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苐二款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苐二款

发布时间: 2022-05-07 22:19:33

『壹』 按照《合同法》规定,引起整个合同无效的规定有哪些

我国《抄合同法》第袭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贰』 合同法54条在民法典哪条

合同法54条在民法典的第146条到151条。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叁』 合同法第54条:

我觉得你问的问题挺专业,至少是认真思考过的。
其实这两条对于买方的保护力度内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并列的容而已,即在买方保护自己的利益时,要看其当时所处的实际情况,即是主张因订立合同显失公平还是重大误解。如果没有,在订立合同后,买方不按时发货或者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目的,可以解除合同。
两条都是从不同方面对于守约者的保护。

附条文:
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
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
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
希望采纳

『肆』 开发商利用烂尾楼签订的协议适用合同法54条第二款吗

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消费者能否请求该企业继续履行房屋过户义务版?最高法院认为,如果权消费者已支付购买商品房全部款项,则可请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该等行为不属于《企业破产法》第十六条所称无效的个别清偿行为,管理人也无权解除合同。

此外,司法实践中亦有法院根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十一条关于“特定物买卖中,尚未转移占有但相对人已完全支付对价的特定物”
不属于破产财产的规定,认定相对人购买的房屋属于特定物,如果相对人已完全支付对价,则可以请求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继续履行房屋过户义务。

『伍』 引起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原因有哪些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并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行为人行使撤销权,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
《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规定了两种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出现该规定的两种行为,即可请求法院撤销。
五十九条 【变更或撤销情形】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一)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二) 显失公平的。
重大误解的认定可根据《民通意见》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认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显失公平可根据《民通意见》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认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另外,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也是可撤销的。
《合同法》第五十二第二款条: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情形的认定可参照《民通意见》的有关规定认定。

最后要注意的是撤销权的行使应当自有撤销权的人知道或应当只当可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最长时间不超过五年。行使撤销权应当通过法院行使。

热点内容
关于经济法总论 发布:2025-05-29 06:47:50 浏览:688
司法岛僵尸 发布:2025-05-29 06:40:39 浏览:61
国际经济法的实务书籍 发布:2025-05-29 06:18:01 浏览:969
河源劳动法最低工资 发布:2025-05-29 05:55:42 浏览:196
道德健康认识 发布:2025-05-29 05:51:25 浏览:842
法律援助是以下哪一种主体的责任 发布:2025-05-29 05:41:20 浏览:943
党建司法改革 发布:2025-05-29 05:41:19 浏览:531
司考刑事诉讼法左宁 发布:2025-05-29 05:36:53 浏览:64
专利申请技术实施许可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9 05:29:55 浏览:763
张荣芳国际经济法指导老师 发布:2025-05-29 05:23:20 浏览: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