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多俊经济法基本理论
❶ 简要叙述漆多俊教授的“三三三”理论。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引起市场及其调节机制、国家职能以及法律的演变。原来,特别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社会经济的调节机制基本上是“一元化”的市场调节。但市场调节也有缺陷。到19 世纪末由于市场缺陷严重显露, 发生了“市场失灵”, 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这表明需要新的调节机制来辅助配合市场机制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有效调节, 国家调节于是出现。这就是经济调节机制的“二元化”。国家调节首先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但同时也是一种国家职能。国家对于经济生活从原来不介入( 自由放任) 到介入进行国家调节, 需要有宪法和法律授权, 国家调节权力需要法律规制, 也需要保障, 因此, 就产生了规范国家经济调节的法律, 此即经济法。
由于国家调节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才需要和产生的,所以国家调节方式和活动必然是针对市场所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又决定了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市场存在的三缺陷是指市场障碍、市场唯利性、市场的被动性和滞后性。
市场障碍首当其冲,指因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存在而引发的阻碍市场正常运行的状况。市场的唯利性位居第二,指投资经营着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并往往注重眼前可实现的利益,而对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部门和产品,如公用和公共事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其他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或可能制约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和总体效益的行业不愿投资。而市场之所以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这是由其事后调节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从投资、生产运营到市场价格的形成和信息反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掌握的信息不足和滞后,不能及时调整其投资方案,也往往造成市场供求的失调、产品大量滞销过剩。
为了克服市场的以上三缺陷,国家分别采取了三种调节方式:针对市场不良竞争秩序引起的妨碍自由和公平竞争构成的市场障碍,国家以强制力进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予以以排除。针对市场的唯利性引起的某些经济领域投资空白,采用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方式,一方面国家在进行投资时尽量考虑市场因素尽可能引进市场机制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应当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国家投资规模、方向和重点。针对市场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引起的某些领域投资膨胀和生产过剩而另一些领域投资不足,进而引发的结构比例失调,经济波动,危机频繁,采用国家指导、促进或称为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的这些调节方式都需要法律的规范,三种调节方式对应三种法律,因此经济法体系相应的就由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三部分构成。
市场规制法主要包括反垄断和限制竞争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这类法律需要对其规制的对象的标准和种类、主管机关的职权、处罚方式、实施程序等问题做出规定。国家投资经营法主要包括国家投资法和国有企业法,其中包括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调整和改革的法律,此外还包括国家为调节市场直接参与其他市场经营活动的法律。
三种法律调节方式有几方面共性:他们所规范的都是国家经济调节活动;其目的和作用在于保障国家调节,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他们所调整的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直接涉及社会经济领域,具有经济性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市场三缺陷—国家调节三方式—经济法体系三构成”,亦即“三三理论”或者是“国家调节说”。
❷ 漆多俊的个人作品
《经济法基础理论》 “国家调节说”(“三三理论”)经济法学科理论体回系
《经济法论丛》CSSCI来源集刊答(1998-)
《经济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宏观调控法研究》
《国企股份公司改组法律问题研究》
《中国公司法》
《转变中的法律》
《国民经济的法律调整》 《市场、调节机制与法律的的反思与重构
《论转型时期法律的控权使命》
《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转变》
《论权力》
《中国反垄断法研究》
《宏观调控立法特点及其新发展》
《控权:通向法治之路的关键》
《论服务型政府定位的转变》
《台湾民主的启示》
《改革与统一之互动》
《辛亥百年中国之主义考辨》
学术业绩被《中国当代法学名家》、《中国专家大词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网络学者传略》、《世界名人录》等国内外机构收录。
❸ 漆多俊个人作品
漆多俊先生在经济法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他的作品和贡献丰富多样。以下是他的主要作品和学术活动的概述:独著方面,他的《经济法基础理论》、《国民经济的法律调整》和《中国公司法》等著作,奠定了他在经济法学理论的基础。1984年的《国民经济的法律调整》更是我国早期经济法学个人独著之一,对“国家调节说”(“三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主编,漆多俊先生参与了《经济法学》(武汉大学版和高教出版社版)、《经济法论丛》以及多部专题研究著作,如《国企股份公司改组法律问题研究》、《宏观调控法研究》等。他的论文如《论权力》、《市场、调节机制与法律的同步演变》等,深入探讨了经济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他的学术成果被国内外权威机构广泛收录,如《中国当代法学名家》、《中国专家大词典》等,体现了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漆多俊先生的《经济法基础理论》多次修订并出版,其中第3版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还获得了“第一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并带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活动,如经济法基础理论研讨会、经济法博士论坛等。
此外,他还创办了经济法网站,主编的教材如《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获得了多项教学奖项。漆多俊教授的引用率高,且在多个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包括湖北省经济法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和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的副会长。
漆多俊的学术生涯丰富多元,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经济法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是经济法领域的知名学者和领军人物。
(3)漆多俊经济法基本理论扩展阅读
漆多俊 男,1938年9月14日生,湖南祁阳人。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❹ 漆多俊 经济法基础理论 与李昌麒 经济法 哪个好
无法判断好坏来,隐忍而自已。
漆多俊 经济法基础理从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并从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联系和区别上,论述了经济法产生和独立的历史必然性,它的本质、功能和任务,它的调整对象、调整原则与调整方法,它的内容与体系,它的立法与实施等各种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自的见解,建立了本书特有的经济法理论体系。在对经济法理论问题论述过程中,涉及属于法学基础理论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本书也重新作了论证,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希望收中的基本观点及体现于其中的某此研究方法,能够引导读者在学习、研究经济法方面保持基本正确的方面,而不致误入歧途。然而,奇则易谬。
李昌麒 经济法 李昌麒教授鉴于任何一门法学学科的独立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其基石的,经济法也不例外,因此,他在整个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始终是把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作为其主要研究方向,力图构建一个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济法基本理论体系。
❺ 经济法主体的主体分类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可以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与市场规制法主体两大类。宏观调控法主体包括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体和承受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前者可以理解为调控主体,后者则为承控(受控)主体。市场规制法主体则由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主体和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国家市场规制的主体构成,前者可称为规制(管理)主体,后者则是受制主体(市场主体)。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主体可以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二者之间存在相对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法主体应当分为经济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实施主体。漆多俊教授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史际春等学者则认为,经济法主体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
上述分类方法各有侧重,有的强调调控与被调控的关系,有的则侧重于决策、管理和实施的不同角色。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经济法主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定位及其法律关系。
以宏观调控法主体为例,调控主体通常是代表国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机构,如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承控(受控)主体则是那些需要接受宏观调控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等。宏观调控往往涉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旨在稳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市场规制法主体中的规制(管理)主体,则是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机构,如市场监管总局。受制主体(市场主体)则是那些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国家市场规制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规制法旨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总体而言,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中的角色定位。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理解这些关系对于有效实施经济法具有重要意义。
❻ 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有哪些
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经济法的主体可分为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和市场规制法的主体。前者分为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体和承受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主体即调控主体和承控(受控)主体。后者分为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主体和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国家的市场规制的主体即规制(管理)主体和受制主体(市场主体)。
二、把经济法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并且认为这两种主体的划分是相对的。李昌麒教授则认为经济法主体应分为经济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实施主体。漆多俊教授的几种分类方法里,有一种就把经济法主体分为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史际春等认为经济法主体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
(6)漆多俊经济法基本理论扩展阅读:
一、经济法主体行为的特征:
1、范围的广泛性: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法主体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这是主体经济利益性的外在化要求:通过对每种经济利益都有数种具体经济法主体加以代表、维护和追求,实现各种经济利益的和谐发展,才能最终达致经济法所要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2、地位的层级性:这里的层级性和层次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层级更强调纵向位阶与横向位阶的统一。理解经济法主体层级性的时候,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法主体地位“不平等”并非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使然。
而是源自根据主体各自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而由法律合理分配的需要,借用经济法“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话说,就是要“以责定权,以责定利”。如果只看到经济法主体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忽视了不同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协作和竞争关系,便会有本末倒置的危险,动摇经济法主体制度存在的基石。
3、角色的变动性:就具体的某个经济法主体而言,由于其在不同经济关系中“角色”的不同,也令其主体外在类型和内涵发生着各种交错和转换,比如一个主体既可能是经营者(相对于生产者而言),或者销售者(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又可能是竞争者(相对于其他竞争者而言)。
或者被调控者、被规制者(相对于政府而言),甚至是经过授权的行业管理者(相对于本行业其他经营者),等等。这除了是由经济关系的流动性和复杂性所造成外,主体在不同经济关系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同才是主体具有角色变动性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法主体行为的性质:
1、经济法主体具有经济利益性,即它应当是某种经济利益的明确代表,是该种经济利益的积极追求和维护者。不论国家主体也好,还是组织主体、个人主体也好,法律对经济法主体经济行为的调控,更多地通过平衡协调的手段控制该类主体行为的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完成的。
2、经济法主体具有纵横统一性,这是由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应当是纵向因素和横向因素的统一所决定的。
3、经济法主体具有责任优先性,即它应当以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定位标准和行为准则,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应当将社会责任作为评价其在法律关系中所处地位和所为法律行为的标准。
三、经济法主体行为的作用:
1、经济法主体理论是构建成熟、完备的经济法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环节,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哪些社会关系)、本质属性(与其他部门法有何根本区别)和理论原则(如何指导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存在着逻辑上的紧密联系。
2、经济法主体又是衔接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环节性要素:就经济法的制定过程而言,经济法主体的层级理论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经济法律体系和区分具体经济法律部门层级的基础。
就经济法的实施过程而言,经济法主体的动态角色研究,能够使经济法理念原则得以正确适用,并改善经济法在法律实践中功能受限等问题,以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