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劳动合同法的追溯力

劳动合同法的追溯力

发布时间: 2022-05-18 08:19:25

1. 劳动合同法是否有追溯力

法律不溯及既往,就是一个法律对其生效前的法律关系不具有溯及力

比如08年以前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受08年新劳动法的调整!

2. 劳动合同纠纷追诉年限是多久

劳动合同争议在诉讼前须进行劳动仲裁程序,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才能向法院起诉。因此须区分仲裁时效期间和劳动诉讼期间。
1、仲裁时效期间
(1)一般仲裁时效: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仲裁时效中止:期间出现法定事由,仲裁时效会自动中止(如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中止事由消除之后,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3)仲裁时效中断:仲裁时效期间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4)特殊情形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期间
(1)一般规定(适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终局案件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2)特殊情形:仲裁终局案件,依据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和第四十九条。
劳动者:对于仲裁终局案件裁决不服的,劳动者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若对裁决不服,则必须先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若法院裁定撤销,对于该撤销裁定不满,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的仲裁时效期间一般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劳动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劳动诉讼时效期间为十五日,自当事人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算。

3. 新劳动法颁布后是否对之前的劳动合同有溯及力

八章


第九十六条
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回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答、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十七条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十八条
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注意最后倒数第二段的话

4. 新的劳动合同法有没有溯及力

新的劳动法没有朔及力。 详见下列: 第九十七条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 继续履行; 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 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 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 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 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解析】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施行的过渡性条款的规定。 本条规定了劳动合同法施行的过渡安排。从理论上说, 就是回答劳动合同法的溯及力的问题。所谓法律的溯及力, 就是一部新的法律施行后,对它生效前发生的行为是否适用。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 按照法律的溯及力理论,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如果法律需要有溯及力,就应当在法律中明确。 本条规定就是回答劳动合同法哪些规定有溯及力, 哪些规定没有溯及力。 从1994年劳动法通过, 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正式确立到现在已有十多年, 目前企业已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法对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现行的劳动合同怎么办, 这是劳动合同法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本条的规定就是要解决劳动合同法生效以后, 现行的劳动合同该怎么办、相关的制度如何衔接等问题。 本条的规定有以下四层含义: 一、本法施行后,正在履行的劳动合同怎么办 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施行。 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理论,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 应当有效,应当继续履行。这样,不至于形成新法施行, 劳动者都需要跟用人单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避免劳动关系发生大的波动。 二、 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如 何计算 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 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 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 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本法施行后, 就要回答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从哪一次计算。 根据本条的规定, 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 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即劳动合同法生效前订立、劳动合同法生效后仍在履行的劳动合同, 不计算在连续订立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内。 如一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了一个两年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生效时刚履行完一年,还有一年的合同期限。 如果这个合同期限到期, 该劳动者还与用人单位订立一个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 这个正在履行的劳动合同,不计算在连续订立的劳动合同次数内, 也就是说连续订立是从新订立的劳动合同开始计算。 三、本法施行前的事实劳动关系如何处理 目前劳动合同制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用人单位不愿与劳动者签 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发生劳动争议, 处理起来没有合同依据,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个问题,本法做了相应的规定。如本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对超过一个月还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第八十二条规定:“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 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对于本法施行前已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根据本条的规定, 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否则,也应当承担本法第八十二条的法律后果。 四、经济补偿的年限如何计算 经济补偿是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 用人单位对在本单位工作的劳动者给予的货币补偿。 它既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本单位辛勤工作的回报, 也是对劳动者重新找工作期间的一种生活补助。 劳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根据这一规定, 1994年劳动部制定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具体规定了给予经济补偿的情形和标准。本法根据实践的情况, 结合劳动法制定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 在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七种情形, 在第四十七条规定了经济补偿的具体标准。与现行的做法相比, 本法扩大了给予经济补偿的范围, 即除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要给予经济补偿外,对劳动合同终止, 也要给予经济补偿。也就是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劳动合同自然终止,用人单位也要支付经济补偿。 虽然这种做法是为了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的举措, 但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用工的成本。对这部分成本, 原来用人单位用工时并没有考虑。 如果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如果从本法实施前开始计算,显然不合理。 因此, 本条规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 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 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同时,考虑到劳动部制定了《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对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做了具体规定, 目前企业也是按照这个规定来做的。另外, 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也要支付经济补偿, 虽然这个暂行规定执行到2001年6月被废止, 但劳动合同期满支付经济补偿也要执行到2001年6月。 而且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 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也规定劳动合同期满, 也要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经济补偿。目前这个规定还有效。 本法需要与现实的做法相衔接,因此本条规定, 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 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http://www.laodonghetong. org/957a.html

5. 劳动合同到期了,不续签,需要给补偿吗

倘若劳动合同到期是公司不同意续期的情况下,员工可以能要求赔偿。

《劳动合同法》第46条要求,有以下情形其一的,用人公司应该向员工予以经济补偿金:

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必须要做好经济补偿金。既然《劳动合同法》无追溯力,则其对十五年以前的时限无法律认可。因而,我们觉得第二类观念是合理的,事实上,某些劳动案子,也是按照第二类观念进行裁判的。

满1年补一个月薪,按照员工合同到期前十二个月的平均收入测算,以得到手的薪水为标准。

总的来说,除了公司保持或提供原先劳动标准,员工依然不续期这样的情况之外,公司必须要对员工做好经济补偿金,赔偿的数额为满1年补一个月薪。

6. 劳动合同法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可以追溯吗

劳动合同法属于实体法,劳动合同法是没有追诉时效的,追诉时效适用的是刑事案件,而劳动争议属于民事纠纷,仲裁的时效是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6)劳动合同法的追溯力扩展阅读

我国实体法主要内容

概述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1、民商法律

民商法与人民日常活动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人们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受民商法包括民商法保护,买卖、租赁,处理票据、保险、公司业务等活动等都要受到民商法的调整。公民学习民商法知识,有助于正确处理有关权利义务关系,正确认识并行使权利,依法自觉履行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行政法律

在现代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密切相关。学习行政法只是,了解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加深对依法行政的认识,有助于增强行政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遵守行政法的自觉性。

3、经济法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在国家监督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市场的经营者,还是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其权利和义务关系大都是有经济法调整而形成的。公民学习经济法,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观念,懂得依法从事经济活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刑事法律

同一切犯罪作斗争,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我国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使用范围、犯罪构成和形态、刑罚的种类和使用以及各类具体的犯罪。

公民学习刑罚,不仅要了解必要的刑法知识,而且要深入认识运用刑罚惩治犯罪和保护国家利益与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辩证关系,敢于运用刑法武器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实体法

7. 合同违约追溯期限

法律分析:假如合同另一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没有按照约定条款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就算违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而诉讼时效的意思是如果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违约,那么在法律规定的有效的诉讼时间内,被侵害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违约的一方必须履行合同规定的需要承担的义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8. 劳动合同追溯期限

法律分析:劳动纠纷诉讼时效又有普通时效和特殊时效之分,普通时效为两年。特殊时效方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情形的,诉讼时效为1年。因涉外货物买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仲裁的期限为4年。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以下为详细解释,劳动纠纷诉讼时效参考民事诉讼时效内容: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是否具有溯及力

没有溯及力,可供参考。

10. 关于劳动法的问题

我国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制,它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以上两法的司法解释与实施细则,还包括国务院和劳动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的行政法规等组成劳动法体系。

劳动法(及劳动法体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我国的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为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需配合使用)

劳动法体系的调整对象,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离不开调整劳动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明确以下几点: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从狭义上讲,我国《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作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
以上内容,在有些国家是以各种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在有些国家是以劳动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劳动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2.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
(1)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
(2)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
(3)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这是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第一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固有的反剥削性质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5.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双重价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的任务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
(2)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
(3)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热点内容
实行法治的前提是 发布:2024-04-16 17:11:57 浏览:749
无锡劳动法最新规定2015年 发布:2024-04-16 17:06:15 浏览:448
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第一款 发布:2024-04-16 15:24:56 浏览:974
劳动法第多少条是说不想调动岗位 发布:2024-04-16 14:51:37 浏览:224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于震第三 发布:2024-04-16 14:06:36 浏览:333
马老师法规 发布:2024-04-16 13:44:12 浏览:658
劳动法里的陪护假 发布:2024-04-16 13:19:09 浏览:313
判刑劳动法 发布:2024-04-16 12:21:16 浏览:498
违反消防法规定构成犯罪的 发布:2024-04-16 12:07:49 浏览:92
行政法主体包括法院吗 发布:2024-04-16 11:53:39 浏览: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