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374条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374条

发布时间: 2021-02-03 21:30:30

A. 合同法中有个“提存”的概念,是什么意思提存部门又是指什么单位

提存是一方将本来应向另一方支付的债务,(由于另一方不接受或暂时联系不上,或另一方尚未履行对等义务),先支付给第三方,由第三方保管。提存的部门可以是银行,可以是公证处,等等机构

B. 过错责任原则举证是怎样的

你好,
适用过错原则时,一般按照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 的原则,由原告对被告具有侵权行为、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与损害 事实具有因果关系、主观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一旦受害人无法向 法院提供符合上述要件的具体证据,在原告提出申请后,法院依职 权仍然无法调取足够的证据证明受害人的上述主张,则应当依法 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对于故意来说,在实践当中,通过对行为人行为的调查可以认 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理状态,例如,几个人手拿棍棒殴打受 害人致其重伤这一行为本身就足以表明行为人具有故意的心理状 态,受害人没有必要就行为人是否故意再承担举证责任。另外,在 侵权行为人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中,基于四个犯罪构成要件的考 虑,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由公诉机关予以证明。加之我国司法实践 中多采用“先刑后民”的审理原则,一旦在先刑事判决已经认定行 为人具有主观故意或者过失,受害人只需要向法庭提出申请,调取 相关刑事判决,即可完成对侵权行为人主观过错的举证责任。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表现
综观合同法分则,涉及过错问题的有下列几类:
(1)债务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损害的应当承担责任。这类合同主要是无偿合同,如《合同法》第189条、第191条、第374条,第406条规定的赠与合同、无偿保管合同、无偿委托合同等。
(2)因债务人过错造成对方损害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例如《合同法》第303条和第320条的规定等。这些条文都明确规定,债务人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而且直接出现了“过错”的字样。
(3)因债务人过错造成对方损害,且在合同法的条文中未出现过错字样,但在主观上确实存在过错的。如《合同法》第374条、第394条的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中,保管人保管不善即相当于保管人有过错,故应承担违约责任。
(4) 因对方过错造成的损失,违约方可不承担责任。这种情形主要体现在《合同法》第302条、第311条和第425条等条文中,此条不是以违约方有无过错作为违约方是否承担责任的构成条件。而是在这种情形下,法律赋予违约方以抗辩权。违约方可以证明该违约后,果系对方过错行为所致,而与自己的违约行为无关。严格来说,这不是过错责任原则,只是违约的一种特殊情形。

C. 刑法第374条第2款第一项其他毒品数量大

是刑法第347条,不是374条。其他毒品数量大,是指按照换算比例换算成海洛因后达到五十克以上。

D. 脱逃兵役会受什么样的处罚

《兵役法》第六十一条 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内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容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
(一)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的;
(二)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的;
(三)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的。
有前款第(二)项行为,拒不改正的,在两年内不得被录取为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不得出国或者升学。

E. 提存的程序

提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债务人应向清偿地提存机关提交提存申请。该申请应载明:提存的原因,标的物及其种类、数量,标的物受领人的姓名、地址或者不知谁为受领人的理由等基本内容。此外,债务人应提交有关债务证据,以证明提存申请载明的提存物确系其所负债务的标的物,并还应提交有关债权人迟延或者无法向债权人清偿的相关证据。对于债务人提交的提存申请及有关证据,提存机关应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应予提存。
2.债务人提交提存物。对债务人的提存请求经审查符合提存条件的,债务人应向提存机关或指定的保管人提交提存标的物,提存机关应予接受并进行妥善保管。
3.提存机关授予债务人提存证书。提存机关在收取提存申请及提存物后,应向债务人授予提存证书。提存证书与清偿受领证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4.通知债权人受领提存物。在提存时,债务人应附具提存通知书。在提存后,应将提存通知书送达债权人。至于通知的义务应由谁承担,在立法上有不同的规定。各国及各地区立法通常规定由债务人通知债权人。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327条第2款规定:“提存人于提存后,应即通知债权人,如怠于通知,致生损害时,负赔偿之责任。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德国民法典》第374条第2款、《日本民法典》第495条第3款亦有类似规定。我国以往的做法是,提存发生后,提存机关负有将提存通知送达债权人的义务,如《提存公证规则》第18条规定,以清偿为目的的提存,公证处有通知提存受领人的义务。我国《合同法》采取了国际通行的作法,将提存的通知义务规定由债务人承担,该法第102条规定:“标的物提存后,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这样规定的合理之处在于:一是履行合同义务原本是债务人的义务,由债务人为提存通知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表明自己已经履行合同义务的具体表现;二是由于提存不是向债权人直接为清偿,债权人往往并不知情,法律规定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可以使其及时到提存机关领取提存标的物,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损失;三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在交易过程中的相互接触和联系,使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情况较之提存机关更为了解,由债务人履行通知义务更为合适。当然,《合同法》所规定的债务人的通知义务只限于债权人下落不明以外的情况,在债权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应如何通知以及由谁通知,《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对此情况,国外立法一般都免除债务人的通知义务,如《德国民法典》第374条规定:“债务人应立即将提存通知债权人,如不可能为通知者,得免为通知。”在债权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应由提存机关履行通知义务,提存机关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之规定,采取适当的方式将提存通知送达债权人。《提存公证规则》第18条第2款规定:“提存受领人不清或者下落不明、地址不详无法送达通知的,公证处应自提存之日起60日内,以公告方式通知。”该规定值得借鉴。

F. 以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诉法的司法解释第374条第1款提出特别程序异议的由基层法院哪个部门受理异议申请

向做出该判决裁定的原审法院提出异议。

G. 诉讼欺诈的定性

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诉讼文化发达,早已出现诉讼欺诈的现象。对于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国外有着不同的做法。本文在此选取一些典型的立法例来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相关研究产生促进作用。
1.诉讼欺诈应构成诈骗罪
德国和日本很多法学家持这种观点,诉讼欺诈是“三角欺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而德国和日本的一些法学家通过研究认为诉讼欺诈属于诈骗罪的一个子类。他们提供的理由主要是:在传统诈骗罪中,被害人会因为行为人的行为而陷于错误的认识,但是诉讼欺诈中,法官控制了财产的处分权,同时法官由于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像、伪造证据而陷于错误的认识,因而此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诉讼欺诈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即诈骗罪的五个构成要件:诈骗行为、他人陷于错误、陷于错误者之处分财产、财产处分者本人或第三人之财产损失、行为人之获得财产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等。
2.诉讼欺诈不构成诈骗罪
同样在德国和日本法学家内部,有人认为诉讼欺诈不构成诈骗罪,其观点与上述观点针锋相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提供的理由有:
(1)法官不一定会陷入错误的认识。前文曾经提到过一个“重复要债”的例子,在这样的案例中,法官可能知道债务人确已偿还债款,但是债务人无法提供证明自己已经偿还债款的证据,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疏忽,履行债务时没有索回借据。如日本法学家团滕重光教授认为:“民事诉讼法采用形式的真实发现主义,法院不问陷于错误与否,均受当事人主张之拘束而为一定之裁判,因此到用此项诉讼程序,是否可认为作欺诈之手段,不无疑问”。所以,从本质上分析,民事诉讼采取的是形式真实主义,而不问法院是否陷入错误,法院不存在被欺骗的情况。
(2)被害人不一定是陷于错误的认识而交付财产。在诉讼欺诈中,被害人可能知道事情的原委,但是由于举证方面的不力,不得已而承担不利的后果。显然这一点不符合诈骗罪的特征。在诈骗罪中,被害人是基于被骗而处分自己的财产,是出于一种错误的认识而处分财产,不存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形。
3.诉讼欺诈独立归罪
综合各国刑法来看,将诉讼欺诈独立归罪的国家比较少。根据各国立法例,将诉讼欺诈独立归罪的主要有新加坡和意大利。
在解决诉讼诈骗问题的国外立法中,新加坡刑法的规定尤为特殊,该法第208条规定“欺诈性地引起或承受一项反对其由任何人提起的诉讼的法令或命令的通过,该法令或命令为了对于起诉者而言取得不恰当的数额,或者大于该起诉者应得的数额,或者给予无资格获得财产的人以任何财产或由此而产生的信息或者是引起或承受一项反对其已经履行的法令或命令被执行或对已经被履行的任何事情再被执行的,处可长至2年的有期徒刑、或处罚金、或二罚并处。”该条所规定的罪名是“采用欺骗手段接受非应得数额的判决”,是“伪证及破坏公正司法罪”的一种。
《意大利刑法典》第374条规定“在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中,以欺骗正在进行调查或者司法试验的法官为目的,有意改变有关地点、物品或人身的状况的,或者鉴定人在进行鉴定时做出上述改变的,如果行为人不被特别的法律条款规定为犯罪,处以个6月至3年有期徒刑。第375条规定,如依据第374条规定的情况下,如果行为导致5年以下有期徒刑,处以3年到8年有期徒刑,如果行为导致5年以上有期徒刑,处以4年至12年有期徒刑,如果行为导致无期徒刑,则处以6年至20年有期徒刑。”该条规定的罪名是“诉讼欺诈”,属于“侵犯司法管理罪”的一种。 国内理论界对于诉讼欺诈问题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对于诉讼欺诈的定性问题,存在很多争议。前述国外法学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诉讼欺诈属于诈骗罪,我国刑法学界也有这样的观点,其基本理由和国外的观点一致,所以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国内还存在两种观点,即无罪说和敲诈勒索罪说。下面对于这两种观点逐一进行评析。
1.无罪说
无罪说认为诉讼欺诈不构成犯罪。持该论者是从犯罪构成理论来分析的,认为诉讼欺诈在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均不同于诈骗罪,同时也不符合其他罪名的犯罪构成。首先,在客体方面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产权,诉讼欺诈侵犯的是民事诉讼的正常秩序;在客观方面诈骗罪的犯罪人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对方产生错觉,信以为真。从而“自愿地”交出财物,而诉讼欺诈的对象不是对方(被害人)而是法院,法院判决对方败诉,交出财产时,对方也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系慑于法律威严之故。在主观方面诈骗罪是直接故意,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包括间接故意,而诉讼欺诈人的主观状态不符合这一要件。从社会危害性方面来说,诉讼欺诈行为的危害性不低于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但是现行刑法中并无明确的条文对其进行规范,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只能按无罪来处理。
2.敲诈勒索罪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主要观点如下:首先,敲诈勒索罪是采用威胁或要挟的手段,强迫他人交付财物。而威胁、要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诉讼欺诈是要借助法院判决的强制力迫使被告交付财物,而不是骗取被告的财物。其次实施诈骗是利用被害人的弱点(如贪小便宜或缺乏警惕性)行骗,比较容易得逞,社会危害性大。而法官负有审查案件事实辨别真伪的职责,且有专业技能,行为人搞诉讼欺诈得逞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把诉讼欺诈看成是敲诈勒索的特殊方式、方法更为恰当。
3.对以上两种观点的评析
笔者认为,无罪说的根据是罪刑法定,即在刑法没有明文作出规定前,把一种行为作为为犯罪来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利于保障人权,而且会使社会成员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是无罪说忽略了诉讼欺诈的行为模式,诉讼欺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而是一系列行为的复合体,其中的某些行为可能触犯了刑法且构成了犯罪。所以无罪说的理论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同时也有放纵犯罪的嫌疑。
敲诈勒索罪说注意到了诉讼欺诈行为的特殊性,认识到了诉讼欺诈行为中的某些细节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这是敲诈勒索罪说相比于无罪说优越的地方。但是敲诈勒索罪说没有注意到诉讼欺诈行为的多变性,即诉讼欺诈行为并没有单一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它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因而确定地把诉讼欺诈定性为敲诈勒索罪也未免妥当。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我们辨明了诉讼欺诈和传统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的区别,同时也认识到诉讼欺诈行为也不一定没有触犯刑法。前文谈到过,诉讼欺诈是一系列行为的集合体,而且诉讼欺诈行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这一行为与刑法上其他行为,如故意杀人、贩毒、抢劫等犯罪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把诉讼欺诈定性为某种已有的犯罪,则有可能顾此失彼,产生定罪错误;如果把诉讼欺诈定性为无罪,则又有可能放纵了一些危害社会而且构成了犯罪的行为。在此情况下,笔者的观点是:严格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具体分析实践中发生的诉讼欺诈行为,对于其中构成犯罪的行为按照犯罪来处理,而没有构成犯罪的行为,一律按照无罪来处理。

H. 以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诉法的司法解释第374条提出特别程序异议的由法院哪个部门受理异议申请

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原法院受理

I. 合同法中的提存是什么意思

提存,来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自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机关而消灭债务的制度。是使债务关系消灭的一项重要民法制度,《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一)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二)债权人下落不明;
(三)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
提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债务纠纷的及时解决,更好地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利益冲突,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提存在法律性质上,兼具私法和公法的双重性质。提存应符合一定的条件,并按法定的程序进行。提存实施后,在债务人、债权人、提存机关相互之间将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J. 民事诉讼法中的各种时效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回的诉讼时效期间答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热点内容
微信被盗发出的微信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9-30 15:01:58 浏览:160
经济法基础关于自有房产 发布:2025-09-30 14:55:28 浏览:997
民法典债法编 发布:2025-09-30 14:54:34 浏览:980
司法社桥 发布:2025-09-30 14:45:43 浏览:500
桂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30 14:43:30 浏览:906
法院办公室图片 发布:2025-09-30 14:20:52 浏览:420
上诉一定要请律师吗 发布:2025-09-30 14:12:08 浏览:511
法官森 发布:2025-09-30 14:10:36 浏览:655
律师出国留学 发布:2025-09-30 14:10:02 浏览:616
律师周末上班吗 发布:2025-09-30 13:49:03 浏览: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