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法社会治理
⑴ 三个导向具体指什么
1、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堵塞漏洞。
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从现实工作中、群众呼声中和社会反映中找准找实现阶段各项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明显的短板和漏洞。
2、坚持目标导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分三个阶段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3、坚持结果导向,讲求质量,注重实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责任重大,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所以工作中不能有半点含糊,来不得半点马虎。
扎实推进“三强九严”工程,支部所在机关党组成员切实履行党建主要领导责任,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出主意、定思路、提要求,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部署、检查,并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活动。
支部书记切实履行党建主体责任,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工作是本职、抓不好党建工作是失职、不抓党建工作就是渎职”的责任意识,主动担起党建工作的担子,与其他支委委员一道,研究党建工作和党建问题,夯实支部党建工作基础。
⑵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什么
社会治理的加强和创新,关键在于体制的创新。核心在于人,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才能保持安定和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应转移到城乡社区,因为只有当社区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才会牢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治理体制的问题,并深化扩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地将资源、服务和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能力、有权力、有资源,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城市常态化管理需要加强,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治理城市管理中的难题。人口服务管理也需要加强,更多地运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社会治理的措施包括:
1.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的理念,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社会各要素需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我们要坚持和维稳相统一,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善于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局面。
2.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因为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只有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制度,才能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巨大力量。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我们要推进守法诚信,既要加强教育,更要强化制度约束,形成守法诚信长效机制。
3.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这是我国的特点,也是我国的优势。面对新的社会治安形势,我们要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为导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在动态化和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