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为人儿女

社会与法为人儿女

发布时间: 2022-06-01 17:18:47

❶ 普法栏目剧中为人儿女中小夕是秦玉的儿子吗

普法栏目中为人儿女中小叶是情欲的儿子吗?具体的是不是启用了?儿子我也不太清楚,等一下我帮你咨询一下好吗?

❷ 为人子女名言警句

父母广博的爱如流淌在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经典教子名言

1、黄金满籝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

2、传家万世皆宜勤;教子千方首为德。

3、你大胆去锻炼一下不是很好吗?

4、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

5、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7、告诉孩子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但切勿急躁,必须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8、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9、教授孩子“取得第一名成绩的人不会被人无视”的世界法则。

10、你一定是个人生的强者!

11、我希望你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12、教子教孙须教义;积善积德胜积钱。

1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辅,教子之道。

14、勤奋好学,乃为家长典范;安祥恭敬,自是教子良方。

15、早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

16、成家勿谓当家易;养子应知教子难。

17、你是个聪明孩子,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

18、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9、爱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

20、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21、人生欲念千千万,且莫图利忘教子。

22、不要限制孩子大胆的想象自由,不要用成人的习惯性思维去引导孩子。

23、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

24、不是矫健的雄鹰,就做坚忍的蜗牛。

25、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26、没有爱的教育,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

❸ 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中国有句广为人知的古话,“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礼仪。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孝顺父母在传统的标准中,也不仅仅体现在常回家看看上,而是回报和爱。我们要用心对待自己的父母,这才是合格的子女。多抽点时间看看父母,多陪父母聊会天,多回家帮帮父母这才是对父母的关心。孝敬父母多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❹ 为人子女应怎样对待父母

1我们应该如何和父母相处?多联系。父母最怕孤单,最想孩子,加上现在科技发达,如果实在忙的没有时间经常回家,至少得保证每周一次的通话或者网络视频,问问父母的近况,身体好不好,天气是好是坏,有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之类的,见不到面也让父母听听我们的声音、知道我们的近况,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父母都很关心。

2 不管离家多远,常联系总是维持良好关系的妙招。教自己的父母使用手机,时不时的一个电话,总会让父母喜出望外。

3 把握好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在家时父母的唠叨也许会让你不耐烦,明知道父母是在关心自己,但还是有点受不了,时间一久,就有可能产生矛盾。所以在此建议,偶尔出去旅游或者出去玩一下,在外的游子久了,也会想家,给自己和父母之间留下一点空间,距离可以产生美。

4 我们在长大,父母在变老,不要埋怨,请学会体谅,毕竟父母老了,累了,为了照顾我们他们不容易,我们现在是他们的依靠,请不要再让他们生气,不要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请记住他们是爱我们的。

❺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怎样做子女

在每一个时代里,“我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母”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这个问题推而广之,则是我们作为晚辈,应当如何对待长辈:“我们这代人应当如何面对上一代”。

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代的年轻人都用自己的言论或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摆在95后,00后大学生的面前。

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作为大学生,作为年轻人必须要面对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按照大学声今年年初进行的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和父母的关系总体上属于彼此尊重但也有代沟的状况。

明确认为自己和父母关系很差的仅占3.7,觉得自己和父母关系完全亲密无间的也只占18.4%。

(来源:抽风crazy)

作为子女,我们尽力宽容值得被宽容的,把剩下的那些父母交给法律和时间来裁判。

依靠“爱,责任和宽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能够走出一条新路,完成鲁迅先生开创的家庭观念革命。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时代,我们应当怎样做子女“的问题的思考。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❻ 为人子女的责任是什么

根据法律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赡养扶助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现有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子女在经济上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费用,在生活上、精神上、感情上对父母应尊敬、关心和照顾。有经济负担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分男女、已婚未婚,在父母需要赡养时,都应依法尽力履行这一义务直至父母死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对拒不履行者,可以通过诉讼解决,情节恶劣构成犯罪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一、《婚姻法》第二十一条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
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第十五条 赡养人应当使患病的老年人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照料责任;不能亲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委托他人或者养老机构等照料。
第七十五条 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虐待老年人或者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由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❼ 为人子女者经典语录

为人子女五不怨,为人父母七不责

精选励志语录
2019年06月12日
家庭关系和谐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强调的重点,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古人为此总结了一套“为人子女五不怨,为人父母七不责”的说法。一起来看看你做到了几条。

对孩子“七不责”

1、对众不责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孩子也是人,具有独立的人格,也有自尊心,常常在公众视线下被责备的孩子,不仅不能反思错误,性格也容易变得胆小懦弱,对人缺乏信任,产生自卑感。

2、愧悔不责

就是说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错误并且感到惭愧和后悔了,那么此时父母应该停止继续责备孩子。本来批评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反思错误,过度指责会让孩子抗挫折能力下降。

3、暮夜不责

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如果此时责备了孩子,他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长此以往,对身心都有伤害。

4、饮食不责

正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如果父母习惯一到吃饭就数落孩子的不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上惧怕和父母吃饭,或者形成吃饭的时候很难和别人说话的性格。同时,在吃饭时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消化功能的完善。

5、欢庆不责

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情绪大起大落对人的身体伤害甚至远远超过一次普通不愉快的经历。在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如果不是很急的原则性错误,可以过一会儿再指正他。

6、悲忧不责

孩子忧心忡忡或者特别悲伤的时候,不要责备他。此时人的负面情绪占主导,容易使责备演变为争吵,得不偿失,最好先表现对孩子的关切,然后再说自己认为不妥的事。

7、疾病不责

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时人体因为生理的痛苦心理也很脆弱。如果受到严厉的责备和埋怨,病情有可能会拖延甚至加重。让孩子心情好一点,早点扛过病来再说,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对父母“五不怨”

1、不怨父母能力

树木琅林有高低,人间事事都不齐。没有人是万能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费尽心力把我们养育成人,已经是天下最值得尊敬的人。有人却会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期望的平台和养育,以怨报德,违背的是最基本的孝道。

2、不怨父母啰嗦

父母生活的年代与今天大不相同,两代人在认知和习惯方面,难免有点代沟。但不论如何人要清楚,只有真爱你的人才会去啰嗦你。

3、不怨父母埋怨

父母的埋怨,或许是他们在生活中不如意,或许他们在工作上辛苦,又或许只是希望你不要走他们的老路。父母慢慢变老,能够偶尔埋怨的人,除了子女,别无他人了。

4、不怨父母迟缓

小时候,父母关切着我们的一切合理需求,用超群的行动力带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父母渐渐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富有活力。这时,千万别嫌弃父母行动迟缓,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等等他们,听听他们教我们走路时的故事。

5、不怨父母生病

天下父母一个样:只要孩子生病,不管多忙,天气多恶劣,白天还是晚上,他们是最着急的人。如今生命的轮回滚了几十年,他们的身体开始脆弱不堪,需要你的照顾,正如几十年前,他们在高烧不退的我们床前守候一样。

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变老,抱怨父母,不如理解父母,若连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何以容天下?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间难免有所摩擦,然而互相包容和理解

❽ 我们身为子女够格吗

一转眼,就到了90后也开始焦虑父母养老问题的时候,更不用说既要给父母养老,也开始考虑自己如何养老的70后、80后了。

最大的90后已经27岁,他们的父母也到了50+或者60+的年纪,在他们已经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421”(三代同堂)“2421”甚至“4421”(四代同堂)家庭结构中,养老是个大问题。

这也是《奇葩说》节目在讨论该不该送父母去养老院时,让在场的人“哭得像鬼一样”(主持人马东语)、让屏幕前的观众也哭得像鬼一样的原因。因为戳心的点实在太多了。

比如黄执中说,我们不太善于和父母沟通,父母也不善于跟子女沟通。大家没有说真话的习惯,都在客套,跟陌生人客套,跟父母也在客套。

马薇薇说:“我做儿女的时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儿女;我做父母的时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所以,我绝不在做儿女的时候,期待父母为我做什么。”

张泉灵引述的一个数据:到2030年,我国将有90%的老人是空巢老人。届时,2亿多老人将孤独终老。

问题就在于,只要你为人子女,只要你爱自己的父母,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反思:我身为子女够格吗?应该怎么做子女才合格?

子女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

在《致女儿书》中,王朔写道:“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就是以王朔为代表的那一代人对父母的看法和感情。

王朔对父亲的第一印象是怕——他和哥哥从一岁半开始住保育院,两个星期或一个月回一次家,直到10岁出保育院。回了家,王朔还是和哥哥两个人过日子,脖子上挂着钥匙吃食堂,几乎见不到父母。他父亲也几乎从不表达父爱,偶尔流露父爱的方式,就是下班吃完晚饭后到保育院窗外看儿子们,有一次看到阿姨不给王朔饭吃,冲进去大闹了一场。

王朔对母亲的感情更复杂。在《致女儿书》里,他写到有一次和母亲争吵,他问母亲:“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母亲冷静地说:“你在保育院。”王朔很悲愤,说:“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信任母亲,更没有提到爱——那是母亲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2007年,王朔带着时年79岁的母亲上《心理访谈》节目,在节目上,他再次问了母亲这个问题:“妈,你爱我吗?”这次他母亲的回答是“当然爱你啦。”王朔追问:“如果现在我是通缉犯、强奸犯、反革命分子,那你还爱我吗?”他母亲顿时哑然。节目嘉宾李子勋对王朔母亲说道:“他其实是想问你,你对儿子的爱是无偿吗?”父母没有安全感,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恐惧传递到孩子身上,家庭关系都破裂了,大家还在演。到了王朔自己成为父亲,有了女儿后,他不愿意复制父母对他的冷漠,对女儿热情得过分,“知道你小时候我为什么爱抱你、爱亲你,老是亲得你一脸口水?我怕你得皮肤饥渴症,得这病长大了的表现是冷漠和害羞,怕和别人亲密触”

残酷的亲子关系

正如蒋方舟所说,“大部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很残酷”。50后、60后的问题是缺爱,父母多半冷漠或矜持,不善于表达爱意;而到了70后、80后那里,问题却可能是溺爱,父母满溢的爱令人窒息。

作家绿妖的短篇小说《少女哪吒》就描述了一个“希望自己是个孤儿,无父无母,谁的情也不欠”的少女形象。少女王晓冰有个单身母亲,表面看上去是个理想母亲——“像电视剧里的妈妈一样文明,从不大声呼喝”,然而,王晓冰并不愿意自己成为母亲唯一的生活目标:她母亲永远在窥视她,想知道她在想什么,连洗澡都不放过,一定要给她搓背。

王晓冰后来上了卫校,她母亲为了给她找工作,花了上万块钱。王晓冰偷偷参加自考,考上医大,没有选择母亲铺好的路。她母亲气得把她软禁起来,叫了三个舅舅来一起批斗她。她母亲不明白的是,女儿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如此无情,像一个仇人。后来王晓冰一直在逃,“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把自己生育了一回”。

故事的尾声,王晓冰的好友李小路回乡时偶遇晓冰妈,被叫到王家做客。晓冰妈展示她给女儿备下的嫁妆:“你看看,这个红颜色,现在找不到这么正的红了,这是给她结婚用的被罩??我连小孩一岁到三岁的衣裳、肚兜、棉袄,还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么都是现成的,什么都不用她操心。”看到这一幕,大多数人会心头一凉,头皮发麻。

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告诉父母自己在想什么,自己不想要什么?就像黄执中在节目中说的,在东方的亲子关系中,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很好地沟通。一谈到亲情,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没法理智对待。双方都有顾忌,都觉得需要为彼此考虑。双方都是真心,但结果却是两颗真心永远走不到一起。

新时期的“养儿防老”

有心理专家说,中国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习惯了一种基于孝顺和等级制度的相处模式,可是这种模式放在现在的环境里已经不再适用。年轻一代更适应现代社会,在和父母的关系上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就像作家杨照所理解的“养儿防老”——“年轻人回过头来保护父母,让他们不至于被时间侵蚀,遗忘或遗失了自我,这才是‘养儿防老’”,以前,是父母牵着儿女学会走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现在,父母变老、变弱了,对新的时代变化表现出恐惧和不知所措(这会导致他们变得固执),就轮到子女牵着他们,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变化。

比如,父母对子女催婚、催生,更多的是因为感受到来自朋友圈的压力。身为子女,会觉得这有什么好担心的。但让父母放弃交往了一辈子的朋友圈,这不现实,被孤立的滋味我们都懂。所以,不如行使“围魏救赵”策略,帮助父母发展新的朋友圈,比如同为子女婚姻大事焦虑的其他人,让他们找到同道。

再比如,父母沉迷于广场舞怎么办?这是一个自我价值和生活目标实现的问题,他们需要在广场舞上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开拓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方法——参加一个老人交响乐团怎么样?2016年上映的日本电影《老人交响乐团》中,那些最初把《威风堂堂进行曲》演奏得惨不忍睹的老人,却有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到音乐厅堂堂正正地演奏一回。打动观众的,正是他们那种不服老、不认输的精神。

身为子女,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每个人永远都不会有机会遗憾地说:“为人子女,我很抱歉。”作者:谭珊珊

❾ 古训:为人子女五不怨,为人父母七不责,讲的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每一个中国人家庭都非常重视成员间的和谐相处,这可能跟受早期传下来的宗法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越到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纲常伦理越浸透到人们的生活,进入近代后,虽然民主的意识普及开来,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美德也得到了传承。古人留下的许多名言警句,作为古训我们应汲取其中的智慧。为人子女五不怨,为人父母七不责,这句古训讲的是什么?我们大家该不该做到?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再就是,不怨父母迟缓,随着时间无情的流逝,做子女的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他们不再有活力,记性也变得不好,行动迟缓,这个时候不要埋怨吧,静下心来,多等等他们,就像小时候他们会等你一样。最后,不怨父母生病,疾病是无法人为控制的,小时候孩子生病了最着急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当父母老了病了也对他们好一点吧,几十年的轮回,如今他们身体脆弱不堪,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呵护和照顾。也许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父母子女关系是人间最浓厚的缘分,抛开外界的眼光不说,这里或许还深埋着个人生命的最终意义。

❿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夫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是什么意思

大学》有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孔子的学生有若则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把孝道提高到仁之根本的至高地位,发人深省。笔者担任过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教师教得多的,学生记得多的,都是怎样与他人相处以及怎样守法报国,因为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难点要点,真正的是忽略了怎样与父母相处了。其实,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一共有15则,其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第二》)统帅孝道的内容和要求。父母在世时,按照规定的礼节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后,依照规定的礼节来安葬他们、祭祀他们。子女是不是遵守孝道,衡量的标准就是一个“礼”字。当然,根据时代的发展,“礼”的内涵也是与时俱进的。 生,以何礼事之 1,牢牢记住父母的生日年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第四》)子女应该为父母的健康长寿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应该为父母终将离开人世而忧惧。现实情况是,父母年年为自己的子女过生日,而子女记得父母生辰的往往很少。 2,尽可能多的帮父母劳动。“有事,弟子服其劳。”(《为政篇第二》)“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篇第一》)在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的当今社会,父母背负的压力是非常重的。不少子女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父母创造的幸福生活,宁愿自己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帮父母扫一次地盛一回饭。每每看到媒体报道某某教师为学生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这类“温馨的亲情作业”时,我总是为最基本的孝道日益远离我们的孩子而羞愧不已, 3,外出定要告知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四》)今天时代不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当然不合时宜,但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恪守孝道的子女纵然漂泊不定,也会利用书信、电话等等方式告诉父母自己的行踪状况,以慰他们的牵挂之心相思之情 4,有所忧与有所不忧。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为政篇第二》)鲁国大夫仲孙无忌的儿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只关心他们的疾病,其他方面则不要管得太多。此种辩证的思想,在今天极有现实意义。子女“忧”的是父母的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病痛,还包括心理上的愁苦;除此之外,就不应该“忧”了。可惜的是,那种横暴干涉父母财产分配的事,无端阻挠父母再娶再嫁的事,却时有所闻。 5,要奉养,更要敬重。“有酒食,先生馔”(《为政篇第二》),有好吃好喝的,要让父母享用,这当然是有孝心的表现,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孔子的学生言偃请教孝道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这话真是入木三分!如果对父母缺乏关爱敬重之心,那与养狗养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6,永远保持和颜悦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四》)婉言劝止父母的错失,即使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父母的响应,也应该继续保持恭敬的态度,绝不怨愤。我想起一件事来,今年武汉楚才杯作文竞赛中,那3000余名把含辛茹苦的父母妖魔化的孩子们,他们所受到的爱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当然,连孔子也认为,“色难”(《为政篇第二》),对父母保持温婉的态度是最难以做到的。但是,正是因为难,更应该从小就培养这种意识和精神,慢慢的形成习惯,我们就不但可以温善地对待父母,也可以温善地对待他人和社会了。 死,以何礼事之 今人多说,生时对父母好是真好,死后怎么怎么样,那时做给他人看的。又说,只要在生时对父母好,死后也不必哭了。生死,看起来阴阳两隔,其实紧密相连。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第十一》)言下之意,既要知生,也要知死,知死甚至比知生更难。 1,尽心置办丧事。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母,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篇第九》)父母是生我养我之人,自是至亲。父母辞世,古人是很重视送终的。千里奔丧,一个“奔”字,让人伤心欲绝。现在,通讯便捷,交通发达,父母病危,儿女当尽可能回家见上最后一面,合理合法节俭的操办丧事。这是中国伦常社会的特点,也是中国人的凝聚力所在 2,谨遵遗嘱遗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学篇第一》)孔子认为,子女多年不改变父母所坚持的好的道德准则,是可以说他尽到孝了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认为子女要承续父母的操守,也可以说,子女不得违背父母最后的愿望。在当今时代,父母死后,子女严格遵守父母的遗嘱遗愿,既是孝道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规范。 3,虔诚祭拜父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炎黄子孙祭拜先人的传统节日。在不少地方,父母忌辰,春节,还有七夕,都是祭奠亡者的日子。祭拜,要虔诚,但不要铺张浪费,更不能把祭奠活动庸俗化(不是有给先人烧三陪小姐之类的荒唐事发生吗?),还要注意保护环境,严防火灾。

热点内容
殡葬管理条例2015 发布:2025-05-03 13:00:36 浏览:767
信访禁毒法律知识培训 发布:2025-05-03 12:58:57 浏览:306
收房通知回复函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3 12:58:22 浏览:240
政府法律顾问服务内容 发布:2025-05-03 12:53:17 浏览:387
舟山市公共法律服务网 发布:2025-05-03 12:46:48 浏览:923
经济法概括自考真题 发布:2025-05-03 12:28:25 浏览:798
手签的离婚协议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3 12:27:41 浏览:13
薛家湾律师 发布:2025-05-03 12:20:58 浏览:546
行政法解释方法 发布:2025-05-03 12:20:23 浏览:937
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2025-05-03 12:20:14 浏览: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