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法之亲爱的我们
『壹』 有首歌里有句是‘亲爱的我们究竟哪错了’ 求歌名。。。。。 谢谢
发现 路绮欧
发现我们的想法渐渐不同了
发现我们越来越爱争吵了
发现你的冷漠渐渐变得多了
发现你都不听我的解释了
发现你还喜欢那一种颜色
发现你还听着那首可爱的歌
发现我的脆弱渐渐变得大了
发现我终于找到寂寞了
亲爱的我们究竟怎么了
疲倦了就想放手了
爱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这么简单的
如果真这样你觉得值不值得
告诉我我们究竟哪儿错了
这一刻我们沉默了
我们开心的时光却不记得
那些悲伤的
偏偏要记得如此深刻
发现你还喜欢那一种颜色
发现你还听着那首可爱的歌
发现我的脆弱渐渐变得大了
发现我终于找到寂寞了
亲爱的我们究竟怎么了
疲倦了就想放手了
爱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这么简单的
如果真这样你觉得值不值得
告诉我我们究竟哪儿错了
这一刻我们沉默了
我们开心的时光却不记得
那些悲伤的
偏偏要记得如此深刻
亲爱的我们究竟怎么了
疲倦了就想放手了
爱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这么简单的
如果真这样你觉得值不值得
告诉我我们究竟哪儿错了
这一刻我们沉默了
我们开心的时光却不记得
那些悲伤的
偏偏要记得如此深刻
http://mp3..com/m?word=%B7%A2%CF%D6+%C2%B7%E7%B2%C5%B7+&f=ms&ct=134217728
『贰』 求歌名 歌词:我最亲爱的亲爱的我
苏打抄绿-我最亲爱的
很想知道你近况
我听人说 倒不如你对我讲
经过那段遗憾
请你放心 我变得更加坚强
世界不管怎样荒凉
爱过你就不怕孤单
我最亲爱的 你过的怎麼样
没我的日子 你别来无恙
依然亲爱的 我没让你失望
让我亲一亲 像过去一样
我想你一定喜欢 现在的我
学会了你最爱的开朗
想起你的模样
有什麼错 还不能够被原谅
世界不管怎样荒凉
爱过你就不怕孤单
我最亲爱的 你过的怎麼样
没我的日子 你别来无恙
依然亲爱的 我没让你失望
让我亲一亲 像朋友一样
虽然离开了你的时间
比一起还漫长 我们总能补偿
因为中间空白的时光
如果还能分享 也是一种浪漫
关系虽然不再一样
关心却怎么能说断就断
我最亲爱的 你过的怎麼样
没我的日子 你别来无恙
依然亲爱的 我没让你失望
让我亲一亲 像亲人一样
我最亲爱的 你过的怎麼样
没我的日子 你别来无恙
依然亲爱的 我没让你失望
让我亲一亲 像过去一样
『叁』 社会与法播放的五集迷你剧 亲爱的小孩 中 月月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之前王蓉待她那么好,她还抢王蓉
请回放再看一次,剧透造雷劈😁
『肆』 亲爱的我们最后一定在一起是什么歌,什么歌曲的歌词
您好,这是夏婉安的《在一起》。
歌词如下:
孤单的时候
没有人在为我守候版
那些沉默权的理由
只能笑着接受
曾经说过的永久
如今早已成空
我一个人走
一个人承受
哭泣的时候
眼泪止不住要流
曾经的挽留
如今都没有借口
我们没有回头
你也默默松手
我没挽留
我没理由
亲爱的
我们最后一定在一起
我们永永远远在一起
温柔的记忆却
变成了过去的回忆
那些消失的秘密
如今都没有意义
你没有哭泣
却有泪滴
亲爱的
我们最后一定在一起
我们永永远远在一起
你给的甜蜜
却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我最爱的人是你
没有人可以代替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哭泣的时候
眼泪止不住要流
曾经的挽留
如今都没有借口
我们没有回头
你也默默松手
我没挽留
我没理由
亲爱的
我们最后一定在一起
我们永永远远在一起
温柔的记忆却
变成了过去的回忆
那些消失的秘密
如今都已没意义
你没有哭泣
却有泪滴
亲爱的
我们最后一定在一起
我们永永远远在一起
你给的甜蜜
却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我最爱的人是你
没有人可以代替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亲爱的
我们最后一定在一起
我们永永远远在一起
你给的甜蜜
却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我最爱的人是你
没有人可以代替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Uh~
『伍』 《亲爱的,我们这是怎么了》的歌词
亲爱源的我们究竟怎么了
歌手:绮绮(路绮欧)
歌曲:发现
作词:钟不悔
作曲:钟不悔
编曲:钟不悔
歌词:
发现我们的想法渐渐不同了
发现我们越来越爱争吵了
发现你的冷漠渐渐变得多了
发现你都不听我的解释了
发现你还喜欢那一种颜色
发现你还听着那首可爱的歌
发现我的脆弱渐渐变得大了
发现我终于找到寂寞了
亲爱的
我们究竟怎么了
疲倦了
就想放手了
爱不是想来就来
想走就走
这么简单的
如果真这样
你觉得值不值得
告诉我
我们究竟哪儿错了
这一刻
我们沉默了
我们开心的时光
却不记得
那些悲伤的
偏偏要记得如此深刻
赞同
『陆』 歌词中有亲爱的我们
亲爱的我们究竟怎么了
歌手:绮绮(路绮欧)
歌曲:发现
作词:回钟答不悔
作曲:钟不悔
编曲:钟不悔
歌词:
发现我们的想法渐渐不同了
发现我们越来越爱争吵了
发现你的冷漠渐渐变得多了
发现你都不听我的解释了
发现你还喜欢那一种颜色
发现你还听着那首可爱的歌
发现我的脆弱渐渐变得大了
发现我终于找到寂寞了
亲爱的 我们究竟怎么了
疲倦了 就想放手了
爱不是想来就来 想走就走
这么简单的
如果真这样 你觉得值不值得
告诉我 我们究竟哪儿错了
这一刻 我们沉默了
我们开心的时光 却不记得
那些悲伤的
偏偏要记得如此深刻
『柒』 《亲爱的》印象最深的片段
亲爱的,我们回家
《亲爱的》第一支预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观众,但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韩德忠,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电影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但到头来发现,寻找太累,最终还背叛了众人。电影里,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
佟大为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社会会磨掉人当初的锐气,使人同化成“社会之人”,要生存,就必须得那样。而在帮助李红琴的过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让人遗憾的事,佟大为的很多场戏,都能看出《中国合伙人》里王阳的影子。
李红琴,不得不说。赵薇这次终于遇上最对的,也是最好的角色。这个人物的命运,早已注定赵薇可以在这部戏里大放光彩。她丢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养子被带回家,女儿被夺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儿不能要回来,严重地说,那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田文军也有点类似,只是在社会的认同上,她站在了田文军的对立面。儿子和女儿都不属于她,就连法律,似乎也要来割断她最后一根稻草,生活之于她,太残酷了,以至于我们在道德伦理上本该厌恶这样的“人贩子老婆”,但却最终不由为之怜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还有家可归吗?电影的最后,留下了很多,长镜头一摇,我们隐隐看见,黑暗的尽头还是有一点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无奈,再加上语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赵薇完全就是李红琴,她的角色太无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2.
善与善的悲剧
我最最揪心的时刻,也许就是他们抱着孩子在田间奔命地逃跑,孩子却用力挣扎着,叫着另一个人妈的时候。
那一刻,感觉位置发生了调换,他们成了拐卖者。
我有些恨那个山沟沟里的女人。我甚至有些埋怨那个孩子,昔日作为精神支柱的歌谣,如今成为一碰就碎的石头。怎么就会忘了呢?
年龄太小,环境变换,是的,有太多理由。可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残忍。
小孩子是无辜的,是被害者。但有时候你会发现因为年幼无知,不谙世事,做起事情反而更加坚决,成人有犹豫有迟疑,小孩子心中只认自己那一个理儿,晓之以理他不懂,动之以情他无视,真真是狠角色。
他问她,你说孩子当时得是多久才叫那个人妈呢?
她对他说,你别逼孩子,万一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拐卖者”的身份。
无奈的,撕心离肺的,强颜欢笑的,佯装明天会更好的,仿佛明天就是“明天”了。
可我们仍要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强颜欢笑真的比沉浸在悲伤里更幸福吗?我不觉得。
我最最感动的时刻,是他出门时突然怔住,回去抱着孩子的时候。
没有什么煽情,如此真实,甚至有些搞笑,但这些细节却让人为之着迷。
而那一天,他终于牵她的手了,她要泪崩了,却强忍着,那一刻,欢喜与悲伤都化作勇气了吧。最能改变女人的,无疑就是孩子了。
我最最心碎的时刻,是农村女人在街头问“你说我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我TM只知道,编剧,你太坏了,真的太坏了。
你知道吗,你的一句话就让价值观在一瞬间颠倒了,如此简单粗暴。
我是怎样从坚定站在孩子父母的立场突然自我怀疑的?也许就是这句话吧。
无心做坏事,好心做坏事,这都是很难用法律或道德评判的。
而当一个人的爱与另一个人的爱——两种“善”发生冲突时,事情就会变得越发说不清楚,没有赢家,赢家也是输家。
每一个人都受伤,也会有纯粹无辜的受害者,比如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儿。
农村女人要带走女孩,因为她想念女儿,那也就是她的女儿,当然或许也因为她无法再有自己的小孩儿了。
孩子的生母要领养女孩,其实是为了留住男孩的心。
福利院不让女人带走女孩,是因为世人的目光——媒体怎么看,人民怎么看,上级怎么看?唯独不问当事人怎么看。仔细想想,其实这些疑问后面其实都省略了一个字——“我”。
那些善良的、正义的,何尝不是自私的?
为什么我们的“善良”,最后却成为悲剧了呢?
因为我们的很多“善良”,说到底是为了我们自己。
为什么非要去“善良”呢?因为无奈,我们无法掌控的一切。
我们都是浮萍,不比剧中人高贵或低贱。
所以,电影那些真正触动我让我流泪的地方,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不是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悲剧,而是善与善的悲剧,它是没有答案的,却绝非廉价的。
参考自网友
『捌』 "亲爱的我们究竟怎么了"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
<我们怎么了> - SHE ?
不确定诶 ~
歌手:s.h.e
落泪以前再看一眼
你模糊侧脸
这会不会内是最后纪念
我凝容视你而你凝视
窗外的阴天
一句抱歉都僵在嘴边
我搞不懂
我们到底怎么了
诚实的背后
是否
住着伤口
我想不透
我们的爱怎么了
雨下过以后
是否
能让什么
复活
你的笑脸还在胸前
晃动着昨天
为何回忆会让人晕血
如果我们继续向前走进雨里面
会不会有溶解的危险
我搞不懂
我们到底怎么了
诚实的背后
是否住着伤口
我想不透
我们的爱怎么了
雨下过以后
是否
能让什么
复活
明明从前
连真挚都很甜美
现在怎会
说句话就能肿一边
我搞不懂
我们到底怎么了
诚实的背后
是否
住着伤口
我想不透
我们的爱怎么了
雨下过以后
是否
能让什么
复活
『玖』 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谈电影《亲爱的》的看法
最近热映的电影《亲爱的》,票房持续飙升,现实类的题材显然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引起了共鸣。
该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社会事件,是当今社会突出现象中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儿童被拐卖后对一个家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影片对社会矛盾、犯罪手段、犯罪后果演绎得淋漓尽致,该片取材于东方卫视早期播放的一个节目——《襁褓里的秘密》,该节目聚集了收买被拐卖儿童的人、被拐卖儿童的父母、很想收买儿童的女士、法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等人,讲述了11户收买人各花4万元收买了男婴,当养至二三年后突遇公安部打拐解救后,而无法找到孩子亲生父母的情况下,又引发的一些列社会问题。
社会危害性
为什么电影和电视节目的相继出现,能够带来高票房和高收视率呢?这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需求,观众也能从影片和节目中真实地感受到此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拐卖儿童的案件高居不下,被拐卖人数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这里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等社会原因之外,我们的刑事打击力度是不够的,立法者和实务者的社会阅历和体验社会、对社会的感知程度决定了立法和实务对拐卖儿童案件打击的宽严程度。
一般而言立法者、实务者多为白领,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的机会较少,并且大部分人的成长较为顺利,无法感知生活不顺人群的状况有多糟糕。举个简单例子,天天有专车坐的人就无法体会到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给市民带来有多大的影响。而观看影片《亲爱的》,能从一定程度上真实体会到拐卖儿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有助于立法者重新审视立法的科学度,有助于司法实务者正确适用法律打击犯罪。
影片从孩子父母的角度观察,孩子被拐卖后,一个家庭物质上、精神上基本全部被摧毁,而且在寻找孩子的漫长过程中,又遭遇了被诈骗等再犯罪,这些细节在影片中刻画到极致。
立法缺憾
缺憾一:将拐卖儿童罪和拐卖妇女罪设置在同一条。刑法第240条 【拐卖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样设置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拐卖儿童的社会危害性和发案率远大于拐卖妇女,妇女是年龄满14周岁以上的女性,无论被拐卖到何处,只要有机会她们都随时会求救或者逃生,拐卖妇女、持续控制妇女的难度很大。而儿童被拐卖后,整个人生被重组,找回的概率很少,对家庭的危害性远大于拐卖妇女案件,而且儿童买方市场很庞大。既然这两种犯罪在当下社会中社会危害性并不相当,那么放一起显然在处理拐卖儿童犯罪案件时在心理上会被轻刑化,必须将二罪分设。
缺憾二:拐卖儿童罪主观上规定以出卖为目的不利于打击犯罪。刑法第240条: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实践中还有不以出卖为目的的偷盗、拐骗儿童的行为,目的有多种多样,但只要满足主观上以长期控制并抚养为目的即可,比如有将儿童控制后当作自己孩子抚养的,也有当作乞讨工具等,由于幼儿无辨识能力,决定了找回的难度,所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偷盗婴幼儿或者拐骗、控制儿童的,与以出卖为目的实施如上行为的基本无异。而将主观要件限定于出卖为目的,显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
缺憾三:起点刑过低。当初立法的时候,刑法第240条,还规定了加重情节,比如(一)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二)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的;(三)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儿童的;(四)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等,有这些情况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看似打击很重,但在具体实践处理中,能够用证据证实有这些加重情节的却非常少,因为拐卖儿童犯罪中对于上家、下家的隐秘度甚至比毒品犯罪还要大,即便其供述了拐卖儿童多人以上,也是无法查找到下家的,甚至拐卖者还会辩解他也是从“别人”处买得儿童,而对于“别人”无法提供详细情况,所以无法认定偷盗婴儿的行为和暴力等手段绑架儿童。也就是说,大部分拐卖儿童的案件,都无法认定加重情节,而只能在5-10年有期徒刑之间进行量刑。
缺憾四:对收买者网开一面。刑法第241条【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从法条中可以看出,对于收买者没有虐童、不阻碍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即便追究其刑期也较低,立法上给他们提供了适用缓刑的可能性,没有从源头上打击犯罪。当初这么立法,虽然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因素,由于当时某些地方重男轻女思想太严重了,收买儿童、妇女后出现全村人集体保卫,全村打游击战、阻击战,给解救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公安机关束手无策,所以从有利于解救出发制定了该款。
如今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集体抗法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而该条立法仍然没有丝毫变化。因此,应当毫不犹豫地将“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删除。也有人认为该立法是为了鼓励收买者主动放弃控制,不阻碍其回家,这个其实只适用于拐卖妇女案件中,因为妇女会时刻想办法反抗、逃回,所以放弃控制让其回家具有可能性,而在拐卖儿童案件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只存在犯罪行为被发现时,面临公安机关的查处,交还是不交孩子的情况,所以该立法鼓励自动交回孩子是不可能出现的效果。
司法实务缺憾
缺憾一:未真正认识到拐卖儿童罪的社会危害性。刑法对绑架罪处罚很严厉的,一听到绑架,本能反应就是重刑打击毫不手软,而对拐卖儿童犯罪的危害性认识则不够。其实从本质上剖析,相比绑架罪的危害性有过之,绑架罪和拐卖儿童罪分别被设置在刑法第239条和第240条,从侵犯法益而言,绑架罪侵犯了人身法益、财产法益、社会法益,而拐卖儿童罪侵犯了人身法益和社会法益。财产法益的保护对此类犯罪并不是主要的,因此将绑架罪也设定在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中,而在侵犯人身法益和社会法益中,相比而言儿童被绑架和被拐卖,绑架侵犯的人身自由从时间而言应当相对短暂,而拐卖可能是长时间的侵犯、控制自由,对第三人(家庭、社会)的侵害,拐卖儿童比绑架儿童有过之。因此,实务者应当对拐卖儿童犯罪重新认识其危害性,严厉打击为常态,对案件中反映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程度的事实,比如初犯、偶犯、前科情况、是否具有自首、立功等,不予法定的减轻处罚,并严格把握从轻处罚的力度。
缺憾二:未真正认识到收买者行为的危害性。“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光重刑打击拐卖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巨大买方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即便把抓到的拐卖者全部判处死刑,仍然会有许多犯罪分子跟上,甚至有些犯罪分子判刑出去后重操旧业。其实不难理解,对敢于具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实行犯,无论设置多重刑期也不足以杜绝他们犯罪。而反过来对于收买被拐卖儿童的人,大部分都是社会上正常生活的人,有些人还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只会拿钱去买而不会去亲自实施拐卖行为,这部分人本身的人身危险性较小,如果规定用重刑打击,那么这部分人是没有胆量去铤而走险的,能够大大削弱买方市场,对从源头上减少拐卖儿童犯罪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实践中,由于该部分人认罪态度较好,又属于平常的“良民”,司法实务者尤其是社会阅历较浅的“新兵蛋子”容易引发同情,导致多半不处理收买者,要处理也大部分判处缓刑。最后使得买方市场逐年庞大,买价也逐年提高,一个正常男婴的价格基本上能到8-10万元甚至更高,这样变态的需求唯有重刑打击收买者才能遏制。
缺憾三:对女性犯罪嫌疑人存在轻刑化思想。拐卖儿童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有较大一部分是女性犯罪嫌疑人,由于他们的性别优势,容易接近儿童和儿童的监护人,容易取得儿童及监护人的信任从而顺利拐卖。到案后,该部分犯罪嫌疑人基本上都认罪态度较好,并以多种原因恳请从轻处罚,对于还未生育过的办案人员而言,由于无法深刻体会到此类犯罪的危害性,并且容易被犯罪嫌疑人丰富的情绪所影响从而轻刑化处理,其实她们是真正披着羊皮的狼,对于拐卖儿童犯罪的案件,实务中应当让有一定经验并已有孩子的人承办较为合适。
缺憾四:对拐卖儿童的新型案件研究不够。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很多交易和物流都采用了网络形式。从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拐卖儿童案件的产业链已经相当发达,犹如偷电瓶的案件,有专门的作案组织、营销组织、交货组织,还有中介组织,有些儿童甚至中间被倒手加价了好多次,这些犯罪组织甚至打着“网络送养”名头的QQ群、论坛等开始疯狂营销,侦查机关表现出对新型犯罪手段研究不够,无法摧毁某些拐卖儿童的犯罪集团和组织。
综上,关于拐卖儿童罪的立法修改建议,立法界也有争论,有支持重刑建议修改的,也有坚持不需要修改的,一直没有定论至今未修改,从根本上而言,是对社会危害性认识程度产生了分歧。笔者认为如果争议双方观看过影片《亲爱的》,那么我想争议应该会少很多,如果认为影片夸张失实,那么试想一部脱离实际情况的影片显然是不可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最后引用影片结尾孩子的一段话:“感谢父母不容易把我照看到19岁,没有买就没有拐,愿天下孩子都能在父母身边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