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对过继子女
⑴ 子女过继条件有哪些,如何办理
孩子过继即是,有效的过继视为合法的事实收养,无效的过继则难以受到法律的保护。以此分析,合法的孩子过继的手续则应当依据《婚姻法》《收养法》等法律法规办理。
孩子过继的手续有哪些?怎么办?依据我国《收养法》的一些规定,具体如下:
1. 孩子过继,被收养人条件。下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1)丧失父母的孤儿;
(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 孩子过继,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
(1)无子女;
(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4)年满30周岁。
收养人只能收养1 名子女,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弃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3. 孩子过继,收养人拟收养孩子须提供的材料。
(1 )收养人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复印户口地址,如已生育子女须复印子女的户口簿);
(2 )婚姻状况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3 )收养人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出具的本人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等情况的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4 )收养人常住地的区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收养人生育、子女情况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
(5 )出具的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一律采用 A4 纸。)
4.孩子过继,一般社会机构孩子收养的程序。
(1 )夫妻双方年龄均满30周岁,身体健康、有良好经济收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等,自愿收养孩子的,持上述有效材料到当地民政局申请收养。
(2 )经市民政局审核后符合收养条件的,领取《收养登记申请书》。
(3)如初步同意收养该孩子,由拟收养人填写相关表格,等待审批和现孩子抚养一方同意。
(4 )经过3-6 个月的观察,同意收养该孩子的,认真填写《收养登记申请书》,带齐有关收养材料,提供被收养人正相片若干张,到民政局登记确认。
⑵ 孩子过继给了别人,法律上还是自己的孩子吗
孩子过继给别人,就和过继的家庭形成收养关系。那么养子女和亲生父母之间,一经收养关系成立就完全断绝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了抚养或者赡养的义务。养子女成年后对养父母承担赡养的义务,相互之间可以继承遗产,但养子女不能继承生父母的遗产。因此,孩子过继给别人后,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就不是自己的孩子。
⑶ 关于子女过继
一、关于子女过继问题,什么是子女过继?
什么是子女过继?子女过继是一种民间说法,法律上可称之为继子女或养子女。关于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的关系、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关系等问题,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都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常发生过继子女与亲生子女之间的继承纠纷,故有必要对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作出合理的界定。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应依据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双方之间是否存在扶养关系、过继发生的时间以及过继时的约定来确定。关于过继子女和过继父母的关系,如果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前,且双方存在扶养关系,则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的关系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双方互有继承权,过继子女对过继父母应当尽赡养义务;虽然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前,但双方不存在扶养关系的,双方不得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互不存在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后,且未理收养登记的,则不论双方是否存在扶养关系,均不得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双方互不存在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从上可知,有效的子女过继视为合法的事实收养。
二、子女过继条件有哪些?
1. 子女过继,被收养人条件。下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1)丧失父母的孤儿;(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 子女过继,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
(1)无子女;((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4)年满30周岁。收养人只能收养1 名子女,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弃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另外,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收养法第四条第三项(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第五条第三项(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第九条(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和被收养人不满十四周岁的限制。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还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
⑷ 子女过继
法律分析:子女过继是一种民间说法,法律上可称之为继子女或养子女。关于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的关系、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关系等问题,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都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常发生过继子女与亲生子女之间的继承纠纷,故有必要对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作出合理的界定。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应依据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双方之间是否存在扶养关系、过继发生的时间以及过继时的约定来确定。
关于过继子女和过继父母的关系,如果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前,且双方存在扶养关系,则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的关系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双方互有继承权,过继子女对过继父母应当尽赡养义务然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前,但双方不存在扶养关系的,双方不得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互不存在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
如果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后,且未理收养登记的,则不论双方是否存在扶养关系,均不得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双方互不存在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从上可知,有效的子女过继视为合法的事实收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九十五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可能严重危害该未成年人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将其送养。
第一千零九十六条 监护人送养孤儿的,应当征得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有抚养义务的人不同意送养、监护人不愿意继续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依照本法第一编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第一千零九十七条 生父母送养子女,应当双方共同送养。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
⑸ 只要继父母抚养过继子女就能确定有抚养关系了吗
只要继父母抚养过继子女,就能确定有抚养关系,继子女就有赡养继父或继母的义务。
《婚姻法》第二十七条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
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⑹ 什么是子女过继
法律分析:子女过继是一种民间普遍的说法,实践中,也就是把子女过继给他人,法律上称为之为继子女或养子女。如果过继的,且双方存在扶养关系,那么过继子女和过继父母,是属于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双方互有相应的继承权利,过继女子对于过继父母也是应当尽赡养的义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一十一条 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
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⑺ 孩子可以过继给别人吗
我国是一个血缘的社会,所以对于自己的子女都是十分重视的,一般来说都是不会发生相应的子女过继的情况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否可以进行过继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子女可以过继给别人吗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子女可以过继给别人吗
如果父母双方有特殊困难无法抚养孩子,可以将未满14周岁的孩子送养给他人;如果是过继给三代以内同辈亲属的,限制更少,也是去民政局登记收养。但是需要看孩子的意愿。孩子一旦被他人收养,与原父母的权利义务就消失了
二、收养特征
收养关系的成立和终止与自然血亲不尽相同,作为一种独特的法律关系,收养行为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收养不仅关系着当事人的利益,也涉及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各国法律都对收养行为以及收养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收养的成立、有效,除要求当事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履行法定的程序。(2)收养是变更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收养行为成立后,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产生父母子女间的身份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之间的身份关系和权利义务随之消灭。但被收养人与生父母及其亲属间的血缘关系依然存在,关于禁止近亲结婚的法规对他们仍有约束力。
(3)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收养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收养行为只能发生在旁系血亲的长辈和晚辈之间或者发生在不具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之间。
(4)收养关系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通过收养使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产生如同亲生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也叫“准血亲”,即法律拟制的血亲关系。拟制血亲关系不同于自然血亲,它可以依法产生也可以依法解除。
三、收养和寄养的区别?
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关系和亲生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基本相同,收养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的行为,可以依法成立,也可以依法解除。寄养是指父母因特殊原因不能直接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把子女寄托在他人家中生活的一种委托代养行为。寄养不发生父母子女关系的变更。
⑻ 两姐妹从小过继出去,法律上算不算亲属关系
浅析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
“过继”是我国农村旧时普遍存在的一种传统习俗,它是指没有儿子的人,为了传宗接代、承继香火、百年送终,以亲兄弟、堂兄弟等同宗人的儿子为自己儿子的做法。从总体上看,这种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的关系以重男轻女、传承香火等封建观念为伦理基础,本质上属于封建亲属关系。过继形式因人因地而异。江西、陕西过继子嗣有三种:一种是从小即将孩儿过继来,一直和继父母相处,由继父母抚养、教育;另一种是,已长成人过继,由继父母为之完婚;第三种是,伯叔父母年老膝下无子,最后族中议定,由某子侄承继,有时亡后才议定,这叫顶门。有的家庭弟兄数人,只有一子,此子兼祧各家之香烟,俗称一支开几门。
关于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即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的关系、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关系等问题,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常发生过继子女与亲生子女之间的继承纠纷,故有必要对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作出合理的界定。笔者认为,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应依据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双方之间是否存在扶养关系、过继发生的时间以及过继时的约定来确定。
一、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的关系
关于过继子女和过继父母的关系,笔者认为,如果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前,且双方存在扶养关系,则过继子女与过继父母的关系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双方互有继承权,过继子女对过继父母应当尽赡养义务;虽然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前,但双方不存在扶养关系,双方不得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互不存在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过继发生在《收养法》之后,且未理收养登记的,则不论双方是否存在扶养关系,均不得适用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关系,双方互不存在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从上可知,有效的过继视为合法的事实收养。
以《收养法》的施行时间及扶养关系作为确定过继子女的法律地位标准的理由:一是以《收养法》的施行时间作为判定标准之一既尊重习俗也符合现行法律与政策。因过继与我国倡导的男女平等不相容,因而对过继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将形成了收养关系的过继按照收养关系来处理,承认过继子女的合法地位。这是对民俗的尊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另一方面,现行法律与政策对过继基本上是持反对态度的。除收养外,不承认其它形式的拟制父母子女关系。上述两点,在有关政策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中有关子女的确定,“以1992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为界限。在此之前收养子女或过继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可视为合法收养子女;在此之后收养子女的,必须符合《收养法》的有关规定,方可视为合法收养”。《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实施意见》作出了相同的规定。二是以“是否形成扶养关系”作为认定过继是否有效的实质标准贯彻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理,符合公平与正义原则,且与《婚姻法》一脉相承。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的,不存在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义务”,也不存在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权利”。享受了权利,就得承担义务;承担了义务,就应享有权利。否则,就没有公平正义可言。正因为如此,《婚姻法》第27条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抚养教育”是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实质联系点。无此,则继父母与继子、女无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扶养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二是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对成年人过继的,假如他对继父母尽了赡养义务,同样应认定双方存在父母子女关系,允许继承继父母的财产。
实践中,可能发生如何认定存在“扶养”关系的问题。一方面,何种行为才能认定为“扶养”。如成年人过继的,过继父母为其完婚是否为“扶养”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对“扶养”应作更宽泛的理解,不能仅限于抚养与赡养,只要是生活的关照与帮助,均应视为“扶养”。另一方面,扶养多久才算“扶养”,假如过继几个月甚至几天继父母即死亡的能不能认定存在“扶养”关系。笔者认为,在此情形下,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主观上,过继父母、子女有长期共同生活的愿望,客观上存在“扶养”的事实,即应当予以认定。
二、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关系
在过继认定有效的情况下,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也如收养关系一样因过继事实而消灭呢?笔者认为,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关系应依据过继协议来确定。该过继协议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或强行性规定,应具有法律效力。进一步说,承认协议效力就是尊重民俗,能使裁判获得广泛的认同,真正实现定纷止争。因此,协议约定过继之后,不再与生父母发生关系的,可以按照收养事实处理;协议约定过继之后,仍应对亲生父母承担赡养义务,仍有权继承亲生父母之财产的,应当认定过继之后,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变。象“一支开几门”这种情形,如果完全按照收养关系来处理,社会效果就很差。如果过继协议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要结合过继子女与生父母之间是否存在扶养事实来认定。
在审判实践中,应当将过继关系从收养关系和因父母再婚形成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区别开来,将过继关系混同于收养关系、继父母子女关系不利于纠纷的解决。
从以上几点来看,法律上算亲属关系!
⑼ 我国《婚姻法》对于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如何认定的
我国《婚姻法》对于继父母与继子女权利认定是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三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第二十五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第二十七条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9)婚姻法对过继子女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第三十七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