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的方法论六
1. 【社会学方法论问题】为何实验法在研究变量关系上有优势
实验法可控非常强,可以对变量进行非常精确的测量,另外又可以准确的区分自变量与因变量。
简单实验设计、无前测、所罗门三组四组一直到拉丁方格这些改良的实验设计基本可以排除外在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 社会学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哲学基础是什么
社会学主要派别之一。由19世纪上半叶,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A.孔德根据实证哲学思想体系建立,20世纪在世界广泛流行。
理论和方法论特征
实证主义社会学是在西欧启蒙运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发达的自然科学,以及法国的政治大革命和日益高涨的社会改良运动等背景下产生的。受19世纪初特殊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乃至宗教等氛围的影响,实证主义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论上表现出如下特征:①它明确地规定了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哲学的羁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②它的理论原则具有强烈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便混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③在探讨“物”的规律时,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后,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④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原则。⑤强调价值中立性,要求在社会学研究中不作任何个人的价值判断,反对个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⑥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把社会学看作“社会工程学”或“社会医学”,即强调社会学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作用。⑦重视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和社会稳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畛域内具有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
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 3个时期。前两个时期通常被看作是实证主义社会学发展的古典阶段。第一个时期始自19世纪上半叶,与社会学的初创阶段相吻合。其理论创始人是孔德、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比利时社会学家L.A.凯特莱和法国社会学家F.勒普累等。此阶段虽然确立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般宗旨,但还存在两大缺陷:①社会学理论还残存着思辨哲学的成分;②理论研究和经验探讨相互分离。孔德和斯宾塞致力于构筑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凯特莱和勒普累等人则偏重于经验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社会调查。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鼎盛期。法国的□.迪尔凯姆和意大利的V.帕雷托对以往社会学进行了综合,把实证主义社会学推向了高峰。迪尔凯姆在提出“社会事实”概念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研究的实证规则。他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而揭示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形态学”(即结构)的、功能的和因果的关系,由此把社会学的唯实论发展成为把社会看作高于个人的社会决定论。迪尔凯姆还把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经验研究密切结合起来。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种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进行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帕雷托对逻辑与非逻辑行动的分类,对动态平衡的阐述以及精英循环的看法,使实证主义社会学更加丰富和完善。
新实证主义社会学 继帕雷托之后,实证主义社会学结束了古典阶段,开始向新实证主义社会学阶段演变。与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相比较,新实证主义社会学有以下特点:①新实证主义社会学摒弃了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些粗俗看法,不再把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看作是社会学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把它们视为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②新实证主义社会学依然保持着自然主义的风格,但社会有机体论的基本观点已逐渐演变成现代的结构功能主义,机械论则演变为行为主义的理论公设。③在强调经验材料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开始重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力图使社会学的研究通过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化等手段,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进而将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同经验的操作概念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知识体系和逻辑—方法论手段相统一的目的。
新实证主义社会学包括形形色色的实证主义潮流,如以L.F.沃德等人为代表的具有自然主义进化论倾向的实证主义和以P.A.索罗金为代表的文化实证主义等。到30年代,新实证主义社会学内部又发生了变化,功能主义的方法逐渐取代了新实证主义纯经验的方法。T.帕森斯以《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为起点,开始构造系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帕森斯制定了“社会行动的唯意志论”模式,并重点分析行动者动机—目的的结构意义。他虽然承认社会的文化和规范的客观性,并将行为主义、控制论和信息论纳入自己的宏观体系,但毕竟向理解的社会学作出了宽容的让步,冲淡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实证的自然主义实质。帕森斯的继承人R.K.默顿则无视这种宽容精神,将文化规范等属于人的客观方面加以绝对化。
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当代的另一变形是行为主义社会学。它以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和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R.埃默森为代表。斯金纳把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出发点。他的操作主义和霍曼斯的心理还原主义,以适应新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姿态突出实证主义的实质。
具有实证主义倾向的经验主义社会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排斥理论的指导意义,并把科学方法论作为研究中心。美国的P.F.拉扎斯菲尔德、S.A.斯托福和H.M.布莱洛克等社会学家千方百计地寻找社会学理论概念和经验现实之间的结合点,克服操作主义的局限性,重申实证主义曾一度轻视过的严格的逻辑程序的重要价值,把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科学哲学联系起来。布莱洛克对变量间因果关系模型的论述,将默顿的中层理论概念具体化为可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的操作的经验概念,这一趋向虽然符合社会学计量化和电子计算机化的潮流,但却引起了人文主义者的不安和反感。
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 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一直受到来自社会学界其他学派的有力挑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解的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社会学、符号互动论和存在主义社会学等,从不同角度对实证主义社会学将人和人的活动还原为抽象的变量的非人本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它们之间的长期论战,揭示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致命弱点,也促进了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
3.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两种
是: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
早期的方法论观点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K.马克思
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
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
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
规律来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
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列宁语),使社会
学与哲学和历史学相分离,并且使社会研究摆脱了传统
的思辨哲学方法。
另一创始人A.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
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
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
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即
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
孔德还具体论证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
史方法对社会学的适用性。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
他最先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问题。在《社
会学方法的规则》(1894)一书中,他把社会现象界定为
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
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和社会感受。他认为社会现象
既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和心理
现象。社会现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和观念,它是可以观
察的社会事实。通过这种界定,社会学就能够采用自然
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与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是
源于哲学、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潮。19世纪末期,德
国曾发生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德国社会哲
学家W.狄尔泰指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
有本质的不同。他认为,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离不
开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任务不仅是客观描述社会,还
必须涉及伦理、宗教、艺术等价值观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类行为既没有规律性也无法预测。社会历
史现象都是独特的、偶然的,对此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
“规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
阐述和记录。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主张社会学研究的对
象是个人及其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与行为者的价值是相关的,但同时受环境的制
约,理性行为并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它受着具体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会学既反对人
文学派的主观唯心论,也反对机械的实证论,主张“价
值相关”和“价值无涉”(见价值中立和价值参照)是
研究社会现象的两条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
三大方法论倾向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各个流派及其
关于方法论的不同观点,大体可以区分为实证主义(自
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两大倾
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独树一帜。
实证主义方法论 西方社会学家大多在某种程度上
坚持由孔德和迪尔凯姆所开创的实证主义方向,其中包
括各种理论流派。尽管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社会学
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
是如何”,它不关注于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于社
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
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
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
的。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
问、文献考察等方法。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
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构建、证据搜集、证据分析
与评判、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
法并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
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
来,社会学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流派中,较极端的派别是定量主
义和数理社会学派。定量主义受心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
物测量学的影响,强调在任何科学中都必须使用测量和
计量的方法。定量主义的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G.A.伦
德伯格主张,任何概念都可以测量,由于定义不明确而
无法测量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用处的。20世纪40
4. 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斯.韦伯关于社会学的方法论的主要观点有四个:
一、理解与理解的社会学。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韦伯把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把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
二、因果多元论。韦伯指出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因果关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韦伯将上述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当性”两个命题。
三、价值中立。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价值中立不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该弄清楚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即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如:讲课是学术活动,是科学内的事情,不应有价值判断;而演说时政治活动,是科学外的事情,可以且应该有价值判断。
四、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建构,“理想”的意思是指现实中不存在的,而不是指最好的或者人们最希望的。但是理想类型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不是一种概念游戏,它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它的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韦伯主要是想通过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是社会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如:科层制、资本主义、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合法统治的三种纯粹类型等都是理想类型。
5. 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什么
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基础,但不忽视人文主义方法论,现在一般把两者看做一个连续统,中间有许多节点,都是有意义的。
6. 如何理解评价涂尔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一道论述题)
涂尔干关于社会学方法的论述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谈及三个问题:一内是什容么是社会事实;二是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三是如何研究社会事实。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社会事实的特性:(1)社会事实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客观的;(2)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的力量;(3)普遍性,他们广泛地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社会事实的研究策略,最基本的准则是,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准则二:一种社会现象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历史分析和功能分析缺一不可。还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求证。
7. 评述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社会学思想方法论。
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布迪厄社会学方法论及其“惯习”概念
摘要:本文对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理论性探索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是社会科学领域内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一对范畴。为了克服这一对立并实现其统一,他从认识论的层面对此进行批判性考察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个可以同时弥补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不足的重要概念——惯习。他的社会学认识论,以及奠定其方法论基础并以独特方式融合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优点的“惯习”概念,为我们打破社会学领域内所存在的各种对立,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范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布迪厄、惯习、认识论
作者:日本名古屋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超越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是当代思想、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社会学的一个核心命题。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社会学为超越存在于其自身领域内各种二元对立(个人与社会、主体与结构以及微观与宏观等)所做的种种有益尝试等,都可以视为对这一问题所作出的理论反思。总之,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并实现其统一成为当代思想界、当代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社会学对主客观二元论的反思主要由欧洲大陆的社会学家们,如A.吉登斯(Giddens)、J.哈贝马斯和P.布迪厄(Bourdieu)等所展开的。吉登斯指出,现代主义思想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主要建立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之上。主观主义将“人”这一行为主体视为社会分析的核心命题,而另一方面,客观主义则由于将“社会”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所以社会制度就成为其分析社会的中心主题。但是,由于主客观双方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我们很难用它们来理解社会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了克服这一对立,吉登斯提出了以结构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著名的“结构化理论”。
另一方面,布迪厄则将主客观二元对立视为社会科学领域内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一对范畴。他指出,社会科学领域内所存在的任何对立都是围绕着主客观二元对立而展开的。而且这一对立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如何克服主客观二元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就成为布迪厄社会学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课题。“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为超越这一对立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主体实践性地认识社会的一种认知结构,而实践(社会行动或称惯习行动)则由结构和惯习这两大部分组成。也就是说,社会行动并非直接取决于结构,结构通常都是通过惯习“这一被身体化的分类图式”间接地支配着社会行动的,而且惯习这一“主体的契机”反过来又对结构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结构的再生产做出贡献。显然,“惯习”成了一个可以同时把握主体与结构的重要概念。
吉登斯,尤其是布迪厄的旨在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理论性探索,为社会学开辟了新的境界。对于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考察对象的社会学来说,如何克服主观主义,使从“个人”立场出发的社会学研究也能将“社会”列入其考察范围,反之,如何摆脱客观主义的束缚,使从“社会”出发的社会学研究也能够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作为其研究对象,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这两位社会学家,特别是布迪厄从关系主义立场出发的社会学思考,则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并最终实现社会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8. 社会学概论 什么是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强调以自然科学为科学的模范和准则,因此在方法上强调定义的精确性,量化,回价值中立,研答究过程的控制,研究论文的客观性、非个人性。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则突出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对立,颠覆了自然科学的主导性,强调研究中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因素,偏重质性研究,重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平等关系,知识的地方性,阐释的循环,多重声音等。
9.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原则
贯彻在马克来思主义社会科自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10. 杜尔科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社会学研究的对来象是社会事自实,要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其研究程序应该为:理论—假设—推论—检验。
总之,涂尔干(杜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特点是实证主义,他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传统,将社会学确定为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