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与劳动合同法
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劳动合同类型有哪些
劳动合同分为如下三种: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专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属动合同。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❷ 职业活动中最主要的法律有劳动法和什么法
法律分析: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一条 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❸ 人力资源分为几大模块具体是什么
主要是以下六大模块:
一、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机构的设置;
2、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分析;
3、企业人员供给需求分析。
二、招聘与配置:
1、招聘需求分析;
2、工作分析和胜任能力分析。
三、培训和开发:
1、理论学习;
2、项目评估。
四、绩效管理:
1、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
2、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五、员工关系:
1、就业法;
2、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六、薪酬福利管理:
1、薪酬;
2、构建全面的薪酬体系(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薪酬调查、薪酬计划、薪酬结构、薪酬制度的制定、薪酬制度的调整、人工成本核算)。
(3)工作分析与劳动合同法扩展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流程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就像航行出海的船,在出行前要找到适合的、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即最适合本部门公司的制度,这就需要确定HR工作目标定位和实现途径。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在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资源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到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在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统计,依据这些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战略,制定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方案。正如航行出海的船只的航标的导航仪,人力资源规划在HR工作中起到一个定位目标和把握路线的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是使企业稳定的拥有一定质量的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该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其中: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1、得到和保持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员。
2、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3、能够预测企业组织中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
4、建设一支训练有素,运作灵活的劳动力队伍,增强企业适应未知环境的能力。
5、减少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对外部招聘的依赖性。
二、人力资源的核查:是指核查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
三、人力资源信息包括:个人自然情况、录用资料、教育资料、工资资料、工作执行评价、工作经历、服务与离职资料、工作态度、工作或职务的历史资料等。
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直觉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和数学预测方法(定量预测)。
五、工作分析,又叫职务分析、岗位分析,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技术,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分析是借助于一定的分析手段,确定工作的性质、结构、要求等基本因素的活动。
(一)工作分析的程序: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分析阶段、描述阶段、运用阶段、运行控制。
(二)工作分析的信息包括:
1、工作名称
2、工作数目
3、工作单位
4、职责
5、工作知识
6、智力要求
7、熟练及精确度
8、经验
9、教育与训练
10、身体要求
11、工作环境
12、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13、工作时间与轮班
14、工作人员特性
15、选任方法
(三)工作分析所获信息的整理方式有:
1、文字说明
2、工作列表及问卷
3、活动分析
4、决定因素法
(四)工作分析的作用:
1、选拔和任用合格人员;
2、制定有效的人事预测方案和人事计划;
3、设计积极的人员培训和开发方案;
4、提供考核、升职和作业标准;
5、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
6、建立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和报酬制度;
7、改善工作设计和环境;
8、加强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
招聘与配置
发布和管理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通知、面试的准备和组织协调;其中:
一、常用的招聘方法有:无领导小组讨论、群体决策法、招聘面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劳动技能测试。
二、员工招聘中必须符合的要求:
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本国利益;
2、公平原则;
3、在招聘中应坚持平等就业。
4、要确保录用人员的质量。
❹ 劳动合同法每周工作时间
法律分析:《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