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法的思维
❶ 大学生该如何高效学习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效学习经济法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建议:
1.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首先,要学好经济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经济法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课堂讨论和做课后习题等方式来巩固基础知识。
2.关注实际案例: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关注实际案例,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通过阅读新闻报道、参加模拟法庭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学习经济法学时,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这意味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不是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4.学会跨学科学习:经济法学涉及到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要学会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5.注重实践锻炼: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注重实践锻炼。可以参加实习、志愿者活动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效学习经济法学非常重要。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学习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要善于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❷ 如何理解经济法的思维方式
你可能谈的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供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美)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 著,是一部时髦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告诉读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该书的目的正是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实际上,我们和祖先也都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没有重视祖先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但经常在说,如果用我们熟悉的语言去理解经济法的思维方式,就简单易懂了。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举一反三,就融会贯通了。
1“边际效应”,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去理解,就清楚“边际效应”不是即时产生的,需要有边际成本投入。一朝分娩是十月怀胎的结果,每个中国人是最熟悉的。
2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嗟来之食,吃下去要肚子痛”,“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者说明什么事情都有代价,没有成本的事情是不可取的,付出代价越大,收益越大。
3“好东西”、“坏东西”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相对概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一服补药,也是一服毒药”也是对因人而异的清楚表述。
4“理性人”和“理性行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好郎中难看自己的病,好刀难削自己的把”说明人不是万能的,不能把人看成神。
5分工与交换是一种群体合作,它最根本的动因是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所以群体合作无须统治者规定,而是个体选择的无意的结果,它受内在规律支配。有时,统治者会试图打破这种规律,反而有可能使自己成为混乱的根源,而不是混乱的终结者。“树大自然直”“抽刀断水水更流”表示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打破规律行为是徒劳无功。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我感到,世界是融会贯通的,能把外面新的术语与我们祖先的教诲结合起来,容易理解,并能帮助我们更好看待事物。
❸ 经济法要学什么
经济法是一门研究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涉及经济法律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运行调控法律制度、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等。
一、经济法基础理论
这是学习经济法的基石。它包括对经济法概念的界定、经济法的历史发展、经济法的原则和价值观等。这些基础理论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经济法的框架和思维方式。
二、市场主体法律制度
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企业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制度。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设立、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以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主体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三、市场运行调控法律制度
这部分涉及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旨在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这部分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
四、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
这主要包括财政法、税法、金融法等。这些法律在宏观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法律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这部分涉及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习经济法需要掌握以上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市场主体行为、市场运行调控、宏观经济调控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经济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❹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经济法的内容包括总论(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理念等)、市场规制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宏观调控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等内容。
所谓经济法就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要从以下三点把握这个概念:
1、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调整经济关系。
(4)什么是经济法的思维扩展阅读:
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所干预、管理和调控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国家规范经济组织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规范组织的法律,是为了防止垄断组织的出现,从组织上保证市场经济顺利发展。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投资法等。
2、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干预是经济法的重要调整方式,这方面的法律有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金融法、保险法、房地产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
3、国家管理、规范经济秩序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日本学者丹宗昭信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规制市场支配的法,现代经济法的核心是垄断禁止法。这方面的法律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产品质量法。
4、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此种经济关系的特点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各部门运行协调,使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平稳。这方面的法律有财政法、税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价格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
❺ 经济法理论有哪些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法学,是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经济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这与经济法在现代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直接相关。
从一般意义上说,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现代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过程中,经济法学得以产生和发展。
与各国法律体系中的传统部门法相比,作为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经济法,其产生相对较晚。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是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以后才产生的,并体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制定的有关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的法律,如美国1890年的《谢尔曼法》、德国1896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一些“战时统制法”,如德国1919年的《煤炭经济法》等,也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协调。上述各类新型立法,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弊春高兴趣,于是,德国学者开始称之为“经济法”,并提出了有关经济法的多种观点和理论,逐渐形成了新兴的经济法学。
其实,相对于上述各类立法,“经济法”作为一个语词的出现,要更早一些。例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和德萨米,就分别在其著作《自然法典》(1755年)和《公有法典》(1842年)中提及“经济法”的概念,他们都认为经济法是“分配法”;蒲鲁东也曾在其著作中提到“经济法”的概念;等等。但学界一般认为,他们所谈到的经济法,都不是现代法学意义上的经济法。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德国法学界提出的经济法概念才具有现代意义。因此,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的经济法学,产生要更为晚近,其较为全面的发端,是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的研究为标志的。
基于德国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形势、经济政策与相关的史无前例的法律现象等客观因素,以及德国学者长于理性思维,强调法律概念、体系的严谨与缜密等主观因素,德国学术界率先展开了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从而使德国成为经济法学的发祥地。在租尺德国学者的带动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济法研究在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展开,从而使经济法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二)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的基本方法
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需要从多个维度、运用多元的方法来展开思考和研讨,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各类“复杂性问题”。
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分类,从哲学与科学的二分法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两大类其中哲学方法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方法论指导,科学方法又可分为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诸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内容,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都离不开这些原理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贯穿于本书的各个部分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全面揭示相关矛盾,对于认识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例如,依循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方法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这样看问题才能更为全面,防止片面。在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的过程中,要把握经济法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发现经济法领域存在的诸多具体矛盾,对各类矛盾展开具体分析,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样,才能对相关的理论和制度既有全面认识,又能够把握其重点。
事实上,基于经济法领域存在的诸多类型的矛盾,可以在经济注学中提炼出多个层面的不同类型的“二元结构”,如经济法调整对象、体系的“二元结构”,经济法主体、行为、权利、义务、责任方面的“二元结构”,等等。这些“二元结构”作为经济法领域诸多矛盾的体现,只要有效提炼、揭示和分析,就有助于把握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各类制度之间、制度与理论之间以及各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整个经济法体系和经济法学体系,深化经济法研究。又如,依据普遍联系的原理,既要关注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普遍联系,发挥整体法律体系的总体功效,又要关注经济法内部各类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法整体的系统功能;既要看到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普遍联系,又要看到经济法学的各类理论的紧密关联;等等。因此,只看到经济法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更大的系统中,关注各个层级系统的各类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对于解决经济法领域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都非常有意义。
2.各类具体科学的方法
在各类具体科学的方法中,一般科学方法也很重要,主要包括逻辑方法、经验方法、横断学科方法等。其中,逻辑方法包括比较方法、分类方法、类比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等。经验方法包括调查方法、统计方法等横断学科的方法包括系统论的方法、博弈论的方法等。
上述各类方法作为“一般”科学方法,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逻辑方法中的比较方法、分类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等,都是人们从事各类研究时经常会用到的基本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仅以比较方法为例,在经济法领域,一方面,人们可以进行制度比较,包括对古今中外的经济法制度进行比较,也包括对经济法制度与其他部门法制度进行比较,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理论比较,包括对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法理论的比较,对经济法理论与其他法学学科理论的比较,以及法学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经济法制度和理论的特质。
专门科学方法,是由某些具体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所提供的方法,如经济分析方法、政策分析方法、社会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等等。这些专门科学方法对于解决经济法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往往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法律经济学方法、法律社会学方法等,已经在经济法学研究中有了较多的应用。
例如,经济分析方法中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中的权利一义务分析方法等,在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的过程中,都是非常基础的方法。此外,社会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等,在学习相关的经济法知识时,往往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上述方法的有机组合,可以构成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的方法体系。在上述方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无论对于法学或其他社会科学,还是对于经济法学或其他部门法学,都不可或缺,至为重要,因而应是方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般科学方法中的逻辑方法、比较方法等也具有重要功用。另外,专门科学方法中的一些方法,应视其与经济法学的联系是否密切而作出选择。例如,经济法作为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与经济生活联系至为密切,因此,经济分析方法自有其用武之地。至于其他学科的一些具体方法,应结合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的具体需要而作出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