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是不是公法
㈠ 合同法是指劳动合同法吗
当然不是,劳动合同是合同的一种,除了劳动合同外,还包括租赁合同、买卖合同、居间合同、承揽合同等等。
㈡ 中国的法律体系有哪些
中国的法律体系有:
一、公法、私法与社会法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的,公法是罗马国家的法,私法是个人利益的法。
根据这一标准,民法、商法等私法都遵循当事人自治原则,确立财产所有权,保护当事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公法,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是利用国家权力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宏观调整,调整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法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社会化现象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新的法律,即社会法,如社会保障法。
这是因为存在独立的社会利益,既不是国家利益,也不是私人利益。因此,社会法被称为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一种法。
公法、社会法和私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律标准、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
(2)合同法是不是公法扩展阅读:
当代中国法律部门: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由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组成。
1、宪法
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宪法部门最基本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规范性文件中。
除了宪法,这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宪法部门还包括底层下属的组织法等法律主要国家机构、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授权法律,法规法律,和国籍的法律。
2、行政法
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和规范的总和。包括界定行政制度的规范、界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则的规范、规范行政机关活动方式、方式和程序的规范、规范国家公务员的规范等。
我国关于一般行政法的规范性文件较少,主要有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督法、政府采购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特别行政法包括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3、民法
民法是规范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我国民法部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则和民法具体法两部分组成。
民法通则是民法部门的基本法律。单独民法主要包括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此外,还有一些单独的民事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和商标法实施条例。
4、商法
在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商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的地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或商业行为的法律。
从表现形式看,我国商法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企业破产法、海商法等。商法是法的一个分支,但民法中规定的许多有关民事关系的概念、规则和原则也适用于商法。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实行民商合一的原则。
5、经济法律
经济法是调节一国经济管理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以适应国家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需要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的法律部门的表现包括法律与企业管理有关,如法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的法律,法律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乡镇企业等等。
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等金融、财税相关法律法规。与宏观调控有关的法律法规,如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计量法等;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涉及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
6、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社会保障法是调整有关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法律。
法律部门的法律包括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相关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方面的法律规范,对劳动卫生和劳动安全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关于劳动保险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法律,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和法律法规,规则等。
法律部门的主要规范性文件有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
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是关于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通常分为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
自然资源法主要是指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环境保护法是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
法律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涉及自然资源法,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方面,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8、刑法
刑法是规定罪与罚的法律。是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法律部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刑法也是最受关注的一种法律。在刑法中,占主导地位的刑法规范的文档,和一些独立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也可以规定刑法规范的内容。
9、程序法
程序法,是涉及各种诉讼活动的法律。
从程序法的角度保证了实体法的正确实施和实体权利义务的实现。程序法法律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同时。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仲裁法、监狱法等法律一般属于这个部门。
㈢ 合同法算私法算公法,劳动合同呢
合同法属于私法范畴,劳动合同部分内容属于私法,部分内容属于公法。
㈣ 宪法和合同法分别属于法的哪些类别
宪法法属于根本法 合同法属于普通法
宪法是公法 合同法是私法
宪法是所有法的基础 合同法是民法中的一部分 相对于民法通则是民法中的特别法
㈤ 合同法属于经济法吗
法律分析:不是,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是规范平等民商事主体间合同行为的法律部门,属于私法,它属于民商法的范畴。
经济法是和民商法平行的一个法律部门,公法性更强。它的内容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行为的调整,如市场准入的设定、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对产品质量、金融市场的监督规制等。它是一个公与私的互动过程。
如果说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是横向的,那么经济法就是纵向的。二者不是一码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㈥ 合同法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还是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
合同法应抄属于民商法类调整范围1、从调整对象分析
合同法的是平等主体之间按自愿、公平的原财建立的合同协议关系,属于民商法的调整范围。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则是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性质泾渭分明、迥然有别,是不容混淆的。这是经济法与民法的最根本的区别。
2、从其的性质分析
合同法属于私法的范畴,是典型的私法,强调诸如“主体平等”、“意思自治”等一系列民法原则。而经济法是调整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社会共性经济活动的法律关系,其属于公法的范围。 所以,合同法应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
㈦ 公法包括哪些
公法是调整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具体包括刑法、反垄断法、行政法、反内不正当竞争法、容行政处罚法等;私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公法调整国家或公共利益,它的一方主体应当是国家,与另一方主体一般是不平等的隶属或服从关系,公法否定私法自治,多以强制性规范为主。而私法则是强调私人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多以任意性规范居多,弘扬私法自治,以自治为其最高原则和精髓所在。
公法与私法依据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的不同为标准,可以将法划公为公法与私法。
拓展资料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依照此标准,私法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立财产所有权,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公法是利用国家权力,宏观调整社会财富分配,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
㈧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合同法》三者是什么关系
合同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是债的表现形式之一。属于民法范畴,调整的是社会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合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具有人身属性的劳动关系,属于经济法/社会法范畴。其目的虽然都是为了保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平等地位,但是实际上是通过加大对劳动者权权利的保护,增加用人单位的义务。概言之:合同法是民法范畴,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经济法/社会法的范畴;合同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合同法相关争议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劳动争议需要先进行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方能向法院起诉。要弄清三者的关系,首先从弄清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开始入手:《合同法》中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如上图所示调整当事人地位平等没有人身依附性的劳务关系(当然不限于劳务关系)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是雇佣关系中具有由专门法律调整必要的劳动关系,其他雇佣关系尚不具有由专门法律予以调整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所以由《合同法》和《民法》调整。劳动法是劳动关系领域的基本法。劳动合同法是针对劳动合同领域的特别法。这两者都属于社会法。而合同法属于民法。
㈨ 公法有哪些
公法是调整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具体包括刑法、反垄断法、行政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处罚法等;私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公法调整国家或公共利益,它的一方主体应当是国家,与另一方主体一般是不平等的隶属或服从关系,公法否定私法自治,多以强制性规范为主。而私法则是强调私人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多以任意性规范居多,弘扬私法自治,以自治为其最高原则和精髓所在。
公法与私法依据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的不同为标准,可以将法划公为公法与私法。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依照此标准,私法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立财产所有权,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公法是利用国家权力,宏观调整社会财富分配,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
公法主要是指调整国家与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以及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之间关系的法律,私法主要是调整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公法和私法是民法系国家通常的法律分类方法。近年来在中国法学界,公法与私法也成为划分中国法律的方法。关于分类的标准,众说纷纭。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由古罗马法学家提出的。按照乌尔比安的解释,公法是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
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公法调整国家或公共利益,它的一方主体应当是国家,与另一方主体一般是不平等的隶属或服从关系,公法否定私法自治,以强制性规范为主。而私法则是强调私人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多以任意性规范居多,弘扬私法自治,以自治为其最高原则和精髓所在。公法与私法在调整范围,调整机制与其所维护的利益上存在本质区别。公法与私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立法理念不同:公法强令服从,注重权力运作;而私法关注意识自治,平等等价,注重权利的形式和保护。
公法和私法的区分,正如德国学者基尔克所言:"公法和私法的区别,是今日整个法律秩序的基础"。
首先,公法是配置、调整公权力的法。公权力是公法的着眼点。凡是现实意义上的公权力,就需要现实意义的公法来调配。
其次,公法的范围包括调配公权力之间的关系的公法和调配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公法。公法可以延伸到对私权利的干涉层面,而非仅仅国家权力层面。公权力的边界是个人可能发生冲突的领域。当然,这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的,因为,任何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有权(权利和权力)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形成共同的一致的意志,这一意志物化为各种国家机关(权力机关、执行机关、司法机关、武装机关等),这时就形成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并存的现象,两者都可以通过法定的程序影响对方。或者说,没有不受公权力管辖的私权利,也没有不受私权利影响的公权力。两者影响的最终原因或动因应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需要。
再次,公法是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些规范在调整的具体客体、对象、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也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甚至极其分散。
第四,公主体、公利益、公权力、公权利等一切公的范畴都应由公权力来调整,自然要公法来调整。可以笼统地说,大家(公域)的事由公法管;个人(私域)的事由私法来管。
第五,公法的调整范围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社会越发展其社会化程度就越高,公权力也就越发展。但是,这与对人们私权利的保护不矛盾。另一方面,在公权力扩张的同时,私权利也在扩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私权利的扩张,公权力也就没有了土壤。封建社会的公权力与私权利亦是如此。
第六,公法不是一个单一的部门法,研究公法的目的又在于规范公权力,因此界定公法时应以公范畴为线索和参照,而在公范畴中以公权力最为核心,因此,公法学应从公权力开始。
第七,公法是法,其规范是法律规范,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因此公法有法律后果,主要表现为制裁,也有补偿。公法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公权力。公权力的起源、形成、和公权力的分类(国家权力和社会公权力。)等(二)公权力的配置。国家权力的分工及相互关系、横向配置、纵向配置、国家权力与社会公权力的配置、公权力与私权利的配置与关系。(三)公法关系。是指公权力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四)公法责任。是指危害公权力的正当行使,违反公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动态的、历史的,是经济、政治等诸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在社会公权力有扩张的趋势,国家越来越需要向社会授权,这就出现了所谓的"社会法"。它们实质上属于公法范畴,应划到公法的范围内。
㈩ 合同法是民法还是经济法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畴。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组织之间设立回、变更、终止答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在学术上有两种观点,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我国现行立法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观点,认为《民法通则》是民法这个法律部门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属于大民法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