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产品召回司法实践经济法

产品召回司法实践经济法

发布时间: 2025-07-13 17:48:00

『壹』 【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分析】 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

摘要: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法律责任内容性质与部门法的混淆可能导致对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质疑。本文从部门法角度、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形态来论证其独立性,指出经济法责任并非传统三大责任的简单合并,而具有独特性。
关键词:法律责任、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责任形态
一、经济法责任的定义
有学者通过经济违法行为定义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是因经济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经济法定义:认为经济法责任是违反经济法律法规,对国家或受害者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经济法规违反与特定事实定义:认为经济法责任是违反经济法规或特定法律事实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经济法权利义务定义:认为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义务或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程信和教授认为责任在法律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本来意义上的责任,如审计法对审计机关权限、职责的规定;二是因为不承担义务应承担的责任。经济法责任的第一种含义是传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在经济法领域的具体应用。密切相关的两部法是《行政处罚法》和《刑法》及其修正案,涉及经济犯罪。第二种含义指经济法责任体现经济法社会公共特征,是特殊经济制裁,包括市场禁入、取消税收优惠、信用减等、产品召回、强制履行等。
本文不评论以上观点,法律责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地区、国家法律制度中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对经济法责任的不同理解源于对法律责任分类标准的不同解读。
二、法律责任的分类
根据法律责任内容性质和部门法性质分类,可能产生不同理解。以内容性质为标准,有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如刑法中的财产刑、自由刑、生命刑等。以部门法为标准,法律责任性质由所属部门法确定。法律责任是法的强制性体现,也是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前提条件。法律责任本身只是一种剥夺责任主体权益的形式,具体问题需依赖具体部门法。
经济法法律责任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传统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有本质区别。保护利益侧重点、性质、构成要件均有所不同。经济法强调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民事法侧重个体利益,行政法侧重国家利益。经济法责任既具有补偿性又具有惩罚性,而民事责任通常不具有惩罚性,行政责任具有明显惩罚性。经济法责任可能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法律责任与所属部门法关系密切,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明确将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根据部门法性质,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行政、刑事、经济法、诉讼和违宪责任等。
三、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
经济法责任独特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体现了其作为部门法的特点,说明其独立性。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在研究领域中起重要作用,贯穿经济法研究。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包括主观心理状态、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经济法责任以"四要件说"为基础,责任主体主观心理状态通常不要求有过错,如产品质量责任实行严格责任原则。违法行为是承担经济法责任的前提,包括违反义务或特定事实状态。

『贰』 经济法中 产品责任的名词解释

经济法中 产品责任的名词解释

产品责任是指与产品有关的制造商、批发商或零售商等各方对产品因存在缺陷而在被正常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并造成使用者或他人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在责任保险领域内,产品责任保险是发展较为迅速的险种。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对由离开销售和生产场所的商品的使用或消费引起的伤害被认为是负有法律责任的。

经济法中产品断陷名词解释

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是产品责任成立的基础性要件,在诉讼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产品责任法上核心问题。2000年修订的《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公道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名词解释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不同主体的归责原则不同:
1、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1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
2、根据《产品质量法》42条“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为过错推定原则。

经济法名词解释:产品招回制度

产品召回是指生产商将已经送到批发商、零售商或终端使用者手上的产品收回。
产品召回的典型原因是所售出的产品被发现存在缺陷。
产品召回制度和一般的三包产品退换货是两个概念。三包产品退货换货是针对个体消费者,而且不能说明产品本身有任何问题;而产品召回制度则是针对厂家原因造成的批量性问题而出现的处理办法。其中,对于质量缺陷的认定和厂家责任的认定是最关键的核心。
在发达国家,产品召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愿认证,强制召回”,一种是“强制认证,自愿召回”。

经济法名词解释

经济法中的“经济竞争”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为了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争胜活动。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学中的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中国经济法P11
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2、经济关系P7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3、经济法律关系P25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法规所确认和调整的,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执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互统一的关系。
4、经济职权P32
也称经济权力,也就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
5、工业企业法P47
有关确立工业企业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由工业企业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企业变更P49
企业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改组)和其他登记事项的变动。
7、集体所有制企业P74
是指生产资料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商品经济组织。
8、乡镇企业P83
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9、私营企业法P96
确认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国家机关对私营企业的巨集观调控关系以及私营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市场执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合伙企业P104
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个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1、个人独资企业P113-114
是指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受到法律保护,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12、外商投资企业法P124
是指调整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P126
是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且按照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以及亏损的企业。
14、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P127
是指调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合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中外合作经营企业P140
是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依照合作企业法,用书面合同规定权利和义务,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经济组织。
16、外资企业P145
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17、股份有限公司P157
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18、有限责任公司P157
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19、国有独资公司P169-170等
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并且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20、上市公司P175
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的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1、公司债券P177
公司依照法定程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22、可转换债券P179
是上市公司发行的,可依照一定的条件转换为股票的债券。
23、债权人会议P195
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者公告而组成的一个行使债权、破产参与权和决议权的机构。
24、和解P196
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企业延迟清偿债务的期限、企业进行整顿的方案、内容、计划等问题达成的和解协议。
25、计划法P206
计划法是关于规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计划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计划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计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6、指令性指标P208
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或者专案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和关系到经济全域性的重大经济活动,以法律形式下达的,必须执行的计划指标。
27、指导性指标P208
国家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能够,对除指令性指标以外的其他重要产品,专案和经济活动所下达的,主要靠经济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计划指标。
28、固定资产投资法P209
确认和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29、固定资产投资关系P209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30、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拨款P212
建设专案的资金由财政部门以预算支出的方式拨付给建设单位无偿使用。
31、财政P218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32、财政法P218
调整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3、财政管理体制P220
划分中央同地方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财政管理职权、财政收支范围等内容的法律制度。
34、预算P221
经过法定程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 *** 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一定期间的财政或者财务收支计划。
35、预算管理职权P222
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利以及对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权利的总称。
36、国债法P229
国家在借款和发行、使用、兑付、流通 *** 债券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7、财政转移支付法P231
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 *** 采购P237
*** 为了维持 *** 正常运转所需物品的采买与购置。
39、 *** 采购当事人P239
*** 采购当事人是指任何参与 *** 采购的人,它除了采购方和供应商之外,还包括 *** 采购业务代理机构。
40、国有资产P244
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资产以及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以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
41、资产评估法P246
确定资产评估的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范围、程式、方法以及调整资产评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系统。
42、产权交易P250
交易双方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通过购买、出售、兼并、拍卖等方式,将一方当事人所享有的企业产权转让给另一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
43、税收征收管理P290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依法纳税和进行税务监督管理的总称。
44、税收P259
是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 *** 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和特定行为所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国家征收行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45、法定增值额P263
是指一国 *** 根据各自的国情,政策的需要,就其增值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增值额。
46、出口退(免)税制度P269
货物报关出口销售后,将其国内所缴纳的税收退还给货物出口企业或者对出口企业给予免税的一种制度。
47、中国金融法P307
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因为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8、商业银行P314
依照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的规定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49、中间业务P317
商业银行不需要运用自有资金,只代替客户承办交付、收取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50、银行业监督管理P320
也就是银行业监管,是指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经营以及其他活动所进行的监督管理。
51、债券P330
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52、股票交易P331
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核准上市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动。
53、债券交易P332
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的公司所发行的债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动。
54、内幕交易P334
知悉证券交易内幕资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资讯进行证券交易的活动。
55、虚假陈述和资讯误导行为P335
国家工作人员、新闻传播媒介从业人员和有关人员编造并且传播虚假资讯,严重影响证券交易的行为。
56、价格法P347
与价格制定、执行和调控、监督检查有关的各种关系。
57、 *** 指导价P350
*** 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许可权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制定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58、价格体系P348
价格的种类和各种价格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59、会计关系P360
国家在管理会计过程中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60、会计监督P366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
61、审计P370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对 *** 及其各个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依照审计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全面审查,并将审计结果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62、审计关系P370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对 *** 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其他国家资产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63、自然资源法P381
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4、土地所有权P383
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和处分土地,并从土地上获得利益的权利。
65、土地使用权P383
土地使用权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占有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的权利。
66、森林法P387
调整人们在森林的管理、养护、营造、合理利用和林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7、草原法P391
调整人们在草原资源的管理、保护、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8、环境保护法P409
规定和调整人们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及有关确立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69、“三同时”制度P411
它要求一切建设专案的防止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70、对外贸易P422
一国的对外贸易经营者等主体为一方,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货物、技术和服务交换的一种经济活动。
71、对外贸易法P424
调整对外贸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外贸易管理关系和对外贸易合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2、对外贸易法律关系主体P427
依法参加对外贸易管理和合作活动,享有对外贸易权利,承担对外贸易义务的当事人。
73、对外贸易经营者P429
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74、对外贸易调查P435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对有关事项予以查证的过程。
75、竞争法P449
国家在协调经济执行中调整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问几个经济法的名词解释

企业合并
开放分类: 会计、会计准则
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者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另一个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原已确认商誉的摊余价值应当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
按照该准则的规定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应当将商誉在首次执行日的摊余价值作为认定成本,不再进行摊销。
不安抗辩权
开放分类: 经济、法律、合同、合同法
根据合同法68、69条之规定,不安抗辩权又称先履行抗辩权,指双务合同成立后,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性时,在对方没有履行或提供担保前,有权中止履行合同义务。在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没有后履行抗辩权,故法律设立不安抗辫权,使其在对方无力履行的情况下享有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权利。不安抗辩权的发生基于双务合同。双务合同成立后,后履行当事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其不能履行合同或者可能无法履行合同,应当先履行合同义务的当事人就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合同的履行。行使不安抗辩权,举证责任在先履行合同义务的当事人,应当有证据证明对方不能履行合同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当事人行使不安抗辩权后,应当立即通知对方当事人。不安抗辩权属延期抗辩权,当事人仅是中止合同的履行。倘若对方当事人提供了担保或作了对待给付,不安抗辩权消灭,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应当先履行合同的当事人行使了不安抗辩权,对方当事人既未提供担保,也不能证明自己的履约能力,行使不安抗辩权的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当事人行使不安抗辩权错误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金
开放分类: 社会、经济、法律、合同法
违约金
penalbond
债权人或债务人完全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债务时,必须按约定给付他方的一定数额的金钱。违约金是债的担保的一种,也是对违约的一种经济制裁。违约金的设立,是为了保证债的履行,即使对方没有遭受任何财产损失,也要按法律或合同的规定给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标准依法定或双方在合同中书面约定。违约金有两种:①惩罚性违约金,其作用全在惩罚,如果对方因违约而遭受财产损失,则违约一方除支付违约金外,还应另行赔偿对方的损失。②补偿性违约金,是对合同一方当事人因他方违约可能遭受的财产损失的一种预先估计,给付了违约金,即免除了违约一方赔偿对方所遭受的财产损失的责任;即使损失大于违约金,亦不再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经济合同时,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如果由于违约已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超过违约金,还应进行赔偿,补偿违约金不足的部分。”
定金
开放分类: 法律、术语、房地产、合同、担保
定金是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对方给付的,作为债权担保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它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根据我国发法通则和《担保法》八十九条规定,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出合同标的额的20%。如果购房者交了定金之后改变主意决定不买,开发商有权以购房者违约为由不退定金;如果开发商将房屋卖给他人,应当向购房者双倍返还定金。
定金的分类
根据定金给付的目的和效力不同,定金可分为订约定金,成约定金,解约定金,证约定金,违约定金.
纳税人
开放分类: 经济、税务、财政
纳税人
tax,payer
依照税法规定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又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在中国,纳税人包括:①全民所有制企业。②城乡各类集体所有制企业。③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④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⑤私营企业。⑥个体工商户、农村专业户、承包户。⑦依税法规定应纳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的个人。纳税人是按照税种确定的。
纳税人的权利包括:有享受税法规定的减税、免税的权利;有依法申请收回多缴纳税款的权利;在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困难时,依法享有申请分期、延期缴纳税款或申请减税、免税的权利;对税务机关不正确的决定有申诉权;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法行为有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及国家监督、检查机关检举、揭发的权利。
纳税人的义务包括:按税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税法规定的期限和程式办理纳税申报,并按期交纳税款;向税务机关及时提供会计、财务报表;接受税务检查,并如实反映和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补充定义: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明确由谁来纳税,又称纳税义务人,或纳税主体.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经济法》里要约的名词解释

《合同法》对要约、要约邀请有明确的规定

1、第十四条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内容具体确定;

(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2、第十五条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

经济侵权责任(名词解释)

1)经济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经济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2)经济侵权责任是任何人都对他人承担这样一种义务,即不因为自己的错误(过错)行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即能构成侵权行为,要对受害方承担责任。
3)侵权行为基本上都是违法行为。

『叁』 从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分析我国产品缺陷召回制度 结合美国回答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存在缺陷,可能或者已经危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时,依法向主管机构报告并及时通知消费者,对缺陷产品进行免费维修、更换或收回,而主管机构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的制度。召回的目的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目前实行召回制度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
美国产品召回制度的特点
1. 召回形式上为“自愿”,实际上带有强制性
2. 产品召回不以损害事故发生为前提,
3. 产品一旦被召回,所有流通的缺陷产品都划入召回之列
4. 召回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同时要求消费者主动联系销售商或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驻当地机构,领取退款、履行换货手续或对产品作适当修理。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陷产品召回的基本法律规定相对缺乏
召回主要靠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抽查及媒体的监督和舆论的压力来实施。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并不能扭转缺陷产品治理混乱的整体局面。
(二)召回方面的法律责任不明
处罚标准过轻,使得经营者甘愿受处罚也不承担法律责任,缺乏了促使经营者召回产品的动力。
3立法层次低,缺乏完备的法律规定
在美国等一些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往往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约束力。而我国现有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立法层次低,缺乏这样一系列权威而稳定的法律、法规,现有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从立法层次上看仅属于部门规章
4缺乏独立的缺陷鉴定机构
当前中国缺陷产品管理上的困窘不仅来自立法的空白,还在于没有独立、公正、权威的检测机构,更无从谈及相关的检验技术手段。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对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准确界定缺陷产品召回的概念与范围
(2)细化法律责任并加大处罚力度
3)完善召回制度的行政管理职能
欧美日各国在处理大量与缺陷产品有关产品的公共安全问题时,政府行政力量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分工比较明确,体系比较完备,这三种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解决缺陷产品问题的比较成熟的机制。
4健全产品信息系统
5、完善产品召回的程序和确认产品召回的方式
(一)有利于企业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市场潜力的充分发挥,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我国消费者的国际利益,改观“中外有别”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各项制度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当然包括在国际上通行的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然而,国外的产品对我国的消费者实行“中外有别”的政策。此次不在召回的范围之内,就在于中国没有像日本、美国那样拥有严格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三)有利于, 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总而言之,从长远的角度看,缺陷产品召回的前途光明,路途漫长。

『肆』 经济法中 产品责任的名词解释

产品责任是指与产品有关的制造商、批发商或零售商等各方对产品因存在缺陷而在被正常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并造成使用者或他人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在责任保险领域内,产品责任保险是发展较为迅速的险种。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对由离开销售和生产场所的商品的使用或消费引起的伤害被认为是负有法律责任的。
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是产品责任成立的基础性要件,在诉讼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产品责任法上核心问题。2000年修订的《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公道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归责原则:
1、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1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
2、根据《产品质量法》42条“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为过错推定原则。
产品召回是指生产商将已经送到批发商、零售商或终端使用者手上的产品收回。产品召回的典型原因是所售出的产品被发现存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和一般的三包产品退换货是两个概念。三包产品退货换货是针对个体消费者,而且不能说明产品本身有任何问题;而产品召回制度则是针对厂家原因造成的批量性问题而出现的处理办法。其中,对于质量缺陷的认定和厂家责任的认定是最关键的核心。在发达国家,产品召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愿认证,强制召回”,一种是“强制认证,自愿召回”。
经济法中的“经济竞争”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为了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争胜活动。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学中的名词解释:
1、中国经济法P11 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2、经济关系P7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3、经济法律关系P25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法规所确认和调整的,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执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互统一的关系。
4、经济职权P32 也称经济权力,也就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
5、工业企业法P47 有关确立工业企业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由工业企业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企业变更P49 企业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改组)和其他登记事项的变动。
7、集体所有制企业P74 是指生产资料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商品经济组织。
8、乡镇企业P83 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9、私营企业法P96 确认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国家机关对私营企业的宏观调控关系以及私营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市场执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合伙企业P104 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个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1、个人独资企业P113-114 是指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受到法律保护,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12、外商投资企业法P124 是指调整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P126 是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且按照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以及亏损的企业。
14、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P127 是指调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合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中外合作经营企业P140 是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依照合作企业法,用书面合同规定权利和义务,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经济组织。
16、外资企业P145 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17、股份有限公司P157 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18、有限责任公司P157 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19、国有独资公司P169-170等 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并且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20、上市公司P175 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的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1、公司债券P177 公司依照法定程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22、可转换债券P179 是上市公司发行的,可依照一定的条件转换为股票的债券。
23、债权人会议P195 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者公告而组成的一个行使债权、破产参与权和决议权的机构。
24、和解P196 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企业延迟清偿债务的期限、企业进行整顿的方案、内容、计划等问题达成的和解协议。
25、计划法P206 计划法是关于规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计划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计划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计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6、指令性指标P208 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或者专案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和关系到经济全域性的重大经济活动,以法律形式下达的,必须执行的计划指标。
27、指导性指标P208 国家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能够,对除指令性指标以外的其他重要产品,专案和经济活动所下达的,主要靠经济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计划指标。
28、固定资产投资法P209 确认和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29、固定资产投资关系P209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30、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拨款P212 建设专案的资金由财政部门以预算支出的方式拨付给建设单位无偿使用。
31、财政P218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32、财政法P218 调整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3、财政管理体制P220 划分中央同地方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财政管理职权、财政收支范围等内容的法律制度。
34、预算P221 经过法定程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 *** 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一定期间的财政或者财务收支计划。
35、预算管理职权P222 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利以及对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权利的总称。
36、国债法P229 国家在借款和发行、使用、兑付、流通 *** 债券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7、财政转移支付法P231 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 *** 采购P237 *** 为了维持 *** 正常运转所需物品的采买与购置。
39、 *** 采购当事人P239 *** 采购当事人是指任何参与 *** 采购的人,它除了采购方和供应商之外,还包括 *** 采购业务代理机构。
40、国有资产P244 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资产以及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以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
41、资产评估法P246 确定资产评估的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范围、程式、方法以及调整资产评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系统。
42、产权交易P250 交易双方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通过购买、

『伍』 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

一.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以及《民法典》,都包含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因此,选项A正确。

理论分析显示,经济法主体的责任内容具有惩罚性。经济法责任与传统民事责任不同,它不仅限于赔偿损失,还通常要求责任主体承担超出补偿标准的法律责任。这一特点旨在奖励受害者,惩罚违法行为,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中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即是典型例子。

在承担责任后,责任主体还会面临来自调制机关的处罚,尤其是对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如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会受到巨额罚款。

此外,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经济法对惩罚性赔偿的设定,强化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效果。

正确。

二.

公平竞争既是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也是一项义务。经营者在享有公平竞争权的同时,也应对其他经营者负有公平竞争的义务,具体体现在保护其他经营者正当竞争权利和自由竞争权利的义务上。

理论分析表明,公平竞争的义务要求经营者不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规定范围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如商业混淆、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有奖销售等。

正确。

三.

美国的独立规制机构并非被称为“无头的第三部门”,这一表述错误。在美国,独立规制机构被视为“无头的第四部门”,代表了在传统政府结构之外进行市场规制的独特角色,如州际商业委员会等。

分析指出,这些规制机构在立法、执行权和司法权方面具有高度独立性,能够在维护市场秩序、调查违法行为和解决争端中发挥作用。

错误。

四.

经济法责任并不仅限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还包括独立的经济法责任。从法律关系的部门法属性出发,经济法责任具有独立性,体现在对传统法律责任形式的整合和新创的责任形式上。

理论分析显示,经济法中责任形式的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召回责任等,这些新创的责任类型在传统法律部门中未被涵盖,体现了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错误。

五.

经济法主体权义配置结构的不对称性特点包括根据经济法主体类型、面对的其他主体类型以及交易过程中市场失灵的表现进行不对称配置。D选项“根据交易过程中国家干预的表现进行不对称配置”不属于这一特点。

分析指出,不对称配置体现在主体类型、面对的其他主体类型和市场失灵的表现上,国家干预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其表现与不对称配置并不直接对应。

D选项错误。

六.

宏观调控权决策过程的性质不包括单方性。宏观调控权具有间接性、诱导性和长期性,不存在明确的行政相对人,其决策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变量实现,而非单方面直接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

分析明确指出宏观调控权决策的性质不包含单方性,而是具有引导性和长期性。

选项A错误。

七.

国家调制主体的权力包括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宏观调控权具有中央属性、公共物品属性、间接性、诱导性和长期性,而市场规制权则强调实施主体的独立性、直接性、强制性和短期性。

分析表明,国家调制主体的权利范围包含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两者在性质和作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正确。

八.

经济法责任具有以下性质:责任承担的非过错性、责任追究的积极性、责任主体的绝对性和责任内容的惩罚性。这些性质体现了经济法责任与传统法律责任的区别,强调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分析显示,本题选项全部正确,反映了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全部正确。

九.

市场规制权的三个层次包括对竞争行为的规制、基于社会公益目的的规制以及基于效益和倾斜性规制目的的规制。这些层次反映了市场规制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和功能。

分析指出,市场规制权的三个层次是市场统一适用规则、社会规制和效益倾斜规制,分别针对竞争行为、社会公益和经济效率与公平。

正确。

热点内容
种子法配套规章 发布:2025-07-14 00:18:30 浏览:144
民法总则的立法亮点 发布:2025-07-14 00:18:28 浏览:262
撤回部分诉讼请求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7-14 00:07:21 浏览:709
青阳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7-13 23:51:23 浏览:682
刑法不执行 发布:2025-07-13 23:51:18 浏览:504
杭州律师名单 发布:2025-07-13 23:49:29 浏览:185
明皓司法鉴定所 发布:2025-07-13 23:49:24 浏览:423
法学名家讲堂 发布:2025-07-13 23:40:03 浏览:734
经济法讨论共享单车 发布:2025-07-13 23:28:31 浏览:60
教育行业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13 23:27:06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