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主体之市场主体
⑴ 经济法的主体
法律分析:经济法的主体有:市场主体(比如经营者)、经济行政主体(比如地方政府)和社会中间层主体(比如市场中介)或者生产主体(如生产者)、交换主体(如经营者)、分配主体(如政府机构)和消费主体(如消费者)等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当竞争法》第二条 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⑵ 经济法中的市场主体具有平等性吗
经济法中的市场主体,其地位是平等的。
根据民法规定,我国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即在我国,无论是公民还是法人,无论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国有企业法人、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民营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还是机关、事业单位法人,无论是当事人的单位大小、职位高低、经济实力强弱,其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依赖、从属的关系。
总之,我国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地位平等,不存在任何特殊的民事主体。
⑶ 经济法主体与市场主体有什么区别
经济法主体与市场主体是不同的。
经济法主体亦称经济法律关版系的主体,是权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享受权利(权力)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它是经济法律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经济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既是经济权利(权力)的享有者,又是经济义务的承担者,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具体来说,就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⑷ 经济法主体与市场主体有什么区别
不是一回事。现在经济法这个讲法,公认的是不平等主体之间一种管理关系。和民事法律上的市场主体两回事。比如,税法,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就是经济法主体。
⑸ 经济法主体的主体分类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可以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与市场规制法主体两大类。宏观调控法主体包括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体和承受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前者可以理解为调控主体,后者则为承控(受控)主体。市场规制法主体则由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主体和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国家市场规制的主体构成,前者可称为规制(管理)主体,后者则是受制主体(市场主体)。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主体可以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二者之间存在相对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法主体应当分为经济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实施主体。漆多俊教授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史际春等学者则认为,经济法主体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
上述分类方法各有侧重,有的强调调控与被调控的关系,有的则侧重于决策、管理和实施的不同角色。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经济法主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定位及其法律关系。
以宏观调控法主体为例,调控主体通常是代表国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机构,如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承控(受控)主体则是那些需要接受宏观调控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等。宏观调控往往涉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旨在稳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市场规制法主体中的规制(管理)主体,则是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机构,如市场监管总局。受制主体(市场主体)则是那些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国家市场规制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规制法旨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总体而言,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中的角色定位。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理解这些关系对于有效实施经济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