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弱势群体

经济法弱势群体

发布时间: 2025-05-23 12:21:21

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

一.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以及《民法典》,都包含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因此,选项A正确。

理论分析显示,经济法主体的责任内容具有惩罚性。经济法责任与传统民事责任不同,它不仅限于赔偿损失,还通常要求责任主体承担超出补偿标准的法律责任。这一特点旨在奖励受害者,惩罚违法行为,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中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即是典型例子。

在承担责任后,责任主体还会面临来自调制机关的处罚,尤其是对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如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会受到巨额罚款。

此外,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经济法对惩罚性赔偿的设定,强化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效果。

正确。

二.

公平竞争既是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也是一项义务。经营者在享有公平竞争权的同时,也应对其他经营者负有公平竞争的义务,具体体现在保护其他经营者正当竞争权利和自由竞争权利的义务上。

理论分析表明,公平竞争的义务要求经营者不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规定范围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如商业混淆、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有奖销售等。

正确。

三.

美国的独立规制机构并非被称为“无头的第三部门”,这一表述错误。在美国,独立规制机构被视为“无头的第四部门”,代表了在传统政府结构之外进行市场规制的独特角色,如州际商业委员会等。

分析指出,这些规制机构在立法、执行权和司法权方面具有高度独立性,能够在维护市场秩序、调查违法行为和解决争端中发挥作用。

错误。

四.

经济法责任并不仅限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还包括独立的经济法责任。从法律关系的部门法属性出发,经济法责任具有独立性,体现在对传统法律责任形式的整合和新创的责任形式上。

理论分析显示,经济法中责任形式的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召回责任等,这些新创的责任类型在传统法律部门中未被涵盖,体现了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错误。

五.

经济法主体权义配置结构的不对称性特点包括根据经济法主体类型、面对的其他主体类型以及交易过程中市场失灵的表现进行不对称配置。D选项“根据交易过程中国家干预的表现进行不对称配置”不属于这一特点。

分析指出,不对称配置体现在主体类型、面对的其他主体类型和市场失灵的表现上,国家干预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其表现与不对称配置并不直接对应。

D选项错误。

六.

宏观调控权决策过程的性质不包括单方性。宏观调控权具有间接性、诱导性和长期性,不存在明确的行政相对人,其决策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变量实现,而非单方面直接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

分析明确指出宏观调控权决策的性质不包含单方性,而是具有引导性和长期性。

选项A错误。

七.

国家调制主体的权力包括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宏观调控权具有中央属性、公共物品属性、间接性、诱导性和长期性,而市场规制权则强调实施主体的独立性、直接性、强制性和短期性。

分析表明,国家调制主体的权利范围包含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两者在性质和作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正确。

八.

经济法责任具有以下性质:责任承担的非过错性、责任追究的积极性、责任主体的绝对性和责任内容的惩罚性。这些性质体现了经济法责任与传统法律责任的区别,强调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分析显示,本题选项全部正确,反映了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全部正确。

九.

市场规制权的三个层次包括对竞争行为的规制、基于社会公益目的的规制以及基于效益和倾斜性规制目的的规制。这些层次反映了市场规制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和功能。

分析指出,市场规制权的三个层次是市场统一适用规则、社会规制和效益倾斜规制,分别针对竞争行为、社会公益和经济效率与公平。

正确。

②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比较

经济法与社会法具有重要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最本质区别在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社会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调整的范围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经济性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包括调整对象的经济性、法益目标的经济性、运行机制的经济性、效果评价的经济。社会法的社会政策目标与社会法的社会效益指标决定了社会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其调整对象是经济性的社会关系,这表明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针对的是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同时,并非所有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都由国家干预,国家仅在需要时对这些关系进行干预。而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则是显著社会意义事项,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例如教育权利保障关系就涉及文教领域等非经济领域,即社会性的社会关系。
(三)经济法与社会法的目标不同。由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及根本属性的不同,导致其目标的存在属性也不同,经济法起源于市场失灵以及原有法律解决能力的欠缺,其目标在于通过国家的适当干预而解决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法的目标主要在于救助弱者、反对歧视。经济法侧重于在经济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法侧重于在社会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四)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公平观不同。经济法倡导积极公平观,而社会法主张消极公平观。
经济法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势群体才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会法的公平观主要关注的是对已形成的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扶助,因为它是一种弱者保护机制,是一种利益分配的平均正义立场。
(五)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方式不尽相同。经济法的调整方式似乎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主要通过指令性调整方式、指导性调整方式和以私法主体身份介入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等。社
会法则主要通过倾斜待遇、团体契约、强制性最低标准等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对贫困人员提供廉租房等等。
经济法与社会法存在以上的区别,这对于我们厘清两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启发价值,对于立法和司法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关系,还应关注两者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社会性和现代性。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社会性。包括以“社会公共利益”位本位,经济法与社会法在各自领域中, 通过不同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以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责任的社会性,。随着法律的“社会化”进程, 传统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现了以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社会责任;调节机制的社会性,在人类社会中, 不仅需要以市场调节机制为特征的竞争机制, 更需要以社会调节机制为特征的合作机制,以实现社会生活的健康、稳定和有序。所谓社会调节机制, 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团(非政府组织) 以社会公信力为媒介完成的一种社会生活交往模式。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现代性。经济法与社会法, 同其他传统部门法相比, 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换言之,,伴随着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观念的现代化变迁,,整个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法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和符号系统,必然会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经济法与社会法, 自然有着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现代性特征。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现代性、法域归属上的现代性、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这三方面都源于现代社会的属性特征,体现反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的。

③ 经济法的产生发展以及地位

济法产生:
哲学上: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西方经济学上:自由竞争——垄断干预
制度经济学:自由交换——产权界定
法律上:私法自由——社会法的干预
对象上:平等主体——弱势群体
权利上:一般权利——特别权利
责任上:一般赔偿——惩罚性赔偿
事实上:自由行为——法律规定(的事实)
经济法的发展:
1 私权的进一步社会化
2 公权的进一步民主化
3 平等公平的进一步实质化

④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合同法关系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经济法范畴,维护的对象是确定的,贯彻特殊保护原则,是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法律,其立法主旨在于消费者的受损权益如何救济,而不是具体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因此,只有是消费者的身份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自然人,必须是依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形才适用该法。例外是农民在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也参照该法来执行。 另外,营业执照、展销会、柜台出租、虚假广告等情况下所产生的消费争议的解决也是司法考试重要的出题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2,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自然人或法人)关于建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此类合同是产生债的一种最为普遍和重要的根据,故又称债权合同。
①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②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须达成协议,即意思表示要一致。③合同系以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④合同是当事人在符合法律 规范要求条件下而达成的协议,故应为合法行为。 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担违约责任。

3,二者区别于联系

A, 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个特别保护法,消费者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而经营者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合同法中对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这并不是说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没有义务、经营者没有权利,而是因为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中已经做了具体的规定。
B, 在经营者的义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营者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的义务”,若作出了不利规定,则规定也是无效的。 而合同法中消费者和经营者权利义务是经过协商确定的,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都是有效的;
C,在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存在两种情形:
一种是轻微后果,如商品不符合质量,可以通过退货等方式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规定,合同法也有规定,也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另一种是造成严重后果,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财产损害的,则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这个规定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 .
D,在具体诉讼过程中 ,选择使用不同的法律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热点内容
法院会议纪要 发布:2025-05-23 18:00:26 浏览:140
刑事诉讼法的十大制度 发布:2025-05-23 17:52:58 浏览:900
合同法关于滞纳金 发布:2025-05-23 17:51:26 浏览:172
房地产专项法律服务方案 发布:2025-05-23 17:40:12 浏览:676
法律咨询事件有哪些 发布:2025-05-23 17:26:41 浏览:111
收条别人签字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3 17:08:48 浏览:592
我国劳动法都有哪些规定 发布:2025-05-23 17:02:37 浏览:482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练习题 发布:2025-05-23 17:01:10 浏览:94
初级会计经济法练习题 发布:2025-05-23 16:25:29 浏览:250
农业部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发布:2025-05-23 16:03:07 浏览: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