息导报.2005(5):46~49 朱庆华.2005.元数据在教育资源发现中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2):71~74,100 朱庆华,杜佳.2004.信息构建在网站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4(6):13~16 朱庆华,陈刚.2003.我国高校专利信息分析研究——时序分析[J].情报科学.2003(9):903~908,921 朱庆华,刘伟.2003.我国高校专利信息分析研究——空间分析[J].情报科学.2003(6):600~604 朱庆华,颜祥林.2001.美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与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1,45(10):31~33 朱庆华,颜祥林.2001.信息公开制度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5):324~327 朱庆华.2001.日本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政策及其启示[J].情报杂志.2001(7):91~92 颜祥林,朱庆华.2001.《证券法》与信息公开制度[J].情报科学.2001(1):4~8 朱庆华.2000.90年代的日本数据库产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6):69 ~72 Jianliang Wei,Jianhua Chen,Qinghua Zhu.Towards the Success of SSME Ecation[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5, (1):343~347

❽ 中科院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用的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考试科目
参 考 书 目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图书馆学基础》 1.《图书馆学基础教程》 2.《图书馆学基础》 王子舟 吴慰慈 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004
《科技信息检索》 1.《科技文献信息溯源-科技文献信息检索教程与学科资源实用指南》 2.《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
3.《科技文献检索》 孟连生等 黄如花 赖茂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002
1994
《信息组织》 1.《信息组织》
马张华 戴维民 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004
《目录学概要》 1.《中国目录学史》
2、《图书馆古籍编目》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
姚名达 商务印书馆(上海) 中华书局 1957或重印版 1985或重印版
《情报学基础》 1.《信息管理教程》
2.《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 张广钦 贺德方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2006
《计算机软件基础》 1.《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版)》(第二版) 国外计算机科学教材系列
2.《软件工程》(原书第6版)计算机科学丛书
3.《数据库处理——基础.设计与实现》(第八版) 国外计算机科学教材系列 Clifford A.Shaffer[美]著,张铭译 IanSommerville(英)著,程成 陈霞等译
DavidM.Kroenke[美]著,施伯乐 顾宁 孙未未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003
2003
《文献资源建设》 1.《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 2.《信息资源共享》 肖希明.袁琳著 程焕文.潘燕桃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004

《编辑学概论》 1.《编辑本论》 2.《知识传播学》 3.《出版发行学基础》 吴平 倪延年著 罗紫初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5
1999
2000
《程序设计》 在《计算机软件基础》三本参考书的基础上参考:计算机科学丛书《Java编程思想》(第3版) Bruce Eckel(美)著,陈昊鹏 饶若楠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 1994或重印版
《信息分析》 1.《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 2.《信息分析导论》 朱庆华主编 包昌火.孙振誉等 科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007

❾ 我要考研,情报学,学校没有规定计算机原理与应用806的参考书目,应该看哪些和计算机专业的数目一样么

看你报的什么专业了

华东理工大学招收200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内容(专业知识、实验技能部分)
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内容包括:
1、 公共笔试(具体考核方式确定后公布)
2、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考核。该部分包括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等的考核以及专家面试。其中,各专业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等的考核形式以及考核内容如下: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考核内容 考核
形式 备 注
化工学院
(64252359) 化学工程 1、专业基础知识
2、专业实验
3、专业英语 笔试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张濂、许志美、袁向前编著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专业英语》胡鸣、刘霞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原理实验》第二版(2005)史贤林、田恒水、张平编著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房鼎业、乐清华、李福清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艺
生物医学工程
过程系统工程
材料化学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64253230) 无机化学 专业综合 笔试
分析化学 专业综合 笔试
实验操作 操作
有机化学 实验操作 操作
物理化学 专业综合 笔试
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 实验操作 操作
皮革化学与工程 实验操作 操作
应用化学 实验操作 操作
工业催化 专业综合 笔试
生物工程学院
(6425380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专业综合 笔试
生物化工
发酵工程
食品科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海洋生物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64252976) 固体力学 专业综合 笔试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
动力机械及工程
安全技术及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6425395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专业知识
2、实验技能 笔试 1、《高分子科学教程》韩哲文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高分子科学实验》韩哲文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周达飞、唐颂超编 轻工业出版社
4、《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关振铎等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5、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材
6、《纳米科技基础》 施利毅等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7、《生物材料学》 阮建明、邹俭鹏等 科学出版社
8、《现代仪器分析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钱小红 谢剑炜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与技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64253531)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突出知识面宽、重点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主要包括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原理;接口技术;电子技术。 笔试 《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信号与信息处理 突出知识面宽、重点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专业课内容:电子技术 笔试 《电子技术基础》 康华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控制科学与工程 突出知识面宽、重点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专业课内容:
a)微机原理(初试选考控制原理者),b)控制原理(初试选考微机原理者) 笔试 1、《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第三版)或《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编 科学出版社(第四版)或Control Systems Naresh K. Sinha 本校印
2、《微型单片机原理、应用与实验》张友德、赵志英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11
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吴秀清、周荷琴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突出知识面宽、重点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专业课内容:
编译原理与离散数学 笔试 1、《编译原理》吕映芝、张素琴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离散数学》邵志清、虞慧群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应用技术 突出知识面宽、重点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专业课内容:
人工智能与数据库 笔试 1、《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二版)蔡自兴、徐兴佑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二版)萨师煊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64252399) 环境工程 专业知识、技能 笔试
环境科学 专业知识、技能 笔试
热能工程 专业知识、技能 笔试 流体力学或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或化工热力学

理学院
(64252839) 数学 1.数学分析 笔试 选择1,2,3,4,5或者1,2,3,4,6。
2.高等代数
3.概率统计: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参数的点估计
4.微分方程:一阶线性方程、二阶常系数方程
5.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图与网络
6.数值分析:基本概念、数值积分、非线性方程求解
原子与分子物理
光学
理论物理 量子力学 笔试 《量子力学》周世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药学院
(64251033) 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 实验操作 操作
专业综合 口试
农药学 实验操作 操作
专业综合 口试
制药工程与技术 专业综合 笔试
口试 1、《药物化学》,彭司勋等主编,1997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药物化学》,尤启东等主编,2003年化学工业品出版社。
3、《大学有机化学基础》,荣国斌主编,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4、《大学化学实验基础(II)》,蔡良珍等主编,200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药物化学 专业综合 口试
药剂学
药理学
中药学 专业综合 口试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64253226) 设计艺术学 做快题设计(设计与设计表达相结合) 笔试 要求:限用手工工具和材料(各种设计用笔、简单色彩用品、尺、胶带纸等)。
专业综合
旅游管理 专业综合 笔试 参考书
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旅游出版社,2000
居阅时:《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专业外语

商学院
(64253209) 应用经济学 专业基础 笔试 1.《宏观经济学》 石良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综合 笔试 以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综合性的、热点的定性问题为主,重点考查考生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潜力。
工商管理 专业综合 笔试 企业管理:
阎海峰、王端旭《现代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会计学:
钱逢胜《中级财务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技术经济与管理:
蒋景楠《项目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64252185) 社会学 1、专业基础知识
2、专业综合 笔试
行政管理 1、专业综合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和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笔试 2005-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
社会保障 1、专业基础知识
2、专业综合 笔试
法学院
(6425389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专业外语 口试 按研究生院要求,三个专业按一级学科命题,故统一提出要求:专业外语采用口试。法学理论及相关方向随机问题 采用口试,并书写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法学理论及相关方向 口试和小论文
经济法学 专业外语 口试
法学理论及相关方向 口试和小论文
国际法学 专业外语 口试
法学理论及相关方向 口试和小论文
外国语学院
(64252215)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专业基础知识
1、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2、语言学
3、外语教学与研究
4、跨文化交际 口试 1.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邵志洪,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邵志洪,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4.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ll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文化与交际》,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语言文学
人文科学
研究院
(6425254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英语
综合知识与能力 口试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王松、赵文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赵曜等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金春明等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郑必坚等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口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李秀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
政治学理论 口试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政治学》,孙关宏、胡雨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从边缘到中心: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构建之路》,唐亚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西方政治思想史》(近、现代部分),徐大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政治学说史》,浦兴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伦理学 口试 《伦理学》罗国杰编 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伦理学史》朱贻庭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体育系
(64253796) 体育人文社会学 1、重点考察考生对本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面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专业外语、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培养潜质以及对本专业的的了解程度和交流表达能力的综合素质等。 口试 参考书为:
1、《体育营销学》
马修.D.尚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体育管理学》
秦椿林、张瑞林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
研究所
(64252414) 高等教育学 专业英语 笔试 把所附英文译成汉语,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0分钟内完成)
专业知识与能力 笔试 重点考查考生在本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面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教育改革、研究热点问题综述,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了解程度等(20分钟内完成)
教育经济与管理 专业英语 笔试 把所附英文译成汉语,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0分钟内完成)
专业知识与能力 笔试 重点考查考生在本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面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教育改革、研究热点问题综述,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了解程度等(20分钟内完成)
科技信息
研究所
(64250884) 情报学 1、 专业笔试
2、 专业口试

❿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将高新科技与情报信息工作相结合

随着学科的深入交叉融合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一体化程度的增强,情报研究正从单一领域分析向全领域分析的方向发展。
首先,表现在各领域中的情报研究从视角、方法上的相互借鉴。从方法上看,社交网络分析方法、空间信息分析等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情报、科技情报等领域,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也用于情报分析的认知过程,以指导情报分析及其工具的研发。同时,情报学中的引文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也被借鉴用于网站影响力评估。从技术上看,可视化、数据挖掘等计算机领域的技术,为情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视角,情报研究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又给予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以引导。可见,无论从思想上、方法上、技术上,各领域之间的交叉点越来越多,虽然这种相互借鉴早就存在,但现在意识更强、手段更为综合。 其次是分析内容的扩展,这也是最为重要和显著的变化。在情报研究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就本领域问题的分析而分析,而将所分析的内容置于一个更大的情景下做通盘考虑,从而得出更为严谨的结论。联合国的创新倡议项目GlobalPulse在其白皮书“BigDataforDevelopment:Opportunities&Challenges”[7]中指出,情境是关键,基于没有代表性样本而获得的结论是缺乏外部合法性的,即不能反映真实的世界。在情报研究领域,一些数据往往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而不完整,如早期的科技数据,可能由于国际形势等外部因素,导致一些国家的科技信息无法获取,基于这样缺失的分析样本来评估该国的科技影响力,如果仅就数据论数据,无疑是会得“正确”的错误结论,这时应针对这样的异常情况,将研究问题放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揭示背后的原因,从其他方面收集信息来补充,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也就是说,必须要考察不同时间戳下的相关信息,再对分析内容加以扩充,这实质是一种基于时间轴的扩展。另外,将内容扩展至本领域的上下游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扩展。例如,考察某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如果仅就该技术本身来讨论,可能会得出正面的结论,但如果结合特定地区人们对该技术的态度、当地的技术水平、物理条件、发展定位等,却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就说明,在很多领域中,环境不同,发展程度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同。一些地区当前关注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其他地区要关注的问题,某些欠发达地区当前不一定就必须照搬另一些所谓发达地区的当前做法。这需要通盘考察,分析相关思想、观点和方法产生的土壤、使用的条件,结合当前环境再做出判断,否则可能会对决策者产生误导。

热点内容
行政法与刑事诉讼法第二版 发布:2025-07-01 10:45:04 浏览:871
自融法律法规 发布:2025-07-01 10:26:20 浏览:673
2018年劳动法婚丧假 发布:2025-07-01 10:26:16 浏览:373
防骚扰条例 发布:2025-07-01 10:16:13 浏览:640
司法局打电话是干嘛的 发布:2025-07-01 10:13:52 浏览:596
诵道德经 发布:2025-07-01 10:04:33 浏览:848
如何查询违章条例 发布:2025-07-01 09:59:19 浏览:587
民事诉讼法58条司法解释 发布:2025-07-01 09:58:02 浏览:615
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 发布:2025-07-01 09:57:58 浏览:688
南方医科大学法学 发布:2025-07-01 09:30:08 浏览: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