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认定疾病
『壹』 夫妻一方残疾若要离婚,法律上有什么要关注的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准予或不准离婚应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为区分的界限。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3.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如果双方符合以上条件可以准许离婚,个人认为你是否应当提出离婚,主要从夫妻关系稳定程度,自己能够忍受的程度及个人幸福角度来考虑,至于公公婆婆对你好只能是你考虑的次要方面,我想信公公婆婆对你好的话也不会强迫你一定要跟他们得了精神病的儿子生活一辈子吧,你仍然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当然最终还是你自己把握。 该类案件在审判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法官对精神病患者诉讼主体资格应否主动审查。案件当事人诉讼目的不同,其诉讼心理状态也不同,有的患者的亲属因经济问题、社会影响问题,不愿公开承认其病情,甚至拒绝对其精神状况进行鉴定;而对方当事人也会因诉讼成本和诉讼期限的延长问题不会主动提出申请;有的法官认为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证明主体资格,法官不应主动介入。 2、鉴定机构问题。在司法上具有鉴定资格的机构,鉴定费用相对有病的当事人来说是昂贵的,因为该类病人要靠长期的药物来维持缓解的症状,数额不菲的医疗费让当事人的生活艰难,无法承担该病费用,而当地不具有司法鉴定资格的精神病院,在医学上有鉴定的资格,费用也相对较低,大部分当事人更愿意选择该类医院,但涉及到鉴定结论是否有效问题。 3、精神病患者是否准予离婚问题。在审判实践中,一方为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或其近亲属,往往在离婚时向另一方提出过高的要求和条件,如对方不答复所提要求和条件,则坚持不同意离婚;或者要求让对方对精神病人给予完全性的治疗,要求待治愈后再离婚不迟的现象;或者要求离婚不离家,仍想由对方继续进行关照、护理精神病人的各项生活。 4、对双方(其中至少一方由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达成离婚协议的,是否应当制作调解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4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离婚案件,由其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法定代理人要求发给判决书的,可根据协议内容制作判决书”。该条的理解为该类离婚案件,可以调解的形式结案,也可发给调解书,只有在当事人要求发给判决书的情形下制作判决书。而根据一些婚姻法教程的内容确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的离婚问题应由人民法院判决,以判决的形式结案,不应当以调解书的形式结案。 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 1、在诉讼中法官应主动审查精神病患者的诉讼行为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患有精神病的一方当事人,由于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不具有相应的诉讼行为能力,就需要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委托其他代理人代为参加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也明确规定,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应为男女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在一方患有精神病的离婚案件中,由于患有精神病的一方当事人,因为受精神缺陷的制约,本身既不能依法参加诉讼行使权利,也不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意志,法律规定应由其法定监护人作为代理人代为诉讼,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离婚诉讼纠纷案件中一方为精神病人的,其法定代理人的全部民事诉讼活动对精神病人有效。其所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的民事行为,即为法律所认可的行为,一旦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诉讼中法官应主动审查其诉讼行为能力,确定适格的诉讼主体。可由承担精神病人监护的监护关系顺序代为诉讼,或者由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民事诉讼。 2、在诉讼中对精神病人的行为能力的确定,应当依据民法原理规定的采取个案审查确认制度。精神病人在诉讼中能否被确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关系到精神病人在诉讼中的各项诉讼活动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即程序是否合法,实体处理是否正当。因此,应首先考虑采用何种标准来确定或认定其是否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所患精神病的病情的程度如何。其采用的具体标准应为以下几种: (1)人民法院一般应委托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具体认定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所患精神病的病情轻重程度,应以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理论性、科学性的根据,即采用医学鉴定标准确定。诉讼中当事人为证明肯定或否定患有精神病,必须向法院提供证据材料。人民法院以合法、真实的鉴定结论为定案根据,来认定涉案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所提出的一方当事人是否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可以参照精神病医院出具的有关诊断证明、鉴定加以确认。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医院诊治过程中,有关专家对精神病人的病情所作出的科学检查、检测等结论性意见,仍可以由法官在作出确认时成为证明材料使用。但应以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无异议为限,或者经开庭质证双方无异议,法院予以采信,或者由其他证据或事实相互认证为审查条件。 (3)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认定。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以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法定代理人)对所公认的事实和证据无异议为限。群众公认的事实,应该是精神病人的住所地村委会出具的具有真实性的证明材料。同时,也包括周围群众即精神病人的左邻右舍,对精神病人长期的起居、生活等基本情况的感知和认识。对这类事实要求是:能够起到证明精神病人因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精神疾病和现在仍然继续持有的精神状态,并且是人们均普遍认为和说法一致的事实。 (4)关于在诉讼中一方为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该精神病人是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为解决当事人对此项诉讼争议,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需按民事诉讼法程序作出认定的,可比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3、如感情确已破裂,应准予离婚。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修正后的婚姻法对于该类精神病人感情破裂没有明确的标准。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3条规定“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久治不愈的,或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的,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视为夫妻感情破裂,可准予离婚。具体应掌握两点:一是婚前隐瞒病情,婚后经治不愈的,该情况无须多次治疗,也无须时间上的考虑。二是,婚前虽知有病,或是病为婚后所得,应属于多次治疗无效而影响到夫妻感情的。多次一般应掌握在三次以上。 4、精神病患者的离婚案件,应以判决的形式结案。离婚诉讼是身份关系的诉讼,是否同意离婚的意愿,法定代理人是无权表示这种意见的,必须由当事人本人表明。离婚诉讼一方当事人因精神性障碍,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理性方面,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实质性法律问题因缺乏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无法用正常的语言正确表达其内心真实意思。在立法上,从精神病人行为产生的法律效力方面,已体现出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时即归于无效,该类当事人无诉讼行为能力,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离婚问题应由人民法院裁决,以判决的形式结案。即使法定代理人与婚姻当事人的一方达成离婚调解协议,也不应当用调解的形式结案,但可在判决书中将调解协议的内容予以确定。
『贰』 可以由法院出面去做精神病鉴定吗
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由近亲属向法院申请认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然后由法院委托司法鉴定。
『叁』 在法院不知原告是精神病的情况下,被告可以请求法院撤诉吗
原告申请撤诉后,法院会向双方送达裁定书,裁定是否准予撤诉。 ...关键看...在全部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情况下,原告不可能对该一审生效裁判提起再审申请,...
『肆』 老年痴呆患者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吗
若该老人患老年痴呆症,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该老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法院宣告后,该老人的监护人,可以代为进行民事行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章公民、第一节关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问题中8规定:
在诉讼中,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一方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认定的,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先作出当事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决。确认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当比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4)民事诉讼法认定疾病扩展阅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否属于一心智健全,有两种判断标准:
(一)依据自然人的意思能力(认知能力)来判断。
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而设定的。意思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解并能预见其后果的精神能力,意思能力是确认和划分民事行为能力的基础,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取决于其意思能力的状况。
(二)依据自然人的意志能力来判断。
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成年而设立的。尽管成年的自然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所了解,也要看他是否能合理地、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成年人因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而难以自制,那么,他所为的某些自损其利、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可以被宣告无效的。
『伍』 为什么精神病人免去刑事责任还要走司法程序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这一条规定只是原则性地认定了精神病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且指出作出这样的结论需经过法定程序的鉴定,但没有明确规定谁才有权力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同样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这一规定虽然进一步细化了医学鉴定程序,但仍旧未能解决在作出鉴定结论以后,该由谁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问题。在我们日常接触的涉及认定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案件中,一般的做法是医院在作出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是否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的鉴定结论后,接着就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也就是说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事实上的操作者是医院。当然这并非没有法律依据,根据“两高”、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在1989年联合颁布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包括:(一)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和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二)确定被鉴定人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三)确定被鉴定人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应当采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议。在这部《暂行规定》中,赋予了医院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权力。但是这项司法性权力是否该由医院行使,笔者认为需要商榷。
从法理上来说,诉讼无非是对事实的查清以及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对法律的推理。对事实的查清靠的是证据材料的提出和对证据的核实,而法律推理则需要拥有法律推理权的司法机关基于查清的事实根据法律的规定作出法律上的判断。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有何种精神疾病、在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是否正处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时期,这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刑事诉讼的进行,另一方面也显而易见属于对案件事实查清的范畴。司法机关为查清这类事实,需要靠专业的机关基于专业视野作出专业的鉴定,但是这种并不意味着鉴定结论就可以作为法律意义的证据进行应用,它还需要司法机关对这种证据材料加以核实,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司法机关才能在此基础上作出法律上的推理。从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上来看,它是司法机关在医院专门鉴定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法律推理,它的本质是司法权的具体应用。所以说对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权,只能由司法机关行使。反思我们现行的刑事责任能力认定制度,由医院加以认定是基于司法机关的委托对行为人的精神状态进行鉴定,医院受委托的范围也只是提供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有何种精神疾病、在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是否正处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时期等事实鉴定结论,为司法机关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提供参考,而且这种鉴定结论一经提出并不当然成为诉讼上的证据,它还需司法机关对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核实。由医院行使认定权,一方面是医院越权行使司法权,是认定主体的不合法,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刑事诉讼进程过分依赖鉴定结论,鉴定结论说有刑事责任能力案件进程就继续,反之则就此打住,实际上剥夺了司法机关对证据材料的核实权。
既然由医院行使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权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弊端,那如何对这种制度加以改进?其实民法上认定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我国《民事诉讼法》一百七十条规定,认定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启动需由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这一程序的终止靠的也是人民法院的判决,在整个过程中,人民法院牢牢把握了行为能力的认定权,确保了司法权的正确实施。当然,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需要严格地按照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的程序进行,不可能照搬民法上的制度以法院判决来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那么怎么样来完善这种制度,笔者这里有些不成熟的想法。第一,按照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不同的诉讼阶段由不同的司法主体行使认定权。首先在案件的侦查阶段,笔者不赞同由侦查机关行使认定权。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诉讼的进程,一旦侦查权和认定权合二为一,不能排除侦查机关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认定权为手段终止刑事诉讼,同时也不利于对刑事案件诉讼过程的监督。基于此,笔者建议将侦查阶段的认定权交由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部门行使,实行认定权与侦查权相分离,以外部控制力对诉讼过程进行监督,这当然也是人民检察院行使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的体现。落实在具体案件中:一旦案件当事人需要进行精神类疾病的鉴定,不论案件当事人是否申请或已经逮捕都应将全案交相应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部门进行审查,由人民检察院行使认定权。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人民检察院的公诉部门以及人民法院对犯罪主体适格性审查当然包括了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第二,司法机关在行使认定权时必须严格审查具有相应资质的医院作出的专业鉴定,当然并不一定需要每一诉讼阶段另行指定医院进行鉴定。
『陆』 王小患精神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王小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利害关系人一般是指与当事人在法律上有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柒』 精神病患者适合民事诉讼的简易诉讼程序适用范围
特别程序中,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的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认定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精神病患者)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如果没有重大、疑难,这类案件应当适用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使用的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民事诉讼制度中设置简易程序,旨在极大值的追求诉讼的效益和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合理配置诉讼资源,从而体现诉讼的社会价值。
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如下:
1、简易程序适用的审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简易程序只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所属基层人民法庭,也包括人民法院审理个别案件临时组成的审判法庭。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不管是一审、二审、再审或者巡回法庭,均不得使用简易程序。
2、适用简易程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
事实清楚,是指双方当事人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辅之于相关可靠的证据。诉讼中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事实清楚,勿需审判人员调查收集证据即可判定事实,分清是非。
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权利、义务载体明确。权利的享有人,义务的履行人清楚明确,不需要通过其他事实去综合分析判断,不需要在质证过程中耗费较大精力,而且双方当事人对谁是权利方,谁是义务方无异议,或者虽有异议,但分歧不大。
争议不大,是指当事人对讼争的标的、是非、责任无原则性分歧。表现为陈述基本一致或接近,不需作大量工作澄清事实、消除分歧。争议不大还应当包括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标的额不是很大。
上述三个条件在适用中互为关联,不可分割,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简单的民事案件。正确识别简单民事案件,是正确适用简易程序的基础。如果适用简易程序过简、过多、过滥势必影响办案质量。
3、例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下列案件既使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也不得适用简易程序:①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审理;②已经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无论发生了什么情况变化,都不得改为简易程序审理;③发还重审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捌』 民事诉讼中,被告要求原告重新进行精神性疾病司法鉴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来于民事诉讼证据源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一)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二)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三)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四)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