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靖西婚姻法

靖西婚姻法

发布时间: 2022-05-24 15:43:47

Ⅰ 靖西县专业离婚律师

有法律问题,你可以直接留言咨询的。

Ⅱ 抛绣球选婿的来历和典故。

抛绣球择婿的方式虽然在古人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这种情节的描写还是有一定根据的。据说,抛绣球与壮族民俗有关。早在二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就绘有一种用青铜铸制的古兵器 飞砣 。这种兵器多用于狩猎,可以击中相距一定距离的猎物。随着历史发展,这种原始的兵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人们以飞砣来命名一种彩球。宋代时,抛接彩球的游戏就已是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了。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 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 飞砣 。 这种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菱形等。它大如拳头,内装实物,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扔抛之下彩带飞舞,耀眼夺目。这种彩球就是以后绣球的雏形。

直至今日,抛绣球的习俗仍在广西地区广泛流传。每当男女青年互相爱慕要表达心意之时,便借抛绣球来选择心仪对象。在当地的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各分队伍,对唱山歌,寻找中意对象。有了心仪的对象,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假若小伙子也满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一来二去,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便定下了终身。

在今天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当地的人民也有制作绣球、将绣球作为吉祥物馈赠亲朋好友的风俗。墨西哥人的绣球比较小,颜色鲜艳,制作精美。每逢佳节或贵宾来临,好客的墨西哥人就会给客人或长辈馈赠绣球,代表吉祥如意。泰国当地的居民将绣球视为佛的替身,认为经常佩带有驱邪健体的功效。

Ⅲ 急求有关壮族的婚姻,扫墓,丧葬,鬼节等的过程细节!!!

不好意思,您所说的那个地方我不大了解,希望我回答的这些东西能对您有所帮助。

壮族的婚姻习俗
1、不落夫家婚俗:又称“坐娘家”、“长住娘家”。旧时壮族婚俗。意指女子成婚后,即返娘家长住,短则一二年,长则七八年甚至十年,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始到夫家短住几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此婚俗在古代志书中多有记载。民间流传不落夫家的原因有:主要是女方尚年幼,不知如何在夫家生活,难以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待年龄和生活能力增长后,再落夫家。现在那坡黑衣壮仍有不落夫家婚俗。

2、倚歌择偶婚俗:壮族婚恋社交活动,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述:“良人(壮人古称之一)之俗。幼即习歌,男女倚歌择偶。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个留,彼此相遗。……约为夫妇,及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明桑悦亦有诗曰:“男女分行戏打球(指抛绣球),清歌互答自成亲。”这种“唱歌为乐,答歌为媒”的活动,与壮族的审美心理相关。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他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取得优胜的小伙子。刘锡藩《岭表纪蛮》第十八章载“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藉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的恋爱;并可由此等范围之内。而实验抉择各个恋爱者之谁为惬意,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倚歌择偶”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它缘于歌而重于情,在多次歌场交往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正如有首传统情歌所唱:“竹篙打水浪飞飞,我俩结交不用媒,不用猪羊不用酒,唱首山歌带妹回。”这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具有抗争意义。青年男女的“倚歌择偶”、“答歌成婚”活动,从唱“见面歌”到“约歌”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成为歌场社交的礼俗。“倚歌择偶”已将男女社交活动“歌化”,将生活艺术化,因而具有隽永的魅力,传统的文化心理又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虽遭历代封建统治者“悬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这种习俗与当今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相当吻合。

(1)见面歌 又称“初会歌”。“倚歌择偶”歌式之一。这类歌常借物喻意,询问对方姓名,家处何方,探明对方来意。它能表现歌者的才智,使对方加深第一印象,达到以歌交情的目的。

(2)求歌 又称“请歌”或“请诗”,即请求对方正式对歌面唱,为“倚歌择偶”歌式之二。在选择合适的对象后,重新发歌开唱,南部壮语叫“西噌”,意即“起头歌”。歌者以二人或五六人为一歌组,因而常出现几个男歌组向一女歌组唱“求歌”的现象。求歌有恳求法、激将法、喻理法、劝说法等几种手法,所以必须出奇制胜,灵活多变,才能将对方引来对歌。

(3)接歌 又称“和歌”。“倚歌择偶”歌式之三。被邀请一方表示接受“求歌”者邀请,将对方所唱的歌题、歌韵接过来并与之唱和。一般唱“接歌”是有条件、有选择的,可据对方的“求歌”内容唱“应题式”、“反制式”等“接歌”。

(4)盘歌 “倚歌择偶”歌式之四,为男女相互盘问唱答之歌。所唱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文地理、岁时农作、生活礼仪、物象猜迷等,以考察对方的才智和试探对方的情意。

(5)甜歌 又称“交情歌”。“倚歌择偶”歌式之五。男女经“求歌”、“盘歌”后,彼此爱慕,为抒发情怀而唱“甜蜜之歌”。歌中所唱内容有赞美对方之词,探情之意和思恋之情。它是歌圩上初识的男女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

(6)信歌 又称“赠物歌”或“定情歌”。“倚歌择偶”歌式之六。这是男女在歌圩上确定婚姻关糸,互赠信物时所唱的歌。如有“送鞋歌”、“扇歌”、“巾歌”等“信歌”。

(7)盟歌 又称“誓盟歌”。“倚歌择偶”歌式之七。男女定情之后,以歌誓盟,表达他们忠贞不渝、誓死不移的爱情。

(8)思歌 又称“思恋歌”、“念情歌”或“相思歌”。“倚歌择偶”歌式之八。为男女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所唱。恋人常采用借物寓意、拟景托情、谐音双关以及夸张的手法,将自己的痴情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抒发思恋情怀和相思的衷肠。

(9)别歌 又称“离别歌”、“别情歌”或“相送歌”。“倚歌择偶”歌式之九。这是歌场将散,恋人们所唱的辞别之歌,表达依依不舍的心情。

(10)约歌 又称“相约歌”或“约会歌”。“倚歌择偶”歌式之十。歌场散后,情人相送,告别分手时以歌相约再会。内容有问询各自住址,约定再次相会地点或确定终身大事等方面。

3、串寨招郎 俗称“串寨”。广西田林县旧州镇一带婚俗。一般在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季节进行。届时,女子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之后,便结伴成群串寨以招郎上门。她们到达目的地后,找亲戚或熟人住下。通过东家的婆娘传话,物色对象。女子主动帮东家劳动。从而搏得村人对她们的好评。愿意上门的男子即和她们攀谈,同她们一起干活。在劳动过程中“欢唱”(唱山歌),以“欢”为媒,谈情说爱,定下终身,并商定‘上门’具体事宜。男子上门时,一般无需聘礼,由女方备办。婚仪在女家进行,极为俭朴。(潘海深)

4、哭嫁“骂郎” 意即唱歌骂新郎。旧时流行于广西右江流域的一种婚姻习俗。当新郎从轿里出来进至女家厅堂之时,新娘带着哭声用近似山歌的腔调骂新郎,当新郎挂了红带,拜完女家祖宗后返家之时,后面又有新娘的“十姐妹”结伴唱“敌歌”送新郎,无句不骂人,无句不挖苦,这种骂郎习俗是古代女子对抗抢婚的遗风。

5、拦嫁 广西西林县壮族婚俗。当新娘刚离开自家庭院,还末出村,便有一群昔日相好的姐妹来拦住迎亲队。这时,迎亲队得上前再三说好话央求,尽量施展其口才,最终说服拦嫁的姐妹放行。拦嫁,体现姐妹们在生活、劳作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别时难分难舍,此情景甚为动人。

6、跨灯梯 广西凌云县一带壮族婚俗。灯梯是用芭芒杆绑成四尺左右梯子的模样,格数为双数,中间点上一盏双心菜油灯,谓之灯梯。新娘拜别父母亲后,从灯梯上一步跨出大门,再坐上花轿,溻为前程艰难,但步步光明。

7、送巾礼 广西德保县壮族婚俗。新娘嫁至夫家的次晨拂晓,便挑水烧温水。待东方发白,即端起一盆盆温水,每盆水中放一条从娘家带来的新洗脸巾,由姑嫂陪同,分别送到亲族面前,表示认亲,并躬身向长者请安。

8、夜婚 又称“火把接亲”。过去流行于广西靖西、那坡、隆林县等地,婚礼在晚上举行,新郎带领村中二三十个伙伴打着火把去迎亲,行至新娘村寨口,受到数十位姑娘拦截,并发歌盘问,小伙子们必须对答如流并得到姑娘们允许,才可进门迎亲。还有一种夜婚为男女方各有数十名伙伴相陪,来到约好的地点相会,几个伴娘装扮与新娘相同,男方要分辨真假新娘,派人串入姑娘群中“抢”新娘,姑娘们多方掩护,男方“抢”到新娘,以唱歌来对付女方“反抢”,且战且退,姑娘们一路追去,实际为送亲,直至男家村寨。那坡黑衣壮的婚礼更为奇特,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半夜乘人不备,悄悄和姐妹们返回娘家,第二天晚上再到新郎家,继续举行未完的仪式,如此反复3天,婚礼才告结束。

9、踩脚印 壮族婚姻古俗。流传于桂西马山、德保、靖西县等地。迎亲那天,待新娘快到家时,家婆便躲在大门附近暗处等候,待新娘一踏进大门,家婆就悄悄跟在新娘子的身后,使劲踩踏她的脚印,一直跟踩到洞房门口才止步。认为如此,新娘就不会老往娘家跑,安心成家立业。此外,亦含家婆为上之意。此俗现已少见。

10、盖月 新娘回娘家后三、五天内,男家要派一名父母双全的女孩(十五岁左右),带着酒肉到女家,邀请新娘去“盖月”,意思是婚日当月要走夫家,也是婚后第一次走夫家,以遮盖婚日的脚印。新娘要带一位父母双全的小同伴随去,意为有伴不孤单。这次到夫家只住一天,随家婆姐妹去做活路。晚上新娘与小同伴同床,丈夫不得走近,表示尊重女方。新娘回娘家时,男方老人送出村外,再次叮咛新娘要常来婆家,此属“不落夫家”旧俗遗风。

11、“欧凯“婚俗 隆林、西林、田林一带的壮族民间,至今仍流行“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之俗。

壮族的丧葬习俗

壮族的丧事礼仪,其秩序大致是:

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出殡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人们在路上还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在死者的葬式上,壮族曾经有过各种葬式。如岩洞葬、悬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间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迁葬,是将棺尸埋葬,上土筑坟,过三五年后,择吉日良辰,再开棺拾骨迁葬,俗曰“拾金”再葬。

壮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间尤存。

1950年后,壮族民间的丧葬礼仪风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变。丧礼、礼服、脱服以及迁葬等均从简。然报丧、入殓大体仍沿旧俗,一些地方还请道公做道场念经。

在壮族好些地方,有类似现在治丧委员会的“老人会”。如果这家是“老人会”成员,必须马上去报葬,“老人会”立即出来协助办理丧事。“老人会”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已经没有迷信的内容,变成纯粹是互助的团体。参加该会的会员,交十个碗,十个羹匙。并把姓名写在传命牌上,该会积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丧事的会员借用。平时可以租赁。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改选正副会长的日子,会员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点赴会,各带家酿米酒若干。宰一头猪作宴席。会长主持会,照例要阐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请入会名单,用协商办法选下一任正副会长。会务办完,即共饮团结酒。谁家老人去世,会长便召集会员齐心协力处理后事,壮语叫做“含卢过喝”,意思是划船过河滩,同舟共济过难关。会长为死者家属征集钱、米、酒等物。会员各家壮实男子要出来帮助打柴、修桥、铺路、挖坑、扶棺、料理吊唁事宜,事毕,会长设宴酬谢。会长还要出任丧家办理丧事的总指挥。有了“老人会”,即使是贫寒之家,丧事也能隆重举行,使儿女尽到孝道。这是壮家人团结互助的好传统。

扫墓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人们熟知的中元节。但在壮族地区,壮人却称为“鬼节”,也叫“七月半”、“七月节”。顾名思义,“鬼节”因节日活动内容有关而得名。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都变成鬼,并都到天上去,由“天上”管着;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亲”。于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完“乞巧节”之后,家家都在忙于筹办给祖宗(家鬼)祭拜的活动。至于无家无亲的“野鬼”,只能在荒野上游荡,所以在这个时段里,就听说谁谁在荒山上听到“鬼哭”,谁谁被“野鬼”推下河去做“替身托生”……

祭拜“家鬼”,这是人们对祖宗寄托思念的活动,情深义重,理所当然。至于“野鬼”之说,那便是无稽之谈了。但是,究其因由,也是事出有因的: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每年农历七月正是雨季,常常继发山洪,因而也经常有人跌山、跌河而死;“野鬼”之说,便是告戒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别乱到山溪、河流附近去游玩。

各地过“鬼节”的节日安排各有不同,最具普遍性的是: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特别是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一一清洗;平时言行中注意礼节,切忌骂人、闹架(给祖宗回家有个家庭幸福祥和的好印象,让祖宗能够乘兴回来,放心回去);把供品备好,如喂肥鸭子(因每家必杀鸭,故又称“鸭儿节”)、备足猪肉、酿好醇酒、选好糖饼水果等,这样做,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能干的治家本事。此外,还要用纸做的房子、衣服、元宝等供与厅堂。七月初八开始“接祖”,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

十四、十五两天(有的地方是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相当于放假),集中力量搞祭拜活动,包括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肃穆的祭拜仪式,进行热闹的聚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十四第一次祭拜特别看重,往往是半夜起床,天亮之前便举行祭拜,天蒙蒙亮全家就聚餐了。理由是防“野鬼”跟随祖宗进家,传说天亮之前“野鬼”最安静。不过以卫生的视角来看,也许这与天气有关,七月气温最高,蚊蝇活动猖獗,所以人们就乘清早天气清爽、蚊蝇尚未出来活动之机完成祭拜和聚餐活动。十五晚上为“送祖”日,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

十六是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兄弟,已经有了儿女的通常都要统统带回来看望外公、外婆、舅舅以及各位表亲。如果有几位姐妹已嫁出去,这天可谓是“不约而同”聚到一起了,而众“表”们(各兄弟姐妹的儿女们)也难得在此一聚,自然洋溢着热烈而和睦的祥和气氛。因此,有的民俗学家便给壮族“鬼节”的这一天称作壮族“团聚节”、也称“姐妹节”。壮族视“鬼节”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正如过年一样,即使家境如何贫苦,这几天还是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

Ⅳ 广西靖西暴力家庭离婚需要什么手续

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去法院起诉的了。但是你们双方都同意,也可以去民政局。
离婚的途径:
一、民政部门协议离婚程序便捷。
协议离婚过程中离婚协议的起草过程,应十分慎重,决不能草率行事,必要时最好请律师把关。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第三章离婚登记第十条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第十一条办理离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离婚协议书。
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如果双方都同意离婚,并且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能够达成协议,自2003年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修改实施后,到民政部门办理协议离婚十分便捷。
二、法院诉讼离婚:便捷与繁琐并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章离婚第三十二条 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夫妻一方坚持不离或虽同意离婚,但对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达不成协议的,只有通过法院诉讼离婚。

Ⅳ 2022年广东高要市转户口到广西靖西需要什么材料

当事人想迁移户籍,需要本人或户主,凭当事人身份证,户口本,婚姻情况证明,到落户所在地派出所说明情况,申请办理落户手续,派出所审核通过之后,会给当事人开具准予落户迁入的准迁证。

Ⅵ 古时是否真的存在抛绣球择婿

关于绣球,在壮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丽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爱上了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坚决不从。当恶少得知阿秀深深地爱上邻村的阿弟时,为了让阿秀死心,恶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听到这个消息后,似晴天霹雳,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在阿秀哭瞎了双眼以后,阿秀开始为秋后就要被问斩的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被血浸染以后,绣球上的花更艳了,叶更绿了,鸟更鲜活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载满阿秀对阿弟深深的爱恋,浸透了阿秀鲜血的绣球做好了。在阿秀变卖了自己的手饰,买通了狱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却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时,阿秀绝望了,摸索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飘然落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经过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绣球就成了壮乡人民的吉祥物,壮乡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后来也就有了抛绣球、狮子滚绣球等民间活动。
据了解,至今在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当地的人民也有制作绣球、将绣球作为吉祥物馈赠亲朋好友的风俗。墨西哥人制作的绣球比较小,颜色鲜艳,通常只有6瓣。每逢佳节或贵宾来临,好客的墨西哥人就会给客人或长辈馈赠绣球,代表吉祥如意。泰国当地的居民将绣球视为佛的替身,认为经常佩带有驱邪健体的功效。文献记载,掸人(在今缅甸掸邦和泰国、老挝等地)、日南郡(为东汉交洲所属最南一郡,在今越南广治省)和今天的壮族同中国古代越人具有共同的旅源关系,可能这也是他们都喜爱绣球的缘故吧。
至于“抛绣球”这种民俗为什么消失,(其实我觉得并未完全消失)应该是这种取婚行为如同比武招亲一样,是一种相对极端的行为,偶然性强,古代封建社会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流婚姻是不容草率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寻配偶的方法还不会被封建主流社会所接受,所以最后没成为主流民俗,故逐渐消失。

Ⅶ 对待这个问题,中越边境附近的广西人如何看待越南,你怎么认为

一个壮族人说,家住靠边境上。在我的眼中,越南人大多数勤劳、老实、好客。并不象平台上,经常看到负面文章那样,把越南人丑化得像魔鬼一样可怕!去越南玩耍时,同桌喝酒的越南老人,总唠叨中国人的好,千谢万道中国老一辈们,倾全中国之能力,帮助越南赶走法、美侵略者。还自己贬低自家最高领导人,错误把越中关系,推向灾难深渊,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以前在靖西边境上遇到一位大哥,他说他的叔公就是龙邦口岸附近的越南村落里的。他说他的爷爷和叔公以前为了躲避战乱,就往南跑,后来战乱过后,爷爷一直惦记着老家,然后他把自己的弟弟留下,自己先回老家探情况,以前交通不发达都是走路,翻山越岭,几天甚至十几天才找到回家的路的,也没有电话或者书信可以通信。

在广西我也发现有很多中越婚姻介绍所。并且来这里排队登记的越南姑娘特别多。我相信这种婚姻介绍所的生意一定会好的,因为目我国男多女少,未来有一大部分男性找不到对象,而越南的姑娘会汉语,也属于黄种人。并且很乐意嫁到中国。最主要的是彩礼便宜。仔细想一想,娶一个越南的姑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Ⅷ 古代婚俗中抛绣球和比武招亲,哪一个更加靠谱呢

结婚本是一件喜庆之事,自古以来婚事尤为重要。有两种婚俗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当中经常见到,即“比武招亲”和“抛绣球”这种非主流且浪漫的婚俗。


其实这种结婚的方式,寻夫的做法想想都够奇葩的。在古代婚俗当中,比武招亲和抛绣球招婿这两种婚俗都不靠谱。我们现代人还真没有人遇见过,至少我本人是没有遇到过。如果真的有这种比武招亲、抛绣球招婿,我也不会去的,毕竟我谁都打不过,也谁都抢不过。

Ⅸ 广西靖西县离婚扶养费标准

关于抚养费的给付标准,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最高法关于人民法院审专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属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热点内容
劳动法期末考试辨析题 发布:2025-05-17 22:35:41 浏览:32
法治的主题手抄报内容 发布:2025-05-17 22:34:06 浏览:816
加装电梯法律咨询 发布:2025-05-17 22:27:42 浏览:224
中国总法律顾问 发布:2025-05-17 22:24:35 浏览:753
佛法学催敲 发布:2025-05-17 22:17:30 浏览:546
工商局行政法 发布:2025-05-17 22:09:58 浏览:381
签合同的乙方代表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5-17 22:09:58 浏览:367
婚姻法对女性没有保护 发布:2025-05-17 22:02:09 浏览:544
李永光律师 发布:2025-05-17 21:47:17 浏览:848
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定义 发布:2025-05-17 21:41:20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