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403条内容

合同法403条内容

发布时间: 2025-05-07 19:32:17

『壹』 关于中国合同法第403条,谁能解释下o(╯□╰)o

第四百零三条 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第三人选定委托人作为其相对人的,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以及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释义】本条是对委托人的介人权、第三人的选择权的规定。委托人的介入权指的是在受托人与第三人的合同关系中,委托人取代受托人的地位,介入到原本是受托人与第三人的合同关系中。委托人行使介人权的条件是:第一,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也就是说受托人与第三人是该合同的当事人,该合同对受托人与第三人具有约束力;第二,当第三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间接影响到委托人的利益,这时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第三,因受托人的披露,委托人可以行使介入权。委托人行使介入权的,应当通知受托人与第三人。第三人接到通知后,除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以外,委托人取代受托人的地位,该合同对委托人与第三人具有约束力;第四,因受托人的披露,委托人也可以不行使介入权,仍然由受托人处理因第三人违约而产生的问题。第三人的选择权指的是在受托人与第三人的合同关系中,因委托人的原因造成受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即第三人可以选择请求委托人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请求仍然由受托人承担违约责任。但第三人只能选择其一,选定后不得变更。规定委托人的介入权、第三人的选择权,有利于解决因代理产生的合同纠纷,有利于贸易代理制度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但委托人的介入权、第三人的选择权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

『贰』 合同法403条款

1、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由委托人享有,第三人对受托人的抗辩可以向委托人抗辩。专

2、在纠纷发属生后,第三人向委托人主张权利,委托人可以用其对受托人的抗辩来抗辩第三人以及用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来抗辩第三人。

(2)合同法403条内容扩展阅读:

分类:

1、计划合同与普通合同

凡直接根据国家经济计划而签订的合同,称为计划合同。如企业法人根据国家计划签订的购销合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等。

普通合同亦称非计划合同,不以国家计划为合同成立的前提。公民间的合同是典型的非计划合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计划合同日趋减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合同已被控制在很小范围之内。

2、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双务合同即缔约双方相互负担义务,双方的义务与权利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合同。如买卖合同、承揽合同、委托合同(无偿有偿都是双务)、保管合同(无偿有偿都是双务)。

单务合同指仅由当事人一方负担义务,而他方只享有权利的合同。如赠与(唯一一个纯粹的无偿合同)、自然借款(无偿有偿都是单务)等合同为典型的单务合同。

『叁』 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分类: 社会民生 >> 法律
问题描述:

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解析:

传统的合同相对性理论认为,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任何一方缔约人不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否则合同无效。当资本主义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贸易的空前繁荣,社会经济生活对合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合同的效力范围,表现在立法司法上,受合同效力影响的第三人范围越来越宽,合同相对性理论也逐渐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合同相对性的例外情况,此现象称为"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首先,合同主体涉及第三人。合同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在债权物权化的情形中,第三人可以租赁权对抗房屋买受人。其次,合同权利义务涉及第三人。合同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承担合同规定的义务,除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在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当事人双方可约定向第三人利益为给付,或经第三人同意为其设定给付义务;在债权保全中,合同权利与义务同样对第三人产生了约束力;债权的转让则将合同权利或义务直接涉及第三人。第三,合同责任涉及第三人。合同义务的相对性必然决定合同责任的相对性,是指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从这一点上看,上述突破情形只有“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突破了合同责任的相对性,使生产者对消费者直接承担违约责任。但由于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了产品责任法,关于产品责任的案件适用无过错原则,不再援用“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来解决了。另外,各国多通过严格区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来解决合同相对性所面临的困难,如产品责任制度、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然而,合同相对性规则并不是绝对地排斥第三人的责任。如在保证合同中,当被保证的债务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债权人可以直接请求保证人履行合同或承担违约责任。再如,债务转让合同中,由第三人取代债务人成为合同关系的主体,新债务人将承担全部债务。可以认为只有当第三人自愿承担合同义务成为合同当事人,才负违约责任。

合同相对性的突破表现:

1、租赁权的物权化。我国《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即出租方将财产所有权转移给第三方时租赁合同对新的所有权方继续有效。这是民法理论上的“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使得依据租赁合同产生的租赁权(债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物权的效力。《法国民法典》1743条、《德国民法典》571条、《日本民法典》第605条对此也进行了确认,以保护处于社会弱者地位的承租人。[5]

2、披露制度的确认。我国《合同法》第403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无疑披露制度的确立也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种突破。

3、债的保全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或隐匿转移财产、或低价转让乃至无偿赠与财产,或怠于行使自己的债权乃至放弃自己的债权,这些行为均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但按照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由于债权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渗透到债务人与第三人的合同行为中,影响债务人与第三人的“契约自由”,因此其对此是束手无策的。这种利益上的失衡,必将导致整个合同领域交易安全的丧失,于是,为了在债务人的意思自治和债权人的期待利益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维护诚信原则,便自然地产生了债的保全制度。此制度的基本原理在于,赋予债权人对债务人或相关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权利一—代位权和撤消权。其中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权利并危及债权时,债权人得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该权利,请求第三人履行义务。撤消权则是指债务人为逃避债务将自身财产无偿赠与或以不当低价转让给第三人时,债权人得向法院申请撤消,宣告行为无效。

4、关于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订约人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他人设定权利的合同。此种合同的法律特征为:(1)第三人不是订约当事人,他不必在合同上签字,也不需要通过代理人参与缔约。(2)该合同只能给第三人设定权利,而不得为其设定义务。(3)该合同的订立,事先无须通知或者征得第三人的同意。第三人利益合同属于利他合同一种,如果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第三人和债权人均可以请求其承担责任。正是由于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将对第三人发生效力,所以,此类合同是合同相对性的例外。

我国《合同法》对第三人利益合同没有专门做出规定,合同法作为规范合同关系的一般法,理应对第三人利益合同做出具体规定,所以,从世界各国和地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发展分析,以及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我国立法确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合同法》第64条是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事实上,仔细分析第64条的规定,并没有对第三人在此合同中的地位做任何规定,第三人利益合同,首先体现为第三人享有直接请求权,其次是债权人取得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给付的权利,而我国《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向第三人履行债务”之情形,第三人对债务人根本不能取得任何权利,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时应向债权人,而非向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第三人只是债权人的履行辅助人。

『肆』 未披露本人的代理行为是什么意思

未披露本人的代理行为,指的是隐名代理,又称间接代理。是指在代理关系中,被代理人隐名,直接由代理人与客户签订合同。
比如,电器产品的代理商制度, 如果被代理人的产品给买受方造成损失,则被代理人显明,承担法律责任,代理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当被代理人无力赔偿或无法赔偿,由代理人垫付。
《合同法》第402条和第403条针对特定的民事活动规定了隐名代理的适用效力,即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情况,依法产生代理的法律后果。并且根据第三人知道和不知道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代理关系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从中可知,隐名代理在中国立法上的构成条件包括: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代理人是在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实施隐名代理行为;代理人实施隐名代理行为是以其与被代理人之间的约定或法律允许隐名代理为前提的。

『伍』 求教对合同法403条第三款的理解,最好能举个例子,谢谢

A委托B购买大米300斤。B以自己名义向C购买了大米300斤,小米200斤。A违约不付款。B披露A给回C。如果C选定A作为其答相对人,A可以直接以未委托B购买小米200斤进行抗辩,不承担合同违约责任;也可以就大米300斤,就B与C约定内容(比如付款、交货的先后顺序等)进行抗辩。

『陆』 关于间接代理中的介入权

《合同法》403条第1款在规定委托人的介入权的同时,又以但书的形式赋予了第三人对委托人介入的抗辩权,从而限制委托人行使介入权。
委托人行使介入权的条件是:(1)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也就是说受托人与第三人是该合同的当事人,该合同对受托人与第三人具有约束力;(2)当第三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间接影响到委托人的利益,这时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3)因受托人的披露,委托人可以行使介入权。委托人行使介入权的,应当通知受托人与第三人。第三人接到通知后,除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以外。
在未披露委托人的代理中,第三人是本着对受托人的信任才订阅合同的。如果第三人订约之初就知道受托人的代理人身份,可能就会因为对委托人的信用或履约能力的不信任而拒绝订立合同。委托人介入合同后,取代了受托人而成为合同的当事人,第三人可能因委托人信用或履约能力低下而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因此,法律规定第三人如果在订立合同时知道了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委托人无权介入。

『柒』 如果第三人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与委托人订立合同的,不产生委托人的介入权。请问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其实这就是《合同法》第403条规定的隐名的间接代理。
第四百零三条第一款: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
(所谓不产生委托人的介入权,就是指这个“除外”)
举例说明:甲和乙之间有矛盾,但甲非常想从乙处购买一古董花瓶,乙不愿卖给甲。甲遂委托丙,让丙去买。丙在和乙签订合同时,并未告诉乙,自己是受甲委托,帮甲购买。合同签订后,乙后悔,不愿向丙给付花瓶,丙把此事告诉甲,此时甲没有权利以自己是委托人的身份,直接依据乙丙之间的买卖合同,让乙把花瓶交付给自己,因为订立合同时,若乙知丙系甲的委托人,根本不会同丙签订合同。这种情况下,此买卖合同仅约束乙丙二人,甲不能以委托人的身份介入该项合同中,即不产生委托人的介入权。

『捌』 合同相对性突破表现

租赁权的物权化


我国《合同法》第229条确立了“买卖不破租赁”规则,即出租方将财产所有权转移给第三方时,租赁合同对新的所有权方继续有效。租赁合同产生的租赁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物权效力,保护处于社会弱者地位的承租人。


披露制度的确认


我国《合同法》第403条确立了披露制度,当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不履行义务时,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该制度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种突破。


债的保全制度


债的保全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当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采取隐匿转移财产、低价转让或赠与财产、怠于行使债权或放弃债权等行为时,债权人无法影响债务人与第三人的契约自由。债的保全制度赋予债权人对债务人或相关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权利,包括代位权和撤销权,以平衡债务人的意思自治和债权人的期待利益。


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订约人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他人设定权利的合同。此类合同的法律特征包括:第三人不是订约当事人,无需在合同上签字,不通过代理人参与缔约;合同只能给第三人设定权利,不设定义务;无需事先通知或征得第三人的同意。第三人利益合同属于利他合同,债权人和第三人均有权利请求债务人承担责任。


我国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


我国《合同法》虽未专门对第三人利益合同做出规定,但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实际需要考虑,我国立法确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有学者认为我国《合同法》第64条涵盖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但仔细分析后发现,该条文并未对第三人在合同中的地位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能满足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要求。


(8)合同法403条内容扩展阅读

合同相对性是合同规则和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历来都是各国合同立法和司法所必须依据的一项重要规则。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商业贸易空前繁荣起来,社会经济生活对合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合同的效力范围,合同相对性原则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例外情况,将此称为“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热点内容
工商局政策法规科履职承诺书 发布:2025-05-08 09:15:49 浏览:274
依法治国与立法的关系 发布:2025-05-08 09:11:32 浏览:47
福建养犬立法 发布:2025-05-08 09:11:22 浏览:210
静听道德经 发布:2025-05-08 08:58:52 浏览:506
范凯洲律师 发布:2025-05-08 08:51:40 浏览:479
法学什么证 发布:2025-05-08 08:26:25 浏览:201
道德经六十一 发布:2025-05-08 08:25:38 浏览:97
远景规划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08 08:24:56 浏览:743
建设工程司法鉴定 发布:2025-05-08 08:20:37 浏览:111
道德讲堂的征文 发布:2025-05-08 08:17:09 浏览: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