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
㈠ 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可以通过
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可以通过如下:
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具有其特殊性,各类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是不尽相同的。
(二)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
如前所述,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资格,主要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组织法;而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资格的取得,又主要是依据传统民商法,从而使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具有多源性或非单一性。
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还表现在:虽然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资格取得源于宪法、法律。但与一般行政主体的资格取得还是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主体职权方面,更强调有关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职能的行使,更强调其经济管理职能,这已经体现在一些专门的法律规范中。如中央银行、反垄断执法机构等的职能、职权等,都有专门的法律作出具体规定。
㈡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有哪些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有以下四个:
1、自然人。自然人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3、国家。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4、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两个以上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而建立的各种机构。
㈢ 如何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 如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经济法主体的资格取得:
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具有其特殊性,各类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是不尽相同的。
一、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的差异性
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是不同的。
1.通常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主要是立法机关和部分执法机关,其主体资格需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特别是专门的组织法的规定才能取得。
2.对于接受调控或规制的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资格
(1)一般不需要有专门的法律作出特别规定,因为它们首先必须是通常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资格取得的基本条件应当是一视同仁的。因此,其资格取得主要是依据反映主体平等精神的民商法。
(2)在经济法领域,基于社会公益的考虑,也不排除对某些特殊行业的市场主体作出特殊的要求。
二、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
如前所述,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具有多源性或称非单一性。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表现在:
1.是在主体职权方面,更强调有关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职能的行使,更强调其经济管理职能,这已经体现在一些专门的法律规范中。如中央银行、反垄断执法机构等的职能、职权等,都有专门的法律作出具体规定
2.虽然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主要由民商法确定其资格,但不排除在市场准入方面,基于产业政策的考虑,由专门的经济法规范对其主体的资格或资质条件等作出专门的限定。
㈣ 国家经济法的主体只能是国家
经济法的实施主体是国家,但法律主体并不限于国家。
经济法主体按其法律地位、职能性质和活动范围,可分为五类:(1)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2)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具有独立地位,实行独立核算或独立预算,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亦即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是经济法主体体系中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类。(3)内部组织。内容组织,是指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利益的和独立职能的内部组织。(4)个体工商户、专业户、承包户和公民。此类均属公民个人,其在参加经营管理性质的经济法律关系时,或有经济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时,才可以成为经济法的主体。(5)国家。国家主要通过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对全民所有制财产分别实行管理和经营。国家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以主体资格参加经济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