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
⑴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正因为如此,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两重性比喻为“一柄双刃剑”。
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几百年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果,世界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是,南北之间即南半球广大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与北半球发达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间,也就是穷国和富国之间,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这是世界范围的一种不公平现象。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体系崩溃之后,南北差距并未缩小,其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国际经济旧秩序,垄断世界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通过压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抬高发达国家制成品和高精尖产品的出口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同时并进一步加强了资本输出,从而使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几倍扩大到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经济全球化趋势仍然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目前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虽然其中有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面,但总体上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也都控制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首先推动并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发展中国家虽然是政治上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带来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命脉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是跨国公司。根据联合国《97年投资报告》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与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我国部分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轻工行业如洗涤用品、饮料等,外商投资企业在产量、销量上占了35—50%;移动通讯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国内企业彻底退出竞争,外商一统天下;德国西门子在华39个合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的产品今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23%,全国程控交换机外商占70%的市场。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有的评论认为,从外部因素来说,西方国际垄断资本先是使短期资金大量涌入亚洲国家,使之看作是难得的融资而纷纷引进;而当这些国家将资金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时,西方金融投机家就利用短期资金进行套利,并把资金撤走;到了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需要国际援助时,他们又通过自己操纵的国际金融、经济组织提出种种损害受援国的条件,进一步控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和经济命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日趋增多,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他们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渗透性越来越大,已成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强有力经济干预的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让渡一部分国家经济主权。
三、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会日益尖锐。
经济全球化已经和正在导致一种崭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现: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相对落后,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后发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争夺上,这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会进一步强化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弊: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⑵ 国际经济法有哪三个基本原则
国际经济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就像是它的三根顶梁柱,稳稳地支撑着整个法律体系呢!它们分别是:
国家经济主权原则:这就好比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金库”和“小天地”,对自己的财富、资源还有经济活动,都有着完整且永久的主权,想怎么用、怎么管,都是自己说了算!
平等互利原则:在国际经济法里,大家都得讲平等,谁也不能欺负谁。而且呢,还得互利共赢,一起分享好处,这样才能长久合作嘛!
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原则:这可是个大方向,大家得一起努力,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得一起加油才行!
⑶ 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
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初的国际经济关系萌芽,到后来的逐步发展,直至进入转折更新阶段,国际经济法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演变,适应着全球化的经济需求。
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起源于公元前数世纪到公元16世纪。这一时期,地中海沿岸的国际商务活动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习惯和制度,为后来的国际经济法奠定了基础。其中,“罗得法”作为古代地中海沿岸国际贸易中心的商务习惯的汇辑,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法中的“万民法”调整了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之间的贸易关系,其规定影响广泛,对西欧大陆乃至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的国际性商事法典,如《康索拉多生活费商法典》,则进一步细化了商业规则,成为处理同类案件的依据。而“汉萨联盟式”的商务规约,旨在保护贸易利益和共同对抗外部威胁,对后世国际商务规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伴随着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种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国内立法应运而生,内容日益完备。双边国际商务条约和近现代国际习惯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和多边国际专项商品协定的出现,标志着国际经济法向更系统、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旨在解决特定领域的经济问题。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的编纂和更新,以及各国商事立法的逐步完备,更是推动了国际经济法的现代化。
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面临重大变化,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一阶段,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贸总协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着国际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多边国际商务条约调整重大问题的新阶段。然而,尽管这一时期国际经济法取得了一些成就,它本质上仍延续着旧时代国际经济秩序,需要进一步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社会为改造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建立新秩序而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如万隆会议、《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等,为国际经济法的革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区域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公约的出现,以及国际商务惯例的不断发展,为解决国际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也展示了法律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维护国际经济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法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以促进全球公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3)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扩展阅读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早在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就有一些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大量出现 ,并具有了国家之间条约的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经济法学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