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与国际社会
『壹』 国际法的地位作用
1、国际法使国家主权原则得以强化主权原则是国际法在确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规定国家有决定本国对内、对外一切事务的权利,并禁止其它国家对其进行侵略和干涉,防止其它国家破坏其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主权原则是国际法原则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国际法来源于主权国家相互交往的实践,如果没有独立的主权国家,国际法的原则、制度便无法产生,所以说主权原则是其它国际法原则的产生的基础。
国际法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强化不仅表现在国际法使国家的主权概念得以强化,还表现国际法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以维护。国际法使国家的主权概念得以强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国际法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以维护。与传统国际法相比,现代国际法不仅承认和维护传统国际法所确认的国家的政治主权或政治独立,而且确认和维护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主权。
2、国际法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国际法的一系列规则对违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二战后各国在解决各种地区冲突时,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些规则。其次,国际法上所确立的一些制度也对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某些情况下,各国还利用国际法避免国际争端的发生。
3、国际法促进了国际合作与发展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主题。随着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加强及国际合作的深入,国际法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几乎所有领域的国际合作,都是通过国际条约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同样也采取国际条约的形式。4、国际法使国际新秩序得以建立现代国际法不仅调整了世界上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同时也在推动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970年10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其中明确规定了各国要在遵守国际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在1974年通过的《建立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也明确确立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15项法律原则,也使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更加具有广泛性,体现了国际法在国际新秩序建立方面的重要作用。
『贰』 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法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联
此二者都属于国际关系的范畴,若要探讨国际法对于国际政治的意义,首先需要清晰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间的交往合作是国际法产生作用的前提
自全球化趋势出现以来,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频繁,国家不再是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的个体。国际法就在各国的交往过程中应运而生。假如国家之间并无往来,或者这世界上仅仅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的话,国际法便毫无用武之地,甚至根本不会产生。因此,存在着各种差异、文化和政治传统也有诸多不同的各个国家,就是国际法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
(二)国际法顺应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国际法的发展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政治发展的规律。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法,总是在资产阶级大国和落后国家之间不公正关系的基础上,极力维护政治力量强大的国家,忽略保护弱小国家的利益。而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虽然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国际法仍反映着绝大多数国家正义的要求,在《国际法原则之宣言》、《联合国宪章》等法律法规中皆有所体现。
(三)国际政治活动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
“哪里有往来,哪里就有法。”国与国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签下的各种条约和协定,便是国际法产生的基础和来源。其中逐渐产生的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或认可的规范和准则,是对国际关系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并逐渐为国际法所采用。然而,由于国际法作为众多法律的一种,存在着其固有的滞后性,不能完全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同步,因此必须顺应时代,适时增添新的内容。
二、国际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方式
国际法在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国际政治,不仅为其提供了很多司法方面的帮助,还致力于协调国家间的关系。
『叁』 国际法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有哪些
近年来,有关争议海域所属权的争夺已趋于白热化,围绕国际法展开的法律争议更是此消彼长。这表明,国际法与国际政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强化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一方面,自国际法产生以来,国际法的发展时常受到国际政治的制约;另一方面,国际法一经确立就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国际法将逐步摆脱强权政治的束缚,作
[1]用也会更加突出。
[关键词]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法的现实基础 国际政治
一、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国家之间有了来往关系,就有可能产生对一些国家具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在这个意义上,古代世界早就有了国际法。古代埃及、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国都可以说有了国际法。当然,在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多,它们有一些关于使节、条约、战争的原则和制度,这些原则和制度只能说是国际法的雏形。
(一)古代
古希腊分为许多城市国家,它们彼此独立而来往频繁,因此,所形成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范围较为广泛,与近代国际法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体系上与近代国际法很不相同。古代罗马国际法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市民法”之外形成一套称为“万民法”的法律,调整罗马人和与罗马处于友好关系的国家的人民之间的关系(见罗马法),对于后来的国际法有相当的影响。但它是罗马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二)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作为独立的法律体系的国家之间的法律??国际法,是近代欧洲的产物。这样的国际法是以 独立主权的国家为基础的。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以后,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主权国家。这个公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
[2]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时期,一些欧洲国家的法学家、神学家,相继发表了与国际法有关的著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荷兰法学家H?格劳秀斯,他发表了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国际法著作,即著名的《战争与和平法》(1625)。这部巨著以战争为重点,涉及神学、历史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国际法的全部范围,为近代国际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对于后来国际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页
国际法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重大的历史变动总是影响国际法的变化。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曾对国际法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影响,它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强调了国家主权原则既包括国家对领土的主权,也包括对在国外的公民的管辖权;它宣布民族自决的权利(见民族自决权),申明了以独立为基础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它废除了一些关于战争的旧规则和制度,主张在战争法上贯彻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原则在当时反映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但它们本身具有进步的意义,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构成国际法的一部分。
(三)帝国主义阶段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关系中充满着强国欺侮弱国、掠夺别国领土、争夺殖民地的现象,帝国主义国家对外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武装侵略的政策,国际法中进步的原则、规则和制度遭到破坏,产生了一些与帝国主义政策相适应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尽管如此,国际法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发展的:?它的领域从欧洲扩大到美国和整个美洲,扩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亚、非的其他一些国家。?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多样化了,出现了一些专门化问题有待处理,开始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建立了不少的国际行政联合。?战争的连续不断发生及其残酷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对于制订战争法规的要求。从1856年《巴黎海战宣言》,经过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到1909年伦敦《海战法规宣言》,战争法规的人道主义化有所发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和制度也有所改进。
『肆』 国际法有什么用大国真的在乎国际法么
当然在乎,只是这个在乎,要看大国的需要而已。
英国学者菲利普.桑斯,写过一个《无法无天的世界》,里面探讨了嘴里说着支持国际法,但内心又多少不希望国际法规则影响到本国利益的英美两国,他们是如何适用国际法规则的具体例子和他们对国际法规则的态度。
冷战结束后,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动不动就是美国例外,这是典型的不要国际法的例子。细节就不需要说了。但国际法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就从英美说起,一开始国际法规则的建立就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就像欧美财产法一开始所树立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一样。这样建立起来的规则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往往又不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别国适用该规则来损坏他们的利益,因为毕竟一个国家使用了这个规则,就代表别的国家也可以用这个规则来对付你。
国际法到底是否虚无?这是显而易见的,国际法规则就摆在那里,它也发挥了几百年的作用,也逐渐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是目前国际法对于国际社会的事务还没有足够的管辖力而已。换句话说,对于大国违反国际法时,目前的国际社会还没有完全的强制执行力。
假以时日,随着国际法理论基础(主权原则)的改变,国际法的约束力应该会有质的改变。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接触国际法规则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算一算,也就只有70年左右,加上中国对于“遥远”的国际法并太关心,也不信赖,就会导致中国对于国际法规则的研究和适用都十分陌生,那么中国在面对国际争端的时候,肯定会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当然不一定只有发达国家才会完全掌握国际法理论,也不一定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掌握国际法理论),所以中国要不落后与国际社会,对于国际法的态度应该转变,也应该逐渐重视国际法规则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伍』 国家为什么要遵守国际法
国际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必须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才能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我国又是一个负责任的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国,遵守国际法是理所当然.不仅是我国,世界各国都应如此.
『陆』 国际法的主体概念和范围是什么国际组织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国际法是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国际法的主题是指拥有主权的国家。主权国家既是国际社会最主要和基本的构成单位,也是国际法最主要的主体。这是因为国际法是属于规范政府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则,有时也包括民族意识的法人和自然人。
际法的发展,国际法也在越来越完善。现在国际法主要被概括为7个原则,那就是主权、承认、同意、信实、公海自由、国际责任和自卫。这7个原则是国家与国家在相互交流之后根据需要所指定的国际法相关原则。国际组织被纳入国际法的主体。说明了现在国际组织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法能够为国家规定了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将国际组织纳入,同时能够约束国际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将国际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柒』 国际法渊源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
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由于国际社会没有一个国家之上的国际立法机关,国际法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法典,所以,在解决国际争端或者裁判案件时就必须确定适用于该争端或案件的法律。
国际习惯法:实质上就是适用于尚未组织起来的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国际习惯法的构成有两个要素:1.普遍的或区域性的国家实践;2.这种实践为有关国家承认为法律。国际习惯法常常是以早期条约的某些条款为其渊源,这些条款后来就被承认为法规。但是也有个别的国际法规则是由世界列强的大致相同的实践发展而成的。
【法律依据】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第一款的全部列举广义上来说是国际法的形式渊源(一)法院对于陈诉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①、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则者;②、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③、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④、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在这条规约中,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渊源,而后两者是广泛历史意义上的渊源。
《国际法法条》
第一条 为了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合理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依照本法确定。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和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第三条 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明示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 第五条 外国法律的适用将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六条 涉外民事关系适用外国法律,该国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法律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区域的法律。
第七条 诉讼时效,适用相关涉外民事关系应当适用的法律。
第八条 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适用法院地法律。
第九条 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不包括该国的法律适用法.
第十条 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由人民法院、仲裁机
『捌』 冷战之后,国际法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对国际社会有何种影响
随着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国际法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此世纪之初,对晚近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制约因素作出适当的总结和评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国际法发展的前提。法律往往反映其运作中的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作为调整国际关系、特别是国家间关系的国际法,也是社会环境本身的产物,它按照国际关系盛行的概念发展,它的继续存在必须符合时代的现实性。[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40多年中,由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使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运作受到阻碍,特别是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与国际法院方面。但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988年11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 . 撒切尔宣布冷战已经结束。后来,美、苏两国首脑在马耳他举行了会晤,并肯定了冷战结束的事实。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增强了这些声明。东欧的剧变,两德的统一,华沙条约集团的解散,特别是1991年12月,苏联在经历了急剧的内部变革之后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解体,之后11个原加盟共和国自愿组成一个独立国家的联合体。所有这些,标志着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格局的终结,一个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
『玖』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是什麼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国际法的造法方式《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将国际法的主要造法方式即国际法规则形成的方式归结为三:条约、国际习惯法和为各国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
这已得到几乎是普遍一致的赞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决原则等。
国际习惯法:
实质上就是适用于尚未组织起来的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国际习惯法的构成有两个要素:
1、普遍的或区域性的国家实践。
2、这种实践为有关国家承认为法律。国际习惯法常常是以早期条约的某些条款为其渊源,这些条款后来就被承认为法规。但是也有个别的国际法规则是由世界列强的大致相同的实践发展而成的。
为各国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只有在国际习惯法或条约法没有相应的规则与之平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所以它的造法作用是辅助性的。
这种原则必须是一般的法律原则,而不是作用范围有限的法律规则;它还必须得到有相当多的国家(至少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法律体系)的承认。
在尚未组织起来的国际社会里的国际法:国际习惯法的主要规则可以概括为7个基本原则:即主权、承认、同意、信实、公海自由、国际责任和自卫。
『拾』 国际法的主体概念和范围是什么
国家法的定义:国际法指的是适用于主权国家之间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那么国际法的特征也是很多的。一.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二,国际法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来制定的法律;三,国家法采取与国内不同的强制方式。国际法主要依靠的是有组织的国际强制机关加以维护,和国内法不一样,国内法的强制方式是以国家本身的行动为准。所以说国际法的范围更大。
这就是国际法的主体概念和范围了,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